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合作的步伐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合作的步伐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合作的步伐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为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动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一带一路对中马贸易合作步伐的加速作用及其影响。

一、背景介绍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马关系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一带一路对中马贸易合作的影响1. 提升贸易规模: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使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贸易额稳步上升。

根据数据显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马贸易额从2014年的近800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约1000亿美元,呈现增长态势。

2. 扩大贸易领域: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品贸易,还涵盖了服务贸易、投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这为中国与马来西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3. 优化贸易结构: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鼓励中马双方在贸易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贸易便利化。

这也促进了贸易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双方贸易关系更加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4. 加强货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了中马之间的货币合作。

两国央行加强合作,开展本币互换机制,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双方贸易的便利化。

5. 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的目标,这为中马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中马在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项目,如马六甲海峡跨海大桥、泗务火车站改造等,都为双方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

三、中马贸易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建议1. 挑战: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极大促进了中马贸易合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贸易壁垒、保护主义情绪上升等。

这些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克服。

2. 建议:为进一步加速中马贸易合作步伐,建议双方加强政策沟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双方企业合作能力,拓宽贸易领域;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双方了解与信任。

四、结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马贸易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研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研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研究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出,为中国和周边国家提供了互利合作的机会,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概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逾一百六十个,涵盖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

这些国家发展水平不同,但总体经济底蕴较为丰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潜力。

首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量逐年攀升。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约US$1.38万亿,同比增长10.8%。

其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为US$7495.98亿,进口额为US$6346.89亿。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持续加强。

中国以“走出去”战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投资和合作。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工程项目,不仅带来了灵活有效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带动着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

同时,沿线国家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双方经济合作。

例如,2008年中国中车在巴基斯坦设立可拉运输铁路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领域也日益拓宽。

除了传统的能源、基础设施、交通等领域外,也逐渐涉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

例如,中国与埃及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未来发展趋势在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中,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是重中之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还有哪些发展趋势?首先,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会变得更加密切。

中国政府有望加大对一带一路合作的支持力度,配合区域倡议,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同时,中国企业将不断寻找投资合作机会,在挖掘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方面形成更加敏锐的目光。

第二,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也会更加深入。

沿线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重点建设关键节点、重要通道、重点项目,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市场联系,增进双方的互利共赢。

中国与亚洲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与亚洲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与亚洲的合作与发展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合作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以及双边与多边发展的前景。

一、贸易合作中国与亚洲国家在贸易合作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是亚洲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亚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中国的进口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将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简化贸易手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亚洲国家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

二、投资合作中国对亚洲国家的投资也日益增长。

中国的企业积极参与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中国还通过与亚洲国家共建经济特区等方式,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文化交流中国与亚洲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亚洲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亚洲国家的文化也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与亚洲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艺术展览、文化节庆、学术交流等。

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交流的加强有助于提高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亲近感,加深人民之间的友谊。

四、安全合作亚洲地区的安全问题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亚洲国家间的安全对话,推动建立亚洲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

中国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支持亚洲国家之间的和平解决方式。

中国还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方面的合作,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五、环保合作中国与亚洲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中国将环保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贸易东亚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的贸易规模均达到了数千亿美元。

其中,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最高,约为3000亿美元。

此外,中国还与东盟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

未来,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将继续增长,且市场潜力巨大。

二、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南亚国家是中国不容忽视的贸易伙伴之一,尤其是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目前,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但是随着中国对南亚市场的重视,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将会不断增长。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将会越来越密切。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中亚国家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特别是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规模较大。

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依然以能源、矿产资源等为主导,但是双方贸易结构正在逐渐多元化。

未来,中国将会更加注重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合作,促进双方贸易的共同发展。

四、中国与东非国家的贸易东非国家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双方之间的贸易逐渐增加。

目前,中国与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贸易额正在逐年增加,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合作机会。

五、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西亚国家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尤其是与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贸易规模较大。

由于西亚地区的资源丰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未来,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将会继续深化,特别是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六、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拉美国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尤其是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的贸易额较大。

由于拉美国家的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所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发展历程、问题及展望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发展历程、问题及展望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发展历程、问题及展望摘要: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

印尼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两国经贸合作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前景。

两国的经贸合作不仅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政治价值和安全价值。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1950年起中印尼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印尼经贸合作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排华事件前言:中印尼两国的经贸合作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1950-1965年缓慢发展,1967-1985年合作中断,1990-2000年贸易复苏,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

1957至1961年和1998年的两次重大排华事件和1967至1984年间的贸易中断,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至今仍是两国经贸合作需要突破的阻碍。

本文通过回顾1950年起,中印尼经贸合作简要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印尼经贸合作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与产生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发展历程概述(一)2000年以前缓慢曲折的发展历程1950-1965年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发展环境良好,但两国经济发展水平都处在较低水平,两国经贸合作缓慢发展。

表1 1950-1966我国对印尼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聂德宁. 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第4辑)[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967-1985年两国因美苏冷战和“九三零事件”的不良影响经贸合作中断,只有极小份额的贸易往来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

表2 1978-1984年我国经香港对印尼的转口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聂德宁. 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第4辑)[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990-2000年贸易复苏,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黑色五月暴动”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我国长期处在贸易逆差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项战略,旨在推动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在内的70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一、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国作为东亚最大的经济体,贸易合作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引擎。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特别是强化与中亚以及西亚国家的关系。

此外,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也有较紧密的贸易合作。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出口规模,同时进一步引导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国已经从制造业大国向技术创新型国家的转型。

推动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技术与贸易的深度融合。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开发新市场,推动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将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

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要抓住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一方面,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如优惠贷款、出口退税、减免税收等;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管理能力。

只有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对外贸易市场。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中国需要继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同时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中小企业。

相信在这些方面,中国将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通过促进沿线各国间的互联互通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我国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经济互补性的发展。

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可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贸易规模。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合作、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应加强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我国应继续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投资,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

还应积极参与跨国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为我国企业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

我国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仅是传统的商品贸易,还包括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我国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我国还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金融机构,为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合作,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确保贸易的安全稳定。

我国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员交流与培训,提高对外贸易的人才素质。

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和交流平台,促进人员的跨国流动,加强技术和管理的交流,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通过加强贸易合作、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金融合作和人员培训,可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增长。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项全球经济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

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指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国家,包括中国、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中东国家、欧洲国家以及非洲国家。

这些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同时也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现状首先可以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占全球的比重持续增加。

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8%。

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和鞋类等制造业产品。

而进口方面,中国从沿线国家主要进口石油、天然气、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资源类产品。

这种贸易结构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是由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和沿线国家的资源出口相结合的。

一带一路倡议也带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

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共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和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

以中亚国家为例,中国在该地区投资兴办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项目,如能源管道、铁路和公路等,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顺差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

一些沿线国家存在政治不稳定和法律环境不完善等问题,这也制约了贸易的顺利进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目标,即加强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基础设施互联、政策沟通和人员往来。

这些目标的实现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韩永辉邹建华(教授)“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中西方的主要商路,也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陆上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亦称骆驼之路、沙漠之路、草原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到达非洲,亦称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

为加快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规划。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又一抓手。

海陆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西亚地区在此期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西亚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许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

中国与西亚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经贸往来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

历史上,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为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与西亚各国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贸易合作空间日益广阔。

中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更是深化了同西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了国际经贸合作的领域。

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各国的经贸合作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进一步深化两地的贸易合作,互通有无,符合两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的现状分析(一)双边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对西亚国家石油进口量快速增加和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中国资本品和轻工业产品制造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双边货物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如图 1 所示,2000—2012年,中国与西亚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61. 53 亿美元扩大到2308. 2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4. 8%。

虽然,由于受到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西亚贸易额在2009 年出现了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从2008 年的1387.32 亿美元锐减至2009 年的1072. 5 亿美元,但是在2010 年之后的三年,中国与西亚贸易迅速恢复,规模继续扩大,同比分别增长39. 2%、43. 1% 和7. 9%。

2012 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下,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仍成绩斐然,中国与西亚贸易总额达2308. 25 亿美元,同比增长7. 9%,其中,中国对西亚出口856. 63 亿美元,增长7. 4% ,中国从西亚进口1451. 62亿美元,增长8. 2%,进出口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由于中国与西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的稳步推进又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未来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增长空间仍然广阔,两地有望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协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在互利共赢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图 1 中国与西亚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二)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从中国对外贸易的角度看,西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虽然仍比较小,但近年却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趋势(图2),重要性正不断加强。

在出口方面,1994 年,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为1156. 14 亿美元,对西亚出口只有25. 81 亿美元,仅占总额的 2. 13%。

2012 年,中国对外出口总额增至20487.14 亿美元,对西亚出口已增至856.63 亿美元,占比增加至4. 18% ,增长了2.05 个百分点。

在进口方面,1994 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为1156.14 亿美元,从西亚进口12. 46 亿美元,西亚占中国进口贸易比重仅为 1.08%。

到2012 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增至18184.05 亿美元,从西亚进口额更是增长到了1451.62亿美元,从西亚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占比提高到了7.98%,增长了6. 9个百分点。

从西亚对外贸易的视角看,中国作为西亚各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日益重要。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亚绝大部分国家总出口的80% 以上是销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西亚各国的进口商品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商品也占到总额的80% 左右。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从21 世纪开始,随着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崛起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大,中国与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迅速增加。

1995 年,在贸易总额、进口和出口方面,中国分别只占西亚总额的 1.92%、2. 47% 和1.42%。

到2012 年,三项指标分别增长了8.92、9.29 和8.88个百分点,达到10.84%、11.76%和10. 31%(图3)。

相反,在同一时期,欧盟、日本、美国在西亚货物进出口中的比重却逐步下降。

至今,中国已顺次超越了韩国、美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的西亚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图4)。

图 2 西亚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图 3 中国占西亚地区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数据来源: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整理图 4 西亚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总额的比重数据来源: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整理(三)中国对西亚国家贸易逆差在增加从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平衡方面看(图5),1999 年之前,在中国与西亚的相互贸易中,基本上呈现两地贸易平衡、中国有小幅度顺差的状态; 进入2000 年,作为全球最重要石油供应地的西亚成为了中国能源资源的最主要进口来源地,兼之中国自加入WTO 后积极实施了各项关税减让政策,促进了中国从西亚国家的进口,中国开始对西亚保持了长期的贸易逆差,并且贸易逆差更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2010—2012 年,中国对西亚地区的贸易逆差连创三次新高,分别达到239. 99 亿美元、543. 75 亿美元和594. 99 亿美元。

2012 年,中国对西亚逆差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逆差364.1亿美元)、阿曼(151. 64 亿美元)、伊朗(132. 71 亿美元)、科威特(83. 79 亿美元)和伊拉克(77. 44亿美元); 中国对西亚顺差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则为阿联酋(顺差187. 16亿美元)、以色列(40. 66亿美元)、约旦(26. 62亿美元)、黎巴嫩(16. 72 亿美元)和叙利亚(11. 79亿美元)。

能源资源的出口在西亚的对外经贸中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分析数据后可以发现,中国对西亚地区逆差的国家均为世界产油大国,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资源产品是这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品,中国对西亚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强。

另一方面,由于西亚各国对中国进口的需求增速较为缓慢,所以,中国与西亚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竞争劣势,并越发严重,贸易逆差也相应不断扩大。

未来,随着中国从西亚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增加,双边贸易额也将迅速增加,中国用于能源资源进口的开支也将相应扩大,能源进口必将成为影响中国与西亚贸易平衡的最重要项目。

怎样才能够在扩大西亚能源资源进口的同时,维持两地贸易平衡,引导“石油美元”的回流,将成为中国经贸安全的重要议题。

图 5 中国与西亚进出口贸易差额概况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四)中国对西亚贸易的国别集中度比较高中国在西亚的主要贸易伙伴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石油资源丰富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

近十多年,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中国在西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阿联酋、伊朗和阿曼则基本维持在第二至第四位(图6)。

中国与西亚地区的贸易具有国别集中度高的特征,如2012 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贸易额占中国与西亚贸易总额的31. 76%,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和阿曼四国就已经占据了中国对西亚贸易总额的73. 21%。

从时间维度看,2000—2012 年,中国与前四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始终保持在75% 上下,比较稳定; 近几年来,与中国贸易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西亚国家是伊拉克,其已成为了中国在西亚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这主要是源于该国在美伊战争后的社会重建和经济复苏进程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 与中国贸易增长较快的还有产油大国科威特,中国与科威特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也同样得益于该地区周边局势的缓和稳定,该国现已成为中国在西亚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在整体维持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西亚产油大国的贸易额的同时,与战后复兴的伊拉克、科威特和卡塔尔等西亚产油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说明中国与西亚的贸易合作有向国别多元化发展的潜力,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不仅有利于确保中国的能源贸易安全,还有利于未来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往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贸易差额看,除中国与阿联酋贸易是出超之外,近年来中国与其余五个西亚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往来基本都处于严重入超状态,这为中国未来进一步利用西亚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实现贸易平衡,提出了挑战。

图 6 中国与西亚贸易的国别比例构成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五)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升级明显从中国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角度看,近年中国对西亚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和杂项制品(SITC8)(图7)。

2012 年,对西亚地区出口机械及运输设备285. 63 亿美元、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32. 95 亿美元、杂项制品207. 69 亿美元,三类商品占比依次为36. 30%、29. 61% 和26. 40% 。

排在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食品和活动物(SITC0),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3),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2),饮料及烟草(SITC1),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SITC4)和未分类的货品及交易(SITC9),所占比例依次为 4. 99%、1. 34%、0. 88% 、0. 36%、0. 11%、0. 01%和0. 01%。

从动态变化看,1995—2012 年,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基本维持在30%,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从22% 上升至近40% ,杂项制品占比从36% 逐步下降至26%,可见中国对西亚出口的商品结构升级比较明显,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显著增加。

机械及运输设备等科技含量更高的商品出口占比得到迅速提高主要源于两方面:其一,随着中国现代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禀赋优势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快速转变,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在西亚市场的竞争力越发强劲; 其二,中国对西亚工程承包业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品的出口,1998 年,中国在中东地区完成的承包工程总额仅14. 2 亿美元,至2011 年已发展至超过235 亿美元,增长了15. 5 倍,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拓带动了国内工程机械和机电设备等产品对西亚的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