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教学教材
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课件

你觉得翻译标准与译者之间是 什么样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起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 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距今已两千余年。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则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 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更是有两千 二百多年。可以说,不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相 当悠久。
‘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历经近一个世 纪的检验,表现出它的生命力。信、达是翻译的基 本要求,而‘雅’则表现出一种对翻译的完美追求。 翻译决不是奴性的活动,它只有在表现出原作的风 貌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时,才具有生命。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 顺”作为翻译的标准。他认为译者不但必须把原文作者的 思想、感情全部传译出来,而且还“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 一当然是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两者不统一 时,他又主张“宁信而不顺”。
2002年,吕俊提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 准是:1)符合知识的客观性;2)理解的合理性与解 释的普遍有效性;3)符合原文的定向性。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e)提出“动态 对等”(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于原文接受者 和原文信息相同)理论。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言到 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我国的笔译传统虽然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 《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 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我国翻译历史上第一个高 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 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 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 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论英汉翻译中的“忠实”原则

207 都市家教科 教 创 新【摘 要】翻译标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竭力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也能够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
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但广为人接受的两大翻译标准是“忠实”与“通顺”。
本文从“忠实”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意义与风格两个层面的“忠实”,指出翻译中的“忠实”不仅仅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在语言风格、语体特色、民族特色等方面尽量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标准;忠实一、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古往今来,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标准。
其中,“忠实”原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主要翻译标准之一。
例如:释道安提出了“案本”说,即译者必须要按照原文的本意来进行翻译。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外国的翻译家也对“忠实”原则推崇备至。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三原则中指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汉英笔译基础教程第1章 翻译原则[精]
![汉英笔译基础教程第1章 翻译原则[精]](https://img.taocdn.com/s3/m/7b18a85b83c4bb4cf6ecd11a.png)
翻译的表达
句子层级
句子的长度
东方民族的综合性思维,强调“从多归一”的方式。句子以 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逻辑事理为顺序,横向铺叙,形成“ 流水型”的句式结构。而西方人惯于分析,“由一到多” 的 思维方式。表现在句子结构上,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 摄各种短语和小句,结构复杂,但层次分明,形成“树杈 形”的句式结构,多为长句。因此,在翻译时,汉语中一 个意群中的几个短句可转化为一个英语长句。
翻译的理解
情景语境 浅花叫了一声奔着井沿跑去,她心里一冷,差一
点没栽到地上死过去。她想,竟来不及拉他一 把,自己也跳进井里去吧。
Qianhua screamed and ran to the well. In a moment of horror she almost fainted and fell. She thought that since she had failed to save him, she might as well jump in and make an end of herself.
翻译的表达
句子的重心
东方民族“由多到一”的思维方式是将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 首,重心放在句末。西方民族“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 的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开头,但也不是固定的。汉翻英时,也要 按照西方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调整句子的语义重心,一般为 前移句子的语义重心。
翻译的表达
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 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翻译的表达
翻译的表达过程中,要根据英汉语的各自的特 点,在必要的地方打破原文的结构框架,调整 语句结构,用译入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来传达 原文的内容,这样原文的信息便能顺利地为译 入语读者接受,达到翻译交际的目的。
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

语言新探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文/魏洳镝 刘亚娟摘要:翻译是一种将相对陌生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
“翻”指交谈语言转换即句对句转换,“译”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
“忠实”原则是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注重原文文本功能,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及文体信息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语言信息转换;翻译标准;忠实原则;文本功能;文体一、“忠实”为何?翻译标准甚关键,犹如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
译者像带镣铐的舞者,应在正确翻译原则指导下实践以便交出的译品经得起考证推敲。
翻译“忠实”为第一准则,若不“忠实”,即使译文在美在达,也不能传其意,正如严复所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若“信”不达标,原文正确旨意定会遭曲解,阻碍正常交际。
二、何为“忠实”?“忠实”原则指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感情,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传达给读者。
林语堂于《论翻译》归纳翻译标准有三,第一为忠实,第二为通顺,第三为美。
忠实是“信”,包括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翻译与艺术的问题。
林语堂认为“忠实”不但须求达意,并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忠实绝对化的标准不可能实现。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及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替“雅”并提出四义:第一强调非字译。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
译者所应忠实是原文零字所组成语意。
”“字义并非固定分立而是连贯不可分裂。
”第二须传神。
“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第三为非绝对。
“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忠实之谓。
”奈达认为,翻译的实质即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来等效传达原语信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翻译绝不求文字表面上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忠实性认为原文和译文应具备相似甚至相同的文本功能。
最新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作者xxxx------------------------------------------日期xxxx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
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
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
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一、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fly a flock ravens.(意译)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
《翻译十大原则》课件

详细描述
归化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 文化习惯和价值观。为了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用
符合目标语言文化规范的表述方式。归化原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异化原则
总结词
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呈现给读者原汁 原味的译文。
VS
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等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在功能上与 原文对等,即译文应具备与原文相似的语用效果。为了实 现功能对等,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含义, 并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 译者还需要注意语气的传递、修辞的再现等方面,以使译 文在整体上与原文对等。
略和方法,如根据语境确定词义、根据语境调整语序和句型等。
05 总结与展望
对翻译原则的总结与评价
翻译原则的适用性
01
评估十大原则在各种翻译场景中的适用程度,分析其在不同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02
探讨十大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协同
作用。
原则与实践的结合
03
分析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十大原则,讨论它们对提高翻译质量
促进跨文化交流
翻译原则强调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要求译者熟悉目标语 言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翻译原则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翻译原则
古代的翻译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 翻译原则,如严复的“信、达、 雅”等,这些原则强调了准确性
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现代翻译原则
随着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发 展,现代翻译原则更加注重文化 差异和交际效果,提出了如“功 能对等”、“动态对等”等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交流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语气和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这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翻译质量,还影响到翻译工作对原文的传达和表达。
本文将就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内涵、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来探讨一下“忠实”原则的内涵。
在翻译领域中,所谓的“忠实”原则实际上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信息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等与译文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还原原文作者的原意,不做无谓的增删改动,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这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和专业文献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专业性要求翻译的忠实性达到最高水平,以确保读者能够真实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忠实”原则的适用范围。
事实上,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翻译领域,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等。
因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翻译工作,都需要译者尽可能准确地把原文表达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
不同类型的翻译对于“忠实”原则的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诗意、语气和文学特色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译者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而对于商务翻译来说,则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为商务文件和合同涉及到的是权益和责任,需要译者保持原文的法律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如何操作和注意“忠实”原则。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在开始翻译之前,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
只有深刻理解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2. 保持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准确性。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1. 引言1.1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翻译标准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规范翻译行为的准则,能够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
通过遵循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目标读者。
翻译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规范翻译行为,更重要的是保障翻译质量,确保翻译结果符合原文意思,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忠实”原则作为翻译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要求译者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以保持原作品的原貌和特色。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解读原文,并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翻译工作中,遵循“忠实”原则不仅能提高翻译质量,还能增强读者对翻译作品的信任和认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1.2 “忠实”原则的定义“忠实”原则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准则。
在翻译学的范畴中,“忠实”原则被定义为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尽力使译文在意义、语体和风格上与原文一致,以确保原文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目标读者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避免对原文的曲解、遗漏或添加,同时要注意尊重原作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保持译文的信达性和对准确性的追求。
在“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者在面对诸如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挑战时,需要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对待原文,并通过灵活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精髓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注重在理念与技艺之间的平衡,不仅要理解原文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还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使译文尽可能地呈现原作的内涵和外延。
“忠实”原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译者的学术、伦理和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
“忠实”原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关系,以确保翻译工作的准确、完整和信任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
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
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
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一、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
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
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
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
(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
(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
“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
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
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
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使交际者之间保持接触,也反映交际者之间的关系;(6)原语音功能,指语言解释或命名自身特点的功能。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挖掘原文,弄清其具有的功能,使自己的译文也能够如同原文一样,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功能,使译文读者读译文时的感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
如以下各例: 例1 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客套话和寒暄语是“吃了吗”或“上哪去”,说话者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想要问对方到底吃过饭没有或者是想知道他想去的地方,而是用这样的客套话来展开双方之间的交谈,实际上起着一种应酬功能的作用。
因此我们就会翻译成打招呼的形式,比方说:Hi/Hello,How are you?或者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等等。
如果你翻译成了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从表面上看来是忠实于原文,但是实际上却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忠实与意义忠实。
例2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 分别是典故和习语而按字面意思翻译,这样的翻译很难让读者明白其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义。
读者看到这个译文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人可靠跟不吃鱼和打游戏有什么关系。
其实to eat no fish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
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是表示“忠诚”的意思。
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由此转译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
因此我们就可以将其翻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这个译文就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社会意义、内涵意义和情感意义。
三、文体的忠实性不同文体对于忠实性的要求其含义是不同的。
如在科技翻译中,忠实性是指译文完全准确再现原文的意思,而在文学翻译中,忠实性是指译文除了要准确再现原文的意思还要再现原文的风格(包括修辞、选词、造句、韵律等)。
1.准确性是科技翻译的灵魂。
由于科技英语所表述的是客观规律,而且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因此在翻译科技文章时,译者必须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风格一致,而不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地乱翻一气,如果因为不负责任的翻译而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的话将会遗憾终生。
例:Just what is fever?Simply defined,it's a state in which your body temperature has risen abnormally.如果把your (你的)翻译出来,就把科技文章的风格给破坏了。
因为这个定义不论对于你,我,还是他,都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可把your一词删掉不译。
全句可译为:什么是发热?简言之,就是体温不正常上升的情况。
2.再现原作风格是文学翻译的精髓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再现原作的思想而且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要使译作读者像原作读者一样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译者要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自然的语言完全再现原作。
如在丁尼生的一首小诗歌中的前几句: 原文: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译文:西边海上的风啊,你多么轻柔,多么安详;西边海上的风啊,你轻轻地吹吧,轻轻地唱。
在原文中,诗人多出运用反复、联珠和头韵等修辞格,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了,而是要再现原文所展现的形、意、音美。
上述译文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风格,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3.应用文翻译的格式转换。
在应用文的翻译中,原文如果是正式问题,那么就要转译成译语中的相应格式。
例如翻译以下请柬: 刘先生及夫人:谨定于2010年3月2日星期二晚7时举行晚宴,敬请刘先生及夫人光临。
地址:武汉市武汉路20号请回复邀请人:王林邀请时间:2010年2月26日译文1Feb. 26, 2010Dear Mr. and Mrs. Liu,This is to invite you to the dinner party on Tuesday,March 2, 2010 at 7:00 p.m.Looking forward to your coming.Address: 20 Wuhan Road, WuhanR.S.V. P.Sincerely yours,Wang Lin译文1 是非正式文体,因此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没有兼顾其文体,对于请柬来说就显得过于随便,与需要请别人赴宴的那种恭敬背道而驰。
译文2Mr. Wang LinRequest the pleasure of the company of Mr. and Mrs. Liu At dinneron Tuesday, March 2, 2010 at 7:00 p.m at 20 Wuhan Road, WuhanR.S.V.P. 译文2是正式请帖,符合译语应用文所要求的固定格式。
四、结束语最后,我们必须清楚,虽然我们强调翻译的忠实性,但是由于不同语言具有各自特点及文化的差异,有时很难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因此,判断译文是否忠实,还须根据外文及译语的习惯,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看它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我们既要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又要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
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有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和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踯躅”那样的推敲琢磨、一丝不苟的精神,力求使译文不仅忠实而且传神,以保存原作的“丰姿”和风格,这就是翻译忠实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杨自俭.翻译新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赵硕.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忠实性问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李云.翻译的忠实性[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黄勇昌.对翻译忠实性原则的解构分析[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