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工作中的技巧与策略

文化背景处理
总结词
保留文化特色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文化背景的处理。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需要在译文中进行适当的 解释或转换,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要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或歧义,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 够被正确理解。
语言风格转换
总结词
传达原文情感色彩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因 此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气。同 时,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确保译文在整体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的风格和情
等,以传达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
04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理解障碍
总结词:理解原文是翻译工作的基础, 遇到理解障碍时需要深入分析并寻求解 决方案。
了解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对于翻译特定 领域的文本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因缺乏 专业知识而产生的理解偏差。
对于复杂的长句或段落,需要仔细分析 句子结构,理清逻辑关系,以确保准确 理解原文意思。
专业化培养
通过设立翻译专业或翻译学院, 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翻译理论和实 践课程,培养专业化的翻译人才
。
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翻译技 能。
跨学科培养
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 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 ,以增强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翻译能力的自我提升
详细描述
遇到生词或不确定的词义时,可以通过 上下文分析、查阅词典或请教专业人士 来获取准确含义。
表达障碍
总结词:翻译时需要准确 传达原文意思,表达障碍 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 。
《2024年《雕塑史》(12-14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雕塑史》(12-14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本篇实践报告主要围绕《雕塑史》一书的第12至14章展开,进行详细的英汉翻译分析。
该实践旨在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准确翻译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原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力求实现内容、风格、情感的有效传递。
二、正文(第12-14章内容概述)(一)第12章内容概述第12章主要介绍了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以宗教主题为主,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神祇的崇拜和敬畏。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出原文中宗教氛围的庄重感,同时也要展现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第13章内容概述第13章主要讲述了欧洲现代雕塑的兴起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开始摆脱宗教束缚,更加注重个体表达和现实主义表现。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捕捉现代雕塑的创新性和个性特点,同时也应展现出作品对时代背景的反映。
(三)第14章内容概述第14章则关注了当代雕塑的多元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出原文中作品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要体现出当代雕塑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三、翻译策略与方法在翻译《雕塑史》第12至14章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和方法:1. 忠实于原文:在保证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忠实传达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
2. 注重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3. 灵活运用语言: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内容,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4. 请教专家学者:在遇到难以理解的术语或文化背景时,及时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四、结论通过本次《雕塑史》第12至14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翻译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图和情感,还需要灵活运用语言技巧,注重文化背景的传达。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汉译英是翻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为中英文化差异极大,所以在翻译汉语时需要特别注意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因此,在对汉译英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浅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有关中英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以文化纵深为特点的,强调最大限度的传统和天地人和谐。
英语文化则是以科技进步和国际化为特点的,注重实用性和现代化程度。
而在中英文化差异下,如何制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呢?以下从词汇、语法、语义和风格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1. 词汇翻译策略和方法中文是一种高度象征化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比喻和隐喻。
英语则是一种高度解释性的语言,偏好使用具体地理性词汇。
要想成功翻译中文,则需要强调原文的比喻和隐喻,同时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
当涉及到中文词汇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翻译词汇的联系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语法形式不同,在词汇翻译时需要建立翻译词汇的联系。
比如,中文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抒情和豪放的词汇与英文中的文雅和客观的词汇相差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应该关注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美感。
(2)识别主旨中文中有许多可以表达多重含义的词语,这使得对其翻译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应当识别主旨,在翻译时使用最适宜的词语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3)理解字面意思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常常无法直接翻译,需要理解字面意思。
翻译人员应在尊重原文的同时,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
汉语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语法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几点建议:(1)使用情态动词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如can、should、may等)可以表达命令、建议或可能性等含义,翻译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词语来翻译汉语中的语气。
(2)调整语序英语中采用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中的语序则是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调整语序,以便于传达原文的意思。
(3)保留语法结构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语法结构,在表达策略和方法时更为重要。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在跨国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传播和商业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而要做好翻译工作,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首先,翻译方法是翻译的基础。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加译法等。
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法。
意译法则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
加译法则是在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需求,适当添加一些信息或调整语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翻译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对象和翻译目的来确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才能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其次,翻译策略是翻译的灵魂。
翻译策略包括对上下文的理解和把握、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等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背景来理解原文的含义,把握原文的重点和核心信息,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同时,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上,要注重语言的精准和生动,避免生搬硬套和机械翻译,力求做到译文通顺流畅、地道自然。
此外,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接受者和读者,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总之,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只有在掌握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之后,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使译文更准确、更生动、更地道。
希望大家在翻译工作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做出更大的贡献。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传递。
因此,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技术。
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
直译是指将源语言的词语、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这种方法在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中会比较常见,比如法律文件和合同条款的翻译。
意译则是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转换。
而音译则是将源语言的音节转换成目标语言的音节,比如一些专有名词和品牌名称的翻译。
在实际应用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其次,我们来谈谈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整体方法和策略。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文体特点、读者群体、翻译目的等。
比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通常会采取保留原著风格和节奏的策略,以尽可能地还原原著的魅力。
而在商业文件的翻译中,翻译者则需要更加注重准确和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另外,翻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流畅和通顺。
总之,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同时在选择翻译策略时需考虑到文体特点、读者群体、翻译目的等因素。
只有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做到恰到好处,翻译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希望本文所述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十二章,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英)彼得· 纽马克(Peter New mark)
• 将翻译分为: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直译, 死译(逐行对照,interlinear translation) • 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 求接近源文本,首先忠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 读者,即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 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首先请大家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 • • • • • • honeymoon---蜜月 coffee---咖啡 show---秀 party---派对 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 Ghost---人鬼情未了 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国内外其他学者的定义:
• 加拿大翻译家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他的主张是翻译应当译者为中心。他 将归化的定义解释为:采用将原作同化于目标文 化和语言价值观的方式对原作进行归化,具体到 语言层面来说,就是意译。Robinson 对异化翻译 的解释是:一个“好”的译本总是要保留原来 “外语”文本中某些有意义的痕迹。从历史上讲, 这种观点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字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相关联,只是没 有直译派那么极端,因为它并不坚持在翻译中格 守原文句法序列中个别词语的意义,但却坚持要 保留原味。
从文化的角度看, 其中涉及到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 的文化身份(cu l t ur al i d e nt i ty ). 文化 的平等交流和历史感等问题; 从诗学的角度看, 涉 及到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学性问题; 从政治的 角度看, 涉及到殖民化和非殖民化、霸权与反霸权 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 这一层次的论战从某种 意义卜可看作是民族卜义和世界主义的交锋, 弱势 文化和强权文化的交锋, 抑或东方主义和西方中心 主义的交锋。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2.1术语定义2.1.1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策略”,是指“适合具体情况的做事原则和方式方法”(辞海编辑委员会,2009:231),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互动百科)因此,“策略”,虽与“方式方法”有关,但更多强调的是宏观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案”。
基于以上对“策略”的认识,我们把“翻译策略”定义如下: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
2.1.2翻译方法(Translation method)“方法”,是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544),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基于以上对“方法”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方法”定义如下: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翻译方法”体现的是一种“翻译中的概括性的处理方式,而非具体的、局部的处理办法”(Chesterman,2005:26),这一点使得我们能把“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区分开来。
2.1.3翻译技巧(Translation technique)“技巧”,是“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巧妙的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916 )。
采用什么“技巧”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事先确定的一定的方法或程序”(Zabalbeascoa,2000:121)。
可见“技巧”是属于“方法”之下的一个范畴。
基于以上对“技巧”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技巧”定义如下: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
“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
(Chesterman,2005:26)2.2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从上至下的层级关系,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宽泛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是翻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翻译策略指的是翻译者在进行具体翻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思路,而翻译方法是指翻译者具体操作时所使用的技巧和手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首先,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
在处理源语言时,翻译者应该注意文本的特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策略。
例如,如果源语言是一种抽象概念较多的语言,翻译者可以选择等效转换的策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近似的抽象概念;如果源语言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翻译者可以选择保留情感色彩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处理目标语言时,翻译者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策略。
例如,如果目标受众是非专业人士,翻译者可以选择简化策略,将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词语;如果目标受众是专业人士,翻译者可以选择增值策略,将原文中的一些隐含信息或细节进行补充,以满足专业人士对信息的需求。
其次,翻译方法是具体操作的技巧和手段。
在翻译方法中,常见的有直译法、意译法、合理调整法、适应法等。
直译法是最直接而常见的翻译方法,指的是将源语言的词语、词组和句子等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保持原文的句式和结构不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句式和结构的情况。
但是,直译法常常会导致句子结构不通顺或语法错误等问题,所以需要翻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
意译法是根据源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用目标文传达相同的意境,但是具体用词和句式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或表达方式不同的情况。
翻译者需要通过思考源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合理调整法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源语言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当源语言的词语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准确的对应词时,翻译者可以将原文词语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加准确和准确的翻译效果。
适应法是翻译者根据读者需求和时间限制等因素,对翻译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途径)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 程” 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都 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而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 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
交际翻译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翻译策略,它和语义
翻译一样是翻译中的“中庸之道”,既不像编译 那么自由,也没有逐行译那么拘谨。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省译名词)
转换法
转译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 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 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 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 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 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 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 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如: 1. 我们学院受教委和市政府的双重领导。 Our institute is co-administrated by the States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名词转动词)
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 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 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 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 重组法和综合法等。
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 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 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 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 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 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 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 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 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 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 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 介词和冠词。另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 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 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 明确。
直译与意译
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 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 指逐词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 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 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 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 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 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 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 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意译 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张培基等学 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 表达方式等方 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 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
第十二章
翻译策略和方法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
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 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 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 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 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 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1. 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 (在主谓连接处拆译)
2. 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我要感谢你们无与伦比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正是以这种热情好客而 闻明世界的。(在定语从句前拆译)
1.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 (增译主语和谓语) 2. 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那么,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
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 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 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 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归化与异化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 译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 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 “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Schleiermacher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Venuti 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 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 倡异化翻译法。
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 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1. 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 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省译物主代词) 2.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 3.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正译法和反译法
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 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 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 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 比较地道。如: 1.在美国,人人都能买到枪。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can buy a gun. (正译) In the United States, gun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反译) 2.你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正译)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反译) 3.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 (正译)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 (正译)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 (反译)
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 (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 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 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 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 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然而,对Venuti来说,归化法 带有贬义,因为归化法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 “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
翻译二分法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此争论至少从公 元前就已经开始。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 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 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的“显性翻 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的“直 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 的“适当性”(adequacy) 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提出 的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与归化翻 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