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练习题

项羽本纪练习题
项羽本纪练习题

高二语文周测试题《项羽本纪》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分)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认为……出奇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暗中。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判断正确的是()

①梁以.此奇籍②足以.记名姓而已③以是知.其能④略知.其意

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D.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籍胸怀大志的一组是:()

①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③彼可取而代也。④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A.①③ B.①② C.②③D.①④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故,事得已。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三、阅读下文,完成6—23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

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4分)

(1)项王军壁.垓下(2)平明,汉军乃.觉之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辟易

..数里(6)亡.其两骑耳

(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8)马童面.之,

(9)非战之罪.也。(10)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2)乃.有二十八骑

(1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14)吾为若德.。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土地

B.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

..接战。短小轻便的兵器

C.顾见

..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见

D.若非吾故人

..乎?老朋友

8.找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

A项王军壁垓下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此天之亡我。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亦足王.也D.邑.万户

1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不忍杀之。

C.我何面目见之?D.马童面之。

11.与“籍独不愧于心乎”句中的“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今独臣有船。D.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汉骑追者.数千人。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忍杀之,以.赐公。具告以.事。

1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寿毕,请以.剑舞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籍独不愧于.心乎良曰:“长于.臣”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B.然今卒困于此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闻汉军四面皆楚歌B然今卒困于此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D籍独不愧于心乎?

16.“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这句话的准确译文是()

A.项王的身上也被十几个敌人刺伤。

B.项王的身上也覆盖着十余处创伤。

C.项王自己也受伤十余处。

D.项王自身也受了十余处伤痕。

17.下列句子不符合文义的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天要让我亡,我还渡江干什么?

B.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怜我让我为王。

C.有美人名虞,长幸从。

有一美人名叫虞,项羽常常幸运的跟从。

D.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江东父老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不在心里有愧吗?

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④⑤⑥

19.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③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A.①②B.③⑤C.①④D.④⑤

2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由项羽这句话变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面临国难民忧,曾写过一首政治抒情诗,借项羽当时的心态,抒发自己的情志,这首诗的全文是。(5分)

22、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用原文回答)(1分)

23.翻译下列句子:

(1).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4)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6)是何楚人之多也。

(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0)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严。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项羽本纪节选阅读答案

项羽本纪节选阅读答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项羽本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①固不如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秦时与臣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①沛公奉卮酒为寿②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B.①故听之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①君为我呼入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①因言曰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①乃夜弛之沛公军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臣活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吾得兄事之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籍吏民,封府库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伯在获知范增劝说项羽要抓住机会袭击刘邦的消息后连夜跑到刘邦的军营中找张良 一起逃跑是幌子,其根本目的是要向刘邦告密。 B.张良作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不仅才智过人,更可贵的是他对刘邦的忠心耿耿,危难之际对刘邦不离不弃。

项羽本纪 知识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项羽本纪 一、实词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才气 ..过人:句中古义“勇武有力”今义“才华” (2)期山东 ..为三处:句中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3)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句中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区域” (4)欲以力征经营 ..天下:句中古义“统治”今义“筹划管理” 3、一词多义 属 诸侯皆属焉(归属,归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独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仅) 二、虚词积累 乃 平明,汉军乃觉之(才) 乃有二十八骑(才) 左,乃陷大泽中(就,于是)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竟然、却) 以 梁以此奇籍(因为) 以示士卒必死(来)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皆沉船,破.釜甑(使……破) 2、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认为……有奇才)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毋妄言,族.矣(灭族) 楚兵冠.诸侯(位居……之首) 项王军壁 ..垓下(驻军;安营) 左.,乃陷大泽中(向左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军) 马童面.之(对面细看) 4、名词作状语

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向南) 豪杰蜂.起(像蜂一样)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项梁怒.之(对……发火)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怨王侯叛己,难矣 尚不觉寤不自责,过矣 2、被动句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然今卒困于此 3、状语后置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 籍独不愧于心乎 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4、定语后置句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5、固定格式 汉军至,无以 ..渡(没有办法)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什么……呢) 乃分其骑以为 ..四队(以之为、把它作为) 五、其他重点词语 又不肯竟.学(终、完) 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暗中;部署,约束)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 九战,绝.其甬道(多次;断) 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去,往) 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未尝败北.(失败)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即使,纵使)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舜目盖.重瞳子(语气词,表推测,大概)及羽背.关怀楚(放弃)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耀;施展)

《愚公移山》《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屠自后断其股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答案: 【分析】【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包括答案.doc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下 面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 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 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 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 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 ①汉骑追者数千人②南冥者,天池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不忍杀之,以赐公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完整版)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 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 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 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 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 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 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 自然段)(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思考: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阳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

高中传记选读-粤教版_项羽本纪_苏武传_马钧传_文言知识总结

13 项羽本纪 一、实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实词。 1.数 (1)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责备)(2)天下匈匈数岁者(几) (3)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细密的)2.亡 (1)是时桓楚亡在泽中(逃亡) (2)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军队)(5)此亦天亡秦之时也。(灭亡) (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丢失) 3.制 (1)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控制)(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3)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7)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体制)4.举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取) (2)戍卒叫,函谷举(攻取) (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发动)(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发动)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端起) (7)举身赴清池。(投)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壁 (1)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壁垒) (2)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陡峭的山崖)6.发 (1)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派遣)(2)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射箭)(3)成语:引而不发(射箭) (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焕发)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头发) (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草木) (7)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8)发号施令(发布) 二、虚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虚词。 1.莫 (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没有人)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不要) 2.独 (1)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唯独)(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3)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 三、词类活用:请解释句中活用情况和意义。1.项王怒.之。怒:意动 2.毋妄言,族.矣。族,名-动,灭族 3.梁以此奇.籍。奇,意动,认为……奇4.使公及桓楚将.。将,名-动,率领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苦,使动,使……受苦 6.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坑,名-动,活埋 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下,名-动,归顺8.项王军壁.垓下。壁,名-动,修筑营垒9.项王泣.数行下。泣,动-名,眼泪10.田父绐曰:“左.。”左,名-动,往左边走1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动,往东走1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身,名-动,亲身参加13.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状,向东14.亦足以王.也王,名-动,称王1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使动,使……称王四、古今异义词:请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项羽本纪》检测练习题答案

《项羽本纪》检测练习题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 lù)(2)狱掾.(yuàn) (3)力能扛.鼎(gāng)(4)时不利兮骓.不逝(zhuī) (5)田父绐.曰“左”(dài)(6)项王瞋.目而叱之(chēn) (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yì)(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 (9)乃自刎.而死(wěn)(10)舜目盖重瞳.子(tóng) (11)自矜.功伐(jīn)(12)岂不谬.哉(miù)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释 1.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困) 2.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匈匈通“汹汹”,社会动荡不安的样子。) 3.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被通“披”,穿上)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面通“偭”,以背相向) 5.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佩服)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形容词意动,对……感到生气。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名作动,被灭族。 3.梁以此奇.籍。形容词意动,对……感到惊奇。 4.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皆为意动,以……为苦(疲)。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使动用法,使……受苦。 6.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名作动,向东前进。 7.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名作动,活埋。 8. 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然(认为……正确) 9.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名作动,修筑营垒。 10.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道路。 1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动词作名词,眼泪。 12.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名词作动词,向左走。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作状,向东。 1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向西进军。 1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作动,称王。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名词使动,让……称王。 1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名作动,归顺。 1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作动,向东出击。 19.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名作动,亲身参加。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数 (1)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shǔ,数说,责备) (2)天下匈匈数岁者(shù,几,多)

《项羽本纪》知识点归纳检测(附答案)

《项羽本纪》 一、一词多义(实词) 扛:1、(gang)双手举 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项羽本纪》 2、(kang,第二声)用肩膀承担物体。 扛枪 期:1、动词,约定 期山东为三处——《项羽本纪》 2、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ji)周(年、月)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尚书?尧典》 4、(ji)期服,旧时为亲属服丧一年、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穷:1、尽,穷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2、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君子亦有穷乎《史记?孔子世家》 3、困,处境艰难 穷来从我《史记?项羽本纪》 4、追究到底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属:1、连接,引申为跟随 项王渡淮,骑者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2、托付,交给,特引申为交给官吏治罪。 乃以秦王属吏。——《史记?高祖本纪》 3、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4、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纪》 5、亲属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6、从属,隶属,归属 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 拔:1、抽取,抽除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2、攻下,攻克已拔,皆坑之 《史记?项羽本纪》 3、突出,越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卒(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上》纵 1、发放 莫敢纵兵《史记?项羽本纪》 2、耸,向上引 将身一纵,轻跳入瀑布泉中《西游记》

3、连词,即使,纵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幸:1、宠爱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史记?项羽本纪》 2、幸运,幸福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3、欢喜妒人之能,喜人之失《骂尸虫文》 4、希冀,期望无其人而幸有其功《荀子?君道》 持:1、一只手从下托扶 左手据膝,右手持颐《庄子?渔父》 2、控制,挟制 持吏长短《史记?酷吏列传》 3、掌握 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4、对之,对峙 楚汉久相持未决《吏记?高祖本记》 当 1.抵挡,抵抗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2.对着,朝着 木兰当户织 3.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4.往昔,过去的 遥想公瑾当年 独 1.只有,唯独 今独臣有船 2.独自,单独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难道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引 1.借口 乃引“天亡我” 2.率领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拉开(弓) 将军夜引弓 4.延请 引赵使者蔺相如 5.退回,调转 相如引车避匿 故 1、缘固,原因,所以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 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将领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逃亡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长于臣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 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 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高二复习项羽本纪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二《项羽本纪》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11 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 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 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略:大略B.又不肯竟学竟:终了 C.毋妄言,族矣毋:别,不要D.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害怕 B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暗中。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书不成,去②去北军二里余 B.①梁以此奇籍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①以故事得已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D.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B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判断正确的是( C ) ①梁以此奇籍②足以记名姓而已 ③以是知其能④略知其意 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答案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10、文中写项羽学习时“不肯竟学”,只求“略知其意”,后又说其“才气过人”,是否矛盾?这些表现与其功业成败有无联系? 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

项羽本纪归纳

《项羽本纪》归纳 201402 班别:姓名:学号: 一、通假字 1.老弱罢.转漕() 2.天下匈匈 ..数岁者() 3.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4.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 5.骑皆伏.曰() 6.马童面.之() 二、一词多义 1.亡 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②此天之亡我() ③亡其两骑耳() 2.为 ①为秦将亡翦所戮者也() ②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③自为诗曰() ④我何渡为() 3.骑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②麾下骑能从者八百余人() 4.举 ①遂举吴中兵() ②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 ③杀人如不能举()

5.泣 ①项王泣数行下() ②左右皆泣() 6.数 ①汉王数之() ②汉果说挑楚军战() 7.谢 ①汉王笑谢曰()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③哙拜谢,立而饮之() ④乃令张良留谢() 8.已 ①皆已惮籍矣() ②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 ③数日,已降()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 9.即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10.虽 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11.被 ①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三、重点虚词 1.以 ①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②梁以此奇籍() ③谕以所为起大事() ④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⑤汉军至,无以渡() 2.则 ①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②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3.之 ①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闻之皆争下项王() 4.乃 ①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②平明,汉军乃觉之() 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④左,乃陷大泽中() 5.且 ①破齐、赵、且欲击楚() ②外黄恐,故且降() ③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四、古今异义 1.学书.不成,去.()()

《项羽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资料

《项羽本纪》导学案 (学生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简介 (一)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当完整性 3、如何学习传记文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 4、传记的学习目标: 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二)《史记》知识填空 1、《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按篇目的内容来分,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归在();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归为();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归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归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归在()。《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 3、高中阶段我们还曾学过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是《》。(三)《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项羽本纪》检测训练

《史记·项羽本纪》检测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9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略:大略B.又不肯竟.学竟:终了 C.毋妄.言妄:狂妄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阴暗。 2.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籍胸怀大志的一组是() ①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③彼可取而代也。④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的名将。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籍年少时,读书识字学剑均不成,要求项梁教他兵法,要学过人的本领。 C.项梁杀了人,与项籍一起躲到吴中之地,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事,项梁常出头主办,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干。 D.始皇巡游会稽,项梁和项籍一起观看,项籍充满自信地认为始皇位是可以谋取替代的。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话,然后按要求回答1-5题(22分)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B.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C.然身被坚.执锐首事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铠甲 D.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都,名词作动词,建都、定都

《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项羽本纪会稽起兵》文言文知识体系 填空 (一)通假字 自怀王入秦不反(“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遂举吴中兵(举:发动) 籍为裨.将,徇.下县。(裨将:pí副将、偏将)(徇:xún巡行示众)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yuàn官员,狱掾:典狱官。)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部勒:部署,组织;阴:暗中。) (三)词类活用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动词的意动用法,对……生气发怒。) 梁以此奇.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是奇才。) 于是项梁然.其言(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名词作动词,灭族。) 与怀王都.盱台。(名词作动词,驻守国都。) (四)特殊句式 谕以所为起大事状语后置句 封于项状语后置句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状语后置句 梁父即楚将项燕判断句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动句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 《项羽本纪鸿门宴》文言文知识体系填空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二)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三)词类活用 籍吏民(名词用作动词,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吾得兄事之(名词用状语,象对待兄长那样)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 ①勇猛。《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 ①无赖。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家室被项羽掳走。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③当机立断。鸿门宴前,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回“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胸怀宽广,听得人劝。郦食其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从头到尾都在听从别人的意见。 ⑤简单、粗鲁。刘邦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并不是刘邦有意为之,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不读书,简单、粗鲁的人。

高考文言文《项羽本纪》《飞将李广》阅读练习及答案

《项羽本纪》《飞将李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 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 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军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归其大军。(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飞将李广》)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 我/ B.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 我/ D.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