七年级第12课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 2 )表现3.传统节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2 宋词和元曲4.宋词( 3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元曲( 1 )特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2 )著名杂剧家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知识点3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6.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7.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穿越时空,映入你眼帘的是大相国寺门前人流如潮,商品琳琅满目。

你来到的城市为( B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C.南宋的临安D.元朝的大都2.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端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专门做买卖的场所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3.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人。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选文出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答题时可直接填写《欧阳文忠公文集》)二、主旨把握。

本文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业精于勤、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骄傲。

三、字句解释。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关键字:善:善于;擅长。

当世:当时。

当:处于(某个时候)世:时代。

句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2.公亦以此自矜。

关键字:公:指陈尧咨。

以:凭。

此:这(一点),这(个本领),指“善射”。

自矜:自我夸耀。

矜:夸耀。

句译:他(陈尧咨)也凭这一点自我夸耀。

3.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关键字:尝:曾经。

于:在。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

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去:离开。

句译:(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的射箭场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关键字:其:代词,他,指陈尧咨。

矢:箭。

中:射中目标但:只。

颔:点头。

句译:(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靶心,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5.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关键字:汝:你。

亦:也。

知:懂得。

(第二个)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妙,精湛。

不亦……乎:反问句式。

句译: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妙吗?6.无他,但手熟尔。

关键字:他:别的(奥妙)。

但:只。

熟:熟练。

尔:同“耳”,罢了。

句译: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熟罢了。

7.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关键字:忿然:气愤的样子。

尔:你。

安:怎么。

轻:动词,轻视,小看。

句译: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8.以我酌油知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第12课《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1.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区分内容:3、名句默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年级上册12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12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12课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第12课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回顾所学内容。

一、学习内容第12课主要是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

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原理,知道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地球的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比如极地、温带、热带等地理位置的特点,还有它们所处的经纬度、气候、自然环境等等。

二、知识点讲解1.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它的自转时间是24小时。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

2.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共用一年的时间。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3. 经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经度的范围是0°~180°E(东经)和0°~180°W(西经)。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到赤道的距离。

最大纬度是北纬90°和南纬90°。

4.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点在长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包括纬度、高度、地形、近海海洋、洋流和季节等。

5. 降水量:降水量是指某一地点在一段时间内的降雨量。

降水量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

例如,多降雨的地区适合发展水稻,而少降雨的地区则适合发展麦子等其他谷物。

6.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生态参数包括气候、温度、降雨、植被、水源和土壤等。

三、知识拓展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1. 扁地球理论:扁地球理论是指地球的形状不是球形,而是扁平的。

这种理论并未被严格证明,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它。

2. 活火山:活火山是指正在喷发或可能喷发的火山。

由于活火山具有毁灭性,所以人们需要重视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世界人口: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1年,世界人口约为79.6亿。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

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01知识管理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其他措施: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3盐铁专卖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

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

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基础。

知识点4北击匈奴背景:秦末汉初,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汉初由于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________”。

概况:________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在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地区后,汉军继续北上出击匈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蔬菜的人》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蔬菜的人》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蔬菜
的人》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旨在归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蔬菜的人》的知识点。

下面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名叫王师傅的农民,他种植了蔬
菜并将其运到城市上层的市场进行销售的故事。

王师傅勤劳努力,
他经过一段艰难的旅途,最终将蔬菜成功地卖给了城市里的顾客。

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展示了农民为我们
供应食物的重要性。

相关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与本课文相关的知识点的归纳:
1. 农业与农民:课文中的主人公王师傅是一个农民,他种植蔬
菜并将其运往城市。

农业是指种植农作物、养殖畜禽等农业生产活
动的总称,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2. 蔬菜的种植:课文中提到了蔬菜的种植过程。

蔬菜是指可以
供人食用的各种植物的嫩茎、嫩叶和嫩花等部分。

3. 市场与销售:王师傅将他的蔬菜卖给了城市里的顾客。

市场
是指进行商品交流的场所,销售是指将商品出售给顾客。

4. 勤劳与坚持:课文中展示了王师傅勤劳努力的精神和他不畏
艰难的坚持。

勤劳是指努力工作、不懒惰,坚持是指持续不断地做
某件事情。

通过阅读本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农民的努力和农业的重要性,还研究了一些有关蔬菜种植、市场销售和勤劳坚持的知识点。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蔬菜的人》知识
点的归纳。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
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知识点:
1、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建筑艺术的定义。
2、美术作品及作者。
题目类型:
填空,名词解释
典型题目:
1、名词解释:
绘画:是在平面上绘制形象的艺术。
雕塑:使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艺术。
工艺美术: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3、雕塑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4、工艺品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知识点:
1、手绘线条的重要性。
2、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
3、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题目类型:
填空、说明)、(交流)、(记录)、(抒情)等多种功能。
2、手绘线条的用途有(说明图)、(路线图)、(教学板画图)等。
简答:
1、手绘线条的重要性?
以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和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已成为我们适应未来的生存和交流能力之一。
2、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表达不强求对物象的完全写实,关键在于表达的是否明确。
表达明确,认真观察。
叙述或记录事物的过程,应抓住主要环节。
设计: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建筑艺术:指通过建筑物的外观、内景或群体形象表现出的与其建筑功能、技术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凋,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造型艺术。
2、美术作品
出水芙蓉图孩儿枕
这幅画是(宋)代画家(佚名)。 孩儿枕属于(日用)工艺。
这幅作品的作者是(美)国(罗伯特·史密斯),这幅作品有着(大地艺术)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