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这是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句导入: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

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

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

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

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

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㈡解析“中举”: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

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范进中举反思回顾范文(2篇)

范进中举反思回顾范文(2篇)

范进中举反思回顾范文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

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

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进中举反思回顾范文(2)范进中举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讲述的是晚明末年,明朝官员范进中年失官,感到极度失落和沮丧,决定通过举办中举会来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重新振作起来。

他在这个活动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反思和回顾,并且最终找到了再次出人头地的机会。

范进中举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在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范进失势后的沮丧和失落是一个很现实的情感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经历类似的挫折和打击,让我们感到无望和失落。

而这时,范进选择了通过自办中举会来寻找重新振作的机会。

这种积极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应该保持乐观,积极面对,寻找机会和出路。

范进中举的过程中,他通过反思和回顾自己的过去,找到了自己的优劣势和不足之处。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我们才能够找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范进发现自己在官场中一直有一个粗心大意、不擅长处理复杂事务的弱点,这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通过这种反思,范进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并且制定了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计划。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关于教材插图运用的探究《范进中举》插图《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的白话小说。

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二是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在于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时力求有梯度,有深度,有趣味,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以课文插图为抓手,把插图的运用作为重要辅助,来精炼课堂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一、读图明义从课文插图导入,要求学生明白插图内容,引导思考提出关键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初步了解,中举前后,范进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后的巨大落差是范进发疯的潜在原因。

二、图文共融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上的人物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很容易找到范进和胡屠户,由此引入人物形象分析,从深层次寻找范进发疯的原因,学生得出了范进发疯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

这样,插图与课文内容融入到了一起,学生对范进发疯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图助读在对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范进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品读这一形象,就可以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中和插图内容相照应的段落,然后再次观察图中人物形象,在对这些人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情读,情读可自己读,分角色读,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批判意义;三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的讲解、讨论和学生的作业反馈,我认为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变化,以及他周围人物的态度转变,对范进这一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

在主题理解上,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揭露,但对于这种批判和揭露的深度和广度,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这也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背景和文化根源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在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们能够对小说中的一些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简单的分析,但在独立进行文学评论和创作方面,还需要更多的训练和指导。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

讲授法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信息,但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容易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适当精简讲授的内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在组织讨论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讨论的方向偏离了主题。

这就需要我在今后更加明确讨论的问题和要求,加强对讨论过程的引导和监督。

角色扮演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准备不够充分,表演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提前安排好排练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我将重点放在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上,对于小说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挖掘得还不够深入。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范进中举》是九年级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的尝试,操作流程如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

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__的教学。

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

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

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__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通用5篇)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通用5篇)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通用5篇)《范进中举》教学反思篇1这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的小说,篇幅比较长,有五六千字。

又因为与现代的白话文不同,因此,给读带来了一些困难。

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可能会有些字词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因此,我把朗读放在了第一课时的重要内容。

课堂伊始,我给学生写出了幅对联的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雨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能雪中送碳?思考片刻,我又写出了下联: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然后,我给同学们介绍了课文的基本情况:我国清代有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其中记述了一个热于功名的人物——范进。

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参加科举考试,到五十四岁时才考上了秀才,后来又中了举人。

那么,他中举前后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范进中举》。

接着,我读了课文。

从课开始后十分钟就读课文,一直读到离下课5分钟时,才结束。

自我感觉读得还算可以。

特别是胡屠户的话语,更是我注意的地方。

文章开头胡屠户带骂带讽的话,还有范进向丈人借钱时受到胡屠户的话,我读得还算可以。

尽量读出胡屠户对范进不耐烦、看不起、挖苦、讽刺的心理。

还有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范进的巴结相,低三下四的语气,我也读了出来。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朗读课文,不但要读得正确,而且要带着感情去读,把自己放在故事中,自己就是主人公,有了这样的心态,课文才能读得好。

不知我的示范能不能起到作用。

下课前,我向同学们写出几生字。

这些生字是在我备课读课文时碰到的。

我让学生主到黑板前写出它们的读音,有一个学生主动写了出来。

我启发学生把不认识的字也写到黑板上,鼓励了几次,还是没有学生上去。

我只好作罢。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按说可以略讲,让学生自学。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我估计得用三个课时教学完这篇课文,不知我这样安排合理不合理。

这节课没有布置讨论的问题,因为时间紧,没有来得及写出来。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_1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_1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课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在自己的预想之中,也有的在我意料之外,主要是不足,课后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总结整理如下:一、课堂上讲、说的太多,而忽视了文本的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内容的感知,文字的解析,还是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挖掘,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

这篇小说节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让__多了几分幽默诙谐味,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地方,单本节课上,读的训练太少,因为读的不够充分,很多地方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垫去引导,人物的解读特别是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学生还是在我的讲上被动地接受,而非真正地在孔乙己学习后自觉地内化与运用。

二、课堂上“精学”与“精练”的影子太淡。

这节课中,学生课前的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待学生应该在课前掌握的内容,检查太过于泛化,没有落实到实处,比方说“小说三要素”这类基础但该掌握的知识,我只用提问的形式一提而过,而学生会的不会的一起回答一通,这样的检查实际上只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就不能引发学生在课前“先学”“精学”的主动性,也就难以保证“学”的质量。

而“练”这一块,做的也不到位,学生只是一个劲的地跟我说,一节课“笔”是一下也没有动,其实很多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动一动,亲自练练,手和脑同时参与,效果可能会更好,比方我让学生用这样一个句式“噫,好了,以后()。

”来猜一猜“好了”下的潜台词这一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四五位同学,我想回应者寥寥无几的原因,不应只是学生想不出来,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起笔,从别人的想法中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没有实际的任务支撑起小组的学习。

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进中举》1. 引言《范进中举》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范进的奋斗和努力,展示了一个平凡人的成长与进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该作品作为中学生阅读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推动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对《范进中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范进中举》之前,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2)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3)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奋斗精神的思考。

基于这些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教学计划,包括预习、课堂教学和后续延伸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讲解文本细节和情节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个人见解,并提供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时,我还安排了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有效交流。

3. 教学过程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欠缺以及思辨能力的欠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我把课堂教学和预习相结合,提前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和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课堂上,我结合学生的预习内容展开讨论,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纠正理解上可能存在的误解。

其次,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活动,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和视频剪辑,来呈现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生动的情节描述。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4. 教学成果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定期进行了课堂反馈和评价。

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回答,我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个案例想到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的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这句话的的意思就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一个完全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下面请看一段节选的教学案例:片段一:“……生:老师,我觉得范进不值得可笑,我很佩服他。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生:范进是成功者,十年寒窗,一考一落,但他不灰心丧气,还奋力上进,在家人、亲戚的反对下,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不罢休最终达到目标我很佩服他。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意见吗”……“师:同学们讨论热烈,这很好”片段二:“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范进中举后其言行心态又会怎么样?”“生: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师:是这样吗?”“生:不会,因范进来自民众,来自农村,他会想到中举后的生活来之不易,它一定会为百姓造福,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办真事的”“师:同学们的发言很有见地,请大家拿起笔来写写中举后的范进,充分发挥想象……”以上选自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

编著的目的很显然是想使其在课程改革实施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们知道,在这篇文章中,很明显的作者是通过发疯等细节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来讽刺范进其人的。

因为大家都是同行,再多关于文章的主题,以及范进这一人物的形象,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看看在片段一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范进是一个“奋力上进”的人,未置可否。

学生应该会理解为默许。

片段二中,学生说到范进以后的形象应是“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教师一个反问“是这样吗?”,学生反应很快,好像洞悉了老师的意思,于是范进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可为“百姓造福”的清官形象。

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吴敬梓老先生见到这一幕作何感想,是哭亦或是笑?问题出在哪了?是这位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是说这位也能理解《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了。

那他为什么对学生如此明显的错误置之不理呢?主要原因是,他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领会。

他迷路了。

新课改要求:“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他害怕自己的参与和纠正会影响到学生的“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于是他缄默了,为了成全学生,自己心甘情愿的在课堂中退居幕后,将课堂让给了学生。

事实上,他没有真正的领会新课改的思想,新课改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却绝对不能忽视,否则,谁去引导、启迪学生接受真知呢?这样的话,辨别好坏是非的能力还未形成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会迷失航向吗?二《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新民学校黎育新2011年12月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

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

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

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

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

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

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

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

我补充还有点绝望。

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

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

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

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

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

因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

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

作者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

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

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

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

(因为临近下课,我说了过多的内容)。

现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顺序是:范进其人?你对他是什么感情?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第二天继续讲《范进中举》,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

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

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

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

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

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范进中举》教后反思记得每次上公开课,之前准备的那段时间总是内心充满了焦虑,惟恐把课上砸了。

于是一边焦虑,一边备课:熟悉教材,构思创意,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语言,还有揣摩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临时情况。

一遍一遍的准备,往往是越备到最后,越是心里没底。

因此,那种惴惴不安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上课。

这次上完了《范进中举》后,长舒了一口气,为的是终于完成了任务,了却一桩心事,课堂虽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也没有料想的糟糕。

沉静下来,反思这节课,希望总结得与失,为以后教学提供更好的借鉴。

收获一:细心准备,是上好课的坚强基础。

我在上一篇新课前,往往先把文章反复地看几遍,熟悉每一个要点,甚至要记住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要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做到了然于胸。

然后再去网络上查阅资料,尽可能扩大自己对文章有关的理解范围,因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灵的碰撞,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最后是编写教案,构思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语言。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

收获二: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者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这节课上,在分析人物时,我没有按照教前的设计,而是询问学生想要分析哪个人物,学生说要分析胡屠户,我进而要他们讲出先分析胡屠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探寻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

学生参与很积极,探根寻源,对人物的分析也很透彻。

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人物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学目的达成也很顺利。

收获三:搭桥铺路,巧妙引导。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教学问题的设置时,注意问题安排的梯度,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

在上课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注意到问题的深度,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置课堂流程时,往往带有功利的色彩。

在我的这节课上,知识点设置得多了点,造成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的前瞻性功能,即对学生的德行的培植熏陶作用。

一节课,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愉悦与陶冶,促成学生人生积极素养的形成。

这是我对我的语文课堂的期望四《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

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

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

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

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

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

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

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

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