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
在实 际应用 中都 必须 涉及 的共性 问题 。材料 力学 性 性 和创新 能力 , “ 很多 实践性 教学 通 常流于 形式 。
能”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程,它的教学效果在培养材料学科高等人才中起的
作 用是 很重要 的。
二 、 革 思 路 与 实 践 改
( ) 一 调整教学体系
性 功修正 , 使之适 于金 属与高 分子材 料 ; 通过 高分 子 的科研 工作 和经历 ,适 当地 介绍学 科前 沿 的发展情 的流 变 陛能 ,将金 属 的高温蠕 变机制 和 高分子 材料 况 ,如形 状记 忆合 金 的伪 弹性 、纳 米材料 的力学性 的玻璃 化转 变相联 系 ,将 原来 各 自独立 的机理 体 系 能 、 利用 原子 力显微 镜制 成 的纳米硬 度计等 内容 。 这 有机地 联系 、 协调起 来 。 另外 , 因课 程 内容繁多 、 时 样 , 课 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 而且培养 了他们主动探
些名 牌 院校 看 齐 ,没 有充 分考 虑不 同类 型 、不 同层 力腐蚀与氢脆断裂 、 摩损与接触疲劳、 高温力学性能 次 、 同兴趣 的学生 的特点 , 以 因材 施 教 。 不 难
等章节 ; 最后一章则主要介绍典型材料( 金属 、 陶瓷、
第4 9页
其次 ,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 仍然倾 向于知识 高分子材料 、 复合材料 ) 的力学性能。 这样 , 使学生更
系、 学 内容与教 学 方法等 方 面探 讨 了该课 程教 学 改革的设 想和 在教 学 中的应 用 。 教 通过教 学改革 ,
学生 学 习的积 极性 得到 了提 高 。 工程 实践能 力和创 新 能力得 到 了加 强。
关 键词 : 材料 力 学性 能 ; 程 改革 : 用型本 科 课 应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摘要: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实施,作为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的实践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实践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更为举足轻重。

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该文对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分析,探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针对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根据工程界、企业界对未来高端工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了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加工、生产和应用技术并具有较强组织、开发、管理能力的,适应现代大工程要求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一流高级工程人才。

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

然而,目前在学校大扩招的背景和就业的压力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本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探索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 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许多高校通常将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这一学期正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种 校 内外相 结合 的 实践 教 学模 式
关键 词 : 材料 科 学与 工程 ; 实验教 学 : 革 改
教育部于 19 年制定了《 8 9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科学与工程作为“ 宽口径” 的引导性专业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这个方 向上进行 了多年 的探
二 、适应 宽 口径材 料 科 学与 工程 专 业的 实 验教
新 意识 为 主要 目标 的 实验 教 学体 系 ; 革 了传 统 的 以认 识 实 习、 产 实 习和 毕 业 实 习 为特征 的 岗 改 生 位培 训 式教 学 , 建 了专 业基 本 技 能 训 练 、 构 专业 实践 等 实验 教 学环 节 : 分利 用校 内实验 条件 。 充 建 设 了涵盖材料 制 备 、 处理 、 工 、 结构表征 、 能检 测 等 材料 研 究 全流 程 的校 内 实践 基 地 。 索 出 加 微 性 探
力 和创 新能 力 。通 过 收集和研 究 国内外 知 名大 学材 设 计 、 工工 艺 设计 、 加 控轧 控 冷 、 微 组织 表 征 与分 显
料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实验课 内容 ,结合我国实 析、 力学性能检测等内容 , 涵盖形变诱导相变和动态 验室现状和学生特点 ,研究并提 出材料类专业实验 再结晶两个交互作用的物理冶金过程 ,还包括通过
养出我 国第一批材料专业的毕业生 ,9 4 15 年开始以 命 密切相关 , 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 , 是宽 口径材料
金相热处理专业招 生 ,93年成立金属学 系,后更 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 16
名为金属材料系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这样 的思想指导下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在改革开放前 , 沿袭原苏联的模式 , 按生产 岗位 于 2 0 0 0年率先构建 了宽 口径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 培养工程师 , 强调与工厂 、 企业生产岗位对 口、 配套 , 案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 系。 设置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 精密合金 、 高温合金 、 粉 改革后 由于专业 口径拓宽 , 教学 内容包括金属 、 末冶金和复合材料五个专业方向。 改革开放后 , 这种 无 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 ,我们发现要找到一个能

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识实习 、 产实 习和毕业设 计等 , 计 3 生 共 4周 。学 校 注 重 实
高校新进教师 大多 是科 班 出身 , 往往 只有 学位 , 有工 厂 没 工作 的经验 , 由此 导致 教师 理论 功 底深 , 实际动 手能 力 而
则 很 一 般 。就 我 材 料 科 学 与工 程 系 的 教 师 而 言 , 有 1 共 5位 教 师 , 中 具 有 厂 矿 企 业 工 作 背 景 的 3位 , 占 总 人 数 的 其 仅 2 % 。 年 轻 教 师 实 践 教 学 经 验 少 , 没 有 相应 的培 训 机制 。 0 也 ( ) 习基 地 资 源 缺 乏 三 实 校 外 实 习基 地 资 源 匮 乏 , ‘ 规 范 。 目前 , 管 是 国 月不 不 有 企 业 还 是 民 营 、 营 企 业 都 不 欢 迎 学 生 实 习 。一 方 面 , 私
新材 料 及 材 料 工 程 方 面 的 研 究 已 成 为 世 界 各 国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竞 争 的 主 要 内 容 。 培 养 适 应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材
料 类 专业 技 术 人 才 是 摆 在 高 校 面 前 的重 要 课 题 。 《 华 人 中


实 践 教 学 中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部 门, 各个 子环节相互 独立 , 有沟通 , 没 没有 延续性 。对 学
生 而 言 , 个 大 学 4年 的实 践 教 学 缺 少 全 局 的规 划 , 没 有 整 就
形 成 完 整 的实 践 体 系 , 自 己 的 专 业 及 将 来 的 职 业 就 没 有 对
为 专 业 发 展 的 指 导 思 想 , 定 “ 厚 基 础 , 宽 口径 , 强 制 加 加 加 能 力 , 高 素 质 ” 复 合 型 工 程 技 术 人 才 的 培 养 模 式 j 提 的 。 实践 教学 在 其 整 个 教 学 中 占有 重 要 位 置 。 主 要 专 业 实 验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强大的师资队伍。

依托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和中澳国际轻金属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表征和材料制备加工两大实训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二、培养目标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和工程素质为 目标的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必 须加强实验 团队建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水平, 密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提高实验教学质
量 】 。
图 1 辽工大材料科学 与工程专业实验教 学体 系
表 l 出了原材 料 科学 与工 程专 业 O 给 5与 O 6级
本科专业课及其实验 的执行教学计划 ,该教学体系 存 在如 下三 方 面 的问题 :
中图分 类号:G6 24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1 7.2 X(0 1 40 1—4 6 43 7 2 1) . 120 0
实 验 教 学 是 地 方 普 通 高 校 实 现 应 用 型 人 才培

养 目标的重要环节。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理论 教学与实验教学应是相辅相成 的【 。 辽宁工业大学 ( 以下简称我校 )材料科学与工
例 如 设 置 的设 计 型 实验 “ 型 零 件 的选 材 与 热 典 处理 工 艺设计 及 操作 ” 是在 完成 《 料工 程基 础 》 、 材 《 料 科学 基础 》 、 《 料相 变原 理 》、 《 材 材 材料 工 艺学 》 、 《 料 学 》等 5门理 论 学习之 后进 行 的 , 材 要求 学 生掌握 各 种工 程材 料 的成分 、结 构与 力学 性 能 ,掌握 材料 的相 变过 程 与原 理 ,熟悉 各种 工程 材 料 的热处 理工 艺 ,进 行 典型 零件 的工 程实 际应 用调 研 。 熟 悉 零 件 用 途 与 性 能 要 求 及 相 关 的 热 处 理 工 艺 ,才 能选 材并 设 计可行 的热处 理 工艺 ,最后 进行
收稿 日期 :2 1 3 0 0 卜O — 1 基金项 目:辽宁省教育厅 高教 教改项 目 作者简介 :石萍(9 3 ) 16 一 ,男 ,辽宁锦州人 ,教授 ,博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作者:邹定华管学茂朱建平廖建国张海波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5期摘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和形式单一、受考研与应业冲击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打破时间限制、增长教学时限、发挥学生主动性、借助外部力量教学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190-01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的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成为制约其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得社会对其评价和期望值大大降低[1][2]。

毕业设计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环,对于学生工程技术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某一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或设计。

这一过程既是其现有知识综合运用,也是其拓展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环节,并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因而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近年来,已有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改革。

1 新形势下现有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1.1 教学时间集中,效果不理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研究型设计和工艺型设计。

研究型设计围绕指导教师指定的科学技术问题展开试验性或分析性研究,而工艺型设计以指定的条件进行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

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且所需的知识很多在教学中并未涉及,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文献阅读并进行相应知识的积累,因此不了解设计内容的背景和科学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有自己的见解。

因而,这一过程对其科学素养与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1.2 与考研、找工作时间重合,受到冲击近年来,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突显,考研和找工作占据了大学高年级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固体物理”课程改革探索

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固体物理”课程改革探索

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固体物理”课程改革探索作者:***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21期摘要文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固体物理”为主体,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

具体改革举措为:凝练具体化、可观测的课程目标;实行成果导向延展教学内容,并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与线上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学习成果产出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本研究成果可在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固体物理;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21.042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olid State Physics Cours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hich is "student-centered", "output 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t focuses on the core cours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lid State Physic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urse teaching. The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include: refining concrete and observable curriculum objectives; Implement outcome oriented extens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active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stablish a student-centered blended learning and online guidance combined teaching model; Reform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round the output of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promoted in the teaching of some highly theoret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Key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solid state physics; reform in education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核心理念主要有“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摘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和形式单一、受考研与应业冲击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打破时间限制、增长教学时限、发挥学生主动性、借助外部力量教学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
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的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成为制约其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得社会对其评价和期望值大大降低[1][2]。

毕业设计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环,对于学生工程技术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某一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或设计。

这一过程既是其现有知识综合运用,也是其拓展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环节,并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因而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近年来,已有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改革。

1 新形势下现有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时间集中,效果不理想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研究型设计
和工艺型设计。

研究型设计围绕指导教师指定的科学技术问题展开试验性或分析性研究,而工艺型设计以指定的条件进行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

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且所需的知识很多在教学中并未涉及,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文献阅读并进行相应知识的积累,因此不了解设计内容的背景和科学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有自己的见解。

因而,这一过程对其科学素养与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1.2 与考研、找工作时间重合,受到冲击
近年来,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突显,考研和找工作占据了大学高年级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据统计,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近年来的考研率一直维持在35%以上,而且进一步呈现低年级化。

许多学生从一年级就关心考研问题,而一部分学生为了增大考研成功率,在三年级上学期开始上考研班。

这对本科教学造成了严重冲击。

而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集中于四年级下学期,与研究生考试、复试以及单位招聘的时间重合,因此许多学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而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精力少。

这使毕业设计教学时间集中的问题恶化,进一步降低了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不尽合理,形式单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工程技术素质的下降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降低,而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学生在实现就业的过程中处于弱势。

因此,对于选择就业的毕业生,提高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地拓展其知识结构,对其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目前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很难达到与工厂对学生的要求一致。

因此,增加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丰富毕业设计内容势在必行。

2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2.1 打破时间限制,增加教学时限
为了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文献阅读和研究工作,毕业设计提前至本科教学的三年级开始。

从这一阶段开始,毕业设计教学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相辅相成,科研和设计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对刚刚学过的知识应用,也可以有效地拓展科研或设计的思路。

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文献阅读,积累相关的知识,了解设计背景,改变了学生过去“仓促上阵”的状况。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08级本科生中以自愿的形式选择部分学生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并以其余的学生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从三年级开始毕业设计的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的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研究工作的理解好于对照组,工作量大大超过对照组从答辩成绩分析,实行新教学方式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组,优秀率达到52.6%,其余为良好,无中或中以下成绩。

2.2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合理选题
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一支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可以得到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今后考研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系设有水泥、混凝土、玻璃、陶瓷、耐火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研究方向,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校级及企业委托100多项科研课题,为学生选题提供了较大空间。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新进博士所具有的外联关系,选派优秀本科毕业生到相关知名院校和科研室所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据统计,自2005级到2006级已毕业的2届250多名学生中,总共有超过80%的人选择与教师科研课题有关的研究题目,且呈增长趋势。

2.3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工艺性设计的教学
毕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以往这个环节完全与社会、工厂企业脱钩,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设定,一般除毕业实习阶段到有关工厂企业去实地考察外,大部分时间完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学校关门做设计,存在许多弊端。

为此我们从2004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开始,采用了“由指导教师与焦作千业水泥有限公司有关生产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做法,结合水泥工厂的工程实际问题和生产技术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

在2005级和2006级毕业生中进一步推广,让学生到即将工作的企业和单位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

实践证明,这是工科类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

3 结语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学生、用人单位的反馈较好。

下一步改革的范围将扩展到所有学生,同时在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1)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改变过去过死的教学方法,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内容。

(2)加强阶段性考核,建立经常性考核反馈机制。

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并将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自身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自身的调节。

参考文献
[1]宋晓霞.论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人才、干部管理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10(30):207.
[2]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9(11),2005:105-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