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摘要】Gedtrey Leech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活语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境;词义;种类;影响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语言环境来研究意义的。

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这就是导致了词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

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飘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词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再者,语言、语义和词义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语境和词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1]换言之,分析语境和词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一、语境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语境这一概念是由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家Malinowski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对理解词语是必不可少的,确切的说,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没有语言环境的词只不过是臆造出来的东西,其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所以在口语中,言语只能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Malinowski还认为语言是“行为方式”而不是“思想的信号”。

任何话语的意义都是某一情景语境中的行为意义。

话语是在共有的语境条件下产生和理解的,要理解语境,按Malinawski的说法,话语的意义不是由构成话语的词义获得的,而是从话语产生的语境中获得的。

伦敦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J.R.Firth接受并发展了Malinowski情景语境理论。

由Firth创立的费斯语言学习中有一个主要观点,即认为句子的意义只能在语境中确定,认为在话语与说话时情景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Firth将其整个语义学理论构建在语境这一概念上。

他认为词义存在于语言语用中,词义就是语言机构某个层次的一个成分与其他层次的关系。

[语境与词义新解]词义和语境

[语境与词义新解]词义和语境

[语境与词义新解 ]词义和语境语境的观点,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他以为语言不是一套齐备的系统,语言的意义不行能完整由它自己而要由语境来决定。

语境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语境指话语产生的当时及其前后的各样事件,可称为“情形语境”,包含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序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又称小语境 ;广义语境则包含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可称为“文化语境”,除包含狭义语境外,还包含与人的语言表达行为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氛围、社会背景等,因此又称为大语境。

伦敦学派的首创人约翰 ?鲁伯特 ?弗斯汲取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观点,并主张语境有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构造和一个系统内各个成份之间的组合关系 ;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面,即语言是不行能和语境分开的。

西方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论述对于我们今日对语境与词义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词义除了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是由环境增补、确立的。

所以,词义的运用、理解与社交的环境,说听两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亲密的关系。

一个句子终究说的是什么意思,常常需要参加社交的人自己去增补。

而社交的语言环境则能够使词语拥有比较切实的意义。

详细的说,语境就是客观要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要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语境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解说功能,其二是过滤功能。

语境不单帮助我们推究词义,还帮助我们防备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的出现。

所以,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研究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很有必需的。

下边来共同商讨一下:(一 )社会语境决定词义(1)历史社会环境在不同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环境也必定有所不同。

学习时必定要注意到这类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要旨所在。

比如: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季交恕问方维夏:“你知道这个信息吗?”方:“什么信息?”季:“蒋介石开刀了啦! ”方:“什么病开刀?”季:“你还睡觉 ! 杀人 ! ”明显方没联系到 1927 年社会革命局势的变化,就不理解“开刀”两字终究指什么,要他人做进一步的解说。

词汇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汇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 • • •
词汇·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两种语境
•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单位出现的环境。
(一)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 语,或本句前后的语句。 (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的是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 括说话双方,牵涉到人或物、时间处所、 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一)根据语境解释词义 (二)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 “闹”。 ①这里闹得很,没法看书。(喧哗、不安静) ②两个人又闹翻了。(吵) ③他又闹情绪了。(发泄) ④闹眼睛,闹水灾。(害发生) ⑤闹革命,闹生产。(干,搞) (三)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四)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五)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四)反义词的作用
1、由于反义词可以揭示矛盾,形成鲜明锐利 的对照,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现出 来。通过反义词的对举,加强对比或衬托, 就像一幅“白雪映红梅”的画面,使白者 越见其白,红者更见其红。用于揭示事物 的真伪,能够是非显豁,用于表达感情, 就会旗帜鲜明。
(1)我们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 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2)满招损,谦受益。(对偶) (3)许多成语也利用了反义词对举或连用, 或者反义词跟同义交叉使用权: 阳奉阴违、此起彼伏、厚古薄今、生离列别 深入浅出、喜天喜地、同甘共苦、长吁短叹
(二)反义义场的类型
1、互补反义义场(A=-B, B=-A;-B=A,-A=B) • 处于互补反义义场中的 两个词,肯定了A,就是 否定了B,肯定了B,就 否定了A;否定了A,就 肯定了B,否定了B,就 肯定了A。正反两方面之 外绝对没有第三种可能, 即无中间状态存在。例 如: • 死—活、有—无、男— 女、反—正、公—私 • 正确—错误、现象—本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在日常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这导致了语境中的词义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语境的变化造成了词义的变化,语境对词义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下,词义和词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标签:语境;词义;影响;关系一、概念阐述(一)语境概念语境,即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

根据交际的原则,语言交际必须符合语言环境。

语言是一套不完备的体系,词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决定,而要由语境来决定。

语境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可以概括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大类。

狭义的语境指一定的语言上下文,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以及交际双方的相互知识,包括狭义语境,及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等等。

(二)词义概念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其中的词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很多变化,一般来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

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就是指词义在不同语境中发生的以上的变化。

二、语境和词义的关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因此,语境对词义有制约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词的理解和选用上。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理解。

单词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因为没有语境我们就无法确定讲话者想用这个词所表达的哪个确切意义,很多词的词义往往是特定的语境中扩展出来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独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浅析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浅析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来 ,才能正 确 地理 解词 义 。语境 不 同 ,词义 也会 随之 发 生 变化 ,
换 ,语境 可 以为 词义 的使 用恰 当与否 提供 前提 和 条件 。在 言语 交
我 们 可 以根 据语 境 所 涉及到 的 各种 因素 对词 义进 行理 解 ,从 而得 际 中 ,说话 人和 听话 人 正是 根据 言语 交 际 中的具 体上 下 文和行 为 出正确 的选择 。 环境 来判 断 言语 中使 用词 语 的意 义 的。如 “ 子 没有 锁 ” ,在 不 箱 关键 词 :词 义 ;语境 ;影 响
定 具体 词汇 意义 的先 决条件 。 2 语 境常 使言 语产 生 言外 之意 ,起 到 “ 内意 外 ”的表 达 效 . 言

在 人们 的 言语 交 际活 动 中,原 来字 面 上没 有 的意义 ,有时 也 会 因为语 境 的存在 而 能够 为听 者所 理解 和 接受 。如 杜牧 《 秋夕 》

同语 境之 中表 示 的是 不 同意 思 ,可 能 是箱 子有 锁但 是 没有 把锁 锁 住 ,也有 可能 是箱子 本身 不带 某 一类 现 实现 象 ,也
的 目的 。任 何 一种 语 言交 际活 动都 是具 体 的 ,语义 内容 则是 通过 可 以变 成单 一 结构 。多 义词 只有 在特 定 的语 境 中才 能确 定它 的具 兵 兵 词 语 的组 合 来 实 现 的 ,是 在 一 定 的 时 间和 空 间里 进 行 的 ,对 谁 体 意义 ,如 “ ”有很 多个 义项 ,我 们 只有 知道 “ ”所 出现 的 说 ,在什 么 时间 、场合 以及 说 什么 事情 等都 会 影响 到人 的言 语 行 具 体语 境才 能够 分 析 出 “ ”的具 体意 义 。 比如 , “ 器 ”的 意 兵 兵 为 和 表 达 方 式 ,人 们 只 有 合 起 来才 能很 好 地 表 达 思 想 , 传递 信 思 是武 器 ,成 语 “ 短兵 相接 ”至 今仍 保 留着 这个 意 思 ; “ 士兵 ” 息 。人 们把使 用语 言 时的这 些环境 ,称 作语 境 。 则 一般 被用 作对 军 士和 兵 的泛称 ; “ 用兵 ”指 使 用武 力 ,进行 战 兵 战争 ” 、 “ 军事 ” 的意 思。 正是借 助 了语 语 境 的概 念 ,源于 人类 语 言学 家马 林诺 夫 斯基 。他 认为 语 言 争 , “ ”在这 里 有 “ 不是 一套 完备 的体 系 ,语 言 的意义 不可 能完 全 由它 自身 的语 境 来 境 的帮 助 ,我们 才 能够 分辨 出 “ ”在 不 同句 子中 的不 同意 义 。 兵 决定 。学 术界 对 “ 语境 ”的理 解和 使用 有较 大 的分 歧 ,对语 境 因 由此可 见 ,语境 对确 定 词语 的确 切 意义 有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是确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对词义和语境及这两者的关系解释如下:
一、词义的意思
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二、语境的意思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三、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1、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
2、语境直接决定着某个词在其间的含义;
3、语境的更改,影响着词义的改变。

现代汉语课件词汇(5、6节语境、词汇组成)

现代汉语课件词汇(5、6节语境、词汇组成)

❖ 二者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第一,基本词汇具有能产性,是构成新词的
基础,不断地给语言创造新词,向一般词汇输入 新鲜血液。
电:电流 电路 电压 电解质 第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可以互相转化。
革命、电子、手机、微信 一般词汇的特点:
没有基本词汇那样强的稳固性,但有很强 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词义具有概括性,进入语境中可使词义具
体化,如: 笔 他画着画着,笔尖断了,只好拿刀削一削。
词义即可以指整类事物、也可以指这类事 物中的某些个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指整类, 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定。 例如: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 右,……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 仍然笑着说,“又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狂人日记》)
借来的词。 ❖ 引进外族有、本族无的词语的方法,不
外是采用或交叉采用音译、意译和借形 这三种方法。
❖ 德先生和赛先生
❖Democracy 德莫克拉西-音译 民主-意译
❖ Science
赛因斯-音译 科学-意译
❖借用外来字母:DVD CT
根据吸收方式和构造,外来词大致分为四大类:
1.音译——照着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
警察就在桥上维持秩序,看到有人逆行或 停留,立即上前导引。
解释词义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 1.指示法:在语境中出现的有些词
甚至可以直接在情景语境中得到解释。 如:这是一支粉笔。
2.因文定义:许多词语所表示的内 容无法指示,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解 释,这就是所谓“因文定义”。这里, 上下文不是指 一处两处,而是指可能得 到和必须得到的尽可能多的上下文。
❖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 词。它们同文言词不同,在一般的交际中不 使用,在叙述历史事物现象时,才使用它们。 如:皇上、宰相、丞相、尚书、太监、驸马

吕琢 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吕琢  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吕琢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一、问题在翻译中提出我们知道,词语能够成其为词语,就在于它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意义,或者说,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指称意义。

这个意义可能是事物种类,一种性质、一个事态、一种关系。

它一旦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然而,这种普遍性和稳定义的词语,一旦进入具体的语段文句中,它所表示的意义就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

譬如当研读苏轼《前赤壁赋》时,有学生问“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一句中的“而”是什么意思?经讨论有以下三种意见:例①若是承接,则解释为“先扣舷后唱歌”。

例②若是并列,则解释为“一边扣舷一边歌唱”。

例③若是修饰,则解释为“敲着船舷歌唱”。

连词“而”表关系,如果孤立看此句,上面所说三种关系都能成立,尤其是例②与例③皆能自圆其说,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这一篇这一句中,“扣弦”是为了“歌”,或者说,此句中心事件是“歌”。

为何?文章开头写作者泛游大江,陶醉于初夜江景,于是借歌抒怀,表达自己虽贬谪黄州却抱负不泯的豁达情怀,故而以“扣舷”为节拍,“敲着船舷”唱歌畅怀。

如此看来,虚词“而”做何解,主要取决于其语境。

这正如语言学家纽马克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文言词义的理解也必须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其实,语义的确定、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等均离不开语境,语境构成了词义理解的基础。

遗憾的是,诸如此类语言现象,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很多学生即便参照注释、查证词典,也不能准确理解某篇某句中的词语内涵。

究其原因,与教师未能在动态阅读中指导学生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不无关系。

二、语境可以选择文言词义一个词或词语在词典里是孤立的,而词典所列出的词义也是有限的。

但词语一旦用于具体语境中,与其它词语构成一个有机体,其具体意义也会千差万别。

所以词的意义不是由词典决定的,它只为阅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其真正的意义则应由语境来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 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风浪” 本义: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 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
本义:狂风和暴雷。
比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 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当一个人在草地里行走,突然发现一条蛇, 这个人很有可能会惊叫一声:“蛇!”这时, “蛇”的意义就具体化了,它指特定时间、特 定地点、被特定人遇到的蛇。
语境可以增加临时性意义 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 添了一些新的意思。 如:“他们正在观赏鱼。”中的鱼一定是活的, 突现了[+活]这样的义素,“他们在吃煎鱼”中 的鱼也一定是死的,增添了[-活]的义素。 这些义素是“鱼”由上下文语境临时赋予的。
词义与语境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 “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如: “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 “河水已经冻实了。”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3)“风雨同舟” 比喻义: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 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4)“曙光” 本义:清晨的日光。 比喻义: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 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 到了胜利的曙光。
(5)“冰霜”比喻义:神色严肃。 如:他从不苟言笑,神情冷漠,凛若冰霜,谁 都不敢接近他
(6)“赤裸裸” 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比喻义:毫无遮盖掩饰。 如: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当地土 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语境可以使概括意义具体化。 如果是单一的意义,那么语境还可以使这个 有概括性的单一具体化意义。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 鳞,没有四肢。这个意义很抽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