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活动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太阳黑子及其活动的研究

太阳黑子及其活动的研究太阳黑子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现象,它们是塔拉斯托天文台于17世纪首次观测到的,是太阳表面的一些黑色区域,因为它们缺乏可见的热辐射,呈现出深色的特征。
太阳黑子的演化会对地球的天气和通信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太阳黑子的活动对于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太阳黑子的形成太阳黑子是由太阳表面磁场的拓扑结构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太阳黑子是由于艾尔文层中的磁场调整造成,使磁场的开口区域群聚在一起,形成了天球上的黑点。
太阳表面的黑点是由于磁场线的扭曲和缠绕,导致了磁场能量的释放,出现了黑点的现象。
太阳黑子的变化太阳黑子的变化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太阳的活动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
太阳黑子往往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太阳活动大约在11年之间周期性发生。
这个周期的变化会影响到太阳黑子的数量和大小,同时也会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等。
太阳黑子与地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地球通信、电力系统的影响。
在气候方面,太阳黑子的活动会导致太阳辐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球的气温和气候。
高活动期下的太阳黑子数量较多,释放的能量也更大,辐射强度也随之增加。
由此,会导致地球大气层的温度升高,从而产生复杂的气候变化,例如降雨量、风速、气温等。
在通信方面,太阳黑子活动会导致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等现象,如果这些能量释放到地球环境中,就会对电子设备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从而妨碍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转。
因此,研究太阳黑子的活动对于保护地球的通信和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磁场的一种体现,它是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的表征,同时也对地球气候和通信等方面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太阳黑子的活动,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观测和分析,例如卫星观测、地面观测等,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进行国际科学交流,共同探索太阳黑子及其活动的奥秘。
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影响

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影响太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引起者之一。
阳光的热量和辐射对地球上的气候模式和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活动周期是太阳表面上出现黑子的周期,这个周期大约为11年左右,其中包含了太阳黑子数量的高峰期和低谷期。
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的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下面将详细介绍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首先,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的温度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指标之一,黑子的数量与太阳的辐射强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当太阳黑子数量较多时,太阳辐射的强度也相对较高,进而导致地球温度的升高。
相反,太阳黑子数量较少时,太阳辐射的强度减弱,地球温度则会下降。
这种周期性的温度变化被称为“太阳活动周期影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还会对地球上的天气系统产生影响。
太阳活动周期主要影响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系统,包括全球风场和季风系统等。
当太阳活动周期处于高峰期时,太阳辐射的增强会引起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风场和季风系统的分布和运动。
这就会导致全球范围内天气模式的变化,可能引发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另外,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还会对地球上的电离层产生影响。
太阳活动周期的低峰期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减弱,这会导致地球上的电离层受到影响。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它对无线电通信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会导致电离层的厚度和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对通信和导航系统造成干扰或影响。
在极端情况下,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还可能导致电离层的异常活动,进而影响地球的通信和导航系统的正常运行。
最后,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还可能与地球的气候变化之间存在滞后性。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通常滞后于地球的气候变化。
太阳活动周期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与地球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着延迟。
这意味着当太阳活动周期处于高峰期时,地球上的温度并不会立即上升,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升高。
太阳黑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太阳黑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一种比周围区域温度低的区域,它呈现为黑色或暗色的斑点。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太阳耀斑、风暴等现象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阳黑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1. 太阳黑子的形成太阳黑子的形成主要与太阳磁场的活动有关。
太阳磁场是由太阳内部的磁流体运动所引起的,而黑子则是磁场线的聚集区域。
以下是太阳黑子形成的主要过程。
(1)磁场扭曲:太阳磁场在某一区域由于流体的运动和磁场的扭曲,形成了一个局部磁场区域。
(2)磁场淬灭:当局部磁场达到一定强度时,会产生磁场扭曲的压力和张力,导致磁场发生淬灭现象,局部磁场下降。
(3)黑子形成:局部磁场的淬灭会使该区域的温度相对周围区域降低,从而形成了太阳黑子。
2. 太阳黑子的演化太阳黑子不是永久存在的,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
下面介绍太阳黑子的演化过程及特点。
(1)出现:太阳黑子首先出现在太阳表面,其形状呈现为圆或椭圆状斑点。
它们通常会成对或成群地出现,分布在太阳的赤道附近。
(2)增长:一旦太阳黑子出现,在接下来的几天到几周内,它们会逐渐增大并变得更加明显。
黑子的面积会扩大,周围的温度也会下降。
(3)稳定:黑子达到最大的面积后,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一段时间。
稳定期间,黑子会持续存在,并可能伴随小规模的太阳耀斑活动。
(4)减小和消失:黑子在稳定期之后会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
黑子的减小和消失与太阳磁场的演化有关,当磁场重新组织时,黑子会逐渐减小,直至完全消失。
3.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与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地球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耀斑:太阳黑子是太阳耀斑的产生地区,它们与太阳耀斑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太阳耀斑释放出的强烈能量和带电粒子可能对地球的电离层和通信系统产生影响。
(2)磁暴:黑子的活动与太阳磁场的变化密切相关,太阳黑子的活动增加可能导致地球磁场的扰动,进而引发磁暴。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自从人类创造了第一个天文仪器以来,就开始了对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和天气之间关系的探索和研究。
太阳是地球的母星,其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展开详细的探讨。
首先,要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我们需要先了解太阳活动的一些基本概念。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和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一种暗而稍低温的区域,通常与高能量相对应。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左右,这是人们迄今为止所观测到的最显著的太阳活动周期。
而日冕物质抛射则是太阳活动中最为激烈的表现之一,它是太阳大气层的一种巨大气体喷射,随着太阳的不断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和辐射,这些粒子与辐射在到达地球上层大气时,会与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气象过程。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太阳辐射和带电粒子的直接影响、太阳辐射变化对地球大气层的加热效应以及“太阳—地球关联性”机制等方面。
首先,太阳活动会直接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联性。
一般而言,太阳活动旺盛时,太阳黑子数量较多,太阳辐射强度增加,这会引起地球上部分区域气温的升高。
相反,太阳活动低谷时,太阳黑子数量较少,太阳辐射减弱,地球上部分区域则会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
这种直接的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经过长期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科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其次,太阳辐射的变化还会间接对地球大气层的加热产生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层加热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时,其对地球大气层的加热效应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进一步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具体而言,太阳辐射增加会使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减小,而这一温度差异是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太阳辐射变化的结果会间接影响到地球的气候格局。
天气变化的原因

天气变化的原因1. 引言天气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
天气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天气状态发生的变化。
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
2. 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导致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导致了大气运动的形成。
赤道附近受到更多太阳辐射,空气升温后上升形成低压区,形成赤道低压带。
而极地附近则受到较少太阳辐射,空气冷却后下沉形成高压区,形成极地高压带。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大规模的空气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大气环流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空气上升后冷却凝结形成大量的云和降水,导致了赤道附近的气候湿热。
副热带高压带是位于赤道低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的区域,空气下沉导致天气晴朗且干燥。
极地低压带是位于南北极附近的区域,空气上升形成云和降水。
这种大气环流系统导致了季节变化和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变化。
例如,在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动,导致暖湿空气从赤道低压带进入副热带地区,引发暖湿天气。
而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寒冷干燥的空气从极地低压带进入副热带地区,引发寒冷干燥天气。
3. 地形和海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除了大气环流系统外,地形和海洋也对天气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地形对天气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脉和平原之间的地形差异。
山脉可以阻挡空气流动,形成风的阻挡和上升,导致云和降水的形成。
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形降水”。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其东南面是降雨较多的地区,而西北面则是干旱的沙漠。
这是因为湿润空气从东南方向被山脉阻挡后上升冷却,形成云和降水,而干燥空气则从西北方向下沉,导致了干旱气候。
海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洋表面风力。
海洋表面温度比陆地温度稳定,在夏季吸收较多太阳能量使得海洋相对凉爽,在冬季释放热量使得海洋相对温暖。
天气现象知识:太阳黑子的神秘,或许会影响天气

天气现象知识:太阳黑子的神秘,或许会影响天气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的一个暗斑,也被称为“太阳斑”。
这些黑子是由磁场的扭曲和重新组合而形成的,它们的出现是太阳活动周期的一部分,每个周期大约持续11年。
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
前人认为,太阳黑子对天气和气候没有影响,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太阳黑子确实对地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了影响。
太阳黑子可以影响太阳风的强度和方向。
太阳风是由太阳表面的高温气体喷出,随后向地球和其他行星传播的流体。
当太阳黑子出现时,它们会扰动太阳的磁场,从而影响太阳风的速度、温度和方向。
这种变化可以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还可以影响地球上的天气。
当太阳黑子出现时,它们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电子。
这些能量和电子会与地球上的大气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大气层中的电离和电流增加。
这些电离和电流可以导致天气变化,如雷暴、降雨等。
此外,太阳黑子还可以影响地球上的气候。
科学家已经发现,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与地球的气候变化有关。
在太阳活动周期最低的时候,太阳黑子数量较少,太阳风弱化,从而导致地球上的气温下降。
反之,当太阳活动周期最高的时候,太阳黑子数量增多,太阳风强化,从而导致地球上的气温升高。
虽然太阳黑子对天气和气候有明显的影响,但科学家目前仍无法预测太阳黑子的数量和活动。
这是因为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周期中的一部分,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太阳磁场、太阳风、地球的磁场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个暗点,具有较高的磁场强度。
它们的活动周期通常为11年左右,在这个周期内,太阳黑子的数量经历一系列的增长和减少过程。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电离层变化、植被生长和动物行为等方面。
首先,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减少与地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系。
当太阳黑子活跃度减弱时,太阳辐射量下降,这可能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
此外,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还与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相关。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期会导致太阳风的增强,这会影响地球上的天气系统,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几率,如飓风、暴雨等。
其次,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会对地球的电离层产生影响。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中的一层电离气体,它对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系统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会导致电离层的扰动,从而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电离层的密度增加,会导致短波无线电通信的衰落和高频电离层散射的加强。
这对于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还会对地球的植被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热带雨林的干湿季交替存在一定的关联。
太阳黑子活跃度下降时,温带地区的季风系统减弱,会对热带雨林区的降雨分布产生影响。
这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周期、光合作用强度和养分循环发生变化,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此外,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还可能影响高纬度地区的植被覆盖和冻融过程。
最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变化也可能对动物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与一些动物的迁徙、繁殖和季节性活动等行为有关。
例如,一些鸟类和海龟的迁徙行为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活跃度的影响。
此外,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还可能对动物的生物钟和生理周期产生影响,影响它们的繁殖和行为。
太阳黑子活动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太阳黑子活动与天气的变化关系什么是太阳黑子通过一般光学望远镜观测太阳,观测到的是光球层(太阳大气层的最里层)的活动。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巨大的游涡状气流产生的。
由于一部分气流的温度到4600°C,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1400多°C,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随着太阳磁感线的研究,人们认为黑子的产生与太阳的磁场磁感线的断裂有关。
太阳是一个流体性的气体球,赤道与两极的自转速度不同,磁感线发生断裂,断裂处就发生强烈的磁场作用,产生了黑子。
黑子的重要特性是它们的磁场强度,黑子越大,磁场强度越高,大黑子的磁场强度可达4000高斯。
太阳黑子活动呈周期出现,两次极大间的间隔平均为11.2年,叠加有一个为期80年的低幅度的周期。
在黑子群周围常出现耀斑,发出的辐射和粒子同地球磁场和电离层相互作用会使地球上的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并出现极光。
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态等,每日都不一样。
太阳黑子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时甚至几天,几十天日面上都没有黑子。
天文学家们早已注意到,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
也就是说,太阳黑子有平均11的活动周期,这也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
天文学家把太阳黑了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
黑子方队太阳黑子大多喜欢成群结队。
复杂的黑子群由几十个黑子组成,而大多数黑子群是由两个主要黑子组成,沿着太阳自转方向,位于西边的黑子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边的黑子叫做“后随黑子”,大黑子周围还有许多小黑子。
极性相同的一对或一群黑子称为单级群,极性相反的一对或一群黑子称为双极群。
黑于群中极性分布不规则的称为复杂群。
通过长期观测,19世纪40年代,施瓦布发现太阳黑子数目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变化周期大约是10~1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黑子活动与天气的变化关系什么是太阳黑子通过一般光学望远镜观测太阳,观测到的是光球层(太阳大气层的最里层)的活动。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巨大的游涡状气流产生的。
由于一部分气流的温度到4600°C,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1400多°C,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随着太阳磁感线的研究,人们认为黑子的产生与太阳的磁场磁感线的断裂有关。
太阳是一个流体性的气体球,赤道与两极的自转速度不同,磁感线发生断裂,断裂处就发生强烈的磁场作用,产生了黑子。
黑子的重要特性是它们的磁场强度,黑子越大,磁场强度越高,大黑子的磁场强度可达4000高斯。
太阳黑子活动呈周期出现,两次极大间的间隔平均为11.2年,叠加有一个为期80年的低幅度的周期。
在黑子群周围常出现耀斑,发出的辐射和粒子同地球磁场和电离层相互作用会使地球上的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并出现极光。
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态等,每日都不一样。
太阳黑子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时甚至几天,几十天日面上都没有黑子。
天文学家们早已注意到,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
也就是说,太阳黑子有平均11的活动周期,这也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
天文学家把太阳黑了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
黑子方队太阳黑子大多喜欢成群结队。
复杂的黑子群由几十个黑子组成,而大多数黑子群是由两个主要黑子组成,沿着太阳自转方向,位于西边的黑子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边的黑子叫做“后随黑子”,大黑子周围还有许多小黑子。
极性相同的一对或一群黑子称为单级群,极性相反的一对或一群黑子称为双极群。
黑于群中极性分布不规则的称为复杂群。
通过长期观测,19世纪40年代,施瓦布发现太阳黑子数目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变化周期大约是10~11年。
后来斯玻勒又进一步发现黑于在日面上随时间变化的纬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说来,一个周期的黑子刚出现时,都在日面纬度30°附近。
在黑子较多的时候,则在纬度15°左右。
周期结束时,黑子多半在低纬度地区出现和消失。
上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最后消失,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在纬度30°附近出现了。
另外,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出现在纬度8°~45°之间,极少有超过这个范围的。
如果以黑子群的日面纬度平均值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群日面纬度分布图,就像一群排列整齐的蝴蝶。
另外,人们还发现在黑子存在期间,它的磁场强度是随时间变化的。
黑子刚出现时,磁场强度迅速上升到极大值,然后稳定一段时间,随着黑子的瓦解和消失,磁场强度呈线性衰减。
黑子群中成对的那两个大黑子具有相反的极性。
下一个活动周期中,如果太阳北半球上黑子对中的前导黑子的极性是“北”,那么后随黑子就是“南”,太阳南半球正与此相反。
而到了下一个太阳周,两半球黑子对的极性将颠倒过来,在下一个活动周期中颠倒回去。
根据黑子磁场的极性变化,海耳等人在1919年指出,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的真正周期是22年。
如何解释上面这些现象和规律,天文学家建立了不少黑子模型,1961年,巴布科克提出的模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巴布科克认为,冻结在太阳等离子中的磁场,只存在于太阳表面下较浅的层次中,磁力线被太阳自转所带动。
由于较差自转(太阳不同纬度处的自转周期不同。
赤道转得最快,越往两极越慢),使原来位于子午面上的磁力线缠绕起来。
太阳内部和表面自转速率不同也会使磁场强度增大,光球下面的对流运动会使加强了的磁通量管扭结成绳子的形状,从而增大了磁力线密度。
小尺度湍流使磁绳中出现扭结,致使小区域中的场强变得更大。
当场强增大时,磁浮力也增大,磁场上浮涌出表面,形成双极黑子。
黑子首先出现于纬度±30°附近的区域,是因为该处磁场的切变率最大。
由于太阳内部自转得比表面快些,低纬处的场强增大而高纬处的场强下降,所以发生黑子的区域就移向赤道。
这个模型既可说明蝴蝶图、黑子极性的分布、前导黑子的纬度比后随黑子的稍低等事实,又能解释22年周期中极性的反转现象。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个模型对于解释太阳磁场的所有较新的观测过于简单了,需要加以改进和发展。
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模型是不恰当的,太阳的磁场系统并不局限于表面的薄层中,而穿透得比太阳的对流层还深些。
到底实际情形怎样,需要由观测来判断。
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早在18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天王星的发现者威廉·赫歇尔就注意到,当太阳黑子少时,地球上的雨量也减少。
19世纪末,俄国施维多夫教授在研究旱灾的周期性时,从一些老树墩上的年轮发现,年轮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相等的,而是有疏有密,疏密的程度大致11年变化一次,即与太阳黑子周期对应。
树木的年轮表示了树木每年新增加的木质。
假使某一年天气潮湿、和暖,树生长得快,它就生长出较厚的一层木质;假使春夏的天气较冷,或是夏天干旱,树的营养不足,其年轮就窄一些。
遗憾的是,俄国的树木寿命都很短,施维多夫找到的树木太年轻,似乎还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
以后,人们搜集了树龄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量的树木年轮资料,作了系统的研究。
统计结果表明,树木逐年的生长率与同时期的黑子相对数相关,在太阳活动峰年,树木生长得快一些。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对气候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发现,我国长江流域的雨量与黑子多少成正比;黄河流域则相反,雨量与黑子多少成反比。
他根据我国历史上的太阳黑子记录指出,黑子最多的第4、6、9、12和14世纪,也是我国严寒日子多的世纪。
我国还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充分利用我国物候学、地方志及各种史料记载,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研究。
对古老树木年轮的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测量,以及近年人们对南极、北极的深层冰核中氧18的含量、年度冰溶化百分率和冰中二氧化碳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太阳活动不仅有11年、22年的周期变化,而且还有80~90年、200年、500年和8000年等周期变化。
太阳活动与气候的长期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太阳黑子曾经惹过大麻烦太阳风暴曾经给我们造成了很多麻烦。
据了解,1989年3月13日因太阳“骚扰”而引发历史罕见的“空间灾害”事件,造成绕地飞行的人造卫星提前陨落、跟踪识别困难甚至变得“六神无主”闯入茫茫太空,低纬地区无线通信中断,轮船、飞机导航系统失灵……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1998年5月,美国银河4号卫星因受太阳风暴袭击而失灵,北美地区80%寻呼机、对讲机无法使用,金融服务陷入混乱,信用卡交易被迫中断。
不过,严家荣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此次太阳黑子爆发对通讯、民航等方面造成影响的任何消息。
太阳黑子活跃,交通事故多发专家从一组统计数据中发现,在太阳黑子活跃的时段,交通事故也相应有所增加。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与武汉大学医学院专家,联合对此课题作了研究。
他们对1955年至2000年武汉市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与同期出现的5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作了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每逢太阳黑子相对数上升阶段,武汉市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就出现猛增趋势。
早在1993年,他们曾预测:进入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初期,即1997年前后,武汉市交通事故将再次出现猛增趋势。
交通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该年武汉市交通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分别比1996年增加了11.84%、22.09%和7.8%。
为什么会有如此巧合呢?专家分析,在太阳活动高峰期,太阳高能粒子流和电磁辐射使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引起大气环流和人体磁场出现异常,由此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反应能力下降,驾驶行为出错率上升,交通事故因此明显增多。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我国长江黄河源区降水和气温变化新华社兰州8月19日电国内研究人员在对我国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降水和气温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一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周期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基本吻合,说明太阳黑子活动对我国长江黄河源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存在影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分析中发现,我国长江黄河源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周期基本在22年、16到17年、11年、7到8年、5到6年和2到3年几个周期之间浮动。
而这些周期正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说明了长江黄河源区的降水和气温周期变化同天体运动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国长江黄河源区位于青海省境内,当地也是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地区。
长江源区位于聂恰曲与通天河交汇口以上的流域,面积12.2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冰川分布,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到4摄氏度之间,基本为大面积连续多年冻土分布;黄河源区为青海省达日水文站以上的区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海拔均在5300米以下,无现代冰川分布,河流主要以降水补给。
目前,我国长江黄河源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尤其是长江源区降水的各种变化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
沙尘暴成因与太阳黑子有关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增加之势,主要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等原因有关。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一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偏弱时,次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就会偏多。
如2003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弱,2004年新疆中西部、河西走廊地区的沙尘暴即呈明显增加之势。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又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长度关系密切,因此太阳黑子活动成为影响沙尘暴的又一重要因素。
科学家李栋梁从已有资料中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太阳黑子活动减弱,到1976年达到近60年来最弱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强位开始逐渐减弱,到1981年达到近50年的最弱。
继而太阳黑子活动又开始加强,1997年达到近50年活动的最强期;与此对应的是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强,到2001年达到近50年的最强。
然后太阳黑子活动又一次开始减弱,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也开始变弱,这种循环规律与近50年来沙尘暴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根据对以上近50年资料的分析研究,科学家得出结论:沙尘暴成因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衢州气象50年变迁建国后,我市自1951年开始正常记录气象资料。
50余年来,我市气象、气候的变迁如何?有哪些规律?今后趋势如何……为探询这一轨迹,连日来,记者一行走访了衢州气象局及其下属的衢州气象台、专业气象台、气象观测站等部门,以图让读者对家乡气象、气候有些粗略了解和认识。
气温进入高温周期尾声“从1997年开始,我市已连续9年气温偏高。
”市气象台台长周良女指着一条气温曲线介绍,其中1998年常年气温最高,达18.5℃,比我市常年平均气温17.3℃整整高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