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珍宝岛中苏T62坦克争夺战始末

合集下载

珍宝岛特殊较量:中方千方百计拖回坦克,苏军不惜代价炸毁

珍宝岛特殊较量:中方千方百计拖回坦克,苏军不惜代价炸毁

珍宝岛特殊较量:中方千方百计拖回坦克,苏军不惜代价炸毁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反坦克传奇之一作者:赵昊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入侵珍宝岛,对我军边防部队发动袭击,使我军造成人员伤亡。

中方忍无可忍,被迫发起自卫反击,将苏联军队赶出了珍宝岛。

3月15日,苏军再次向守卫珍宝岛的我军边防部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并使用大口径火炮,攻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

我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地区和苏军激战9小时后,成功击退了苏军的进攻。

3月17日,苏军再次出动步兵,在坦克的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企图夺回前一日在冰面上被毁伤的T-62主战坦克,随后被我军边防部队呼叫炮火击退。

在3月15日的战斗中,一辆苏军的T-62主战坦克因与伴随冲锋的步兵脱节,进入了我军预设的反坦克地雷的雷区,因履带被炸断,且我军火力猛烈,苏军工兵被迫撤退。

在对部分坦克设备进行破坏和拆解后,车组成员决定弃车,并狼狈逃往苏军实际控制区。

此后,我军与苏军围绕这辆编号为“545”的主战坦克,展开了大规模的炮战。

苏军派出了一个坦克营,一个摩托化步兵营,一个122毫米榴弹炮营、一个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营、一个100毫米反坦克炮营和一个BM-21 122毫米“冰雹”火箭炮营,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都可以随时获得苏联前线航空兵的支援。

我军则以边防部队为主的轻装步兵迎战苏军的机械化部队,以无后坐力炮对苏军的T-62主战坦克,BTR-60装甲车展开袭扰,用85毫米加农炮作为远程火力对苏军后方展开炮击。

据苏军方面记录,仅大口径炮弹和122毫米火箭弹,苏军就发射了9000发以上,中小口径炮弹更是不计其数。

在苏军大口径重炮的轰击中,我军牺牲42人,这个伤亡数字甚至超过了我军在前线和苏军直接对抗时伤亡29人的数字。

【56式85毫米加农炮虽然难以从正面直接击穿T-62主战坦克,但是具有火线低,便于隐蔽和易于操纵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我军炮兵最值得信赖的直瞄火炮。

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两个英雄炮班共有20名指战员,其中有17个是从未参战的新兵,甚至有战士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加农炮】1969年3月21日,苏军爆破组尝试接近这辆T-62主战坦克,试图将其炸毁,但因我军边防部队猛烈的炮火阻击,而被迫作罢。

珍宝岛战斗的失误之谜

珍宝岛战斗的失误之谜

珍宝岛战斗的失误之谜珍宝岛战斗是一次现代条件下的局部冲突,前苏军从一开始就动用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甚至直升机,而我军还是单纯步兵思想,没有组织装甲兵的干部参加指挥和保障,所以面临紧急任务需要动用坦克兵时,才从后方临时抽调,以至贻误战机,走了一段弯路,并付出了一些代价,教训极其深刻。

一、对付坦克时无从下手1969年时,我军基本还处于骡马化状态,所以从我们的前线指挥员到战士,还是单纯的步兵概念。

而对苏军已进入机械化状态的情况,认识不足。

战斗前,中国一侧岸上仅派出1个无后座力炮排和1个重机枪排,作为火力掩护分队。

3月2日冲突发生时,苏军就动用了多台BTR-60装甲车,3月15日又出动了5辆装甲车,6台T-62坦克,然而中国军队使用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和40毫米火箭筒都系四十年代设计,破甲能力低,因而只击毁装甲车2辆,未能击毁坦克。

3月9日在中国江岸一侧部署的中国炮兵群,则是85炮,对付坦克也是无济于事。

两次战斗虽击毁了多台轮式装甲车,但对T-62坦克,却无从下手,无论是火箭筒或85炮,都无法有效击穿,最后还是用反坦克地雷才炸坏一个坦克的履带,使其失去行动能力而遭苏军遗弃。

如果战前就配有懂行的装甲兵的专业人员参与指挥和策划,无论是对付装甲车或坦克,可能有更多的办法和战果。

恐怕就不只打掉和缴获一辆了。

二、击毁坦克后不知其重要作用1959年,我国按前苏联给的T54-A生产线生产出59式坦克后,1963年,装甲兵科研院根据军委装甲兵的指示精神,开始进行新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1964年提出了新型坦克战术技术指标的论证方案。

1965年,五机部正式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新型坦克的研制任务,产品代号为“WZ121”。

1966年,有关工厂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1968年,试制出第二辆样车;1968年,工厂还改装出1辆“68G”试验车。

科研人员用这些样车和试验车进行了部分项目的试验。

由于1966年开始的全国“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了军工企业,研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致使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特别是各种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1969年珍宝岛战役

1969年珍宝岛战役

1969年珍宝岛战役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69年爆发的珍宝岛战役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1969年珍宝岛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珍宝岛战役事件背景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边界紧张局势日趋加剧。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70余人,装甲车两辆,卡车和指挥车各一辆,侵入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

我国守岛巡逻队被迫自卫反击,激战一小时,打击了入侵者。

3月4日后,苏联边防军和飞机再次入侵珍宝岛。

3月15日,苏联出动步兵200余人,坦克20余辆,装甲车30余辆,在飞机和纵深大口径火炮掩护下,连续向我国守岛军民发起三次攻击。

我国守岛指战员、民兵和群众紧密配合,艰苦奋战9小时,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3月17日,苏联出动步兵百余人,坦克3辆,又一次登岛疯狂向我国进攻。

我国边防战士奋起自卫,以猛烈的炮火予以反击。

珍宝岛反击战的胜利,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根据1860年清朝政府和沙俄签署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以乌苏里江为界。

由于该岛位于界河之上,归属在整个二十世纪没有定论,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曾声称拥有该岛主权。

中方认为,据《中俄北京条约》,中俄边境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上,而该岛明显在主航道以西(中国一侧)故归属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八月风暴行动之后,从1947年开始苏联红军在此巡逻。

苏联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间的历史悬案。

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密切,边界问题自然也被搁置。

但到了1950年代末,中苏两党在方针政策上发生根本分歧,1959年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偏袒印度,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撤退了所有专家,中止了一切援建项目的合同,两国关系交恶,中苏边境纠纷随之肇始,搁置了几十年的边界问题被重新提出。

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并在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

据相关研究显示,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

珍宝岛之战后

珍宝岛之战后

珍宝岛之战后:苏联收买中国叛徒欲炸毁被俘坦克(1)小大扫描到手机2015-01-12 16:25:38 《中外文摘》参与评论(230)人本文摘自:《中外文摘》2005年第10期,作者:琼之,原题为:《“珍宝岛事件”的后续故事》苏制T62坦克“珍宝岛事件”于1969年3月2日发生后,苏联为了实现其扩张政策,挽回失败的面子,决定将和中国的边境武装冲突升级。

短短几天内,苏军即把在珍宝岛地区的武装力量增强了几十倍:地面部队增至1.2万余人,坦克达到70辆,大炮380门,装甲车及自行火炮150辆。

根据中央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全夫赴黑龙江前线指挥所,全权指挥对苏联的自卫还击战。

3月15日上午8:03,苏军在珍宝岛上的潜伏小分队打响了第一枪。

2分钟后,苏军的三辆装甲车,引导步兵二十余人,沿着冰冻的江面,开始进攻。

中方步兵、炮兵相继奋起反击,双方激战一小时余,苏军被击退,冰面上遗留下十几具苏军尸体和一辆被击毁的装甲车。

9:46,苏军的第二次进攻开始了,正面由三辆坦克、三辆装甲车导引冲击,另有四辆坦克从岛南端侧后的江叉上穿插过来,企图切断江岸同岛上的联系,将岛上的中国军队包围全歼。

苏军根本没料到我军会在结冰的江面上布下反坦克雷,坦克只管轰隆隆地往前冲。

一辆T62新型坦克在被我军的火箭弹击中后,又开进了雷场,钢铁的履带碾上了反坦克雷,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履带被炸断了,先前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三十多吨重的铁家伙,顿时瘫在江面上,一动也不能动。

苏军的第二次进攻,又被打退了。

当天下午15:13,苏军又发动了第三次进攻,但也很快被中国军队击退。

夜幕降临了,江面上,那辆被击毁的T62坦克成了一团巨大的黑影。

此时,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不曾意识到将会为了这辆坦克而进行一场明的和暗的斗争。

那几天,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正在多瑙河上的玛吉特岛召开华沙条约国首脑会议。

3月15日深夜,随同他一起来参加会议的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采了,勃列日涅夫示意国防部长坐下,埋头看他带来的战报。

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一个叛徒毁了我军前线指挥所

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一个叛徒毁了我军前线指挥所

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一个叛徒毁了我军前线指挥所看了电视剧《密战》,为剧中敌我双方斗智斗勇,敌人的间谍无孔不入的剧情深深吸引。

提高我们全民的保密意识,都来为国家的安全出把力,至少是不泄密,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联想到我1969年的经历和见闻,这可不是编的剧,是活生生的事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在执行边防任务的前两个月,部队就做了相应的准备,包括学习俄语战场喊话等。

部队只知道要出去执行任务,具体什么任务、到什么地方去,谁也不知道。

而且明确规定,停止探亲、不准写信、家属来队不准探望,不准单独外出。

一直到上了火车(闷罐车),也不知道车往什么地方开,干什么地方去。

到了牡丹江再往前的一个小站,才召开营连干部会。

连长回来后向全连中传达了执行边防任务和下车后的注意事项,保密工作做得是不错的。

到达作战地区后的前几天,除了由介绍防区的我情外,就是敌情教育、保密教育。

令我震惊的是,敌方的情况介绍得相当祥细,包括兵力部署、武器配备,甚至连对方团以上干部的名单都有。

几天后,还有令我更震惊的,我团到防没有一个星期,敌方的电台就广播了我团的消息,不但番号准确,甚至连我团的战史都一清二楚,大家惊呼无密可保。

团里为了破除大家的无密可保的情绪,在加强保密教育同时,又做了很多具体的规定,其中一条是不准用当地的信箱邮寄家信。

可是一直到两个月后才开了牡丹江鬃信箱。

部队留守人员也没有将家信及时转过来,最疼爱我的祖母去世后家时发的电报是三个月后才收到。

我伤心的掉下眼泪,可有什么办法,连长安慰我,谁让我们是军人呢?在作战地区,准备打仗不是空话,因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敌我双方都不眨眼似的盯着对方。

除了明哨暗堡之外,情报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战线。

苏方千方百计的获取我方的情报,无所不用其极。

一是用金钱收买:他们明码标价,一份前进报(沈阳军区机关报)鬃元,一份解放军报鬃元,一份参考消息鬃元,其他情报也是按质论价。

这些报纸在我们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是这些内部报刊一经敌方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意想不到收获。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起因及影响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起因及影响

浅析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起因及影响摘要: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或曰结果。

它发生在推行扩张主义的勃列日涅夫政府不断挑起中苏边界事端、中国内政与外交皆反苏联修正主义的历史背景下,是中方进行的一次边界自卫反击战。

这次边界自卫反击战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苏边界冲突;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29-0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两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中国由结盟走向分裂。

两国关系恶化的典型表现或曰结果之一便是边界冲突。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史上发生的一起影响深远的事件。

一、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经过(一)珍宝岛事件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

该岛原为乌苏里江中国一侧江岸的一部分,受江水冲刷而于1915年形成,枯水期仍与中国江岸相连。

根据国际法,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就是边界线,珍宝岛无可争议属于中国领土。

在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时,苏方也承认该岛属于中国。

20世纪60年代末,苏方不顾先前达成的协议,声称“达曼斯基岛”是苏联的领土,在珍宝岛地区频繁挑衅。

“到1968年末1969年初,苏边防军频繁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登上珍宝岛,拦截、殴打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2月7日还发生了苏军用冲锋枪向中国巡逻队方向点射的严重挑衅事件。

”[1]556对于苏方不断挑起的边界事端,中方由忍让走向了反击,决定在珍宝岛以武力反击苏联。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两国边防部队在珍宝岛上爆发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均有伤亡,中方缴获了苏军的1辆t62型坦克。

中苏边界争端达到了顶峰。

(二)珍宝岛事件余波——新疆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选择了中方交通不便、防守薄弱的苏中西段边界新疆方向实施军事报复行动。

珍宝岛事件_中苏间的一次军事冲突

珍宝岛事件_中苏间的一次军事冲突

珍宝岛事件:中苏间的一次军事冲突文 /钱 江2005 年5 月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此前的5月20 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也以绝对多数票批准这一协定。

至此,中俄之间长达4300 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

凝思历史,人们不会忘记一个弹丸之地——珍宝岛。

1969年3 月 2 日,中苏两军在这里兵戎相见,发生了数次激烈战斗。

范围,即这是一场局部的边界冲突。

” 1969年3月1日深夜,中国军队一个加强侦察连冒着零下30 ℃的严寒,身披白色作战服秘密登岛,在冰雪中构筑野战工事隐蔽。

400 米外的江对岸,苏军目僚望哨没有发现中国军人的行动。

3 月2 日一大早,苏军哨所 3 个巡逻兵组成的边防分队,沿 珍宝岛巡逻时,从中国军人的鼻子底下走了过去。

未见异常,返 回哨所。

上午 8 时 40 分,中国边防站巡逻分队 30 余人分为两个组, 分别由站长孙玉国、排长武永高率领,从边防站出发,向珍宝岛 进发。

他们的行动马上就被对岸的苏军下米哈伊洛夫卡哨所目僚望 20 世纪60 年代,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激化,边界纠纷时有发生。

珍宝岛是中俄两国界河乌苏里江上靠中方一侧的一个小岛, 1965 年,珍宝岛成为中苏边界纠纷的重点。

双方边防士兵都得 到命令,坚称这个岛屿属于自己国家,禁止对方巡逻兵上岛。

为捍卫主权,双方士兵从口角,逐渐发展到拳脚、棍棒相向。

1968 年 12 月 17 日,中苏边防兵在珍宝岛发生冲突,苏军 使用木棒殴打了巡逻中的中国士兵。

1969 年1月23日,苏军数辆装甲运兵车冲到正在珍宝岛上 巡逻的中国士兵面前,要求中国士兵退回岸边。

中国士兵当即拒 绝,一场打斗立即展开。

双方互有伤员。

中方有9 人重伤,20 余 人轻伤。

苏军从中国士兵手中抢走了 6 支冲锋枪!由于恶性事件频发,黑龙江合江军分区和黑龙江省军区向 沈阳军区发出了紧急电报,要求调部队增援。

俄解密档案披露珍宝岛冲突细节

俄解密档案披露珍宝岛冲突细节

1969年3月2日至17日,前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并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开火,中国边防军奋起反击,成功保卫珍宝岛。

在各类报道中,来自俄方的相关资料寥寥无几。

最近,俄罗斯军事学者弗拉迪斯拉夫?莫洛佐夫利用俄国防部中央档案馆刚刚解密的档案,披露了珍宝岛冲突期间苏联武装力量的行踪。

没有特意向苏联方向开火按照莫洛佐夫的观点,长期性的中苏领土纠纷是1969年爆发珍宝岛冲突的主要原因,由于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协议,导致以乌苏里江为界的国境线很难校准(前苏联官方坚持国境线应是中国一侧江岸的切线。

但事实上即便在19世纪的中俄边界地图上,珍宝岛都被划定为中国领土)。

1969年2月,双方经常在结冰的江面上发生推搡和互殴现象。

3月2日,再次前往江面驱逐中国人的苏联边防军与中国军队发生交火。

此后,苏方派出太平洋边防军区的第57、69边防总队。

俄国防部留存的档案显示,苏联总参情报总局掌握的情报是“中国向冲突地区派遣了两三个步兵师”。

中国军队并没有特意向苏联方向(乌苏里江东岸)开火,而之前许多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军队向苏联一侧进行了袭扰性的射击,尽管中国在冲突爆发之初便将火炮与追击炮送上珍宝岛,但苏方并没有关于中方炮弹落入乌苏里江东岸并造成人员伤亡的记录。

关于苏军阵亡人数,目前已有公论,即正规军和边防军合计阵亡58人。

在3月15日的战斗中,第57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也被打死。

解放军夺得一辆新式坦克珍宝岛冲突中,苏军最大的损失是被解放军夺走一辆新式t-62中型坦克。

这件事情已经广为人知,但其中还是有些细节一直不为人知。

1969年3月15日,第57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决定立即向前方增援坦克。

由于苏联边防军隶属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此时远东克格勃机关已经拟好文件,申请远东军区将9辆t-62坦克交给边防军。

列昂诺夫上校坐进一辆编号为545的t-62坦克,亲自率队前往珍宝岛。

他认为坦克可以沿着结冰的河汊插入解放军后方,这是因为他本人曾在珍宝岛巡视过,对那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迂回解放军后方能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9年珍宝岛中苏T62坦克争夺战始末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室里,你会发现1辆伤痕累累的T -62坦克。

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边防部队(以下简称我军)在珍宝岛武装冲突中从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下简称苏联)的边防部队(以下简称苏军)手中缴获的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T-62坦克。

1969年3月16日至4月29日,中苏双方围绕这辆T-62坦克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中苏双方坦克争夺大战。

政治军事价值突出的T-62坦克1969年3月2日苏军挑起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大量使用性能先进的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不顾我方严正警告,多次侵入我珍宝岛以及岛西侧的中国江汊,企图进一步扩大事态,以武力强占我国领土珍宝岛。

3月15日11时07分,苏军4辆坦克成纵队引导2辆装甲车驶入我珍宝岛西侧的江汊时,遭到我守岛部队和侦察排长于洪东率领的设伏分队突然袭击,顿时乱成一团,队形混乱。

慌乱中,苏军先头1辆T-62坦克闯入我军预设的防坦克地雷场中,右侧履带当即被炸断。

该坦克上的乘员在弃车逃跑过程中,均被我设伏小分队击毙,其中包括1名上尉军官和苏军比金边防总站站长杨辛中校。

苏军其余3辆T-62坦克见势不妙,赶忙掉头沿原路逃跑,争相逃命。

被我59式防坦克地雷炸断履带的T-62坦克就留在了我方一侧的冰面上。

1969年珍宝岛战事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性能先进的国产69式中型坦克,该型国产坦克也采用了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大量新技术,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西方也对我实施全面技术封锁,我国在研制69式中型坦克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苏军的T-62坦克遗留在我方一侧的情况上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

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亲自给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打电话,指示:“一定要把江面上打瘫的那辆坦克拖回来,这不仅有军事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

有这个铁家伙作证,就不怕苏修在全世界面前耍赖。

”与此同时,苏联当局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格列奇科元帅向勃列日涅夫报告了珍宝岛战况,并报告说有1辆T-62中型坦克被打瘫在珍宝岛的江汊上。

闻此消息,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T-62中型坦克是我国研究多年的新成果,上面的一些设备,比如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等,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辆坦克不能落在中国人手里,一定要弄回来,实在弄不回来就把它沉到江底。

这是证据,也是你们军队的耻辱和笑柄。

我们说中国是侵略者,可我们的坦克却停在人家的领土上,我们怎么解释?这会让我们在全世界面前丢了理。

”这辆瘫在冰面上动弹不得的T-62坦克,缘何引起中苏双方高度重视,进而引发一场坦克争夺大战呢?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T-62坦克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是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对我研制新型坦克的借鉴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而苏方除了怕这辆坦克落在我手中成为入侵的铁证外,更怕这辆先进坦克的技术被我所掌握。

这辆坦克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当时的坦克情报专家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一是该型坦克率先采用大口径滑膛炮,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坦克火炮使用滑膛技术的先河;二是该型坦克安装了先进的火炮双向稳定器,行进间射击精度较高;三是该型坦克安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弹架油箱设计别具一格;四是该型坦克集多种防护于一身,战场生存能力很强。

T-62坦克采用了先进的集体超压三防装置、烟幕施放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等新技术,使其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坦克还安装了TШ-2Ь-41红外线夜视瞄准镜,夜视距离800~1000米,具有较强的夜战能力。

而国产59坦克则只有驾驶员红外夜视仪,车长和炮长在夜间基本无法有效观察和实施射击。

正是由于T-62坦克藏着这么多的技术秘密,中苏双方围绕着瘫在冰面上的这辆坦克而展开的殊死争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扬威珍宝岛的中国工兵1969年3月16日上午,苏军动用火箭布雷车,向我珍宝岛地区发射了大量防步兵地雷,封锁了我军通向江边的道路,企图阻止我军抢夺T -62坦克。

3月17日15时40分,苏军向我珍宝岛及纵深地区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同时,在坦克和装甲车的引导下,苏军出动步兵70余人,再次侵入我珍宝岛,并在岛上及江汊地区布设了大量地雷,妄图阻止我登岛抢夺坦克,并预留了一条宽20米的通路,以便把炸坏履带的T-62坦克拖走。

16时03分,我军抓住苏军坦克装甲车集中暴露在岛上的有利时机,对登岛之敌实施突然和猛烈的炮火袭击,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敌步兵30余人。

17时,苏军见夺车无望,被迫撤走,并停止了炮击,我军遂于5分钟后也停止了炮火还击。

由于珍宝岛及其附近地区布满了苏军各式地雷,我军抢夺坦克的难度陡然增加。

3月19日,为保证我抢车人员安全顺利地接近坦克,前指命令孙征民等10名同志执行登岛查明和排除苏军地雷的任务。

当时,珍宝岛地区突降大雪,苏军布设在地面上的地雷被大雪覆盖,而且为尽快抢回坦克,前指要求迅速排雷,时间紧、任务重、雷情不明,敌火威胁严重,加上执行排雷任务的大多数战士没有接触过苏制地雷,排雷任务十分艰巨和危险。

同时,苏军为阻止我拖回坦克,其边防部队出动了配备有红外夜视仪的狙击手,对雷区实施了严密的警戒和火力封锁。

由于珍宝岛面积狭小,雷场和坦克又处于苏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因此,孙征民果断决定利用夜暗实施排雷作业。

为顺利排除苏军布设的地雷,孙征民将排雷分队的人员分为3个侦排小组,每组都安排干部带队,以加强指挥。

凌晨4时,在岸上分队的配合下,侦排小组借助夜幕的掩护由我侧江岸开始边排雷边隐蔽登岛。

由于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我侦排小组都可以听到对岸苏军构筑工事的声音,同时苏军还不时向我侧江岸打冷枪。

在敌情严重威胁之下,侦排小组的同志们临危不惧,坚定、沉着地进行搜索和排雷。

由于江汊和岛上布满了双方在前几次交战中留下的弹片,加上草深林密,积雪厚,用电子探雷器难以准确发现敌人布设的地雷,于是,他们就用眼看、手摸、探针探的方法搜索前进。

当搜索到距岛东侧100米处时,侦排小组突然发现了苏军布设的带有绊线的Π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

这种地雷由雷壳、装药、引信、固定桩、控制桩和绊线组成,利用雷壳产生的破片或钢珠杀伤人员。

该地雷装的是MУB-2引信,引信顶端有个黑色防水胶帽罩着。

说起绊发地雷,大家可能对电影《地雷战》中的一句精彩的台词还都记忆犹新,那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说的就是炸得鬼子魂飞胆丧的绊发地雷。

这种地雷的诡秘之处就在于它的绊线,布设时通常先将地雷固定在一个高低适中的位置上(如利用路边的树干等),在距地雷位置6~7米的地方选择一个控制桩,尔后将绊线(此雷的绊线为黑色软铁丝)的一端拴在控制桩上,另一端挂在地雷引信的拉火栓上,绊线一般距地高约15~30厘米,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

地雷设置完毕后,进行必要伪装,取下引信的保险销,地雷就进入战斗状态了,当绊线上受到0.5~1千克的绊发力时,地雷就会被引爆。

这次苏军在岛上布设的绊发地雷,大多布设在灌木林中的小道、土坎、沟沿等便于我巡逻队隐蔽和行动的地方,并以杂草、树枝伪装。

雷场正面宽约70米,纵深约60米,雷体和绊线多固定在树根部,少数固定在木桩上。

布雷时苏军十分诡秘——有的是1根绊线上拴着2~4枚地雷,有的则是1枚地雷拴着2~3条绊线。

对于这种地雷,连排雷专家孙科长也没有见过,特别是该地雷引信顶端的黑色防水胶帽,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觉,认为可能是敌人设的诡计装置。

所谓诡计装置是指将地雷的触发装置,巧妙设置在带有诱惑性、激怒性和排雷一方可能触动的物体上,如颜色鲜明的绊线、树枝等,一旦触动这些物体,地雷就起爆。

为迅速排雷,侦排小组就地进行分析研究。

孙征民认为该黑色胶帽不是苏军设置的诡计装置。

但为了保证战友们的安全,孙征民身先士卒,指挥大家靠后,由他先进行试排。

在仔细观察了绊线的方向和绊线的连接方法后,孙征民用手捏住拉火栓,轻轻剪断绊线,尔后旋下地雷引信,拧下起爆管,顺利排除了第1枚苏制Π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

孙科长排雷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排雷分队的其他战友,他们迅速展开排雷行动。

就这样,侦排小组的同志们边排边研究,很快熟悉了苏军地雷性能,掌握了排雷要领。

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作业,侦排小组共排除苏军各式地雷39枚,开辟出一条通向珍宝岛东侧的道路,并基本查清了苏军布设的Π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的敷设规律。

在以后的几次排雷作业中,排雷分队又先后发现了苏军布设的ΠMH 压发防步兵地雷和CM-320信号雷。

有了排除绊发地雷的经验,战友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也很快掌握了苏军的布雷规律和排除方法。

其中,苏制的ΠMH压发防步兵地雷是一种常见的防步兵地雷。

它由塑料雷壳、装药、击发机构、压杆和起爆管等组成,利用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人员,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一旦人员踩上,轻则炸伤,重则丧命,而且它采用了塑料雷壳,不易被金属探雷器探到,布设的基本方法是挖坑埋设(雷盖与地面水平或稍露出一点),也可直接放在地上。

这次苏军将这种地雷大多布设在开阔地的草丛中,雷场正面约100米,纵深6~10米。

针对这种地雷,排雷分队主要用探雷针进行探测,探到后先小心拆下引信,然后用战备锹将地雷周围的土轻轻地挖开将地雷取出放在一边;对于直接布在地面的压发地雷,排雷分队直接拆下引信,就迅速排除了。

为不惊动敌人,排雷分队将这种地雷挖出来后,先暂时放在安全地点,准备战后再集中引爆。

在排雷过程中,排雷分队还发现苏军在岛上不规则地布设了CM-320信号雷。

这种雷也是一种绊发地雷,引信及设置方法与Π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相同,雷体距地面高1米以上,通常设在防步兵地雷场中和防坦克地雷场的边缘,以及重要目标的隐蔽接近地段上,一旦绊发,该地雷首先放出白色火焰和在200米距离左右可以听到的声响,尔后连续抛出多个信号弹,高达20余米,整个抛射过程持续20秒钟左右。

这种地雷主要用于对雷场实施警戒,一旦有人进入雷场就发出声光信号,是名副其实的“雷场哨兵”。

对于这种地雷,排雷分队采取了与绊发杀伤地雷相同的排除方法,也很快将其排除。

在侦排雷过程中,侦排小组还发现了被苏军遗弃的背地雷用的袋子和装引信的纸盒等物品。

这一重要特征,为侦排小组及时和准确地判明苏军的布雷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个紧张和不安的夜晚过去了。

在这一夜,孙科长率战友们以夜色为掩护,查明了苏军的布雷情况,并排除了部分地雷,首战告捷。

排雷分队返回后,及时总结排雷经验,同时,针对苏军布雷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几次上岛布雷和排雷的经验,为及时完成排雷任务,全面排除岛上地雷,孙征民将排雷分队编为掩护、排雷、运雷3个组,明确了分工,并组织了针对性的排雷训练。

3月20日上午8时左右,天色阴暗,雾气朦胧,能见度很低,孙征民根据上级命令又带领1个工兵排出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