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飞行器

合集下载

天宫二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二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二号上,中国首次开展了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热毛细对流实验,研究了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热毛细对流 的失稳机理问题,拓展了流体力学的认知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突破并掌握了微重力环境下的液桥建桥、液面保持和失稳重建等空间实验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微重力 流体科学的空间实验能力和技术水平 。
任务意义
发射天宫二号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中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积累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评)
天宫二号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利用观测到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脉冲信号进行定轨,推动了脉冲星观测和导航技术 发展。
3、针对空间实验室阶段目标的诸多变化,为热控系统增强了适应能力,实现压气机温度接口的精确控温和密 封舱温度的精确调节;智能化的热控核心控制设备实现了热控设备在轨故障的自主诊断、隔离和处置,实现了 “空调系统”的高可靠性 。
1、装载了空间科学研究与空间探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14项空间应用载 荷,以及航天医学实验设备,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天宫二号搭载的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空间终端,通过高精度自动跟瞄(ATP)系统与量子密钥分配地面终端配 合,在地面站与目标飞行器之间建立起量子信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
该试验率先在中国国内突破了量子密钥分配相关关键技术,并得到了在轨验证。成功实现了天地双向高精度 跟瞄、量子密钥分配、激光通信 。
天宫二号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 2、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 。
1、接受神舟十一号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 术;

天宫一号材料

天宫一号材料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

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

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电源,太阳能“翅膀”采用新工艺:碳纤维框架加玻璃纤维网格的半刚性结构形式。

锗基化合物太阳电池因其高效率、高电压和高特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空间卫星。

天宫一号的飞行姿势靠资源舱,它采用了铝锂合金作为原材料,成功为舱段减重10%。

资源舱推进分系统先进复合材料承力锥台是天宫一号的重要结构件。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资源舱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但是资源舱推进分系统主承力结构件外形尺寸大,可分配的结构空间和结构重量小,载荷条件苛刻,我国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承力锥台结构方案,用蜂窝夹层结构与复合材料十字梁组合结构作为主承力结构件,该设计方案优于金属面板方案,解决了推进分系统结构空间小、有效载荷难以布局的难题。

在产品设计、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破解了大型复合材料结构的有限元设计方法及其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主承力蜂窝夹层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等问题,攻克了产品模具设计技术、十字梁整体成型工艺、主承力高精度要求的蜂窝板成型工艺、大型复杂结构的装配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满足了天宫一号承力锥台工艺制造需求。

作为重要承力结构件的相机支架,设计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线膨胀系数要求高;结构弹性模量要求高,变形要微米数量级;产品基频高,达100Hz以上;应用系统空间光学相机结构传动轴的安装支座也是主要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由碳纤维主轴、副轴轴盖、底座以及钛合金轴套等零部件组成。

天宫一号升空过程物理学全解

天宫一号升空过程物理学全解
Βιβλιοθήκη 天宫一号升空过程物理学全解王瑾
Y110702
• 天宫一号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八号飞船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
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 3.35米,由资源舱和实验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 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 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 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 有人交汇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第一步是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 地返回地面;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交 会对接技术、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 验室;第三步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在第 二步当中,神舟七号已经实现了出舱活动。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2011年6月29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 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 2011年7月23日 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 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 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 人航天发射场。 2011年9月20日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 运载至发射塔架。
实验舱
•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 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 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 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 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 。。实验舱 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 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 对接。
根据规划,中国在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 行器。“天宫一号” 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 “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 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 “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 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 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 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 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 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神舟十一号飞船全称是什么_速度是多少

神舟十一号飞船全称是什么_速度是多少

神舟十一号飞船全称是什么_速度是多少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由长征2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飞船全称叫什么?发射速度是多少?小编收集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最新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神舟十一号飞船全称是什么神舟十一号飞船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将于2016年10月17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于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发射;2016年10月17日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男性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此之前,将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4月中旬,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2016年8月13日,飞船从北京空运至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神舟十一号飞船速度是多少“天宫二号”是怎么上天的?“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8.6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

“天宫二号”由长征二号F T2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起飞后约10分钟器箭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初始轨道,之后变轨进入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进行在轨测试。

10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也在这里发射,入轨后经变轨调相,与“天宫二号”在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交会对接构成组合体,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组合体运行第30天,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分离,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天宫二号” 继续在轨飞行。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的航天事业,真是让人振奋。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是“天宫一号”,同时也是我们的首个空间实验室。

这一里程碑的成就,真是历经千辛万苦,值得细细品味。

一、天宫一号的诞生1.1 初心与使命回到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的一个新起点。

它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国家雄心的体现。

想象一下,火箭腾空而起,轰鸣声响彻云霄,那一瞬间,所有人的心都跟着飞了起来。

科学家们的辛苦付出,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

心中那种激动,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2 技术的突破说到技术,这个项目可真不是简单的任务。

它涉及到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发射和在轨操作。

光是这些技术细节,就让人感觉到难度重重。

天宫一号能够实现自主对接、进行空间实验,这背后可是无数工程师的智慧结晶。

每一个零件的精确度,每一次轨道的调整,都体现了中国航天的技术实力。

这就是所谓的“匠心精神”,无数人为了梦想默默奉献。

二、使命与成就2.1 科学实验的先锋天宫一号不仅仅是个实验室,它还是一个科学实验的先锋。

里边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实验为后来的航天事业铺平了道路。

比如说,材料的强度测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太空环境对物质的影响。

可见,天宫一号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存在。

它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2.2 国际合作的桥梁天宫一号还促进了国际合作。

我们邀请了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进行联合实验。

这样的合作,不仅让技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开放与包容。

通过这种合作,大家共同探讨宇宙的奥秘,分享彼此的经验。

就像俗话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2.3 激励下一代天宫一号的成功,也极大地激励了年轻一代。

看着那些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英姿,多少孩子的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正是在这个时候受到启发,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飞行器简介天宫一号[1](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2])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3]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2],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

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将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4]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5][6]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7]背景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它于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并进入了地球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太空科学实验、空间技术试验和航天医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

它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各种新技术和装备在太空环境下的可行性,并为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奠定基础。

天宫一号的总长达到了10.4米,最大直径为3.35米,总质量达到了8.5吨。

它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实验舱和资源舱。

资源舱包括了太阳能电池板和推进装置等,为天宫一号提供了能源和动力。

实验舱是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内部设置有舱段和舱面两个部分。

舱段是宇航员居住和办公的区域,舱面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

天宫一号的发射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才取得的重大成功。

自从2001年中国航天员自主进入太空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天宫一号的发射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强大实力,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

天宫一号的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中国探索宇宙、实现航天梦想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为中国在太空科学实验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航天员的训练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天宫一号的发射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里程碑,为中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和探索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加强了中国航天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天宫一号的发射和运行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和决心。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并在未来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必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相信,中国的航天梦想将会实现!。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研制。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高10.4米、重8.5吨。

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T arget Spacecraft,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

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研制历程2008年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

其模型在2009年春晚亮相,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

到2010年,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

2011年天宫一号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测试工作。

并于2011年9月29日使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升空。

命名由来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

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

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

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TG。

命名可能根据以下几点:第一,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宫飞行器:天宫一号:2011年11月14日,我国天宫一号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在此过程中有:倒飞、分离、对接三个关节点。

我国发射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高度约343 km的近圆轨道上运行,等待与“神舟八号”飞船进行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后经变轨调整后到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距地高度约为330km的近圆稳定轨道。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高10.4米、重8.5吨。

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

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3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飞行器。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

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2016年3月2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已在轨工作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完成与三艘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和各项试验任务后,由于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

地面跟踪观测显示,天宫一号目前仍在其设计轨道飞行。

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完成主要使命。

超期服役期间,本着"充分利用、挖掘潜力"的原则,有关部门精心运营维护、严密实施监控,继续利用天宫一号开展了航天技术试验、对地遥感应用和空间环境探测,验证了低轨长寿命载人航天器设计、制造、管理、控制相关技术,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应用成果,为空间站的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的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目前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的跟踪监视之中。

根据预测,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将在今后数月内逐步降低,并最终再入大气层烧毁。

天宫二号:2011年9月,中国成功年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2014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按照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之前,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目标是建成我国正式的空间实验室大系统。

2014年9月10日上午,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开幕,中方大会主席杨利伟透露:2016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2014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天舟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一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主要产品已进入研制关键阶段,航天员地面训练和地面设施设备准备工作,包括空间站组成模块中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研制工作也正在按计划进行。

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发射条件。

2014年10月初,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本阶段总装工作开始以来,实验舱、资源舱单舱总装分别完成了空间应用系统配套设备安装、电缆安装等总装工作,充分验证了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与整器的机械接口匹配性,并顺利完成正样实验舱的质量特性测试,为保证总装交付电测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完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安装并交付电测。

这是空间实验室本阶段总装的标志性节点。

2015年7月,用于发射天宫二号的长二F火箭开始总装。

天宫三号:发射时间:约2017、2018或2019年。

(准确时间暂未确定)发射目的: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发射项目:打造一个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

发射场地:预计为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任务: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用于验证再生生保技术,同时还将使用货运飞船进行在轨补给燃料试验,延长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的寿命。

突破再生生保长时间运行的关键技术,外加轨道寿命的延长,航天员在天宫三号将验证中期在轨驻留能力,开展更多的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尤其是航天医学实验,研究失重对于人体生理系统的影响。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

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类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更少,目前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

除中国外,其他4国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日本深潜器的6527米,因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20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

6月3日,“蛟龙”出征以来,已经连续书写了5个“中国深度”新纪录:6月15日,6671米;6月19日,6965米;6月22日,6963米;6月24日,7020米;6月27日,7062米。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7日16时30分左右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方面,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另一方面,“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蛟龙号”潜航员由叶聪、唐嘉陵、付文韬、崔维成、杨波等人组成。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纬11 °20,东经142°11.5;即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

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

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

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

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

“天眼”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简称刚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

FAST的反射镜边框是1500米长的环形钢梁,而钢索则依托钢梁,悬垂交错,呈现出球形网状结构。

FAST的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用于汇聚无线电波、供馈源接收机接收。

FAST有望在2016年9月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射电天文研究中心。

2016年7月3日,位于中国贵州省内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顺利安装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测试调试阶段。

平塘举世瞩目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平塘大射电景区(大射电观景台、平塘天文科学文化园)将于9月26日起试运营。

据了解,FAST项目是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系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是人类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设施。

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发现新脉冲星、主导国际甚长基线网、探测星际分子、寻找地外文明等,在航天工程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用途。

FAST项目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作为台址;在洼地内铺设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FAST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