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family, TGF-β family) 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 包括两个亚族:(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7.其它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

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

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三.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1.因子与肾脏疾病过去几年有关细胞因子和肾脏疾病的研究, 包括国内的工作, 主要集中在促炎症细胞因子方面。大量证据表明,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等疾病中, 由浸润白细胞释放的IL- 1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可以引起肾脏固有细胞的增殖, 刺激其表达粘附分子并生成过多的细胞外基

质和其他炎症介质[2]。李幼姬等的论文证实, 狼疮肾炎的血、尿IL- 8 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狼疮的活动指数呈相关关系, 表明这种具有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红斑狼疮的炎症反应。除免疫性肾脏病外, 细胞因子也参与了某些非免疫性肾脏病的过程。另外, 肾小球细胞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分泌一些细胞

因子造成肾小球损伤, 引起肾小球的病理变化[3]。例如, 肾小球细胞可分泌TNF, 激活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炎症细胞, 造成肾小球损害; 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可作为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的自分泌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肾小球损伤; 某些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以及肾小球系膜增生与IL- 6 的产生有关, 在这些患者尿中IL- 6 的含量明显增高。

2.因子与肿瘤细胞因子对肿瘤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即能杀伤肿瘤, 也能促进肿瘤生长。已知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失控可能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IL- 1、IL- 6、集落刺激因子(CS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质和量的改变以及受体后信号传递通路异常等均可能导致某些细胞增殖失控、恶变, 最终转变为肿瘤细胞。白血病、骨髓瘤等多种肿瘤细胞的进行性生长依赖于其自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例如, 慢性B 细胞白血病与TNF- α刺激相对成熟的B 细胞克隆增殖有关; IL- 6 与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已证明IL- 6 的基因表达失控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骨髓瘤细胞可依赖过度分泌的IL- 6 而生长, 此外, IL- 3 及CSF 产生异常也可能与白血病有关[3]。正是由于多种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 从而持续性生长。

3.因子与超敏反应IgE 是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已发现IL- 4、干扰素(IFN)等细胞因子能调节IgE 的生成; IL- 5 和IL- 6 可协同IL- 4 促进IgE 的生成; 而IFN- γ和IFN—α则可抑制IL- 4 对IgE 的诱生作用[2]。某些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L- 4 的诱生水平升高, IFN- γ下降, 两种细胞因子的mRNA 水平也有相应的变化, 这表明IL- 4 分泌过度或IFN- γ产生不足可能是导致超敏反应的重要因素。此外, 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参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鼻炎等。

4.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在排斥反应发生时, 局部和全身的TNF、IL- 1、IL- 2、IFN 等水平升高, 因而认为细胞因子参与了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应用抗细胞因子或抗细胞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能延缓或减轻移植排斥反应[2], 例如, 抗IL- 2R 的单抗目前已用于肾移植患者, 可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此外已发现的IL- 1R 也能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5.因子与其它疾病细胞因子还与其它多种疾病有关。如感染可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 1、IL- 2、

IL- 6、TNF、IFN、CSF 等。而感染后诱生的细胞因子既可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也可引起发热、参与急性期反应及感染性休克。IL- 3 和CSF 产生异常可能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发生有关。TNF 可诱发急性肝坏死, IL- 1 产生异常与多发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有关, 某些免疫缺陷病与T 细胞IL- 1R 表达缺陷有关, 这种情况导致T 细胞对抗原刺激不能发生增殖反应, 也不能产生IL- 2[2]。

四.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从上述细胞因子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可见,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广泛的应前景。目前,临床上已将细胞因子用于治疗肿瘤、造血功能障碍、感染等疾病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 IFN

IFN 是最早被用于临床治疗的细胞因子。目前 IFN-α、 IFN-β和 IFN-γ都有基因工程产品,已广泛用于临床肿瘤、病毒性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1. 治疗病毒性感染 IFN 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脑炎、鼻病毒和冠状病引起的普通感冒等均有一定效果。

2. 治疗肿瘤 IFN 对多种肿瘤近期有良好辽效,已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Kaposi 肉瘤、黑色素瘤、皮肤癌、肾肉瘤、神经胶质瘤和骨髓瘤等。其抗瘤机制可能是抑制瘤细胞增殖,诱导 NK 细胞以及 CTL 等的杀瘤效应,诱导肿瘤细胞表达 MHC- Ⅰ类抗原,增加肿瘤细胞对 CTL 细胞的敏感性等。

3 .其他 IFN-α与内啡肽具有相似结构,可以与机体阿片受体结合产生中枢和外周镇痛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如晚期癌症、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疼痛)。 IFN-γ对治疗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感染有一定疗效。

IFN 治疗一般无严重毒副作用,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疲劳不适、食欲不佳、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压波动等,停药后很快消失。

(二) IL-2

重组 IL-2 已用于治疗肿瘤、 AIDS 病和感染性疾病,成为继 IFN 后又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细胞因子。1. 抗肿瘤 IL-2 膀胱内灌注可用于治疗膀胱癌,尤其与 BCG 联合应用其有效率可达到 83% 。应用IL-2/LAK 和 IL-2/TIL 过继免疫疗法治疗某些肿瘤已获得较好疗效。近年来,用组合细胞因子( IL-1 、IL-2 、 IFN )加抗 CD3mAb 诱导的杀伤细胞,称 CIK ( cytokine induced killers ) , 其杀瘤作用强于 LAK 。将 IL-2 和肿瘤疫苗一起使用,能明显增强 CTL/NK 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功能。拮抗 IL-2 或 IL-2 受体的制剂也可用于 T 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2. 治疗感染性疾病 IL-2 对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受感染者有一定疗效。 IL-2 无直接抗病毒作用,它可能是通过增强 CTL 、 NK 细胞活性及诱生 IFN-γ等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目前已应用 IL-2 治疗活动性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AIDS 病、结核型麻风、结核病等。

3. 免疫佐剂作用将 IL-2 与免疫原性弱的亚单位疫苗联合应用,可增强机体保护性免疫反应。

4. 其它 IL-2 可使 AIDS 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恢复,症状有所改善; IL-2 由于可以与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作用,有望用于神经源性疼痛的治疗;此外, IL-2 具有降血压作用, IL-2 治疗高血压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三) IL-3 和其它 CSF

CSF 可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增殖,故对因 IL-3 和 CSF 产生异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碍者可有一定疗效。目前,CSF 已被用于肿瘤化疗和放疗后引起的血细胞减少、骨髓移植后的造血功能恢复、急性白血病的诱导治疗、

AIDS 病和严重烧伤等的治疗。

(四) TNF-α

TNF-α已试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但全身应用的效果较差,局部应用如瘤内直接注射治疗直肠癌疗效较好,副作用较轻。

(五)红细胞生成素( EPO )

EPO 用于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已取得肯定疗效。

目前,细胞因子用于临床治疗还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 细胞因子在体内受到细胞因子网络中其它因子的作用和体内复杂因素的影响,故体内效果远不如在体外理想;

2. 细胞因子体内应用的毒性反应严重,如大剂量 IL-2 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甚至导致全身器官功能失调。 TNF-α的毒性反应也相当严重,因而其推广应用及疗效均受限制;

3. 细胞因子的半寿期过短(以分钟计)。

细胞因子疗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 细胞因子的局部应用为提高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有效浓度,可采用局部或区域性注射,如在膀胱镜下向膀胱癌体直接注射 IL-2 、 TNF-α等,或将含高浓度细胞因子的小泵埋在治疗部位,使细胞因子在局部持续释放。

2. 诱导机体持续性产生内源性细胞因子。

3. 细胞因子导向疗法例如,可将 IL-2 与毒素连接或将抗 IL-2R 的单抗与蓖麻毒素 A 连接,选择性地杀伤 IL-2R 阳性细胞,用以治疗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4. 改进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应用方案多种相互间有协同作用的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在应用时注意先后顺序。例如,用 IL-2 和 TNF-α治疗肿瘤时,最好先用 TNF-α,后用 IL-2 。很多细胞因子包括 IL-1 、 IL-4 、 IL-5 、 TNF-α、 GM-CSF 和 IFN-β在体外诱导 LAK 细胞时与 IL-2 有协同作用,从而为细胞因子联合应用于体内奠定了基础。

5.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目前正研究通过转导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癌症,以克服直接使用细胞因子所引起的严重副作用。转导的基因包括 IL-2 、 IL-4 、 IFN-γ和 TNF-α基因等,所选择的载体细胞多为具有杀瘤作用的效应细胞(如 TIL 、 LAK 等)或肿瘤细胞本身。这一技术用于人体已取得初步疗效,但尚有一些问题待解决。例如,如何提高目的基因在 TIL 中的表达水平;如何建立特异性感染肿瘤组织的病毒载体;以及弄清外源性基因进入人体表达对机体自身免疫网络的影响等。

临床免疫学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本章考点 1.细胞因子的概述 2.测定方法及应用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应答、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较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 (一)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问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共同特性 (1)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2)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三)类型 细胞因子分类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因子和免疫调控因子两大类。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因子家族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等。 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别。现在已取得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性质和活性的白细胞介素成员有15个IL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生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生重要作用,此外IL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1)IL-1、IL-2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IL-1的性质:IL-1的产生细胞: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IL-1分子有IL-1α和IL-1β两种不同分子形式。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有IL-1受体(IL-1R),也分为IL-1R 和IL-2R两类。 IL-1的生物活性:局部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及抗体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全身性作用:①有较强的致热源作用;②对IL-1的生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③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急性蛋白;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和活化;⑤与CFS协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2)IL-2的性质: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IL-2分子量为l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IL-2受体: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的生物活性:①刺激T细胞生长;②诱导细胞毒作用;③促进B细胞生长分化;④增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及细胞毒性。 2.干扰素 (1)性质与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根据其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3类:α型、β型、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又称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5-18T15:23:01.3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作者:陈清刘少敏吴香兰 [导读]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制备,可调整微生态的平衡,防治疾病。 (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微生态疗法指的是通过采用微生态制剂,帮助生理性有益菌进行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重新建立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微生态制剂的主体主要包括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例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防治新生儿疾病,例如早产儿喂养困难、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以及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治疗等。 【关键词】医师在线;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制备,可调整微生态的平衡,防治疾病。大量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微生态制剂可治疗多种疾病。目前,我国的微生态制剂在临床应用的发展迅速较快,菌种和制剂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临床治疗的疾病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疗效具有一定的菌属特异性,国外采用的产品疗效证据和国内应用的微生态制剂不一致,本次研究就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的论述,总结如下: 1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其特点 1.1概念 微生态制剂指的是人或者动物的正常优势细菌群研制成的生物制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细菌,厌氧菌(双歧杆菌和酪酸菌);兼性厌氧菌(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粪链球菌);需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1]。 1.2微生态制剂的自身特点 1.2.1丽珠肠乐 丽珠肠乐是一种单一双歧杆菌成份的活菌制剂。患者口服后,双歧杆菌和肠道厌氧菌占据肠粘膜表面,构成一种生物学屏障,形成一定的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进行定植入侵。双歧杆菌可通过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的醋酸和乳酸,使患者的肠道PH值和Eh逐渐的降低,抑制患者的比分致病性细菌,另外,还可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患者的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的复杂多糖,阻止患者的肠道内潜在致病菌和毒素[2]。 1.2.2促菌生 促菌生主要是需氧蜡样芽孢杆菌制成的活菌制剂,因为需氧蜡样芽孢杆菌在患者的肠内停留时间大约为8d ,口服后患者不容易被胃酸破坏,进入患者的肠道后能够消耗一定量的氧气,造成厌氧的环境,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胃肠内的氧化还原电势,促进患者的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生长,与有害菌争夺一定量的营养,抑制其它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长,使得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肠道功能能够恢复。缺氧环境不利于自身的生长,不会在患者的肠内长期的停留。 1.2.3妈咪爱 妈咪爱属于复方乳酸菌营养剂,具有活的粪链球菌、枯草杆菌以及Vit C、 Vit B12 、烟酸酰胺、乳酸钙以及氧化锌等,可直接调整菌群的失调,控制患者的病原菌数量,恢复患者的微生态平衡,患者口服妈咪爱之后,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在肠道内可发生定居并且繁殖。枯草杆菌可分泌促进一定量的消化酶,分解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促进患者的消化功能,粪链球菌分泌细菌素以及促肠活动素,抑制患者肠道内有害菌生长和繁殖。另外,活菌制剂中具有大量的的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锌、钙, 可产生一定量的β-葡萄糖醛酸酶,使得患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为尿胆原排出体外。因此,妈咪爱可对母乳性黄疸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有明显的退黄作用[3]。 2.2.4 培菲康和普乐拜尔 培菲康是一种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三种肠道固有菌的复方制剂,患者口服后可重建宿主的肠道菌群间的微生态平衡,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发挥一定的生物屏障作用,清除患者肠内的有毒物质,防止外来菌的不断入侵,可诱导局部肠粘膜和T 淋巴细胞亚群致敏和激活,在患者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抗原后的活化过程起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另外,可分泌的促肠活动素,促进患者的肠道运动,分解转化和吸收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促进患者无机盐、矿物质吸收和利用。普乐拜尔主要是在上述三种活菌基础上,添加一定量的蜡样芽孢杆菌,因为蜡样芽孢杆菌属于需氧菌,进入患者的肠道后可大量的生长和繁殖,和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等致病菌进行争夺营养,抑制生长和繁殖,消耗患者肠道内的氧气创造厌氧环,促进三种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 进一步的调节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4]。 2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2.1腹泻病的防治 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大多数的腹泻患者存在一定的肠道菌群紊乱,采用益生菌制剂可有效防治各种腹泻病。益生剂,例如鼠李糖乳杆菌、罗伊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以及博拉德酵母菌可对急性腹泻病治疗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病程,降低患者的腹泻的严重程度。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目前临床上儿童多发的急性腹泻症,肠道中的正常厌氧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具有明显减少,数量减少程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多种益生菌可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确切的疗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泻具有明显的效果[5]。 2.2乳糖不耐受 食物中的乳糖不能被有效的分解,会引起患者发生渗透性腹泻以及肠鸣、腹胀以及腹痛等,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含有一定量的β-半乳糖苷酶,可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减少乳糖不耐受患者的各种症状。 2.3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 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新生儿及婴儿肠绞痛以及儿童功能性腹痛等,益生菌制剂可补充肠道生理菌、发酵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乳酸以及醋酸,促进患者的胃肠蠕动,恢复患者的胃肠正常生理功能,显著减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临床症状[6]。 2.4肝脏疾病 大量的临床研究说明,患有肝病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严重肝脏疾病患者,例如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急性肝

-血液制品的新品种及其临床应用

血液制品的新品种及其临床应用 杨向有(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046011)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复杂。目前仅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现在就有待开发的品种作一简单介绍: (一)α1-抗胰蛋白酶 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或AAT)分子量为51kD,pI值4.8,含糖10%~12%;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位于α1区带,是这一区带的主要组分。 生理功能:是蛋白酶的抑制物,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左右。AAT 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pH依赖性,最大活力处于中性和弱碱性,当pH4.5时活 性基本丧失。 AAT具有多种遗传表型,迄今已分离鉴定的有33种AAT等位基因,其中 最多见的是PiMM型,占人群的95%以上;另外还有两种蛋白称为Z型和S型,可表现为以下遗传分型:PiZZ、PiSS、PiSZ、PiMZ、PiMS。以MM型的蛋白酶 抑制能力作为100%,ZZ型的相对活力仅为15%、SS为60%、MZ为57%、MS为80%,其他则无活性。 临床意义:①AAT缺陷:ZZ型、SS型甚至MS表型常伴有早年(20~30岁)出现的肺气肿。低血浆AAT还可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ZZ表型 可引起肝细胞损害。②急性时相反应时AAT增加。 (二)α1-酸性糖蛋白 血清类粘蛋白的主要部分就是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 ,AAG)。AAG分子量近40kD,含糖约45%,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和唾液酸,pI为2.7~3.5。 AAG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时增高,与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①AAG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AAG增高是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指标之一。②糖皮质激素增加,可引起AAG升高。③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肾病综合征以及胃肠道疾病致蛋白严重丢失等情况下AAG降低。④雌激素使AAG降低。 (三)结合珠蛋白 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在醋纤膜电泳及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位于α2区带。 Hp的主要功能是能与红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每分子Hp可结合两分子Hb。Hp可以防止Hb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并能避免Hb 对肾脏的损伤。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南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南 血液制品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但临床存在不合理应用问题非常突出,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为规范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医师和输血工作者对血液制品的认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依据《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南》,临床在诊疗过程中应参考或遵循本指南。 一、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对目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二、各类血液制品使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一)全血 【适应证】 1.用于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容量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时。血容量丢失大于总量30%,Hb<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L/L,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可考虑输注。 2.用于新生儿溶血疾病或其它需全血置换的疾病治疗。 【注意事项】 1.输注全血前应仔细核对其外包装、血液外观、有效期及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等,确保血液符合临床输注标准。 2.输注前应将血液摇匀。 3.除9g/L的生理盐水外,血液不得与任何药剂在同一输液器内输注。 4.输注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4.输注速度应先慢后快,在开始输注4小时内完成。 5.全血输注不适用于慢性贫血及初期心力衰竭的患者。 6.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止输注,并进行对症处理和必要的生命支持。如发生溶血时按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则处理,引起发热应首先除外细菌污染,发生过敏反应时应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等。 (二)红细胞 红细胞类成分血,是使用多联袋采集全血,通过物理方法在完全密闭条件下移除血浆、血小板和白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血液制品管理制度

血液制品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院血液制品的采购、保存和使用行为,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使其符合使用目的所要求的各项标准,提高医院血液制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参照《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关于贯彻执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通知》,以及WHO关于血液制品使用的建议、规范和标准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药剂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 第二章血液制品及其不安全因素 第三条血液制品指由健康人的血液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成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为血液制品。如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冻干人凝血酶等。 第四条血液制品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1、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各种血液制品是救死扶伤的重要药品,保证其安全使用是首要问题。各种血液制品都是用经对个体献浆员采血后,再大批混合的人血浆制造的,难免被献浆员的血液中所

携带的各种病原体,特别是被有关病毒所污染。如果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对污染不进行严格监测和有效地加工处理,病毒或其核糖核酸则不能被有效地灭活、祛除。这样的血液制品经临床使用具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因此血液制品本身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不容忽视,否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挽回的。 2、国内外大量文献已公认,人血或血液制品携带并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毒(AIDS.HIVI/2)、人类嗜淋巴细胞I/II型病毒(HTLV1/2),此外还有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丁型肝炎病毒(HDV)、甲型肝炎病毒(HAV)、人类细小病毒(HPV)和雅克病病毒(CJDV)、梅毒、锥虫病、弓形体等。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是HIVI1/2、HBV和HCV的污染,因为这三种病毒感染率高,而且危害特别严重。 第三章血液制品的验收和保管 第五条血液制品的验收:药品供应严格按照有关药品检查验收制度、程序对血液制品进行验收,每一批血液制品必须随货附有该批血液制品的盖有生产商原印鉴的《质量合格检验报告书》。第六条血液纸制品的保管: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对热光冷非常敏感,必须严格遵循生产商规定的环境条件储存。应在冰箱或冷库中储备适宜数量的完全冷冻的冰袋,以备停电、出差、运输等情况下使用。药学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冰箱、冷库使用技术规范》,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摆放和发放血液制品。药剂科在发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血液制品使用规范

一、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本办法仅指血浆源医药产品,即血液制剂。 二、为保证我院使用的血液制剂的质量,凡在我院使用的血液制剂,其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经营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 1、购进血液制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内容进行,从具有经营资格的医药公司购进。 2、从医药公司购进的血液制剂其运输设备、记录必须符合血液制剂储存运输的相关规定。 3、医院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应对供货企业的合法资格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并索取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的合法证照复印件、血液制剂检验报告书,《药品注册证》及血液批签发文件复印件,进口血液制剂除按照《进口药品管理制度》索取相关证照外,还应提供加盖供货方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 三、严格执行生物制剂的入库验收制度。入库时应对血液制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生产单位、批准文号、配送公司及入库数量进行登记、核对,并对药品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入库。 四、入库血液制剂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对热不稳定的血液制剂,运输和贮存都应有专门的设施,贮存温度为2-8℃,严防冻结。应严格遵循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防止过期失效。 五、临床使用血液制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 六、加强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对使用血液制剂进行有效地的药物警戒。遵循不良反应“可疑即报”的原则。并注意血液制剂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如血浆蛋白制品中含有硫柳汞,稳定剂对血浆源医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 如发现和确认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或突发性的群体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就地封存药品,及时上报昆明市卫生局及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通报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配合相关部门接受调查处理。 七.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应当加强血液制剂临床应用的管理,并根据本院“血液制剂临床使用指南”、“血液制剂临床使用管理办法”要求,促进、指导、监督血液制剂临床合理使用。 八.将血液制剂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九.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要履行职责,开展合理应用血液制剂的培训与教育,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剂的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1炎症性肠病: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

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 推荐意见:老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1260 mg,3次/d),症状控制后益生菌继续服用1~2周。 4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推荐意见: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d,服用至症状控制后2周)。 5慢性便秘: 推荐意见:老年便秘患者可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2 g,

XX医院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院血液制品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生物制品管理规定》、《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修订本管理办法。 一、血液制品的管理 (一)管理组织 1、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我院血液制品的统筹、监督和管理,血液制品安全与合理使用列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2、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法规和文件要求,加强对血液制品的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二)采购与遴选 1、血液制品由采购中心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部门不得从事血液制品的采购、调剂活动。因特殊情况,患者需使用非采购中心采购供应的血液制品,必须严格执行《湖南航天医院患者自带药品管理规定》。 2、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血液制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血液制品品种。 3、确因疾病治疗需求,对未列入医院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血液制品,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须严格执行医院相关规定。 4、为保证我院使用的血液制品的质量,凡在我院使用的生物制剂,其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经营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同时,经营企业必须提供以下证件或资料,以留存备查。 5、加盖经营企业公章的生产企业GMP证书复印件及药品经营企业GSP证书复印件; 6、经营企业必须与我院签订药品购销质量合同,同时提供加盖公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并有企业法人签章或签字的企业

2019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9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1炎症性肠病: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

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 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 推荐意见:老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1260 mg,3次/d),症状控制后益生菌继续服用1~2周。 4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推荐意见: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

血液制品临床合理应用考试(含答案)

血液制品临床合理应用简单试题(含答案) 1.下列不是全血缺点的是:(E ) A.输血过敏反应 B.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C.循环超负荷 D.中毒反应 E.输注不流畅 2.下列不是全血禁忌症的是:(A ) A.需短期或反复输血的患者 B.血容量正常贫血患者 C.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虚弱、新功能不全等患者 D.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患者 E.体内已抗IgA抗体的患者 3.下列是红细胞成分血适应症的是:(A ) A.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添加剂的新生儿输血 B.纠正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的低氧血症 C.适用于临床各科输血,如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 D.细菌感染 E.HLA同种免疫 4.一个体重60kg,血容量正常成年贫血患者,输注200ml血约提高HB(D ) A.1g/L B.2g/L C.4g/L D.5g/L E.7g/L 5. 红细胞不可室温放置超过(C ) A.20分钟 B.25分钟 C.30分 D.35分钟 E.40分钟 6. 血小板计数(E ),应立即实施输注 A.>50X109/L B.<40 X109/L C.<30 X109/L D.<20 X109/L E.≤10X109/L 7.新鲜冰冻血浆血浆蛋白含量为(E ) A.≥60g/L B. ≥70g/L C. ≥80g/L D. ≥90g/L E. ≥50g/L 8.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将FVIII水平提高到( C ) A.30% B.40% C.50% D.60% E.70% 9.下列属于贮存式自体输血适应症的是(ABCDE ) A.拒绝同种异体输血 B.稀有血型配血困难 C.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 D.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 E.术前估计术中出血量超过自身循环血容量的20%且输血可能性大 10.下列属于回收式自体输血禁忌症的是(ABCDE) A.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B.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C.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恶性肿瘤细胞 D.流出的血液中含有难以清除的物质(如表面止血剂、骨水泥等) E.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制度(试行) 1.血液制品使用原则 1.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1.2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禁止使用商业及其他来源的血液制品。 1.3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2.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管理 2.1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 2.1.1医院领导、医务部、输血科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做好全血及血液成分的管理工作。 2.1.2本院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均由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血站供给(本院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需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1.3输血科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2.1.4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2.1.5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用血实行分级管理。 2.1.5.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1.5.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或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1.5.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或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批准,方可备血。 2.1.5.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述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在病历中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2.2血浆源医药产品的临床应用管理 2.2.1医院领导、医务部、药学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做好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工作。 2.2.2医院必须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需仔细检查检验报告书,进口者还需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入库药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2.3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2.4对使用血浆源医药产品进行有效地的血液警戒和药物警戒。遵循不良反应“可疑即报”的原则。并注意血浆源医药产品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如血浆蛋白制品中含有硫柳汞,稳定剂对血浆源医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

09-2014血液制品临床使用规范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制剂临床使用规范 一、概述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血液制品的定义为: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为血液制品。 根据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中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制定我院血液制剂的使用规范。我院所涉及的血液制品主要是白蛋白类制剂,如人血白蛋白针;免疫球蛋白制剂,如静注人血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针;人凝血因子制剂,包括人凝血因子Ⅷ针(康斯平)或(海莫莱士)、人凝血因子Ⅶa针(诺其);凝血酶原复合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针(康舒宁)、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针(普舒莱士);纤维蛋白原如冻干人纤维蛋白原针。 二、临床使用规范: 1、药品名称:人血白蛋白 规格:10g:50ml(20%)、5g:50ml(10%)、12.5g:50ml(25%) 主要药理作用: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及解毒;营养供给 适应证:1. 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2. 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3. 防治低蛋白血症; 4.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6.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7. 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和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禁忌人群:1. 急性肺水肿患者; 2. 对白蛋白有严重过敏者; 3. 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脏病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 患者; 4. 严重贫血患者; 5. 肾功能不全者。 O 溶解稀释(常为10%) 用法用量:1. 使用方法:(1)冻干粉+5%GS或H 2 ①直接静脉滴注;②+5%GS或0.9%NS适当稀释后静脉滴注;(2)5%、 10%、20%、25%溶液 ①直接静脉滴注;②+5%GS或0.9%NS适当稀释 后静脉滴注。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TH后,可导致TH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二)细胞因子表达过高

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为类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二、细胞因子与治疗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重组细胞因子做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批准生产的细

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_张海英

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 张海英吕欣李玉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44) 摘要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和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近年,由于微生态学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微生态制剂。它可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活菌)、益生元(不为宿主消化的食物成分)及合生元(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三类。它适用于腹泻(包括儿童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旅行者腹泻等)、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便秘、肝硬化、过敏及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微生态制剂相对比较安全;但免疫力低下及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活菌制剂以免发生机会感染。使用这类制剂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用<40e温开水送服;o活菌制剂避免与铋剂、鞣酸、活性炭、酊剂及某些抗生素同服;?低温避光贮存。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安全性;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734(2008)5-0340-06 Safety and clinical use ofm 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s ZhangH a i y i n g,Lv X in,LiYuzhen(D epar t m ent of Pharmac y,Peop le.s H o s p ital of P e k ing University,B eijin g100044,China) AB STRACT M icroeco l ogy is a branch o f v ita l science for research i n t he re lati onship of m icroorgan is m s w ith t he hosts.R ecently, m i croecolog i ca l preparati ons are eme rg i ng i n larg e numbers w ith the advance o f m i c roecology.T he m i croeco log ica l preparati ons can regulate m i croeco syste m dy s b i o si s,m aintain m i croeco syste m ba lance,and con fer a hea lt h benefit on the host.T he m i croeco log ica l preparati ons can be classified i n t o three types:prob i o ti cs(li ve m icroorgan is m s),preb i o tics(nondigestible food i ng red i ent),and synbiotics(a m i x t ure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T he ind i cations f o r m icroeco log ical prepa rations a re diarrhea(i ncl uding diarrhea i n ch il dren,antibiotic-assoc i a ted d i arrhea,and travell e r's diarrhea),irr itab l e bowe l syndro m e,i nfl am e m atory bow el d i sease, H elicobacter py l o ri i nfecti ons,consti pati on,cirrhosis,a llergy,and fem ale gen ita l ur i nary tract i nfecti ons.The m i croeco log ica l preparati ons a re re l a tive l y sa fe.H ow eve r,the m i croeco log ica l preparati ons conta i n i ng li v e m i croorg an i s m s shoul d be used i n cauti on i n patients w it h hypo i m munity o r i m paired i n testi na l m ucosa l ba rr ier i n order to avo i d opportun istic i nfections occurring.G enera l precauti ons for the use o f m i croeco log ica l prepa rations are as f o ll ow s:the tab l e t/capsule shou l d be s wa llowed w ith w ar m w ater(a t a te m pera t ure under40e);b is m uth preparati ons,tann ic ac i d,acti vated charcoa,l tinc t ure,and certa i n anti b i o ti cs i n comb i nati on w it h m i croecolog i ca l prepa rations compr i sing live m i croorg an i s m s shou l d be avo ided;the m icroeco log ical prepa ra tions s hould be preserved i n li ght-pro tected conta i ners and kept i n coo l p l ace. K EY W ORDS m icro eco l og ical preparati ons;safe t y;c li n ical use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态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边缘科学。微生态制剂(m icroeco l o g i c al modula-to r)是由调理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目的[1]。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常引起体内微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它在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调节机体正常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关注其安全性。 1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微生态制剂根据其所含成分的属性可分为三类:益生菌(prob i o tics)、益生元(preb iotics)、合生元(synb i o tics)。益生菌是指含生理性活菌,经口服或其他途径投入,可以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机体定植力或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益生菌制剂能通过宿主消化道屏障而存活,并且能在宿主消化道定植发挥相应的生理作用。如通过增加机体中抗体滴度、巨噬细胞活性、杀伤性细胞和T细胞数量、干扰素水平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此外,益生菌代谢后还可降低肠道p H值,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并参与体内多种维生素(维生素B、烟酸、叶酸等)合成与吸收,从而实现微生态保护、免疫增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