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相关推荐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热量?
2、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多少热量?
讲授:
提出问题: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猜想:
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液体初温t1/℃液体末温t2/℃升高的温度t1-t2/℃通电时间t/min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
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主预习案】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如果用△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计算比热容的公式是:C=Q∕(m*△t)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在所有的物质中的比热容最大,其大小为。
表示的意思是。
3.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大小的物理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升高的温度。
【课堂探究案】活动1:思考课本P130“想想议议”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
在水升高的温度一定时,水的质量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___;结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有关,对于同一种物质,越大,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A.水吸收的热量多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活动2: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可以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来获取(2)要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活动3、请阅读课本P132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⑴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
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用材料: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六、教学过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第二节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课时1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了解比热容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2.科学思维(1)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而引入了比热容这个概念,利用了比值定义法。
(2)不考虑热量损失时,用加热时间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这里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
3.科学探究通过猜想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再对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物质吸(或放)热的多少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
4.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特点和物理意义,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实验。
2.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夏天,白天沙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太阳西落后,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依然是暖和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等学完本节课比热容的知识,我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了。
(二)新课教学1.探究同种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教学情境: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把一壶水烧开或烧成温水,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知识归纳:(1)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
(2)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2.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的规律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样吗?设计实验: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多少(吸收热量的多少)。
进行实验:(1)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按图组装实验器材。
(2)观察并记录加热前两种物质的初温t1,预先设定好液体加热的末温t2。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相关实验原理;4.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并验证物质的比热容。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热平衡的概念及实验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热容器、电热器、温度计、热水、冷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物质受热后的温度变化不同呢?2.引出问题:那么,如何来计算和描述物质受热后的温度变化呢?3.提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比热容,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探究1.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2.要求学生读懂教材相关的知识,包括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影响比热容的因素。
4.提示学生,物质的比热容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然后引出实验探究的内容。
第三步:实验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每组领取一个热容器。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步骤和需要的材料。
3.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将热容器装满刚烧开的水;–记录水的质量和初始温度;–在一定时间内通电加热水,同时用温度计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后,记录水的最终温度。
4.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计算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质量和初温对比热容的影响。
第四步: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例如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实验方法和影响比热容的因素。
2.回顾与物质的比热容相关的重要概念,例如热平衡。
第五步:拓展应用1.提供一个应用场景,例如温泉养生,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和分析这个现象。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并给予指导和提示。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什么是比热容以及如何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此外,本节课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以及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定义;2.掌握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熟悉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4.了解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掌握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熟悉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
教学难点1.理解比热容的公式及其含义;2.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简要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
2. 理论学习(25分钟)1.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2.详细阐述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包括测温、加热、计时等步骤。
3.列举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
3. 实验操作(35分钟)1.按照先前讲授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2.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到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精确计时、准确测温等。
4. 讨论(15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及误差;2.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出物质的比热容值。
5. 巩固练习(20分钟)1.布置类似实验的练习;2.提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要求学生进行计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掌握了测量物质比热容的方法,熟悉了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并了解了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加深了对比热容的理解,并体验到了精确计时、准确测温等操作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我的教案: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单位;2. 学会使用热量计进行实验,测量物质的比热容;3. 能够运用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和应用;2.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计、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物质样品;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袋和冰袋的使用,引起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袋能保暖,冰袋能降温?”2. 讲解:讲解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热量计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每组实验包括热水、冷水和物质样品。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
5.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夏天汽车引擎容易过热,为什么热水袋能保暖等。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活动难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物质的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其他性质的关系,如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组成、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691.沪科版物理12.2 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知道比热容的单位。
(3)学会查比热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
知道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
(4)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构建比热容概念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重要特征。
(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本节是本章教材中安排的又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
为体现《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本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组织学生探究“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构建比热的概念。
为体现《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设计的流程是由教材提出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获得比热的一些知识后,尝试用比热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资源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苏科版8年级物理(下)教学参考资料配套光盘或自制的《海滩》课件每实验小组用:两只相同的小烧杯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秒表(手表)四.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一.组织学生探究“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苏科版8年级物理(下)教学参考资料配套光盘中“比热的定义”图片资料(或播放自制的《海滩》课件)(2)组织学生举类似事例(3)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2.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欣赏美丽的海滩风光思考并回答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产生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新桥职校黄伟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沪科版)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
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理解起来有困难。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考虑到这一节内容较多,将热量计算放到下一课时。
二、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建立相互合作。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激励兴趣。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物质吸热后升温与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符号、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过程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
该方法的思维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如何影响物体的温度,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能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
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这一内容中,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过程,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此
过程中建立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重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
的关系。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1、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学生在已有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下自己实现进行实验设计与制定计划
六、教学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