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
第13章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2020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13章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2020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教案:物质的比热容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性质,计算方法。
难点: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计算机投影,展示一些与比热容相关的图片,如热水袋、冷却系统等,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使用投影仪展示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性质,解释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记录实验数据。
4. 计算: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比热容。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性质,计算方法。
难点: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了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提高了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但在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工程等,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科学实验,如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环节的设计实验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核心,因为它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亲身的操作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主预习案】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如果用△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计算比热容的公式是:C=Q∕(m*△t)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在所有的物质中的比热容最大,其大小为。
表示的意思是。
3.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大小的物理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升高的温度。
【课堂探究案】活动1:思考课本P130“想想议议”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
在水升高的温度一定时,水的质量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___;结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有关,对于同一种物质,越大,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A.水吸收的热量多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活动2: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可以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来获取(2)要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活动3、请阅读课本P132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⑴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
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用材料: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六、教学过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第二节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课时1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了解比热容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2.科学思维(1)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而引入了比热容这个概念,利用了比值定义法。
(2)不考虑热量损失时,用加热时间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这里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
3.科学探究通过猜想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再对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物质吸(或放)热的多少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
4.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特点和物理意义,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实验。
2.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夏天,白天沙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太阳西落后,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依然是暖和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等学完本节课比热容的知识,我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了。
(二)新课教学1.探究同种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教学情境: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把一壶水烧开或烧成温水,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知识归纳:(1)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
(2)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2.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的规律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样吗?设计实验: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多少(吸收热量的多少)。
进行实验:(1)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按图组装实验器材。
(2)观察并记录加热前两种物质的初温t1,预先设定好液体加热的末温t2。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相关实验原理;4.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并验证物质的比热容。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热平衡的概念及实验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热容器、电热器、温度计、热水、冷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物质受热后的温度变化不同呢?2.引出问题:那么,如何来计算和描述物质受热后的温度变化呢?3.提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比热容,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探究1.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2.要求学生读懂教材相关的知识,包括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影响比热容的因素。
4.提示学生,物质的比热容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然后引出实验探究的内容。
第三步:实验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每组领取一个热容器。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步骤和需要的材料。
3.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将热容器装满刚烧开的水;–记录水的质量和初始温度;–在一定时间内通电加热水,同时用温度计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后,记录水的最终温度。
4.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计算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质量和初温对比热容的影响。
第四步: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例如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实验方法和影响比热容的因素。
2.回顾与物质的比热容相关的重要概念,例如热平衡。
第五步:拓展应用1.提供一个应用场景,例如温泉养生,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和分析这个现象。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并给予指导和提示。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什么是比热容以及如何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此外,本节课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以及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定义;2.掌握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熟悉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4.了解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掌握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熟悉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
教学难点1.理解比热容的公式及其含义;2.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简要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
2. 理论学习(25分钟)1.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2.详细阐述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包括测温、加热、计时等步骤。
3.列举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
3. 实验操作(35分钟)1.按照先前讲授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2.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到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精确计时、准确测温等。
4. 讨论(15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及误差;2.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出物质的比热容值。
5. 巩固练习(20分钟)1.布置类似实验的练习;2.提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要求学生进行计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掌握了测量物质比热容的方法,熟悉了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并了解了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加深了对比热容的理解,并体验到了精确计时、准确测温等操作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我的教案: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单位;2. 学会使用热量计进行实验,测量物质的比热容;3. 能够运用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和应用;2.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计、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物质样品;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袋和冰袋的使用,引起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袋能保暖,冰袋能降温?”2. 讲解:讲解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热量计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每组实验包括热水、冷水和物质样品。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
5.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夏天汽车引擎容易过热,为什么热水袋能保暖等。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活动难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物质的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其他性质的关系,如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组成、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4.18 J/(g·℃)。
4. 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难点: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夏天,我们在太阳下晒得热乎乎的石头和水面,为什么石头感觉更热呢?2. 知识点讲解: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水的比热容:4.18 J/(g·℃)。
(4)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例题:一块质量为200g的铜,温度从20℃升高到40℃,吸收了多少热量?解:已知铜的比热容为0.39 J/(g·℃),Q = cmΔt = 0.39 × 200 × (40 20) = 588 J。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块质量为100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20℃,吸收了多少热量?解: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 J/(g·℃),Q = cmΔt = 4.18 × 100 × (20 10) = 418 J。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第一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通过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订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中招考点分析
中考时,通常体现这样的题型:填空题和选择题,多考查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实验探究题,多考查比热容的概念建立的过程。
4.学情分析
通过八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探究的程序,但是如何探究问题,大部分学生很设计完整。
学习目标
1.能设计出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2.能说出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3.能根据水的比热容最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分组设计实验,能设计出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并且能说该实验用到一些实验方法。
2.针对目标二,学生能总结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说出其单位和读法。
3.针对目标三,会根据水的比热最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自学内容:课本P39—41;
自学方法:独立默读,画出重点知识;
自学要求:自学结束完成下列检测题;
自学时间:5分钟。
自学检测一
沙
制订计划与设实验: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放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用同样的热源分别对它们加热,比较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
当堂训练
1、下列哪些情况比热容会发生变化()
A. 一杯水喝掉一半
B.10oC的水吸收热量后变成20oC的水
C. 冰融化成水
D. 铁块加工成铁块
2、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B. 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它们的比热容相同。
C. 比热容与物质的质量无关。
D. 比热容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无关。
3、夏日炎炎的沙滩上晒得烫人,而河中的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
A. 水的比热容较大
B. 水的比热容较小
C. 沙石的比热容较大
D. 沙石的热量多
4、现有酒精、煤油和水三种液体,用它们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时,冷却效果最好的是()
A. 酒精
B. 煤油
C. 水
D. 效果一样
5、 把质量相等的铁锅、铝锅、铜锅放在同样的炉子上,炒同样的菜,则最节省燃料的是(C 铝>C 铁>C 铜 )( )
A. 铁锅
B. 铝锅
C. 铜锅
D. 三个锅都一样
中考链接
1、 为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军用图12中两个相同的装置做实验,实验器材还有天平和钟表。
收集
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3所示,此温度值是 ℃。
(2)实验中,用 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选填“液体l ”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
物理上用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2、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表.由数
小结
一、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物质的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单位:J/(kg ·℃),读作
:
焦每千克摄氏度. 3、意义:反映物质的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c 水=4.2×103
J/(kg ·℃).
作业
教材第44页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