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王女
东瀛奇葩-之女篇

藤原姫の物語理想な女性がなりたいんだ《东瀛奇葩》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女子的故事——才女篇(转载)荞麦@ 2009-03-06 15:37额田王额田王(7世纪左右)以“万叶”女诗人而极富盛名。
但她被收录的诗并不算多。
她在《万叶集》里留下了9首短诗和3首长诗。
关于她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详之处。
首先是其出生年月日和去世年限不详。
关于她的出身只知道她是镜王的女儿,并有叫镜王女的姐姐。
她先嫁给了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生下叫十市皇女的女儿。
随后她得到天智天皇(大海人皇子之兄)的宠爱,并成为他的妃子。
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与现代有很大不同。
茜色夕照紫草地回眸遥见君挥袖君知否那里还有守卫人(在紫草丛生的狩猎场上,你向我挥手致意。
难道你不想想被那些守卫看见了怎么办?)这是额田王赠给大海人皇子的一首诗。
大海人也回赠了一首:君如紫草芬芳无伦比虽已做人妻吾犹恋一生情不自禁遂挥手何所俱!(你像紫草一样馥郁芬芳,假如我恨你怎能作出这种事情。
如今你虽然嫁了别人,但我依然热恋你,所以我不顾一切表我一片情意。
)这首诗是额田王在天智天皇所主持的蒲生野(滋贺县)游猎的宴席上作的诗,即她在现在的丈夫天智天皇的面前,与先夫大海人皇子公然交换情诗。
后来有的学者把它看作三角关系,也有的认为它是后来的“壬申之乱”的起因之一。
还有的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单纯为了助兴和作乐。
究竟哪一方是真,不得而知。
她和大海人皇子之间所生的十市公主嫁给了天智天皇的皇子,即太政大臣大友皇子,并生了葛野王。
从古代历史书所记载的片断中,也可以看到额田王在宫廷内的地位较高,才华超人。
据推测她在“壬申之乱”后又进了天武天皇的后宫。
她的诗歌创作活动时间比较长,公元687年,即持统女皇时代初期创作的作品也有。
额田王在诗歌中闪烁的文才,她横溢的才华和自由奔放的感受力,以及她与天智天皇和大海人皇子之间的浪漫史,她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涯等使她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日本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并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优填王信佛的故事

优填王信佛的故事是时,人间四部之众不见如来久,往至阿难所,白阿难言:“如来今为所在?渴仰欲见。
”佛祖在天上不知道住了多久,估计不太长也不太短,人间的四众弟子们都想念佛祖了,就去问阿难尊者:佛祖去哪了?我们非常仰慕佛祖,希望见到佛祖啊。
你看看,很多人都是这样,天天见到的,就觉得不稀罕,等你很长时间见不到的时候,才觉得后悔。
比方说当年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很多人虽然知道他是善知识,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请教,等印光大师走了,很多人又后悔了。
以前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佛祖神通广大,为什么不一直在这个世界上呢?这样就不用让有的人怀疑佛祖存在的真实性了啊。
因为这样效果不太好啊,你天天都能看到佛祖,你就不会珍惜见到佛祖的机会,搞不好你就容易懈怠了。
所以佛祖出世也跟普通世人的寿命一样。
阿难报曰:“我等亦复不知如来所在!”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至阿难所,问阿难曰:“如来今日竟为所在?”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当时,阿难尊者说:我们也不知道佛祖去哪了。
波斯匿王和优填王也过来问阿难尊者:佛祖去哪了啊?阿难尊者说:我们也不知道啊。
波斯匿王大家都熟悉了,是憍萨罗国的国王,首都是舍卫城,王后是释迦族的婢女,叫做末利夫人,原来太子是衹陀太子,后来立了流离太子,流离太子灭了释迦族,自己也下了地狱。
优填王也是当时信佛的五位国王之一,有2部经都跟这位国王直接相关。
大乘宝积部·第0035部佛说优填王经一卷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1001部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一卷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第一部经是说优填王信佛的故事,第二部经是佛祖告诉优填王应当如何治理国家。
为了加深大家的对优填王的了解,我们说说他信佛的故事,至于如何治理国家,我们就不要去操心了。
我们依据《佛说优填王经》来说吧。
因为全文有接近3000字,我们挑一些来说。
(1)、佛祖严拒逝心送女闻如是:一时,佛在拘深国,王号曰优填。
有一天,佛祖在拘深国,国王是优填王。
历史关照下的额田王像

历史关照下的额田王像作者:吴晓莉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3期【摘要】额田王是万叶初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是日本古典文学史上首位女性诗人。
关于她的资料仅在日本正史《日本书记》上简短地记载着:天皇娶镜王之女额田王,产下十市皇女。
因此本文试图以历史的角度还原映照在和歌中的额田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额田王 ;历史 ;和歌 ;人物形象【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中岛敦文学中的不安意识》(编号:QN2015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51-01《万叶集》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和歌集,里面收录的和歌约四千五百首。
除了东歌(日本古代东国的和歌)以及防人之歌(日本驻防士兵和其亲属的和歌)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皇族、贵族所作的和歌。
当然,其中也不乏女性诗人的和歌,额田王则是女性诗人的代表之一。
《万叶集》中记载了额田王的十二首和歌,其中长歌三首,短歌九首,分别位于第一卷八首,第二卷三首,第四卷一首。
如前所述,历史上几乎没有额田王个人记载资料,因此,通过和歌还原她的个人形象是很有必要的。
一、熟田津に船乗りせむと月待てば; 潮もかなひぬ今は漕ぎ出でな(巻一·八)如前文反复提到,《万叶集》中记载了额田王的十二首和歌,但有论者言其中的四首并非出自于额田王之笔,这四首就包括上文列举的熟田津之歌。
对此,笔者持有不同观点。
和歌译成现代日文的话,可以理解成“熟田津で船に乗ろうと月の出を待っていると、まどろな月が出、潮も満ちてちょうどよくなった。
さあ漕ぎ出そう”。
在日本大众耳熟能详的这首热田津之歌的大意是,在热田津乘船,待月出,潮涨,即刻启程。
如此字面解读显得过为枯燥乏味。
而事实上和歌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只有放入历史的河流中才能唤起它们的灵性,接受到诗人记载于其中的鲜活的记忆。
正是通过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来,我们才能大致地呈现出诗人的形象。
《聊斋志异之吕无病》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吕无病》原文及译文原文:洛阳孙公子名麒,娶蒋太守女,甚相得。
二十夭殂,悲不自胜。
离家,居山中别业。
适阴雨昼卧,室无人,忽见复室帘下,露妇人足,疑而问之。
有女子褰帘入,年约十八九,衣服朴洁,而微黑多麻,类贫家女。
意必村中僦屋者,呵曰:“所须宜白家人,何得轻入!”女微笑曰:“妾非村中人,祖籍山东,吕姓。
父文学士。
妾小字无病。
从父客迁,早离顾复。
慕公子世家名士,愿为康成文婢。
”孙笑曰:“卿意良佳。
但仆辈杂居,实所不便,容旋里后,当舆聘之。
”女次且曰:“自揣陋劣,何敢遂望敌体?聊备案前驱使,当不至倒捧册卷。
”孙曰:“纳婢亦须吉日。
”乃指架上,使取《通书》第四卷――盖试之也。
女翻检得之。
先自涉览,而后进之,笑曰:“今日河魁不曾在房。
”孙意少动,留匿室中。
女闲居无事,为之拂几整书,焚香拭鼎,满室光洁。
孙悦之。
至夕,遣仆他宿。
女俯眉承睫,殷勤臻至。
命之寝,始持烛去。
中夜睡醒,则床头似有卧人;以手探之知为女,捉而撼焉。
女惊起,立榻下,孙曰:“何不别寝,床头岂汝卧处也?”女曰:“妾善惧。
”孙怜之,俾施枕床内。
忽闻气息之来,清如莲蕊,异之;呼与共枕,不觉心荡;渐于同衾,大悦之。
念避匿非策,又恐同归招议。
孙有母姨,近隔十余门,谋令遁诸其家,而后再致之。
女称善,便言:“阿姨,妾熟识之,无容先达,请即去。
”孙送之,逾垣而去。
孙母姨,寡媪也。
凌晨起户,女掩入。
媪诘之,答云:“若甥遣问阿姨。
公子欲归,路赊乏骑,留奴暂寄此耳。
”媪信之,遂止焉。
孙归,矫谓姨家有婢,欲相赠,遣人异之而还,坐卧皆以从。
久益嬖之,纳为妾。
世家论婚皆勿许,殆有终焉之志。
女知之,苦劝令娶;乃娶于许,而终嬖爱无病。
许甚贤,略不争夕,无病事许益恭,以此嫡庶偕好。
许举一子阿坚,无病爱抱如己出。
儿甫三岁,辄离乳媪,从无病宿,许唤不去。
无何许病卒,临诀,嘱孙曰:“无病最爱儿,即令子之可也,即正位焉亦可也。
”既葬,孙将践其言,告诸宗党,佥谓不可;女亦固辞,遂止。
唐太宗李世民的21个女儿最后结局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的21个女儿最后结局如何?襄城公主《新唐书·公主传》载为唐太宗长女,生母不详,生年不详。
原本襄城作为唐太宗的长女,本该更容易得到父亲的关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根据史书的记载,直到襄城表现出自己拥有格外出众的品行后,唐太宗这才留意到了这个女儿。
而这样一位各种行为举止堪称楷模的公主自然能搏得皇帝的称赞,于是就像汉和帝让皇后贵人们都去学习班昭,齐武帝令韩兰英教导后宫嫔妃与公主那样,唐太宗也曾让各位公主们向襄城学习她的品行,并打算给她建座公主府。
不过这里就有些让人不解了,因为公主府与汤沐邑一样,是每位出嫁的公主都会有的惯例,结果此刻唐太宗却将这份惯例当做一种额外的赏赐,赏给了表现异常优秀的襄城公主。
但令人钦佩的是,尽管唐太宗对襄城的奖赏一点也不够大方,襄城却连自己按照惯例就该有的公主府都不肯要,因为她认为自己一旦住进公主府里就不方便每天早晚都能向公公萧瑀请安了。
如此谦卑的态度再一次彰显了襄城十分高尚的品德,甚至也让人察觉到,这位顶着唐太宗长女头衔的公主,为人处事却是极为谦卑,步步小心处处留意,唯恐自己的行为出现一丝差错。
至于襄城的两次婚姻生活,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
襄城的第一位驸马是宋国公萧瑀的嫡长子萧锐,看似是婚配的可靠人选,其实不然。
因为襄城很有可能就是在武德年间出嫁的,而众所周知,李世民因为显赫的军功在武德时备受唐高祖李渊的猜忌,所以如果襄城的婚事是由李世民做主,是为了拉拢当时在朝中颇有分量且能为他说话的萧瑀,那么遗憾的是,李世民登基后萧瑀的待遇却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般风光。
据《旧唐书·萧瑀列传》的记载,李世民虽然声称萧瑀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但贞观一朝萧瑀至少被李世民贬黜过五次,甚至七十岁的一把老骨头了,还被削去了国公的头衔赶出京城。
直到萧瑀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这才恢复了他的爵位准许他回到京城。
而如果这门婚事是由唐高祖安排,那么萧瑀看到自己的嫡长子娶了这么一个地位十分危险且朝不保夕的亲王的庶女,被李世民亲口评价为“性多猜贰”的萧瑀又会对这个儿媳作何感想?又根据《新唐书·公主列传》的记载,襄城后来改嫁给了姜简,但由《唐故特进莒国公唐府君之碑》可知,萧锐直到显庆元年还活着,并为莒国公唐俭监护了丧事。
高丽王氏王朝

高丽王氏王朝1.太祖大王王建 877-943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重新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他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3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显陵。
王后神惠王后贞州柳氏?- ?高丽太祖的第一妃,三重大匡柳天弓之女。
太祖十六年(933年),后唐明宗派遣太仆卿王琼等来册封王建为大义军使、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玄菟州都督、上柱国、高丽国王,柳氏为河东郡夫人。
谥号神惠王后,葬显陵。
庄和王后罗州吴氏?- ?高丽太祖的第二妃,本贯罗州吴氏,生于全罗南道的罗州,为吴多怜之女,谥号庄和王后。
神明太后忠州刘氏?- ?高丽太祖的第三妃,父亲是赠太师内史令刘兢达。
谥号为神明顺成王太后。
神静太后黄州皇甫氏 ?-983高丽太祖的第四妃,太尉、三重大匡、忠义公皇甫悌恭之女,本贯黄州郡,初封明福宫大夫人,历经太祖、惠宗、定宗、光宗、景宗、成宗六朝,于成宗二年(983年)十月去世,谥号定宪懿敬宣德慈景柔明贞平神静大王太后,葬寿陵。
神成太后庆州金氏?- ?新罗王金傅的堂妹,父亲是新罗宗室匝干金亿廉。
高丽显宗即位后,追谥神成王太后,陵墓为贞陵。
贞德王后贞州柳氏?- ?父亲赠侍中柳德英。
后宫献穆大夫人平氏贞穆夫人王氏东阳院夫人庾氏肃穆夫人天安府院夫人林氏兴福院夫人洪氏后大良院夫人李氏大溟州院夫人王氏广州院夫人王氏小广州院夫人王氏东山院夫人朴氏礼和夫人王氏大西院夫人金氏小西院夫人金氏西殿院夫人信州院夫人康氏月华院夫人小黄州院夫人圣茂夫人朴氏义城府院夫人洪氏月镜院夫人朴氏梦良院夫人朴氏海良院夫人子女长子惠宗大王王武(庄和王后生)次子太子王泰三子定宗大王王尧四子光宗大王王昭五子文元大王王贞六子证通国师(以上为神明太后生)七子戴宗大王王旭(神静太后生)八子安宗大王王郁(神成太后生)九子王位君十子仁爱君十一子元庄太子十二子助伊君(以上为贞德王后生)十三子寿命太子(献穆大夫人平氏生)十四子孝穆太子王义(东阳院夫人庾氏生)十五子孝隐太子(东阳院夫人庾氏生)十六子元宁太子(肃穆夫人生)十七子孝成太子王珠琳(天安府院夫人生)十八子孝祗太子(天安府院夫人生)十九子太子王稷(兴福院夫人洪氏生)二十子广州院君(小广州院夫人王氏生)二十一子孝悌太子二十二子孝明太子二十三子法登君二十四子资利君(以上为圣茂夫人朴氏生)二十五子义城府院大君(义城府院夫人洪氏生)长女安贞淑仪公主 (神明太后生)次女兴芳宫主 (神明太后生)三女大穆王后 (神静王后生)四女文惠王后 (贞德王后生)五女宣义王后 (贞德王后生)六女义城府院大君夫人 (贞德王后生)七女顺安大妃 (贞穆夫人王氏生)八女太子王泰妃 (兴福院夫人洪氏生)九女新罗敬顺王妃 (圣茂夫人朴氏生)2.惠宗大王王武 912-945字承乾。
新唐书后妃传(上、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后妃传(上、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后妃传欧阳修宋祁上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
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妇。
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
自馀六尚,分典乘舆服御,皆有员次。
后世改复不常。
开元时,以后下复有四妃非是,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参合前号,大抵踵《周官》相损益云,然则尚矣。
礼本夫妇,《诗》始后妃,治乱因之,兴亡系焉。
盛德之君,帷薄严奥,里谒不忓于朝,外言不内诸阃,《关雎》之风行,彤史之化修,故淑范懿行,更为内助。
若夫艳嬖之兴,常在中主。
第裯既交,则情与爱迁;颜辞媚熟,则事为私夺。
乘易昏之明,牵不断之柔,险言似忠,故受而不诘,丑行已效,反狃而为好。
左右附之,憸壬惎之,狡谋钳其悟先,哀誓楗于宠初,天下之事已去,而恬不自觉,此武、韦所以遂篡弑而丧王室也。
至于杨氏未死,玄乱厥谋;张后制中,肃几敛衽。
吁,可叹哉!中叶以降,时多故矣,外有攻讨之勤,内寡嬿溺之私,群阉朋进,外戚势分,后妃无大善恶,取充职位而已,故列著于篇。
高祖太穆顺圣皇后窦氏,京兆平陵人。
父毅,在周为上柱国,尚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入隋为定州总管、神武公。
后生,发垂过颈,三岁与身等。
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
武帝爱之,养宫中,异它甥。
时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密谏曰:“吾国未靖,虏且强,愿抑情抚接,以取合从,则江南、关东不吾梗。
”武帝嘉纳。
及崩,哀毁同所生。
闻隋高祖受禅,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祸。
”毅遽掩其口,曰:“毋妄言,赤吾族!”常谓主曰:“此女有奇相,且识不凡,何可妄与人?”因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
射者阅数十,皆不合。
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
始,元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
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西汉文化
1.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前256年12月24~前195年4月25)1.1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
单父(今山东单县)人。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
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1.1.1刘盈(②汉惠帝;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1.1.1.1刘恭(前少帝,前192年~前184年: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后来被废,处死)1.1.1.2刘疆(淮阳王)1.1.1.3刘不疑(常山王;?~前186年;汉惠帝刘盈第三子(有说非汉惠帝之子),生母不详,在位两年,原封恒山王,后因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改称常山王。
公元前188年封为常山王,卒于公元前186年,葬地不详。
)1.1.1.4刘弘(襄城侯,?~前180年: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后改封常山王;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在位一直到吕后去逝后,被朝臣罢黜、处死。
西汉第四位皇帝,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1.1.1.5刘朝(轵侯)1.1.1.6刘武(壶关侯,?~前144年:后改封淮阳王)1.1.2刘乐(鲁元公主,?-前187年:嫁赵王张敖为妻,生子张偃)1.2戚夫人(又称戚姬,?~前194年。
戚姓,本名不详。
秦末定陶(今山东定陶)人,随刘邦征战了4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
刘邦死后,吕后立即着手残害戚夫人,先暗杀其子赵王如意,然后命人砍去戚夫人手足、灼烂耳朵、挖掉眼珠又灌了哑药再将其丢进厕所里,称之为人彘,数天之后戚夫人惨死于这种极度暴虐的摧残中。
戚夫人生下皇三子赵王刘如意,刘如意在各方面酷似汉高祖,而汉高祖也毫不掩饰地谈论此事。
《史记》记载,戚姬自恃得宠,开始有了野心,经常哭闹,又在枕边细语要汉高祖刘邦改立太子,欲从吕后手中夺取儿子的继承权,而且屡次陷害汉惠帝、鲁元公主,欲将置其于死地,吕后因此十分痛恨戚夫人并实施报复。
从女鬼故事看宋代妾婢的人间生活
从女鬼故事看宋代妾婢的人间生活——宋代妻妾关系研究之一张文1范梦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女鬼故事,常见受虐而死的妾婢鬼魂找主母复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实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妾婢的人间生活。
鉴于主母在家庭中的支配性地位与妾婢的边缘性地位,妾婢的生存状态总体比较艰难是可以肯定的。
其中,妻妾关系总体上充满争斗,主母虐待妾婢的现象比较常见;妾婢也有一些反抗行为,以姿色邀宠于男主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斗争策略;当然,也有妻妾和谐共处的记载,不过,这种情况是否普遍,是值得怀疑的。
关键词:宋代;女鬼故事;妾婢;妻妾关系一、问题缘起妾是一夫多妻制下的产物,曾广泛地存在于东方世界。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起源于先秦时期,此后历代奉行不废。
根据张邦炜先生的研究,到宋代,蓄妾已有一定的规模,士大夫几乎人人蓄妾。
1此时,妾的来源更为广泛,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男子可以通过雇佣的方式取得一定时间内对妾的所有权。
由于存在普遍的雇佣关系,婢女在一定程度上则等同于妾。
《厚德录》卷1记述了一个故事,王小波李顺事件平息后,到蜀中为官者多不敢带家眷赴任。
后来张咏镇蜀,为人严厉,下属皆“莫敢蓄婢使”。
张咏为了解除下属的顾虑,遂买一婢,以服侍起居。
四年后,张咏任满还朝,乃呼婢之父母前来,并出资以嫁之,“仍处女也”。
2此事一时传为美谈,足以说明时人视婢女与妾相类。
对宋代妇女问题素有研究的伊沛霞也认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人们似乎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出哪些特定的女人是妻子,其他的属于广义上的妾,但是这个宽泛的范围几乎已从得到妻子般待遇的所有女人(特别在妻子已逝的情况下)扩展到身份未公开、实为妓女的女人,还有原本为婢女但已得到主人宠幸的女人。
”3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妾婢之间的界限难以截然分开,本文将其合并论述。
与历代一样,宋代的妾婢身份仍然低下,其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命运大体没有本质改变,特别是其家庭边缘化的地位,使其在主家的生活颇多磨难,尤其是与主母的关系最难相处,往往备受压迫。
高安公主详细资料大全
高安公主详细资料大全高安公主(649—714年),陇西狄道人。
唐高宗李治第二女,母为萧淑妃,有同母兄弟许王李素节,同母姐姐义阳公主。
初封宣城公主。
公主下嫁颍州刺史王勖。
史说,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两公主四十未嫁,实为谬误。
武周革命后,驸马获罪,公主回到宫廷中,自称有菩萨护体四次。
唐中宗复位后,神龙初,进封宣城长公主,唐睿宗时改封为高安公主,又称高安大长公主。
开元时逝世于长安永平里的家中。
留有墓志铭《高安长公主神道碑》(《全唐文》)。
基本介绍•中文名:李氏•别名:高安公主,宣城长公主,高安大长公主•国籍:唐朝•出生日期:公元649年•逝世日期: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五月•职业:唐朝公主•父亲:唐高宗李治•母亲:萧淑妃•夫君:王勖•坟墓:陪葬乾陵•同母姐姐:义阳公主•同母兄弟:许王李素节人物简介,相关史料,公主挽词,墓志记载,家族成员,人物简介高安公主(649年-714年),中国唐朝皇帝唐高宗李治的次女,开始封宣城公主,萧淑妃所生。
因母亲萧淑妃争宠失败的缘故,与姐姐义阳公主李下玉一起被囚于掖庭宫。
咸亨二年(671年),宣城公主嫁颍州刺史王勖。
天授二年(691年),王勖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行动,被杀,宣城公主被禁锢。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辟,以宣城公主进封长公主,实封千户,开府置官属。
唐睿宗李旦即位,宣城公主食邑加实封五百,改封高安公主。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五月,在长安永平里家中去世,享寿六十六岁,陪葬乾陵。
许国公苏颋作墓志,与《故高安大长公主挽词》。
相关史料《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
父士彠,见《外戚传》。
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廷,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酖杀弘。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高宗三女。
高安公主,义阳母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利王女
长庆中,进士张无颇居南康。
将赴举,游丐番禺。
值府帅改移,投诣无所。
愁疾卧于逆施,仆从皆逃。
忽有善易者袁大娘来主人舍,瞪视无颇曰:“子岂久穷悴耶?某有玉龙膏一合子,不惟还魂其死,因此亦遇名姝。
但立一表,白曰:‘能治业疾。
’若常人求医,但言不可治,若遇异人请之,必须一往,自能富贵。
”无颇拜谢受药,以暖金合盛之。
曰:“寒时但出此合,则一室暄热,不假炉炭矣。
”无颇依其言,立表数日,果有黄衣若宦者,扣门甚急。
曰:“广利王知君有膏,故使召见。
”无颇志大娘之言,遂从使者而往。
江畔有画舸,登之甚轻疾。
食顷,忽睹城宇极峻,守卫甚严。
宦者引无颇入数十重门,至殿廷,多列美女,服饰甚鲜,卓然侍立。
宦者趋而言曰:“召张无颇至。
”遂闻殿上使卷帘。
见一丈夫,衣王者之衣,戴远游冠,二紫衣侍女,扶之而临砌。
招无颇曰:“请不拜。
”王曰:“知秀才非南越人,不相统摄,幸勿展礼。
”无颇强拜,王磬折而谢曰:“寡人薄德,远邀大贤。
盖缘爱女有疾,一心钟念。
知君有神膏,倘获痊平,实所愧戴。
”遂令阿监二人,引入贵主院。
无颇又经数重户,至一小殿。
廊宇皆缀明玑翠J,楹楣焕耀,若布金细。
异香氲郁,满其庭户。
俄有二女褰帘,召无颇入。
睹真珠绣帐中,有一女子,才及笄年,衣翠罗缕金之襦。
无颇切其脉,良久曰:“贵主所疾,是心之所苦。
”遂出龙膏,以酒吞之,立愈。
贵主遂抽翠玉双鸾篦而遗无颇,目成者久之。
无颇不敢受。
贵主曰:“此不足酬君子,但表其情耳。
然王当有献遗。
”无颇愧谢。
阿监遂引之见王,王出骇鸡犀,翡翠碗,丽玉明瑰以赠。
无颇拜谢,
宦者复引送于画舸,归番禺,主人莫能觉。
才货其犀,已巨万矣。
无颇睹贵主华艳动人,颇思之。
月馀,忽有青衣扣门,而送红笺。
有诗二首,莫题姓字。
无颇捧之,青衣倏不见。
无颇曰:“而必仙女所制也。
”词曰:
“差解明珰寻汉渚,但凭春梦访天涯。
红楼日暮莺飞去,愁杀深宫落砌花。
”
又曰:
“燕语春泥堕锦筵,情愁无意整花钿。
寒闺欹枕不成梦,香炷金炉自袅烟。
”
顷之,前时宦者又至。
谓曰:“王令复召,贵主有疾如初。
”无颇欣然复往。
见贵主,复切脉次。
左右云:“王后至。
”无颇降阶,闻环珮之声,宫人侍卫罗列。
见一女子,可三十许,服饰如后妃。
无颇拜之。
后曰:“再劳贤哲,实所怀惭。
然女子所疾,又是何苦?”无颇曰:“旧疾耳!心有击触,而复作。
若再饵药,当去根干。
”后曰:“药何在?”无颇进药合。
后睹之,默然色不乐,慰喻贵主而去。
后遂白王曰:“爱女非疾,其私无颇矣!不然者,何以宫中暖金合,得在斯人处耶?”王愀然良久,曰:“复为贾充女耶?吾当成之,无使久苦。
”无颇出,王命延之别馆,丰厚宴犒。
后王召之,曰:“寡人窃慕君子为人,辄欲以爱女奉托,如何?”无颇再拜辞谢,心喜不自胜。
遂命有司择吉日,具礼待之。
王与后敬仰,愈于诸婿。
遂止月馀,欢宴俱极。
王曰:“张郎不同诸婿,须归人间。
昨简于幽府云,当是冥数。
番禺地近,恐为时人所怪。
南康又远,况别封疆,不如归韶阳甚便。
”
无颇曰:“某意亦欲如此。
”遂具舟楫,服饰珍珠,赠携无算。
唯侍卫辈,即须自置。
王遂与无颇别,曰:“三年即一到彼,无言于人。
”无颇挈家居于韶阳,人罕知者。
住月馀,忽袁大娘扣门,见无颇。
无颇大惊。
大娘曰:“张郎今日及小娘子,酬媒人可矣!”二人各具珍宝赏之,然后告去。
无颇诘妻,妻曰:“此袁天纲女,程先生妻也,暖金合,即其宫中宝也,”后再三岁,广利王必夜至张室,后无颇为人疑讶,于是去,不知所适,出《传奇》。
刘纲妻,袁天纲女,俱强与人婚姻事,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