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肿块的CT表现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准确地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的诊断手段,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一、X射线片影像X射线片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X射线片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典型特征是阴影的增大、密度的改变以及病理性骨质破坏。
在分析X射线片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形态特征: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形态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肿瘤的边界可以是清晰的、锐利的或模糊的。
不同的形态特征可能对应不同的肿瘤类型。
2. 密度特征:口腔颌面部肿瘤普遍具有较高的密度,但不同类型的肿瘤密度各异。
肿瘤的密度可以是均匀的、不均匀的或具有囊变。
密度特征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3. 骨质破坏:在X射线片上,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表现为病理性骨质破坏。
病理性骨质破坏可以是局部性、弥漫性或突破性。
判断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肿瘤的侵袭性。
二、CT扫描影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具有高度准确性。
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如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分析CT扫描影像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肿瘤大小和形态: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大小和形态。
肿瘤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最长径和最短径来确定。
肿瘤形态的分析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2. 密度特征: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密度在CT扫描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低密度肿块可能是囊肿或含液性肿瘤,高密度肿块可能是实质性肿瘤。
密度特征可以提供有关肿瘤成分的重要线索。
3. 肿瘤侵袭性: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肿瘤的侵袭性可以通过评估肿瘤与骨骼、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接触情况来确定。
颌下腺肿块的CT表现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1
精选PPT课件
12
精选PPT课件
13
颌下腺肿块的CT表现
CT号:443557
精选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课件
1
患者,男,45岁,自述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颌下 区有一蚕豆大小的肿块,当时无任何不适感,随着 时间推移颌下区肿块缓慢肿大,半年前自感肿块增 大速度加快,局部出现疼痛不适,口服消炎药未见 肿块缩小,颌面部逐步出现畸形。自患病以来,精 神状况良好,无明显发烧,咳嗽,消瘦等不适。
全血细胞分析、生化全项功能、凝血六项、尿液细 胞分析,胸片、腹部彩超正常。
精选PPT课件
2
颌下腺是仅次于腮腺的第二大唾液腺,大小约为腮腺的一半,位于颌下 三角内。
颌下腺可分为深叶和浅叶,浅叶为舌骨肌浅面的部分,深叶为绕过下颌 舌骨肌游离缘紧贴在舌骨舌肌表面的部分。
颌下腺后方与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相邻,内侧紧贴下颌舌骨肌和舌 骨舌肌,下方至舌骨外侧。
精选PPT课件
10
③与颌下腺恶性肿瘤的鉴别:颌下腺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多见,其 他还有腺泡细胞癌、导管细胞癌、鳞癌及转移瘤等,恶性肿瘤的特点 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对周边结构如颌下腺周边深筋膜侵犯等。 增强扫描时恶性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周边强化明显,甚至高于周 边正常腺体的强化。局灶性明显异常强化对一些边界较清恶性肿瘤与 多形性腺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混合瘤的临床特点
1.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大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 的涎腺上皮肿瘤,占涎腺上皮肿瘤的51%,占涎腺良性肿瘤的88%,临床 上80%~90%发生于腮腺,10%发生在颌下腺。
2.涎腺肿瘤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以30~50岁最为多见
颌下腺影像诊断

Castleman 病、韦格纳肉芽肿、淋巴瘤和癌症相鉴别。
IgG4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Küttner 瘤)
• 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试用性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 ①颌下腺单侧或双侧对称性持续肿大超过3 个月;
鉴别
• 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单侧较多,腺体导管狭窄或堵塞或扩张) • 流行性腮腺炎累及颌下腺(发病年龄轻,一般有发热、头痛等前
驱症状) • 木村病(单侧多见,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肿大淋巴结) • 淋巴瘤 • 腺瘤(多形性腺瘤) • 腺癌
• IgG4+MD曾经被认为是舍格伦综合征(SS)的一个亚型,然而MD 有其独特 的表现, 包括唾液腺和泪腺持续性肿大,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敏感有效, 腺体功能恢复较好等。
• 几乎所有的慢性硬化性唾液腺炎都发生于颌下腺,偶有累及腮腺和唇腺,故 该病又称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
IgG4+MD、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表现 类似
• 血清学表现:血清IgG4浓度升高,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抗 SSA/SSB 抗体基本均为阴性,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以阴性 为主。
IgG4+MD
• 当今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具体如下: • ①泪腺、腮腺和颌下腺中至少两对腺体持续对称性肿大超过3 个月; • ②血清IgG4 水平升高(>1.35 g/L); • ③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细胞和IgG4+浆细胞浸润(IgG4+浆细胞/IgG+浆细
X线导管造影、MRS(磁共振涎管造影)、涎腺内镜
口腔颌面部CT检查

口腔颌面部CT检查CT由Hounsfield 1969年首先完成设计,于1972年在英国首先应用于临床。
在口腔颌面部,主要应用于颞下窝、翼腭窝、鼻窦、涎腺及颞下颌关节疾患的检查。
第一节CT简介一、CT机的发展(1)第一、二代CT机扫描是平移—旋转式,即X线管与检测器做同步直线移动。
同时进行扫描,接着旋转一个固定的角度,再做平移扫描。
如此进行,直至旋转180度,完成一个层面的扫描并获得足够的信息。
(2)第三代CT机扫描用扇形X线,采用旋转—旋转式,即X线管与多个检测器相对,以被查体为中心旋转,同时扫描。
(3)第四代CT机的扫描方式分为二种,一种为旋转—固定式,另一种为旋转—头式。
(4)第五代CT机则采用多个静止X线管和多个检测器,即全电子控制的多X线源、多检测器系统。
可大大缩短扫描所需时间,电子计算机与储存系统更加完善。
CT 主要为横断成像,但带有越来越多的图象后处理系统,如多维断层重建,扫描后再次重建放大,薄层冠状成像,图象的伪彩色处理,立体模型与几何模型测量法等。
近几年来CT的主要进展有1)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可清晰显示咽、喉的解剖,还可以研究吞咽及发音活动的各个时相。
肺部HRCT,能显示次级肺小叶的解剖。
2)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3DCT),所获得的骨性结构和肝内管道的立体图像,酷似解剖标本。
3)螺旋CT(spiral orhelical CT),它与现代图象后处理方法相结合可获得呼吸移动器官和血管造影的满意图象。
4)电子束CT(electron-beam,EBCT)其扫描速度(0.05秒/层)为一般CT的数倍至数十倍,能完成螺旋CT不能完成的任务,如冠状动脉CTA及心造影还可作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药物弥散等功能检查,因此EBCT亦称心血管CT.总之,CT技术正向着快速薄层三维立体功能化简单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二CT的基本结构和原理1 CT的基本结构(1) X线的发生部分包括高压发生器、X线球管、扫描框架,和冷却器等,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一个稳定高压。
颌骨肿瘤的放射影像学CT及普通平片表现与诊断分析 斯兴无

颌骨肿瘤的放射影像学CT及普通平片表现与诊断分析斯兴无发表时间:2017-02-07T14:51:43.7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作者:斯兴无[导读] 根据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CT进行检查,能判定患者肿瘤结构、部位,提高诊断符合率。
(南充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探讨颌骨肿瘤的放射影像学CT及普通平片表现与诊断分析,为临床治疗颌骨肿瘤提供有利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颌骨肿瘤患者80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并将颌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平片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CT检查,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何种检查方式诊断价值较高。
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结构、部位与术中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75.00%,P<0.05。
结论:根据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CT进行检查,能判定患者肿瘤结构、部位,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放射影像学;普通平片;颌骨肿瘤;CT【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176-02 颌骨肿瘤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颌骨结构复杂、为不规则骨,若发生瘤样病变与肿瘤,则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由于颌骨肿瘤临床特征差异大,无统一特征性,因此,早期诊断对后期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1-2]。
本院选取80例颌骨肿瘤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普通平片检查,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选取我院颌骨肿瘤患者80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并将颌骨肿瘤患者进行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其中40例患者为观察组,40例患者为对照组,8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例如肿物固定不移、颌部局部压痛、牙松动疼痛、颊部变形、同侧颈颌区淋巴结肿大、牙龈出血,80例患者均术中证实为颌骨肿瘤。
颌下腺解剖及相关疾病超声表现

颌下腺解剖及相关疾病超声表现颌下腺是人体的三大唾液腺之一,通过颌下腺分泌的唾液能占到60%-65%之间,颌下腺对于人体的正常吞咽与消化等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关于颌下腺你又了解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颌下腺解剖1.颌下腺。
颌下腺又称下颌下腺,整体呈扁椭圆形,重量大概在10-20克之间,主要功能是分泌浆液。
颌下腺是下颌下三角内的唾液腺,颌下腺的前下方与后下方分别为二腹肌的前腹与后腹,上缘是下颌骨的下缘。
以下颌骨舌肌为界限,颌下腺分为浅部与深部,其中浅部较大,而深部较小,两部在下颌舌骨肌后缘进行连接。
颌下腺的浅部呈卵圆形形状,在上下颌骨舌肌的下部,最靠近腮腺的部分,后部可到达上下颌角,浅部的前段最接近二腹肌的前腹。
颌下腺深部也被称为延长区,利用上下颌舌骨肌肉和舌骨舌肌之间的空隙,与舌下腺相通。
2.颌下腺导管。
正常人的颌下腺导管大约有5cm长,直径大概在2-4mm之间,相较于腮腺导管来说,颌下腺导管的管壁更薄。
颌下腺导管起端在浅部的深面,在舌下肉阜处开口。
颌下腺导管的行进过程较长,并且其位置是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进行的,唾液的运行速度较为缓慢,加之开口处较大,很容易进入牙垢等异物,导致钙盐沉积,形成结石。
3.颌下淋巴结。
正常人有大约3-6个颌下淋巴结,这些淋巴结的位置并不相同,一般情况下,颌下淋巴结处于颌下腺鞘内或下颌骨与腺体之间的地方,分布在腺体表面,但也有些淋巴结位于颌下腺内部。
颌下腺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正常的颌下腺在超声中呈现出类圆形或三角形形状,大小大约有2.0×3.4厘米,厚度大概在1.5厘米,声像图回声呈较为细小的点状,回声较为均匀,回声强度接近腮腺回声强度。
但当颌下腺出现疾病时,超声检查结果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1.颌下腺炎。
颌下腺炎的主要起因是涎石等异物或是损伤,阻塞伤害了颌下腺导管,从而产生炎症,导致腺体出现逆行性感染。
当出现颌下腺炎时,患者在进食时会感觉颌下腺酸胀,颌下腺表现出肿大、压痛,部分患者因反复发作,还会出现腺体纤维化,导致颌下腺出现硬结性肿块。
颌面、颈部经典CT影像病例

颌面、颈部经典CT影像病例案例一:腮腺腺淋巴瘤(乳头状淋巴性囊腺瘤)男性,74岁。
主诉:发现左耳下肿物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多前无意中发现左耳下小肿物,约“鸽卵”大小,无疼痛,局部无红肿,无发热,肿物缓慢增大,现达“鸡蛋”大小。
专科检查:左耳下腮腺咬肌区明显隆起,扪及约5*5*2.5cm大小肿物,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可,无压痛。
手术名称:左腮腺肿物切除术。
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左腮腺咬肌筋膜内,部分位于腮腺后极腮腺深叶。
约5*5*3cm大小,囊性,部分壁较厚,与周围无明显粘连。
病理诊断:(左腮腺)肿物:为腺淋巴瘤(乳头状淋巴性囊腺瘤)。
案例二:甲状腺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男性,61岁。
主诉:颈前肿物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初时肿物不大,随后肿物逐渐增大至鸽蛋大小,尤以左侧为甚,伴异物阻塞感。
专科检查:颈软,气管右偏,左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硬,可触及多个结节,轻压痛,边界尚清楚,结节随吞咽上下活动。
手术名称:左侧甲状腺全切除左颈淋巴结清扫右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中所见:左侧甲状腺明显增大,约10*4*4cm,包膜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表面凹凸不平,扪及多个肿块,质硬。
锁骨上窝见两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mm。
病理诊断:1、(左甲状腺)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侵及邻近横纹肌组织。
2、(右)甲状腺:见甲状腺组织,未见肿瘤性病变。
3、(食道壁组织)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案例三:海绵状血管瘤(面颊部)女性,30岁。
主诉:左面部肿物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多前出现左面部肿物,约黄豆大小,触之可移动,稍疼痛。
肿物逐渐增大现达鸽蛋大小,晨起自觉肿物较小。
专科检查:左面部隆起,咬肌前缘扪及一大小约2*2.5cm肿物,质软,表面光滑,边界清,移动度可,压痛。
手术名称:左面部肿物切除术。
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左面颊部咬肌前缘,皮肤与粘膜之间,约3*2cm,质软,边界欠清。
病理诊断:符合海绵状血管瘤。
CT检查诊断颌下腺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CT检查诊断颌下腺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5-09-24T11:03:58.2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作者:李祥胜李复[导读]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300 CT诊断颌下腺肿瘤须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良恶性肿瘤CT征象特点不同,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300【摘要】目的探讨CT 检查的征象在颌下腺肿瘤良恶性诊断的临床应该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颌下腺肿瘤CT平扫与增强扫描征象,良性肿瘤16例,恶性7例,年龄17-70岁(平均43.2±4.6岁),良性包括混合瘤15例及腺脂肪瘤1例,恶性包括腺样囊性癌4例和导管细胞癌3例。
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侧发病。
16例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13例界清,3例见包膜;增强后均匀强化,界限清晰;1例腺脂肪瘤无强化,呈脂肪密度。
7例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3例钙化;增强后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结论CT诊断颌下腺肿瘤须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良恶性肿瘤CT征象特点不同,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颌下腺;肿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涎腺肿瘤占全身肿瘤比例小于3%,其中发生于颌下腺者约为10%。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3例颌下腺肿瘤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提高MSCT对颌下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了门诊怀疑诊断,后经我院穿刺活检或住院手术病理证实的颌下腺肿瘤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17-70岁,平均43.2岁。
临床多以颌下区肿块就诊,病史3天至40年不等。
病灶质韧或硬,活动度多良好。
1.2检查方法应用GE公司DiscoveryTM CT750HD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60 mAs,层厚2.5 mm,间隔0,矩阵512×512。
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碘对比剂350 mg I/ml,剂量50ml,速度3.5 ml/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③与颌下腺恶性肿瘤的鉴别:颌下腺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多见,其 他还有腺泡细胞癌、导管细胞癌、鳞癌及转移瘤等,恶性肿瘤的特点 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对周边结构如颌下腺周边深筋膜侵犯等。 增强扫描时恶性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周边强化明显,甚至高于周 边正常腺体的强化。局灶性明显异常强化对一些边界较清恶性肿瘤与 多形性腺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颌下腺体周围被颈深筋膜覆盖,颌下区的淋巴结多分布于包膜之外。
精品课件
。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2%~3.0%,其中约70%~80%的涎腺肿瘤位于 腮腺,而颌下腺肿瘤较少见,约占涎腺肿瘤的10%。颌下腺肿瘤多表现 为颌下无痛性肿块。
混合瘤的临床特点
1.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大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 的涎腺上皮肿瘤,占涎腺上皮肿瘤的51%,占涎腺良性肿瘤的88%,临床 上80%~90%发生于腮腺,10%发生在颌下腺。
2.涎腺肿瘤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以30~50岁最为多见
3.肿瘤大多生长缓慢,常为单发,有包膜多为良性,无包膜且浸润生长 则多为恶性。发生在颌下腺的良性肿瘤一般较小。
精品课件
颌下腺混合瘤的影像学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颌下腺内类圆形或分叶状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腺体实质
CT值范围35~46HU;增强时病灶轻、中度较均匀强化,CT
全血细胞分析、生化全项功能、凝血六项、尿液细 胞分析,胸片、腹部彩超正常。
精品课件
颌下腺是仅次于腮腺的第二大唾液腺,大小约为腮腺的一半,位于颌下 三角内。
颌下腺可分为深叶和浅叶,浅叶为舌骨肌浅面的部分,深叶为绕过下颌 舌骨肌游离缘紧贴在舌骨舌肌表面的部分。
颌下腺后方与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相邻,内侧紧贴下颌舌骨肌和 舌骨舌肌,下方至舌骨外侧。
精品课件
②与其他颌下腺良性肿瘤鉴别:脂肪瘤、腺淋巴瘤、嗜酸性腺瘤、基 底细胞腺瘤、小管腺瘤等,除颌下腺脂肪瘤为脂肪密度较具特征性外, 良性肿瘤的共同特点均为形态规整,密度均匀,边界较清,周边结构 无受侵表现,增强时病变轻中度强化;肿块常较小,一般小于5cm。 由于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占颌下腺良性肿瘤的绝大多数,因而颌下腺良 性肿瘤间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颌下腺肿块的CT表现
精品课件
CT号:443557
患者,男,45岁,自述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颌下 区有一蚕豆大小的肿块,当时无任何不适感,随着 时间推移颌下区肿块缓慢肿大,半年前自感肿块增 大速度加快,局部出现疼痛不适,口服消炎药未见 肿块缩小,颌面部逐步出现畸形。自患病以来,精 神状况良好,无明显发烧,咳嗽,消瘦等不适。
值范围43~68HU;病变具有渐进性强化的特点
精品课件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主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①与颌下腺炎性疾病进行鉴别: 急性颌下腺炎常表现为颌下腺肿大伴疼痛明显,CT检查可见颌下腺
增大,无局灶性肿块,脓肿形成时可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周 边脂肪间隙模糊,腺体内可见钙化灶;增强时腺体常弥漫性均匀强化, 脓肿形成时脓肿壁明显强化。 慢性颌下腺炎可见腺体增大或缩小,腺体边缘不规则,周边脂肪间隙 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病灶内常见多发斑点状钙化影;增强时病灶可 呈中心性或多中心性明显斑片状强化区,强化灶周边可见蟹足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