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

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

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

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

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主要包括了先秦诸子百家、秦朝的统一、楚汉争霸、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以及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掌握秦朝的统一、楚汉争霸、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秦朝的统一、楚汉争霸、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历史事件。

2.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秦朝的统一、楚汉争霸、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历史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秦朝的统一、楚汉争霸、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历史事件。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0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10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 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 的古代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经》
以柔克刚
庄子
战国
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战国
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
/
末期 义 ②提倡“法治”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
晚期
法》
问题讨论
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
三、学有所得:( 10 分)
陈方同学前几次测试成绩都不理想,她心里很难过。
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可以劝导她,
并说明理由。
老子: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寻找与他人的不足并积极改正;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要有踏踏实实 的态度,谦虚好学,经常“温故而知新”,在学习中尝试使
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 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
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 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
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说教材。

(一)教材公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最后一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派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本课分为三目内容。

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主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第二目:思想家老子。

主要讲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百家争鸣。

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

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①知道孔子。

②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三维目标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名片活动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模拟稷下学宫的历史情境,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难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处理方法:通过成语故事了解道家的思想主张,避开深奥的哲学原理,取其强弱转化的观点,侧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化难为简,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设计对比、小辩论等方法,理解、再认、应用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二、说教法1、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

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堂课在设计之时,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因为是农村中学,因此在设计之中也考虑设计补充了不少知识点,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详细说明。

中华文化勃兴2详细教案

中华文化勃兴2详细教案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教学活动过程【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孔子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老子和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方面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上堂课我们的王老师已经跟我们讲解了文字、天文以及医学等方面的成就,那么这一节课呢,我们来着重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方面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的人都很忙,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要忙着带领他的臣民为抢地盘而战,而我们的思想家们也不闲着,他们也在战争中呢,可是他们的战争是没有硝烟也不会死人的。

他们进行的是口水战。

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7位代表人物。

二、学习新课1、自学指导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快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约6分钟后分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教学难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具:传统教具与多媒体教具相结合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建议,即:“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导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点拨: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

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

(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以及世界都影响极大。

2.思想家老子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3.百家争鸣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模板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模板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模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2、过程与方法:(1)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学生表演、辩论、知识竞赛、讲故事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图表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3)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搜集孔子的生平事迹、讨论学习的言论,扩大对孔子认识的视野)2、难点:能辩证的、通俗的理解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的内容,能把生活、学习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以旧迎新:师生共同回忆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显著特点?(屏幕上形象的展出春秋战国分裂动态示意图)师总结:政治上各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生产力水平提高,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导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二)学习新课:1、模拟历史——走进诸子百家(师放音乐、图片渲染气氛;四位学生上台:扮演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分别介绍各自学派的观点、主张,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提要有一个整体的概括)如:孔子的扮演者讲:“我就是主张”仁爱“(人与人之间友爱)反对压迫和剥削的孔子…2、表格归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

(师引导学生动手完成表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表格略见屏幕…..3、师生互动(男女生抢答)——问题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各家学派的思想进行分析、讲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师设计了有针对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的问题,突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的学习)问题如下:①朗读理解《论语》十则中相关的内容(屏幕展示),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想想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哪些成就?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九课_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第九课_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授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的思想中心、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及文化成就;知道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各家思想主张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大要历史知识的能力,并学会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来认识和解决今天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对这一时期思想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史观。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思想主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学习并弘扬诸子百家中的思想精华。

二、授课重难点重点:孔子的思想及教育成就难点:理解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三、授课方法表达法、文件法、谈论法四、授课手段多媒体辅助授课五、课时一课时六、授课过程导课: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色(背景):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改革时期,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为标志,社会的生产力获取了极大的发展,而旧式的奴隶制经济已经不吻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于是,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便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据有有利地位。

而社会的大改革也给思想的繁荣创立了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为代表,出现了好多学派,各家学派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当时的士医生们经常游走于列国诸侯之间,向各国统治者宣传着自己学派的思想,希望可以获取统治阶级的认可。

一时间,社会思想领域表现出百花绽放的态势。

师:春秋战国时期都出现了哪些学派,他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我们第一来看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

二、授课内容:1.孔子:师: PPT 孔子像,附简介。

师: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开创人。

孔子思想的中心部分是“仁”。

如何理解“仁”的思想?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史料记录:孔子朝罢回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

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

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

思想史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

学法指导
1.学会联系。

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注意总结、归纳知识。

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

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

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论语》C.《韩非子》 D.《孙子兵法》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
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
5.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 B.墨子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孔子C.孟子D.荀子
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 B.孟子C.荀子 D.韩非
8.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 B.墨子 C.孟子D.荀子
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11,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 B.孟子C.孔子D.墨子
1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13.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C.法家D.兵家
15.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墨子C.庄子D.荀子
16.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A.孙武 B.孙膑C.孟子 D.韩非
17.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C.孟子 D.管仲
二、材料分析题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③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三、问答题
19.试简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