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合集下载

翻译:从“说”到“做”从观念演变看西方译论的发展

翻译:从“说”到“做”从观念演变看西方译论的发展
继续 发展 的方 向和 出路 。
二 、 译 作为 “ ” 翻 说
的哲 罗姆 (eo e Jrm )谈 及 《 经》 译 时 宣称 自己采 圣 翻
取 “ 义对 意义 ” 意 的翻译 , 为这 样 能把 原 文 的意 思 因
和 内容 翻译 出来 。4 10 l 10多年 之 后 的 德 国宗 教 改
维 关 系。
[ 键词 ]翻译 观念 ;说 ” “ ” 理 想 ; 实 关 “ ;做 ; 现
[ 中图分 类号 ] 3 5 9 [ H 1 .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 编 号 ]17 — 5 5 2 1 )4 0 8 — 5 6 3 5 9 (0 0 0 — 0 9 0
引言

第2 6卷
第 4期
翻译 : “ " “ ” 从 说 到 做
从 观 念 演 变 看 西 方 译 论 的 发 展
尹衍 桐 ,刘 晓 丽
( 国石 油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东 营 27 6 ) 中 山 5 0 1
[ 摘
要 ]以翻 译基 本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 的演 变 为 线 索 , 简要 梳 理 了西方 译 论 的历 史进程 。 西 方译 论从

本 之 间最理 想 的关 系是 什 么? ”
翻译 观念 , 特 定 时代 的人 们 对 于 翻译 生 产 和 指
接受 过程 的属 性及 其 哲 学 本 质 的原则 界定 与理 解 , 也就 是 “ 译 是 什 么 性 质 的 活 动 ” 问 题 。这 个 问 翻 的 题是 有关 翻译 的基 本 问题 和 核 心 问题 , 这 个 问题 对
斯 坦纳 的评论 看 似过 于简单 , 一语 中 的 , 却 即两
千 多年 的西方 翻译 观 一直建 立在 忠实 的基 础上 。翻

论本雅明翻译思想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消解——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

论本雅明翻译思想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消解——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

作者: 章亚琼
作者机构: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出版物刊名: 长沙大学学报
页码: 89-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本雅明 翻译忠实观 消解 《论语》英译本
摘要: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里提出来世说,他赋予原文以生命,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包含前世、今生和来世,而翻译的出现是因为原文的生命在演变。

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发现作为翻译原文的《论语》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其英译本也不可能忠于原文。

至此,传统翻译理论信奉的翻译忠实观遭到了消解。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需要完善的原因: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 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 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 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 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 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 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 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 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 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 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
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 义的内涵。
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 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 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 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 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 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
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 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 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 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1)案本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 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
“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负责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意味着翻译应当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忠实性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化,还涉及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角度下的翻译的忠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忠实性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使其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不同。

翻译时需要注意到这些特点,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俗语,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当翻译这些成语和俗语时,需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保持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对翻译的忠实性有不同的要求。

科技文献的翻译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传递科学知识,读者往往是专业人士。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艺术效果,以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忠实性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

翻译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翻译者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翻译。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会对翻译的忠实性产生影响。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尽量避免自己的认知偏见对翻译结果产生过大的影响,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语言层面的转化和文化层面的转化。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翻译标准发展史

中西翻译标准发展史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3]Ellis,R.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J]. AppliedLinguistic,1985,(6).[4]Tarone,E.On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A response to Greg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5]Tarone,E.On the vari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6]Giles,H.Accommodation Theory:Some New Direc-tions.In:Silva(ed.).Aspects of Linguistic Behavior.[M].York:University of York,1980.[7]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8]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2007级研究生)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提出了各种不尽相同的观点。

本文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指出我们不应用一种绝对的、纯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标准研究变化发展1.导论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逐渐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如果要研究翻译理论,学者们就必然要考虑翻译标准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在 的 对 象完 完 全 全 、 不 多不少 的 再 现 。
音 乐 2 翻 译 界 在 翻译 的标 准 问题 上很 难达 但 是 我 们 无 法 把 翻 译 与 介 绍 绘 画 、
在 英 文 写 作 中 经常 会 出 现 遗 漏 第 三 人 成 共 识 。 但 有 两条 标 准 是 大 家 所 公 认 的 类 比 坚 持 到 底 ,其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两
很 多 同学 在 英 文 写 作 时 只 注 意 所 选 词 的 程度 上 制 约着 用词 , 因 此在 写 作时 必须 要 这一点 上 , 完 全可 以 把 它 比之 于向 国人 介 绍
的词 义 , 而 忽 视 了该 词 的 词性 , 造 成 用 词 错 选 用适 合上下 问的词 语 来 选 词 , 如 不注 意 语 西 洋 绘 画 、 西洋 音乐, 或者相反, 把 中 国画 误 的 发生 。
即负迁 移, 也就是汉语之 间的差异对外语 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 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 有关。 关键词 : 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中图分类号 : G 6 3 3 .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3 ) O 4 ( b ) - 0 2 2 3 一 O 1
do gs .
境 对选 词 的 影 响 , 就可 能 因用 词 不 当而 写 出
Ma y I o pe n t he ga t e ?The ar e i n
t he r oom i s t o o c l os e.
或 者 中国 的 民族 音 乐 介 绍 到 国 外 去 。无论 这 种 介 绍活 动 的 其他 目的怎 样 , 在一 个首要

从“忠实”走向“忠诚”——翻译“忠”论标准的伦理反思

从“忠实”走向“忠诚”——翻译“忠”论标准的伦理反思

比中国早 20 00多年 , 在古罗马时期 , 贺拉斯就 曾经提 到过 忠
实 的译者 , 中国最早在 佛经 翻译 中提 到 的“ ” 念等 同于 信 概 “ 忠实 ” ㈣贺拉斯认为忠实 意味着字对字 的翻译 . 。 直至 1 7 世纪末 之后 , 忠实才意味着对意义 的忠实而不是对作 者词句 的忠实。 泰特勒提 出必须从意思 、 风格和形式三个方面去 把握“ 忠实” 译作必须 能完 全传 达出原作 的意 思 : : 译作 的风 格与笔调必须 与原作的性质一致 ;译 作必须像原作一样 流 畅 。啊 泰特勒 的说法与 同时代严 复所提倡 的“ 、 、 ” ㈣ 信 达 雅 具
会具备不同 的文本意义。由于文本意义稳定性的消解 , 解构 主义思潮破 坏了传统“ 论标 准的前提条件 翻译 是在 忠” 即“ 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 的 , 原语文化与 译语文化是处于完全 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 的 , 作者与译者 是完全价值 中立的……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 的 , 以译 所 文与原文是完全可以达到等值 的。”【 删然而事实上 , 翻译 不可能在这种真空环境下完成 ,译者在完成译文 的过 程中 , 会受到诸多社会 因素诸 如政治 、 经济等 的影响 , 他的译文有
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 。 但严复又接着指出“ 译文取明深义 . 故词
句之间 , 时有所颠倒附益 ,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 而意义则不倍 本文 。” 林语堂 提出意义 “ 忠实 ” 准是“ 标 译者 的第 一责
时会受 到委托人 、 资助人 、 赞助商等主体左右 。 也会受到译者
个体本身的素质和道德观影响 , 在当前全球 经济政治不平等
则能更加全面地阐释翻译译者要把原文作者的意图表忠实观在这里已经被服从和忠诚所代替翻译原则翻达出来体现忠实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译本的受译方法和策略要服从于当次翻译的主要目的当然这种服众读者的感受或者关注到客户委托人的利益以及自从和忠诚的前提是译本整体忠实局部不忠表现为对某一己个人和职业伦理操守译者在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不段文字的增删或改译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忠实”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偏离原意,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和可信度。

一个优秀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和情感,否则将失去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上。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尽量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确保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观点。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以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自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翻译的忠实性还表现在对原文情感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上。

原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修辞风格,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增强译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翻译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 “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的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 · 加里说过,翻译的 “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 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也都是因“忠实性”而起 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翻译的实质在 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 《天演论》译注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 准。以上可见,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 的原则。
翻译的“忠实观”的演变
13级英语(旅游方向)班 第二小组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案本 (2)求信 (3)神似 (4)化境
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尤金· 奈达 (2)皮特· 纽马克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阶段一: 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中的“一元论” 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 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必须与原文完全的对等与忠 实。在中国,严复的“信 达 雅”是传统翻译忠实 观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泰特勒提出“翻译的三 原则”;纽马克阐述了“交际性翻译”和“语义 性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尽管这些翻译原则所运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它 们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性的本质特征。翻译被看 作是文本意义的一种语言间的完全的、绝对的转 换,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Simon,1996)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4]忠实观视域下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翻译伦理视角下的忠诚观实观. 长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6]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忠实”翻译观. 南京: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7]Chan Tak—hung,Leo.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8]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
(1)尤金· 奈达 奈达是我国翻译理论家较为熟悉的翻译家,他主要从 事《圣经》的翻译活动,翻译理论也是从他翻译《圣经》 的实践中获得的。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尤金· 奈达建立了科学的翻译体系。尤金· 奈达提出了两种 形式的对等,也就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2)彼得·纽马克 纽马克认为读者想达到完全对等的效果是不太可能 的。因为对忠实观理解的不同,源文本和译文强调重 点会有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纽马 克提出用“语义”和“交际”翻译来代替传统翻译思 想,可以缩小这种对等的差异。交际翻译理论试图使 译本读者阅读译文达到的效果尽可能接近源文本读者 阅读源文本所达成的效果。纽马克的这两种翻译策略 包含了翻译中的多种因素:作者、译者、读者、源语 言文化、目的语文化等。 综上所述,忠实是传统翻译研究中一个核心概念,也 翻译伦理的精髓。翻译理论的忠实观几乎涵盖了译者 翻译活动中的所有因素,同时也能清楚地显示译者与 外界、译者与文本的关系。
(4)化境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译本应该忠实于 源文本,而读起来又不像译本,这就是所谓的化境。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从一种语言转化为 另一种语言。如果没有破坏语言及言语习惯而很好地 表达出源文本,同时能够保持源文本的风格,这种翻译 应该称之为化境,即翻译的最高境界。化境是翻译实践 中很难达到的标准,因为英汉语言有很多差异。因此化 境是一种理想的翻译境界,正如翻译家钱钟书所说,是 译者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从古代学者道安的案本到现代翻译家钱钟书的 化境,中国翻译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正如罗新 璋所说,案本、求实、神似和化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 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完整的翻译体系。这一翻译体系的 高度概括也体现了汉语简洁的语言特征。
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 义的内涵。 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 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 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 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 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 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在长期的翻译活动中,一些译者提出了他们的翻译思 想,如严复、傅雷、钱钟书等。但是长期以来,关于 国内是否有系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因为国内的一些翻译标准通常是零散地出现在译者的 作品当中,而且翻译思想也总是从传统翻译批评中转 借而来。 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 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 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 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个方面与原文不一致,中文的语法结构;汉字上的修饰;经文中重复 句子的删减;连篇累牍的删减;问题陈述重复的删减)和“三不易” (佛经翻译从历史、文化和社会三方面遇到的翻译难题)是佛经的
翻译思想。即在经文翻译时保持原文意义是翻译应遵循 的准则,这也是我们中国翻译标准“信 达 雅”的理论 基础。
(2)求实 谈及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到严 复。严复在译《天演论》时就提到译事三难:信, 达,雅。他承认在翻译中要达到这一标准绝非易事。 而严复对“达”的理解是: 虽然翻译做到信亦属难事,如果顾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
(1)案本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 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 “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 名的当属支谦。 支谦的翻译思想有两层含义: ①翻译不是一件易事; ②佛经翻译应“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道安的翻译原则“五失本”(允许用汉语翻译佛经时有五
阶段二:
继语言学研究范式之后,翻译研究以“二元论” 作为理论基础,进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 (结构主义语言学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然 而,它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忽 视了翻译是一种涉及到伦理选择的复杂活动。
阶段三:
ties and Applic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 age Education Press.
随后,翻译研究进入了解构主义多元化阶段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 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 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打破了结构主义
语言学的向心解读,消解了逻各斯中心论(逻各斯中
心论,即西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 维方式)
需要完善的原因: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 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 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 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 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 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 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 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 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 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 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翻译伦理关注的正是“忠实性”问题, 而将“翻译伦理”代替“忠实于原文”更具有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和赞 助人的不同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忠实于原 文”而“忠实于其他对象”的现象。这正是特定社会文 化背景之下的译者的伦理选择。因此,翻译伦理将忠实 的对象扩大化,丰富了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内涵,忠实于 原文只是译者伦理选择之一。
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等是西方翻译理论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方 面》明确提出了对等的概念。他主要讨论了语言学意 义及对等概念,从语言学及符号角度提出了差异对等。 雅克布森的翻译思想证实了翻译理论中核心的对等因 素。至此关于对等及其意义的探索成了翻译研究中最 为关注的话题。对等问题在翻译家尤金·奈达和皮 特·纽马克这里得到了发展和更新。
(3)神似 在神似的标准下中国的翻译学家林语堂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 却又调整旧的标准,有所创新,提出形似、意似、神似。傅雷的 《高老头·重译本序》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运用自己对美术知识的了解进行 翻译,他所追求的神似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把译文作为艺术品。 傅雷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理论。傅雷的翻译思想追求源 文本的神似,译文应该尽可能很好地展示出源文本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