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语文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

《唐诗五首》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3)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4)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2020-2021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2020-2021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6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正确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基本常识,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韵脚也较为明显,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容易辨析和回答。
2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认真审视提示,根据提示来作答,注意不要混淆了诗句 ,张冠李戴。 3考生要在平时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做此题时注意认真审视提示,不要混淆了诗句,书写要 正确 ,不写错别字。
1 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9.下列选项对《 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 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 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 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 ”这样的赞叹。 10.不属于江南三大名楼的是( )。
诗人。有
“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7.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诗五首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诗五首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诗五首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30.《诗五首》同步练习01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挑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珍羞(xiū)金樽(zūn)宗悫(kè)b.投著(zhù)塘坳(ào)小庇(bǐ)c.突兀(wù)瀚海(hàn)挂?(juàn)d.风具奏(chè)狐裘(qiú)岑参(cēn)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正确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你)欲辨已忘言(识别)b.结庐在人境(庐)直挂云帆济沧海(渡)c.多歧路,今恩在(哪里)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3.口诀或认知性。

(1)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诗云鞭东指即为天涯。

(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整体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就是___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白雪歌送武推官归京》中的过渡阶段句就是_____________。

4.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下飞鸟具备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仕官。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整体表现了田园的迷人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切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5.以下对《行路难》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在、投、忽、刘”四个动作,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内心的迷茫,感情的迸发变化,充分反映作者积极主动做人。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寓意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人教部编版】2017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17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交融。

在幽美淡远的景与闲情逸致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专心灵去感受,因此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热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到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安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沉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向。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明哲保身的品行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妙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予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闲情逸致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交融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交融,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擅长捕获生活中的细微环节来给予特别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傲岸纯净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岑参()狐袭()布衾()己亥()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 ②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__________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 3、.默写。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

C.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B.高者挂�I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分析诗歌的意境【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1)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答题要具体。

【答题指导】描述画面+景物氛围特点+作者感情01 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突兀.(wù)鸡黍.(shǔ) 羌.管(qiāng) 人不寐.(mèi)场圃.(pǔ) 唇.焦(chún)2.词语积累——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C.还来就.菊花(靠近)D.休将白发唱黄鸡..(农民散养的土鸡)(解析:D项中的“黄鸡”指代时光流逝。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思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现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5.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文化积累——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农庄,诗中写的是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也是农事,因此本诗可以称作是一首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

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应了“鸟鸣山更幽”一说,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整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哀怨和渴望归家之情。

D.《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淳朴与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7.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辑古诗】(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望》杜甫《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示例:《思亲集》《思乡集》。

(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品诗句】(2)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

此联既写美景,又蕴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字写出了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了愁的程度。

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

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

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写寄语】(3)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示例:有的澎湃激昂;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烂盛开。

02课内精读(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8.作者首先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然后写群童抱茅的场景,而令诗人最痛苦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其中“丧乱”是指安史之乱。

但诗人在自己经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却能够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表现出他的崇高理想与博大情怀。

9.品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号”表现了风吼的声音之大,“卷”表现出风的力度之大。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如麻”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雨之大,屋漏之严重,让人无处容身。

10.“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与“老无力”相照应。

“我”叹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以及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1.“自经丧乱少睡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12.作者在描写田家的景色时,描写近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描写远景的诗句是“青山郭外斜”。

13.请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表现了宾主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

窗前是空旷的打谷场和碧绿的菜畦,在这样宽敞清新的环境中饮酒,谈论着农家话题,有着浓烈的田园情怀。

14.根据全诗的具体内容,简述这首诗表达的中心观点。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问题。

15.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16.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为什么?“足”字既表现了丰收年景农民生活的富足,又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

17.颔联所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此联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四)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18.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0.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将军与战士都生了白发,心中都隐忍着血泪,借此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悠悠不绝的羌管声的动与遍地浓霜的静相结合,来描绘边关的冷寂,抒发了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从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白霜的景象,暗示将士们彻夜难眠,表现了他们思念家乡的情怀。

示例四:采用相互映衬的写法,用霜满地映衬将军白发,用羌管悠悠映衬征夫泪,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五)阅读《浣溪沙》,回答问题。

21.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表明了什么?交代写作背景,表明这是一篇游记诗。

2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清澈的小溪中,松林间,蜿蜒着一条干净,没有泥的小路。

23.下阕反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老当益壮、奋发进取、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03拓展阅读(一)阅读《山行》,完成练习。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mí wú):香草名。

24.“春风窈窕绿蘼芜”中的“窈窕”一词用得好,为什么?“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5.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农家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6.请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例,赏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本诗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富有情趣。

这两句诗写耕作生活,“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叙家常,语言平实不见丝毫修饰。

同时,“带月荷锄归”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

2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诗中哪句诗与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本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隐居躬耕,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人生志趣。

(三)阅读《寿阳曲远浦归帆》,完成练习。

寿阳曲远浦归帆[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①酒旆(pèi):酒旗,挂在酒店门前用来招徕顾客。

28.“酒旆闲”一句中“闲”字用得好,为什么?“闲”即悠闲之意,体现了酒旗悠闲垂挂的状态,传神地表现了酒店日落人去的宁静闲适,表达了作者对闲适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9.请任选一个写景角度对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一: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描摹了远处的夕阳、归帆和近处的酒旗、流水、落花、茅舍、断桥鱼市等,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示例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动态的夕阳西下、渔船归航与静态的酒旗闲挂、茅舍向晚等景物相结合,渲染了安闲静谧的和谐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