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刺激征的病因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指导: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指导: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概念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它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疾病。
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其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5%左右。
2.自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
其他原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多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但均属少见。
【真题库】2.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A.脑外伤B.出血性疾病C.抗凝治疗D.脑血管畸形E.腰椎穿刺损伤答案:D解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
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参考本科第六版教材第291页)【ZL】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2002)(此题出题不严密,应改为:自发性…)A.脑外伤B.出血性疾病C.抗凝治疗D.脑血管畸形E.腰椎穿刺损伤协和习题。
有一自发性蛛阿膜下腔出血病人,其最常见的病因是A颅内动脉瘤B脑血管畸形C脑动脉硬化D烟雾病E肿瘤卒中答案;A3.临床表现(1)出血症状:患者发病突然,发病前多数病人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
患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
半数病人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
以一过性意识不清多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死亡。
脑膜刺激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脑膜刺激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脑膜刺激征是指由于颅内压增高或脑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这些表现往往是颅内疾病的早期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膜刺激征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脑膜刺激征是颅内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
当颅内压增高或脑膜受到刺激时,脑膜刺激征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因此,对于出现脑膜刺激征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颅内疾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其次,脑膜刺激征对于颅内压增高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颅内压增高是导致脑膜受到刺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当出现脑膜刺激征时,往往提示颅内压可能已经增高。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及时降低颅内压,对于减轻症状、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脑膜刺激征还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脑膜刺激征是多种颅内疾病的共同表现,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膜瘤等。
因此,当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最后,脑膜刺激征还对于疾病的预后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颅内疾病,如脑膜炎、脑膜瘤等,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往往预后较好。
而对于一些颅内压增高导致的疾病,如脑水肿、颅内肿瘤等,及时降低颅内压,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膜刺激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早期诊断、颅内压判断、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等方面。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出现脑膜刺激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脑脊液检查

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脑脊液检查⼀.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是脑膜、脊膜和神经根遭受刺激性损害时,所致的⼀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Kernin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主要见于脑膜炎、蛛⽹膜下腔出⾎、颅内压增⾼等。
【机制】脑膜、脊膜和神经根为颅内敏感结构,当其遭受刺激性损害,由其⽀配的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产⽣⼀种防御性反射。
颈肌主要接受颈丛(C1-4)神经⽀配,根据这种解剖结构可得知,脑膜炎或颅底病变、颈椎及颈神经根的⼀些病变都可以引起上述肌⾁痉挛、出现颈强直,⼀般来说,其反应强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此外,当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如颅内外⾎管、静脉窦、感觉神经、头⽪、颅底部硬脑膜、颅⾻受到牵拉、伸张、压迫或炎症刺激,痛觉主要经第Ⅴ、Ⅸ、Ⅹ脑神经、C1-4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传递,因此在颈强直的同时,可产⽣全脑或局部的疼痛反应。
【临床特点】1.头痛最重要、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基本必然有的症状。
头痛出现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依据病因不同⽽异,如蛛⽹膜下腔出⾎时头痛突然发⽣,全头性剧痛,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引起的头痛是亚急性发⽣,逐渐加重,多为⼴泛性头痛,头痛强度不定。
2.呕吐常见,多呈喷射状与进⾷⽆关,头位变动或头痛增重时呕吐明显,⼀般不伴有恶⼼。
3.颈强直脑膜刺激征中重要的客观体征,头前屈明显受限,头侧弯也受到⼀定的限制,头旋转运动受限较轻,⽽头后仰⽆强直表现。
4.kerning征病⼈仰卧位,先将⼀侧下肢伸直,另⼀侧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成直⾓,然后左⼿固定膝关节,右⼿托⾜跟抬⾼⼩腿,使膝关节伸直,正常可以使膝关节伸展达135°以上。
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伴有疼痛或对侧下肢⾃动屈曲。
5.Brudzinski征病⼈仰卧,下肢伸直,医⽣托起病⼈枕部作被动屈颈动作,当头部前屈时,若两侧髋、膝关节⾃动屈曲,则为阳性。
⼆.椎体束征锥指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瘫痪时引起的⼀组体征。
锥体束从⼤脑⽪质下⾏,经过⽪质下⽩质、内囊、⼤脑脚、脑桥基底部、延髓上部的锥体,⼤部分在延髓下部交叉,⾛⾏在脊髓侧索中,终⽌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

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是指由于脑膜受到刺激或炎症反应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集合,包括头痛、颈项僵硬、霍华德征(Kernig's sign)和布鲁翁征(Brudzinski's sign)等。
脑膜刺激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多种病因,如细菌、病毒感染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脑膜炎。
对于怀疑患者存在脑膜刺激征的情况,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方法来确诊。
一、病史询问首先,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生的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症状的性质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二、体格检查接下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位。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神经系统的运动、感觉和反射等。
通过检查颈项的活动度和肌肉僵硬程度,可以初步判断颈项是否受限,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颈项僵硬。
三、霍华德征(Kernig's sign)霍华德征是一种常见的脑膜刺激征,也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医生会让患者平卧于床上,屈膝和髋关节,并试图使患者自发伸展下肢。
如果患者在抬头时感到颈部和下背部疼痛,伴有抗拒肢体伸展的现象,则霍华德征呈阳性反应。
四、布鲁翁征(Brudzinski's sign)布鲁翁征也是一种常见的脑膜刺激征,用于判断脑膜炎的存在。
医生会让患者平卧于床上,然后轻轻弯曲患者的头颈,如果患者出现下肢的主动屈曲(Kernig's sign)和颈项自发屈曲的现象,则布鲁翁征呈阳性反应。
五、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常用的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一步选择辅助检查手段,如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刺激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脑脊液的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等来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炎。
此外,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和MRI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其他颅内疾病,如脑膜炎、脑脊液积聚等。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

许多化脓菌均可引起。新生儿及2―3 月以内婴儿化脑常为大肠杆菌、其他 G-杆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 菌; 出生2-3月后小儿多为B族流感嗜 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5岁以上小朋友主要为脑膜炎双球菌、
肺炎链球菌。
发病机制:多为由体内感染灶(主要为上 呼吸道、其次为皮肤粘膜等)化脓菌→入 血流产生菌血症或败血症→经过脑屏障至 脑膜→大量繁殖致蛛网膜、软脑膜等部位 旳化脓性脑膜炎。少数可由邻近组织感染 扩散引起,如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 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颅脑外伤、手术、脑 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至今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
环境(化学剂)、宿主反应(免疫 异常)有关。多见于1~2岁婴幼 儿,死亡率约40%.重者虽然存活, 也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现仍无统一 旳诊疗原则,具有下列情况时可作 出诊疗:
1.病前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 2.反复呕吐、惊厥、进行性意识障
碍以至昏迷,无神经定位体征及脑 膜刺激征; 3.肝大,质硬,偶有黄疸; 4.谷草、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肌 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糖↓
睡、烦躁、惊厥、颈项强直、 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婴幼儿可有前囟膨隆 、颅缝增宽。
此期可出现颅神经障碍(Ⅲ、Ⅳ、 Ⅶ等)和脑炎体现如定向、语言、 运动障碍等。
(三) 晚期(昏迷期):约1-3 周,以上症状渐重,意识障碍加深 (蒙眬→半昏迷→昏迷),惊厥频 繁发作,极度消瘦,舟状腹,常水 盐代谢紊乱,最终颅内压急剧增高 造成脑疝,呼吸循环中枢麻痹死亡。
云南神经内科模拟题2021年(107)_真题无答案(618)

云南神经内科模拟题2021年(107)(总分97.99, 做题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SSS_SINGLE_SEL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脑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2.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不可能都出现的症状是SSS_SINGLE_SELA交叉瘫B脑神经瘫痪C瞳孔改变D意识障碍E病理反射3.做头颅CT检查诊断脑梗死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SSS_SINGLE_SELA发病6小时以后B发病12小时以后C发病48小时以后D发病18小时以后E发病1周以后4.对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止再出血的最有效方法是SSS_SINGLE_SELA卧床休息4~6周B保持大便通畅C不再从事剧烈运动或重劳动D保持血压稳定E对先天性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者行手术治疗5.眩晕、平衡障碍多见于SSS_SINGLE_SELA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B颈内动脉血栓形成C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D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E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6.关于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表述错误的是SSS_SINGLE_SELA是由淀粉样物质在软脑膜和大脑皮质小动脉中层沉积导致的脑血管疾病B以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脑叶出血最为多见CMRI梯度回波发现陈旧的点状出血灶可能提示CAAD好发部位是基底节区E脑活检可见动脉壁内淀粉样物质广泛沉积7.男患,70岁,以"眩晕、呕吐、言语不清20小时"为主诉来诊。
既往脑动脉硬化症病史6年,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右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右侧面部及左半身痛觉减退,右侧指鼻试验不准。
诊断考虑为SSS_SINGLE_SELA右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C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D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E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8.男患,64岁,6个月内出现3次突然不能言语,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第3次伴右侧肢体麻木,既往有房颤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诊断学基础知识Z》标准答案

《诊断学基础知识Z》标准答案《诊断学基础Z》辅导资料《物理诊断学及心电图部分》一、选择题:A型题:1.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一侧呼吸音消失见于:D.急性气胸2. 乳腺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提示:D.乳腺癌3.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以下哪个病? C.有机磷中毒4.关于发热以下哪项错误?E.败血症表现为稽留热5.口唇周围疱疹常见于:A.大叶性肺炎6. 下列哪项肢体异常运动是由脑风湿病变引起的?A.舞蹈症7.腮腺炎时,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粘膜红肿,其部位是:A.上齿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8. 突然出现的呼气困难,临床上主要见于:A.支气管哮喘9. 匙状甲多见于:D.缺铁性贫血10. 关于语颤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B.左胸上部较右胸上部强11.慌张步态可见于:D.震颤麻痹12. 正常人心尖搏动的位置是在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A.0.5-1cm13. 急性心肌梗塞发热的主要机制是:A、变态反应14.幽门梗阻时呕吐物特点是:A.含有隔餐或隔日食物15.咯血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了: B.鼻出血16.二尖瓣狭窄杂音的体征是: D.隆隆样17.胸膜摩擦感最清楚的部位是:E.腋中线胸廓下部18. 关于肺部叩诊实音,下列哪项不正确: B.肺空洞19.腹部脏器触诊最常用的方法是: C.深部滑行触诊法20.当实质性器官被含气组织覆盖时,其叩诊音为: D.浊音21.用腋测法测量体温,下列哪项正确:E.测量时间为10分钟22.下列哪项不是伤寒患者的特点:A.慢性病容23.杵状指(趾)可见于下列疾病,除了D.佝偻病24.患者为减轻病痛而采取的体位,叫做:D.强迫体位25. 咳嗽、低热多见于C.肺结核26.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常为何处癌肿转移所致:A.肺部27.单侧眼睑下垂见于: A.动眼神经麻痹28.正常成年人腹部可触及的脏器有: D.横结肠29.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腹膜炎的体征?D.发热3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一般不出现: D.腹泻31. 患者,男,34岁,呼吸困难3天就诊。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治疗及护理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 钠、卡马西平等,用于
控制癫痫发作
镇静药物:如苯二氮卓 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
和紧张情绪
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 素、矿物质等,用于改
善营养状况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清 除病灶,减轻 症状
手术方法:开 颅手术、脑室 引流术等
手术风险:出 血、感染、神 经损伤等
术后护理:监 测生命体征、 预防感染、营 养支持等
谢谢
克氏征阳性等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头痛、 发热、呕吐、颈 项强直等
实验室检查:血 常规、脑脊I等
诊断标准:根据 临床症状、实验 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综合判断
2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 韦、更昔洛韦等,用于
抑制病毒复制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 药、糖皮质激素等,用于
富
食物选择:蔬菜、 水果、瘦肉、蛋
类、豆类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腻、生
冷等
水分补充:保证 充足的水分摄入,
预防脱水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按时作息、
饮食规律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长时间待在密
闭空间
保持个人卫生,勤 洗手、洗澡、刷牙
等
避免接触病毒源, 如避免与患者接触、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治疗及护理
刀客特万
目录
01. 病毒性脑膜脑炎概述 02.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治疗 03.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护理
1
病毒性脑膜脑炎概述
病因
01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能导致病毒性脑
膜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
02
免疫系统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ation sign软脑脊膜受到炎症、出血或理化环境的改变刺激时可出现一系列提示脑膜受损的病征,称脑膜刺激征。
【病因和机理】头痛、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脑膜上的三叉神经与迷走神经感觉性终末器受炎症性及机械性刺激所致。
颈强直是由于支配颈肌群的颈丛神经受炎症,理化改变等刺激后引起颈部肌肉痉挛并伴有疼痛所致。
而阳性的克氏征、布氏征、则是由于相应支配的神经根受刺激所引起。
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两种。
前者主要是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
后者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风湿病、白血病及某些病外疾病对脑膜的影响。
【临床表现】1.头痛、呕吐:头痛常剧烈,是最常见的症状,病程早期即可出现。
一般为弥漫性,有时有枕部和额部特别显著。
呕吐则多为喷射性。
2.颈肌强直:颈部肌肉强硬对被动运动有抵抗,如被动屈颈则有肌痉挛及疼痛。
3.克氏征: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使小腿伸直,正常可伸直达135°以上,如遇抵抗,小于135°并觉疼时为阳性。
4.布氏征:患者抑卧,被动向前屈颈时,两下肢自动屈曲为阳性,为小脑脑膜刺激征。
另外还有皮肤感觉过敏,对听觉和视觉刺激过敏等。
【鉴别诊断】一、细菌感染(一)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冬春季节流行,起病急,病情险恶,脑膜刺激征表现显著:剧烈头痛、呕吐(呈喷射状)颈强并伴颈枕部、脊柱疼痛,克氏征、布氏征均强阳性,视听感觉过敏。
但在流行期间可有“钝挫型”,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略有低热,乏力、腰痛等。
脑脊液大多呈脓样混浊,细胞数可极高(在1.0×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分叶核占优,蛋白增加,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
皮肤出血点和脑脊液可查到脑膜炎双球菌。
(二)结核性脑膜炎(tuberoublor meningitis)多见于儿童,发病多渐起,亦可相当急聚,临床症状除发热、畏寒、头痛等一般中毒症状,各项体征以颈肌强硬出现最早,有早期诊断意义。
此时脑脊液已有改变:压力大多升高,澄清,无色,或微混浊,呈毛玻璃样,静置后往往有薄膜形成。
细胞增多一般在0.05~0.5×109/L个,分类以淋巴细胞占优,糖及氯化物减少。
(分别低于1.96mmol/L和119mmd/L)脑脊液中查到结核菌可确诊。
也可用PCR-DNA-Tb检查确诊。
(三)绿脓杆菌性脑膜炎(pryocyanic meningitis)临床少见。
除表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象与病程进展较缓外,最特征性的改变是脑脊液呈黄绿色,其颜色的深浅往往与症状的轻重、细胞数的多少呈正比。
脑脊液培养可获致病菌。
(四)肺炎球菌性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冬春季多发,多见于2岁以及老年人,临床有意识障碍、颅神经损害、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
可并发脑积水、脑脓肿、偏瘫失语等。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大多在95%以上。
脑脊液呈脓性,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及氯化物减少。
晚期病人可因椎管阻塞而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五)流感杆菌脑膜炎(influenal meningitis)绝大多数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6个月~3岁多见,秋季好发,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肺炎前驱病史。
起病较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略缓,初期仍可有呼吸道症状,婴儿可见囱门突出,皮肤粘膜瘀点少见,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涂片和培养阳性。
(六)布鲁氏菌脑膜炎(brucellar meningitis)可出现发热和头痛、呕吐、阳性克氏征等脑膜刺激征,以及多数颅神经(Ⅱ、Ⅴ、Ⅵ、Ⅶ等)受损症状。
脑脊液压力增高。
外观澄清或轻度混浊,偶可呈脓样混浊。
细胞数增多,分类绝大多数为单核细胞。
蛋白量增高,可在1.0/L以上,糖量减少,氯化物正常或稍低。
脑脊液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多阳性,培养或动物结种可见布氏杆菌。
(七)炭疽杆菌性脑膜炎(anthrax bacillus meningitis)可引起脑膜刺激征及脑膜出血性炎症。
脑脊液呈血性,压力增高,蛋白量与细胞数显著增多,糖显著减少,涂片与培养均可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两端呈方形,互相连接成链状。
(八)其它细菌所致脑膜炎在肠杆菌脑膜多见于羊膜早破、产伤和早产新生儿。
一般于产后1~2周发病。
临床表现有拒食、嗜唾、烦躁惊叫、两眼凝视、惊厥、呼吸困难等。
金黄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常伴有皮肤化脓性感染。
部分病例疾病早期可有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皮疹。
二、病毒感染(一)流行性乙型脑炎(encephalitis B 乙脑)为乙脑病毒引起,多在7~9月急骤起病。
高热、惊厥或昏迷,70~80%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同时肌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及病理反射阳性等。
脑脊液呈无菌性桨液性渗出液:无色透明或微混,压力正常或梢高,白细胞增加,大多在0.05~0.5×109/L之间,偶尔可达1×109/L个以上,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轻度增加,氯化物正常.乙脑单克隆抗体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可确诊,阳性率达85%。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meningitis)有鼠类接触史,冬春季多见,散发。
临床典型病例为双峰热。
第一个热峰伴有头痛与急性上呼吸道症状,持续数天至数十天不等,多数经1~2天或较长时间的缓解期,然后出现第二个热峰,并出现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变化: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正常,少数稍微混浊,细胞数通常在0.1~1.5×109/L之间,淋巴细胞达80~100%,蛋白含量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少数病例的脑脊液静置后的薄膜形成,急性期病毒分离可获得阳性结果。
(三)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mumps meningitis)一般发生于腮腺受侵害之后。
男性儿童多见。
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显著的头痛、嗜睡或半昏迷状态,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木僵及全身抽搐,脑膜刺激征非常明显,同时有瞳孔散大。
两侧常不对称。
还常有恐怖及过敏现象。
脑脊液有压力升高,无色透明,细胞数增多达几百几千,淋巴细胞占绝对优势,蛋白轻度增加。
90%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的诊断意义。
(四)风疹性脑膜脑炎(rubella meningocephalitis)由风疹病毒引起,一般在出疹后1~7天发生。
发病急聚或渐进,常有发热、头痛、喉痛、恶心、呕吐、嗜睡、脑膜激征。
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发生肢全瘫痪症状。
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在早期中性白细胞偏高,后期淋巴细胞占优势。
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量正常。
病毒分离和凝抑制、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可获阳性结果。
(五)单纯疱疹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是非流行性脑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多侵犯儿童及青年,病情较严重。
发病前先在口唇、颊部粘膜以及外生殖器出现水疱,一般经6~10天左右出现脑炎症状:头痛、呕吐、高热、精神异常,并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全身抽搐发生,常伴有局部灶症状:偏瘫、失语、及颅神经损害、癫痫发作,两侧瞳孔不等大,有时出现脑性瘫痪。
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增多达0.1~0.5×109/L。
分类以淋巴细胞占优势。
可以出现大量红细胞,通常在0.5×109个以。
晚期可有黄变。
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或PCR-DNA-HSV阳性可确诊。
(六)带状疱疹性脑炎(zaster encephalitis)多见于中老年。
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发疹前常有不适,3~4天后出现疱疹,在头面部躯干及四肢不同部位,沿一条或数条神经根呈带状分布,呈灼痛或放射痛。
6%伴发脑炎,病变呈弥散性,一般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精神异常、意识障碍。
有的出现一侧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等症状。
并可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
脑脊液外观正常。
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蛋白轻度升高。
脑脊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阳性,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可确诊。
(七)水痘怀脑脊髓炎(varicella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常见于小儿,多发于冬春季。
起病前有轻度的头痛、恶心、四肢痛、发热、鼻衄,发热后24小时出疹,初为斑疹,数小时后以丘疹转为疱疹。
3天至两周发生脑脊髓炎:出现呕吐、惊厥、木僵及谵妄等。
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经过几小时或几一天,患者意识可恢复,此时可出现大脑、小脑及脊髓损害症状。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可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可轻度增加,蛋白可增高。
(八)森林脑炎(forest spring encephalitis)为森林地区所特有的急性传染病。
患者多在壁虱叮咬史,通常突然发病。
呈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或昏迷,并迅速出现脑膜刺激征。
弛缓性瘫痪是本病主要特征之一,对诊断有意义。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无色透明,蛋白量轻度增加,糖及氯化物正常,细胞数多在0.05~0.2×109/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占优,血清学检查可与“脊灰”、“乙脑”相鉴别。
(九)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syndrom)可能为一种病毒所引起。
其临床牲为不规则的发热,因喉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和异常、以及血清中有嗜异性凝集素。
本病过程中可出现脑膜病炎及脑脊髓炎。
前者可有眩晕、复视、脑膜刺激征阳性、嗜睡、精神错乱、最后可呈昏迷状态,有去大脑强直征,双侧巴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占多数,蛋白中度增高。
血清嗜异体凝集反应经豚鼠肾吸附后,滴定效价在1:64以上可诊断。
(十)Mollaret氏脑膜炎(Mollare's meningitis)是一种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病因未明,可能是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为轻症脑膜炎,有复发的倾向。
化验检查特点是发作期间,脑脊液可出现大量的分叶核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以及巨大的易脆的“皮细胞”。
脑脊液呈中度葡萄糖含量减少与轻度丙球蛋白增加。
每次发作2~3天可缓解。
缓解期病者健康恢复,但血中白细胞减少与轻度嗜酸细胞增多的倾向,血清中有中度IgM升高。
(十一)散发性脑炎(sporamdic encephalitis)实际包括病毒性脑炎和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脱髓鞘性脑病两大类,多数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半数患者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脑实质广泛受损的表现,几乎所有脑损害的神经精神症状均可为本病临床表现。
按其主要特征,临床可分为昏迷型、脑瘤型、癫痫型和精神异常型四种类型。
常有不同程度植物神经损害症状,表现为大汗淋漓或中枢性发热等。
少数病人可出现布氏征、克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可邮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部分病例脑脊压力增高,细胞数在0.1~109/L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多数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