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药发现-2013

合集下载

第二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y of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1
* 早期寻找新药的方法多是基于经验和尝 试,通过大量化合物的筛选与偶然发现。
* 随着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在上世纪后半 期的迅速发展,定量构效关系、合理药物 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组合化学、 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新药设计学也应运而生。
•上•0午7:74时6 46分21秒
•23
第三种情况是只有特异性的优势构象才产生最大活性
第四种情况是等效构象(Conformational equivalence),又称 构象的等效性,是指药物没有相同的骨架,但有相同的药效团, 并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和最广义的相似构象
•上•0午7:74时6 46分21秒
药物与受体以共价键结合时,形成不可逆复合物 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上•0午7:74时6 46分21秒
•14
2.药物的各功能基团对药效的影响
在基本母体上至少含有6种功能基,各功能基分 别有不同的性质,对其活性、毒性、药代动力学等可 产生不同的影响。
卤素是强的吸电子基,引入卤素,可影响药物的 电荷分布,从而增强与受体的电性结合作用
31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 (From Accidentally discover )
1929年青霉素的发现
英国医生 Fleming发现已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面皿被霉 菌污染,污染物邻近细菌明显遭到溶菌。他联想到可能是霉菌 的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因此把这种霉菌放 在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培养液有明显的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作 用。从此揭开了青霉素研究的序幕。

药物化学第2章 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题库

药物化学第2章 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题库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选择题每题1分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填空题1每空1分
填空题2 每空1分
填空题3每空1分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概念题每题2分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问答与讨论题每题6分
前列腺素E2(PGE2)为结晶固体,但室温稳定期短,几个月内可迅速分解,不稳定因素是C-11位羟基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消除反应生成前列腺素A2(PGA 2) 这也是其口服无效的主因。

请设计两种较为稳定的衍生物。

举例说明根据受体结构进行药物分子设计
HIV蛋白水解酶催化机理
根据催化机理设计的HIV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合成/代谢/反应/设计题每题6分。

1 新药发现--新药设计

1 新药发现--新药设计
• 专利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限制
药物的命名
• 药品的商品名 • 药物的通用名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Biological Basis for Drug Action
药物分类
• 根据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方式,分成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 –特异性结构药物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
• 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类型的关系较少 • 主要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新药研发的描述
“这就相当于雇用数千名艺术系的学生, 对其工作进行了数十年的资助,希望有朝一 日其中能够有人画出一幅蒙娜丽莎”。
“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花掉1100万美元,药物 研发真像在烧钱”
的确,药物研究可能是全球商业领域中效 率最低下的。药物研究项目 96% 都以失败而 告终。可见成功的机率实在微乎其微。
第二节 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The Approach and Methods in Drug Research
新药设计的研究方法•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来自ead Generation)
– 寻求新的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 – 类型衍生化
• 先导化合物优化(Lead Optimization)
• 新药的开发则是在得到NCE后,通过各种评价使其 成为可上市的药物。
现代新药开发,一条漫长的通路
充分研究
100-300患 者研究(II期)
探索研究
临床数据 分析
注册
大量候选
药物的合 健康志愿者研 成
究I期
候选药物测试310,000患者 (III期)
制剂开发
发现
项目组 与计划
化合物 合成
筛选
候选化 合物
• 受体靶点占绝大多数

2013年FDA批准新药分析

2013年FDA批准新药分析

FDA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在2013年里批准了27个新分子实体(NME)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不包括FDA生物制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BER)批准的疫苗、血液制品等产品]。

虽然2013年FDA批准新药不如2012年(39个),但不论是新药的突破性,还是技术的创新性,2013年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癌症]罗氏和GSK是最大赢家癌症药物一直都是制药公司关注的重点领域,从2013年获得批准的药物来看,共有7个癌症新药获得批准。

罗氏和葛兰素史克无疑是该领域最大的赢家,分别有2个抗肿瘤新药获得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FDA“突破性新药”资格的两个癌症药物也于年底前搭上顺风车获准上市。

塞尔基因的Pomalyst(泊马度胺)于2013年2月获得批准,该药是继来那度胺和沙利度胺之后第三个度胺类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需要“度身定制”,以满足各别患者的需要,Pomalyst的获准为其它药物治疗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样在去年2月,基因泰克(罗氏)的Kadcyla(Ado-Trastuzumab Emtansine,又称T-DM1),是继Adcetris(brentuximab vedotin)之后第二个被FDA批准上市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用于治疗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

5月29日同一天,葛兰素史克有同一适应症的两只药物获得批准:Mekinist(二甲基亚砜曲美替尼)和Tafinlar(甲磺酸达拉菲尼)。

皮肤黑色素瘤约一半有BRAF基因突变。

而且Tafinlar和Mekinist获准作为单独用药,而不是组合治疗。

勃林格殷格翰的Gilotrif(双马来酸阿法替尼)于7月份获得批准,是EGFR(ErbB1)、HER2(ErbB2)不可逆共价抑制剂,继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后FDA批准的第4个EGFR抑制剂。

11月,罗氏的Gazyva(Obinutuzumab)获得批准。

这是首款以“突破性新药”资格获得FDA批准的药物。

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及新药开发

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及新药开发

CH3 NHCH(CH2)3N(C2H5)2
氯喹 (Chloroquine)
Cl
N
CH3O N NHCH(CH2)3NH2 CH3
伯氨喹 (Primaquine)
(四)根据生理病理机制设计
随着人们对生理病理的深入了解,人们可能 在更多的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合 理的假说,从而设计药物的化学结构。这称 为药物设计的理性途径,又称为合理药物设 计(Rational Drug Design)。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体被化学信使(生理介 质或神经递质)所控制,体内存在一个异常 复杂的信息交换系统,每一个信使具备特殊 的功能,并在其作用的特定部位被识别。患 病时机体失去了平衡,而药物治疗就是用外 源性的化学物质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二、新药设计简介
为了提高新药筛选的命中率,减少合成及 筛选工作量,运用已知的药物构效关系规 律,在70年代提出了新药设计的概念。其 研究方法一般分为两步:先导化合物的寻 求与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所谓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 改造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并 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有很强的生理活 性。
作用靶点选定后,需要建立对其作用可评价 的检验测定的生物模型。一般开始是用离体 方法,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离体器官进 行活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用实验动物的病理 模型进行体内试验。 以上两个方面体现了创制新药中药理学的准 备,而化合物的准备则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设 计的任务。 药物分子设计大体可分成两个阶段:先导化 合物(先导物,原型物,Lead Compound) 的产生(Lead 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 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五)幸运发现
1.青霉素的发现
Fleming幸运地、适时地抓住了数个凑在一起 的机遇,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产生青霉菌 青霉菌污染了培养基 培养基中有其它菌与青霉菌一起生长 培养条件合适 观察到细菌生长点及抑菌圈的出现

药物发现的途径与方法

药物发现的途径与方法
5
五、从药物代谢物中寻找
6
七、通过观察药物的新适应症、副作用(老药新用)
许多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对某些疾病的非预期的作用,从而发现了 新的适应症。
临床偶然发现的新活性化合物
7
八、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 九、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设计而得(合理药物设计)
通常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基于 “锁钥原理” 进行。
药物 开发 中的 生物 电子 等排 体
经典的生物电 子等排体
1. 一价生物电子等排体修饰
2. 二价生物电子等排体修饰
…………
5. 等价环生物电子等排体修饰
非经典的生物 电子等排体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不仅包 括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以外具有 相似或相拮抗生理作用的生物电 子等排体,还包括疏水性、电性 和空间效应等重要参数相近,并 有相似或相拮抗生理作用的生物 电子等排体。因此这类等排体涉 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H
CH3
N OH H
CH3
改 造
Cl
Cl
H
CH3
N OH H
CH3
异丙肾上腺素 (治疗哮喘)

H
CH3

N OH H
CH3
(活性消失) 丙萘洛尔
合成中偶然用a萘酚代替b-萘酚
3,4-二氯肾上腺素 (活性降低)
H
CH3
O
N OH H
CH3
普萘洛尔(作用相反)
2
二、从天然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中获得
3
三、以现有突破性药物作先导
联合用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复方、鸡尾酒疗法)。如利尿 药与β-受体阻断剂联合使用被广泛用于一线治疗高血压。
16
七、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

2013年12月FDA批准新药概况

2013年12月FDA批准新药概况
芜地溴 铵 、维 兰特 罗 、安慰 剂对 比试验 ,以 1 S 用 力 呼
HC V 1 型 、4型感染 ,索非布 韦 +聚乙二醇 干扰素 +利
巴 韦林 治疗 的 S V R1 2 率为9 0 %,其 中 l a 、l b 、4亚 型
的S VR1 2率分 别 为 9 2 %、8 2 %、9 6 %。P H O T O N. 1 试 验
分 别为 9 5 %、7 8 %; 对于 H C V 3型 感 染 ,两5 6 %、6 3 %。P OS I T R O N试验 显示干 扰素耐 药 的 患 者 ,对 于 H C V 2型 、H C V 3型 感 染 ,索 非 布 韦 + 利 巴 韦林 组 S V R1 2率 分别 为 9 3 %、6 1 %,安慰 剂 组 为 0 %。F US I O N试 验 显 示 既 往接 受 治 疗 的 患者 ,索 非 布 韦 +利 巴韦林 1 6周治疗 组较索非布 韦 +利 巴韦林 1 2周 治 疗 组有 明显 提升 ,对 于 H C V2型感 染 的 S V R 1 2率 分 别为8 9 %、8 2 %; 对 于 HC V 3型感 染 的 S VR 1 2 率 分 别 为6 2 %、3 0 %。NE U T R 1 N O试验显示 既往未接受 治疗的
气量 ( F E V1 )为 主要 临床 终 点 ,相 比于芜 地 溴 铵 、维 兰特罗 、安慰剂 ,An o r o E l l i p t a 在F E V1 上分 别提升 1 6 7
苷酸类 似物 NS 5 B聚合 酶抑制 剂 ,能阻 断丙型肝 炎病毒 复制所需 的一种特 异性 蛋 白质 ,作 为组合抗病毒 治疗方 案 的一个 组分适用 为慢性丙 型肝 炎感染 的治疗。S o v a l d i 是接受 F D A批准的第 3 个 突破性治疗指定药物 ,也是在

新药发现与开发---第二章新药的发现研究

新药发现与开发---第二章新药的发现研究

1
• 具有高张力的四元环内酯或内酰胺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 素也是同样的情况。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就是由于它能和细菌 细胞壁生物合成中的转肽酶生成共价键,从而使转肽酶失活。
RCONH N O
S + COOH Enz OH
转肽酶
RCONH O Enz
S N O H COOH
1
2.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
• 化疗药物和受体之间生成键能较大的不可逆的共价键,保持 药物与生物靶点的持久性结合,对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和肿瘤 细胞往往是理想的。而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来说,药物和
在生命基础过程研究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在研究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由受体结构或配体-受体结合模式推测、发掘先导化合物
研究药物的副作用发现先导化合物
从现有药品的总结研究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以药物合成中间体作为先导化合物
3
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来源广泛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海洋生物 矿物
第二章
新药的发现研究
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 学科 分子生物学 药物分析化学 分子药理学 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毒理学 药剂学 药物化学 计算机科学 制药工艺学
2
2.1 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 药物分子设计是通过科学的构思和策略,构建具有预测药理活性 的新化学实体(NCE,new chemical entities)的分子操作,其
选择性和特异性。
– 选择性要求药物对某种病理状态产生稳定的功效。 – 特异性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某一生理、生化过程有特定的作 用,此即要求药物仅与疾病治疗相关联的受体或受体亚型 产生结合。
• 现已有几百种作用于受体的新药问世,其中绝大多数是GPCR (G蛋白偶联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 例如,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洛沙坦、氯沙 坦,中枢镇痛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a-受 体激动剂阿芬他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三维药效基团。在受体三维结构未知的情况下,药物的
三维药效基团可以提供受体与药物结合的“空腔”结构信 息,有利于药物设计。
16
三维结构数据库搜寻(MDL提供的化学反应信息库)
17
基于药效基团和三维数据 库搜寻的药物设计
18
以受体的三维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
根据受体的三维结构用分子模拟或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药物 和受体的作用方式,得到受体特别是其活性部位或结合部位的
发性骨髓瘤

临床应用
硝本地平——肛裂、尿道梗阻,万艾可——勃起障碍,金刚
烷胺——帕金森症

基因组时代的药物设计
生物核磁共振、分子信息学向药学学科的渗透
7
药物和相关学科与领域的发展模式
8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加快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9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成功的部分例子
凝血酶抑制剂:Hoffmann La Roche 公司的Ro46-6240,已进入临床 试验; Biogen 公司的BG8967,以进入临床试验。均是抗凝血药物。 神经苷酸酶抑制剂:Monash大学/Glaxo Wellcome公司的4-胍基 Neu5Ac2en,作为抗感冒病毒药物进入II期临床。 嘌呤核苷酸酶抑制剂:Biocryst 公司的BCX-34,以进行多种临床试 验,被证实对多种癌症和牛皮癣有效。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Agouron公司的 Thymitaq,作为抗癌药进入临 床试验。 碳酸酐酶抑制剂:Merck研究实验室的 Trusopt,作为治疗青光眼疾 病的药物上市。 人体鼻病毒抑制剂:Sterling Winthrop 公司的WIN54954,作为治疗 感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yerst公司的 Tolrestat,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 上市

32
高通量筛选的常用检测原理:
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 根据药物与靶点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筛选模型,可以筛 选出与特定靶点有亲和力的样品,如筛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 根据酶活性作为检测指标可以筛选影响酶活性的化合物如 酶抑制剂,可直接说明药物的作用。这种筛选模型目前已得到 广泛应用。 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以整体细胞作为药物作用的对象,观察样品可能通过单靶 点或多靶点对整体细胞的影响,也是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第二章新药发现发现阶段发展阶段
设计阶段
1
天然药物的原始发现时期
农神、商神、药神 中医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一日
而遇七十毒
2
天然活性物质为主的发现时期
奎宁
阿托品
咖啡因
3
以合成药物为主的发展时期
阿斯匹林
胂凡纳明
青霉素
磺胺
4
药物设计时期
药物分子设计时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
生物模拟药物分子设计
5
发现新药的途径
谢 谢!
42
详细结构性质,然后运用全新药物设计或数据库搜寻的方法设
计新的化合物。
19
受体排斥体积和受体必需体积
20
全新药物设计的一般过程
21
药物先导结构发现的 几个循环
22
与组合化学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ADD的常用方法及流程图
2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的常用途径
24
直接药物设计和间接药物设计
25
38
各种生物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流程中的靶标
39
药物靶标开发的基 本途径
40
参考书目
刘刚,萧晓毅等,《寻找新药中的组合化学》,科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陈凯先,蒋华良,嵇汝运,《计算机辅助药物 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李其祥,张 红,《新药药物靶标开发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第1版。 41

33
高通量筛选的常用分析技术:

以酶为靶点的高通量检测 以受体为靶点的高通量检测


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高通量检测
以核酸为靶点的高通量检测 内皮细胞激活的检测
34
高通量筛选流程图
35
36
药物靶标开发技术
药物靶标是指正常或异常细胞中具有重要功能而可作为药物应
用的分子,可以是基因表达的任何形式,DNA、RNA或蛋白。
全新药物设计方法分类
26
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
组合化学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
及机器人结合为一体的技术。它根据组合原理在短时间内将不 同构建模块以共价键系统地、反复地进行连接,从而产生大批 的分子多样性群体,形成化合物库(Compound-Library);然后, 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化合物库进行筛选、优化,得 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
31
高通量筛选的特点
效率高,准确性好。用于高通量筛选的操作设备和检测仪器近 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可以快速筛选数十万个样本,效率高,已 经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减少了操作误差的发生,提高了 筛选结果的准确性。 多学科多技术结合。在高通量筛选的过程中,应用了药理学、 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数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 的多种技术。这种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在药物筛选领域产生了大量 新的课题和发展机会,促进了药物筛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微量筛选系统,一药多筛。高筒量筛选采用的是细胞、分子水 平的筛选模型,药品用量一般在微克级,节省样品量,奠定了一 药多筛的基础,降低单药筛选的成本。

药物筛选 成效卓著,占现在临床用药的大部分,已发展出高通量筛选 定向合成 先导化合物结构修饰,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青蒿

素——蒿甲醚

代谢研究 设法增加药物分子对代谢的稳定性

药理机制研究
对病理机制的认识——吲哚帕安、维拉帕米等,H1受体——
西米替丁,5-HT受体——曲皮西隆
6

毒副作用研究 砒霜——淋巴癌、前列腺癌,反应停——卡波济肉瘤、多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与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的不 同之处在于引入了生物活性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有关的量做为 变元,能更加精确的反应生物活性分子与受体作用的图像,更 深刻的揭示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机理。
13
14
15
药效基团 是指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时起重要作用的原子或基团, 如果再加上这些原子或基团的空间距离限制就构成了药物
37
高科技条件下的药物开发的特征:

现代新药的疗效和作用机理必须符合于疾病相关的分子病理,
包括药物靶标的寻找确认和分子药理试验等,这一部分在传统 制药中并非必须。

现代新药开发要求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药物研发的上、
由于新药研发所需的大量投入,知识产权的建立和风险投资及
中和下游的所有问题。

其运作机制贯穿其中。

10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为:

在药物小分子构效关系基础上的药物设计
以受体的三维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
与组合化学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11
在药物小分子构效关系基础上的药物设计
以小分子的结构和活性为基础,对一系列化合物的定量
构效关系/三维定量构效关系进行研究,从而预测设计化合物 的活性。运用构象分析和分子模拟技术,结合构效关系研究
结果,建立药效基团和三维药效基团模型,然后通过数据库
搜寻等设计方法,设计新的化合物。
12
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是指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 工具来研究系列化合物结构,包括二维结构、三维结构和电子 结构,与其生物效应,比如药物的活性、药效学特性、和药代 动力学参数等,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是传统的定量构效关系, 不能用来设计新的先导化合物,只能用于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如提高活性、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
27
传统合成方法每次只合成一个化合物。 组合合成用一个构建模块的n个单元与另一个构建模块的n个单 元同时进行一步反应,得到n×n个化合物;若进行m步反应,则 得到(n×n)m个化合物。 一个化学家用组合化学方法在2~6周的工作量,十个化学家用 传统合成方法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组合化学大幅度提 高了新化合物的合成和筛选效率,减少了时间和资金的消耗,
成为20世纪末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28
组合化学主要包括以下阶段:

化合物库的建立


药物活性的群集筛选
活性结构的测定
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分子多样性化合物库,提高生物检测效 率和水平,发展直接测定结构的技术,组合化学与计算机一体 化,发展并标准化现代生物筛选技术。
29
常见组合库的合成方法
30
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 通常在96 孔板上进行,采用自动化技术对流体进行分配并对微孔板 进行处理,化合物、药物活性的检测在微孔板中进行。目前多使用 384孔板或孔数更高、体积更小的分析模式。 超高通量筛选(uHTS): 每个工作日检测次数> 105 、反应体积≤10μL 、在高密度( ≥1 536 孔) 检测板中进行的药物筛选。 高信息量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 ,HCS) : 一种应用高分辨率的荧光数码影像系统,在细胞水平上实现检测指 标多元化和功能性的筛选技术,可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生长、 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 一实验中获取大量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