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分析2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文化休息区
区公园
小游园与街心 花园
每居民占8㎡ ,每个面积33 公顷至482公 顷,文化休息 公园为居民的 休息、运动、 文化教育、科 学普及创造条 件,满足其文 化生活上的要 求。
每居民占4㎡ ,每个4至33 公顷,全市共 24个分布于各 个居民区内。
每居民占2㎡, 每个占0.5至8 公顷,全市共 54个均匀的分 布于居民区内 ,供老人与小 孩休息散布。
将市区分成二十几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其间用绿色地带相隔离,将园林、 绿地、菜地、果园、苗圃及部分农田等都作为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
二、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变迁
1.西安市园林绿化发展
•人文体征
▪古城墙 ▪周秦汉唐四大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 ▪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鸿门宴故址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东经107°407′-109°49′ •北纬33°39′-34°45 ′ •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
•1868年建成的上海外滩公园
近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是数量少、品质差。 原因:战争的不断破坏
社会生产力的地下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意识到绿地的作用。
积极意义:公园可供大多数人游憩的绿地类型已经出现,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 展,对中国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1958年)
规划 园林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防护林带、河岸绿化和农林间作区; 公共绿地:包括市、区街心花(园)坛、坊内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游园; 专用绿地:包括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
2.3 1995年西安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背景
•规划理念
•编制要点
•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 ,造成了城市规划转型 滞后,但也更加注重与 区域性的规划(研究)相 结合,研究城市环境容 量和确定最佳规模等。 •《城市规划法》的颁 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 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法制 化的轨道。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早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绿地的分布较为零散。
这些绿地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如一些小型的森林、草地和池塘等。
它们主要起到了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和简单农业生产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大量的农田和自然绿地被侵占,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
这一时期,绿地系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城市中的绿色空间逐渐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绿地系统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一方面,城市规划中专门划出了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
这些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减少噪音等生态功能。
比如,大型的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周末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跑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加强。
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和花草,形成了绿色的廊道,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能够吸收汽车尾气,降低道路温度。
此外,一些城市还建设了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增加绿色覆盖。
在绿地系统的演变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可以在城市中营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的绿地景观。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绿地进行更加精准的养护和监测。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限制了绿地的大规模扩张。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要开辟新的绿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其次,绿地的分布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老旧城区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而新开发的区域可能拥有较为充足的绿地,但往往距离居民较远,使用不便。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和管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绿地系统进行分析,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地系统的定义与特征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的公园、花园、绿道、绿化带等组成的空间系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连续性:绿地系统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元素,这些元素之间通过连续的绿地组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相连通。
2.绿地多样性:绿地系统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庭院、绿化带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各种休闲、运动和生态服务功能。
3.生态功能:绿地系统通过植物的吸附、调节作用,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收雨水等,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功能:绿地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提供社交、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
二、绿地系统的优势与问题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生态环境优化: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湿度、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居住环境的质量。
2.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系统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得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水资源调节:绿地系统可以吸收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通过地下水补给和植被蒸腾维持城市水平衡。
4.社会文化价值:绿地系统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提供方便的社交和文化活动空间。
然而,当前城市绿地系统面临一些问题:1.绿地空间不足:城市绿地总体面积较小,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且分布不均衡。
2.绿地质量差:部分绿地面临土壤污染、水源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

3.7 绿地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创建指标,西安市继续以大树栽植、广种花卉、新建园林景观、提升绿地档 次为重点,为2014年9月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冲刺:三年内计划栽植大树10万 株;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机场高速沿线60米宽的景观林带和30-50米宽的绿色廊道; 计划今年完成9个公园以及120个城市小广场(小游园)的建设;垂直绿化1700栋建 筑物。同时,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共拆除约11000米院落围墙,把沿街的围墙拆 迁率提高到90%以上。15年后的古城西安,将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型公园”。 将在现有59处公园、绿地的基础上,新增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和7座历史文化公园。 预计到2020年,西安城市绿地面积总计将达35850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市国土总面 积的三十分之一强),公园绿地达6005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城墙内面积的近5倍), 防护绿地4800万平方米。届时西安市主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人均规 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8m2,绿地率为50%,绿化覆盖率为55%。公共设施的绿地率不 低于30%,部分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不应低于75%,新建各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市政公共用地绿地率为30%,道路的绿地率则为20%-25%。围绕西安城区的灞 河、浐河、沣河等8条河流和一、二、三环道路分别建设30-100米宽(在主要道路两 侧根据现场情况)的生态林带,与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小游园等构成“珠落玉盘” 的大地格局,同时绿地斑块系统和绿色廊道系统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 间体系。再配以若干条200-500米不等宽的三环绿带、幸福林带、唐城林带、丰庆路 林带、渭河风景线、灞河风景线等花园式绿化带。
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 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含曲江旅游度假区、大雁塔北广场及大慈恩寺)、汉城水 上公园、南郊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草滩生态园、曲江南湖、大明宫皇宗遗 址公园、西安生态博览园。 7座历史文化公园 长安城遗址公园、大兴善寺、半坡遗址公园、阿房宫遗址公园、唐城遗址公园、 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分析

主干道、景观路 绿地率≥20%
次干道
绿地率≥30%
中心岛、转盘等 “黄土不露天”
1.2.4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
• 一、布局原则 •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部分的
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景观功能 •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 • 3、城市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
芜 湖 市 建 成 区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2)
一、组织管理(10分) 1、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2、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创建
活动动员有力,组织保障、政策资金落实; 3、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
力; 4、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
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5、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
28.63 36.36 6.47 7.27
表4-9:四个公园综合生态效益价值
固碳效益
净化空气
削减地表径
(万元/年)
效益(万元/年)
流效益(万元/年)
总价值 单位 总价值 单位 总价值
单位
价值
价值
价值
( hm2)
( hm2)
( hm2)
234.14 8.18 9.97 0.35 266.44
9.31
184.47 5.07 7.99 0.22 288.02
价值 万元 3.6
2.81 0.67 0.79
SO2
总量 价值
kg
万元
342.38 0.38
273.56 0.31 62.95 0.07 89.52 0.1
NO2
总量 kg 785.86
浅谈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 .] / 白思பைடு நூலகம் 0 现代项目管理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第一版 0 [ +] / "234567 8 9:9;5<5:7 (:=7 >7?750 # )?>@5 73 7A5 "234567 89:9;5<5:7 B3@C 3D E:3FG 5@;5 %A>2@ ’@>7>3:0 +11- HI#0 [ J] /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 0 建设工程项目 管理 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K , 0 第一版 0 [ -] / 陈劲 0 研究项目管理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K J, 第一版 0
! 工程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建材》 +11L 年第 - 期
【 文章编号】 : .LM+ K -1.. (+11L ) 1- K 1..N K 1J
浅 谈 建 设 城 市绿 地 系 统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分 析
参 考文 献
!"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 ! "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 到人工创意、 公共 绿地 至生态绿地系统几 个阶 段。自然 萌生 阶段主 要是 指以狩 猎 围牧为目的的园圃; 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 足达官贵人 及宗 教需求为目的的 宫苑、 寺院, 主要是私 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N 世纪中后期, 进入城市公 共绿 地阶 段, 由于工 业化 导致城 市 人口激增, 在生产力迅 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的卫生 环境恶化, 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 绿色空间。欧 洲、 北 美掀 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 潮, 称 之为 “公 园运动” ; +1 世 纪初, 尤其是 二战以后, 欧、 亚各国在废墟上开 始重建城 市家 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 力拓建绿地, 另一 方面 许多国家开始采取 措施疏 散大 城市人 口、 创建 新城, 城市 绿 地建设迈入了继 “公园运动 ” 之后 的第二次历 史高潮。+1 世 纪 M1 年代初, 生态学作 为设计理念被引入 绿地规划, 城市绿 地建设开始呈现出 新特 点。从而 赢来 了以营 造改 善城市 环 境及满足景观效应 为双 重目的 的生 态绿 地阶段。 如美国 麻 审,业主方研究部 ! 工 程部人员对展项所 表述科学 思想、方 法及内涵的效果 作出 了评估, 由我方 主持 了全过 程的 各项 活动,通过竞争性 谈判 确定中 标侯 选人 名单。经 过近 一年 的工作实践我 们在 计划、投资 、合同管 理方 面的 能力 深获 业主好评,现已将 业主和 我们 的造价 合同 部门 融合在 一起 工作;在编制有 关规范 的过 程中,以 我方 人员 为主, 业主 方相关人员提供 协调 配和而 顺利 完成;在 与建 筑工程 的协 调配合过程中,我 们又充 分发 挥建设 监理 和工 程技术 的优 势,协助业主展项 管理 部门 搞好与 业主 建筑 管理 部门、建 筑设计院、建筑监 理及 建筑 承包商 的协 调配 合工 作;在确 定甲控材料、设备 清单 及其 供货商 名单 的工 作中,又 代表 业主处理全部有 关事 宜;在与 市档 案馆协 商确 定档案 结构 后,由我方组织 人员,一 人负责 我方 的资 料,一 人负 责业 主的技术资料,一 人负责 业主 的工 程资料 来完 成工程 档案 资料的工作。可见 科学中 心的 项目 管理活 动中 既有业 主与 我 的融合互补的管理,又有业 主的委托咨 询顾问的 管理, 也有部分工作采 用了类似于 “合 作管理 ” ( "#$%&’$(&))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理论分析

的协调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 的高效能 ;如何通过绿地景观格 局设计来保持生物多样性 ; 如何 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 。 使其形 成一个种群分 布合理的整体 ;如何将城市外 围的生产绿地纳
入绿地生态系统规划 , 建立一专 多能 的生态防护体系 ; 如何打
我国古代城市选址 常以“ 负阴抑 阳, 冲气 以为和” 为指导
林 到森林公 园。所有这些 , 构成了绿地 系统 的文化 内涵 , 丰富
作者简介 : 陈伟(92 )男, 南汝南人 , 17一 , 河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城镇建设发展与研 究。
s E E&T cHN。L cINc E 。GY V s。N 科技视界 I7 II 5 2
21 生 态 原 理 .
构; 绿地形式 美是一种合 乎规律 的形式 . 绿地 形式美 虽然有 主客 、 内外关 系之分 , 不能完全等 同于客观规律本身 , 但却是
同这种规 律相适应 的 ; 地形式美是一 种合 目的形式 , 绿 绿地 是与人类 生命活动 的 目的及人类 生存需要 的满足 相关 的形
绿地生态 系统规划就是恢 复绿 地之 间被 人类活 动 中止 或破坏的相互联系 。 以绿地空 间结构 的调整 和重建为基本手 段, 改善绿地 生态系统 的各 种服务功能 . 高其基本 生产力 提
思想 , 取背 山面水为基本格局 。其核心是创造 人与 自然共生 的 良好生态环境。绿地形式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 一是绿地在
式 。因为绿地是人类为生存或生存得更好 , 并寄托人类 心灵 的现实生活境域 ; 绿地形式美是 显示 了人的创造智慧和才 能
的有无 限多样变化 的形式 。比之于建筑 , 绿地不是一种 固定 不变 、 械的形式 ; 机 绿地形式 是人类 的欲望 、 情感 、 理想 的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张浪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2010上海世博园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张浪图01 上海世博园绿化总体布局图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10)02-0014-05收稿日期:2010-03-10修回日期:2010-04-20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上海世博会摘要:目前,上海世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迎接世博会开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中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后滩公园、世博村园林、场馆绿地以及各道路绿化等。
在此,作为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设计导读,从总体定位、系统规划、先进理念特色等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许多魅力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建筑与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拥有引人入胜的外部空间。
诸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水城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和苏州河等等,无不以其独特的滨水开放空间装点着城市的容颜,并在现代城市环境和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走向永恒。
借世博会之机,上海的绿地公园建设又为城市健康向上的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空间的开放的临水空间,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同时由于水的光影特征,它也是创造宜人都市环境、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
它将形成上海新的魅力地区,成为上海另一个“城市的橱窗”和“名片”。
1 前瞻性的定位从上海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布局和系统层面来解读,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建设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上海绿地系统规划中“一纵两横”景观中的“一纵”——“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生态廊道,世博园区绿地的规划建设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赋予上海滨水城市不可剥离的自然生态格局。
纵观历史长河,好像黄浦江只要拐一个弯,就有一个大故事,每个转角往往会逐渐形成人群集聚处,而集聚的地方常常是广场或者绿地。
而这块“绿心”恰好位于黄浦江拐弯处,地理位置优越。
如此选择,可谓用心良苦;如此选择,正是要将沿江绿带还原给大自然,交还给上海城市。
同时,呈带状的滨江公园不仅是浦江沿岸绿地,也是上海城市公共绿地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
世博园区绿地将会成为一块与中心城区大型绿地浑然相成、不可或缺的结构型绿块。
从上海市绿地版图上可以看到,历史上,整个浦东,尤其是南部区域大型绿地资源奇缺。
由于区域绿地服务半径过大,导致周边百姓赏绿观绿、户外休闲十分不便。
而今,世博园区绿地的诞生自然而然地扫除了这个城市局部区域大型公共绿地的盲点。
2 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2.1 绿地系统布局世博园区绿地系统以世博公园为核心,以轴线大道、步行景观带、浦江景观带和网状道路绿化为主体骨架,构建绿环围绕、绿楔绿网交织、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布局(图01)。
通过绿地体系的生态网络布局,强化各功能片区、场馆间特色景观林紧密联系,形成绿化景观完整系统。
同时绿地也是组织人流、保障安全的重要场所空间。
2.2 绿地总体结构世博园区绿地总体结构以“一核、一轴、两带、多楔”为主,由黄浦江向两侧城市空间延伸,突现“蓝绿相依,绿网交织,绿楔深嵌,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系统结构特征(图02)。
一核——世博公园;世博公园是全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位于世博园中心滨江区块,是一处大型生态型游憩公园,也是园区的绿色核心。
一轴——世博大道绿化;世博大道绿化是世博区景观绿化空间层次上南北向轴线的重要复合型绿化广场型空间,轴线与黄浦江交汇处形成景观高潮。
两带——滨江绿带、缓冲绿带;滨江绿带:黄浦江两侧各有一条滨江绿带沿江展开,同时串联起世博园区各展馆组团绿化。
缓冲绿带:世博园区与城市相接地区设置大型绿化带,满足停车等功能要求。
多楔——多个楔形绿地;核心区域外的场馆内有多条楔形绿带垂直于浦江,使江面景观和滨江绿带渗透到园区内外。
同时利用沿江防汛标高和自然标高的落差,塑造高低起伏的坡地景观。
2.3 绿地差异化定位“做足绿文章,做足水文章”是世博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
大量的绿地将是世博园的重要特点。
这些绿地在世博会结束后大部分将会被继续保留,成为市民可漫步其间的亲水绿地。
世博园既要展示整体的和谐,也要表现各类绿地的特点,形成景观中的特别性和高潮点。
差异化定位,将不同性质绿地进行有机组织是本次世博会绿地系统规划的一大特色(图03)。
根据世博园区绿地的景观、生态及社会的功能效益以及后续利用情况,规划的主要公园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01):表01 2010上海世博会主要公园绿地列表Table 01 Green spaces of the major parks in EXPO 2010 Shanghai名称场地区位规模功能定位设计理念景观特色世博公园浦东片区约23.73hm2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滩”“扇” 乔木引风林、起伏地形、仿生小品江南公园浦西片区约15.30 hm2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从制造到创造年轻世博、装配式公园白莲泾公园浦东片区约12.61 hm2 永久型滨水绿地“漾” 保留塔吊、观江平台、“隐藏”建筑后滩公园浦东片区约13.96 hm2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滩”的回归内外双滩、净化湿地、梯地禾田庆典广场浦东片区约2.1 hm2 永久型城市广场舞台水镜、条形广场机理、现代设计元素世博轴浦东片区约13.22 hm2 永久型城市综合体环保景观走廊阳光谷、台阶式草坡世博村景观浦东片区约25.28 hm2 永久型社区绿地“家园” 多元要素、“珠落玉盘”城市最佳实践区景观浦西片区约15.0 hm2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可看、可思、可乐” 水带、伞元素构筑物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包括世博公园、后滩公园等。
其主要特征为规模较大,生态系统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休憩和活动场所。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包括江南公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等。
其主要特征为世博会期间作为公园用地,内部设施建设以临时性和装配性为主,世博会后会重新规划利用。
永久型滨水绿地:主要包括白莲泾公园等。
其主要特征为滨水开放空间,具有较好的公共性和景观性,以生态和功能联系为主。
永久型社区绿地:主要包括世博村景观等。
其主要特征为强调社区性与宜居性,规划设计中突出人文和生态要素的运用。
永久型城市广场:主要包括庆典广场等。
其主要特征为以集会、演绎活动为主,设计中大量运用硬质铺装和高科技动态景观。
永久型城市综合体:主要包括世博轴等。
其主要特征为强调连续性与空间导向性,强调复合功能及高科技生态技术的综合运用。
3 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3.1 关注场地的地域性特征鉴于基地为带有明显滨水码头工业特征的城市中心用地,为处理好基地与水、城区的关系,体现“市中心的绿地、滨江的绿地”特点,各方案都表达出设计以生态绿色为基底,依据滨水绿地防洪设计要求,设计地形整体由江面向浦明路缓缓抬高,创造亲水平台、滨江步道、湿地滩涂等亲水环境,考虑人与自然的可达性与亲密性并努力恢复滨江生态系统,同时适度保留并改造工业时代特征的建筑设施,将工业遗迹资源化(图04)。
3.2“绿色城市”(Green City)理念将生态理念通过生态设计来解决实施项目的生态平衡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目前设计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其内涵是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图05)。
荷兰NITA设计公司提出的以“绿色城市”理念为核心思想,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秉承“围绕世博主题,构建和谐城区。
”的理念,绿地系统规划把生态性与文化性相融、整体性与特色性并存、共享性与层次性互动作为三条核心理念,并贯穿绿地系统规划始终。
“生态设计”不再是简单地扩大绿化面积,还表现在对建筑设施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对洪水控制途径及水净化、循环利用的重新认识;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以及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等等。
3.3 场地利用的合理性世博园区绿地最大的特点及最棘手的问题是它担负着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城市休闲绿地的双重功能,在世博会期间必须有大面积的硬质广场、集散空间、顺畅的人流活动交通体系,而会后的城市休闲绿地又需要大量的绿地及植物景观。
如何将两者的矛盾合理地解决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
各方案在此问题的解决上都本着合理变更的原则,通过减少或取消临时性设施、高架设施、硬地面积和转换部分设施功能来保证会后的绿地率。
充分发挥场地特征,有创意、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是展示世博园区形象、凸显城市魅力的关键。
世博园区绿地因世博会高容量与公园绿地率冲突、防洪与亲水的矛盾、工业遗产与人性尺度协调等问题,使其方案设计更具挑战性,本次世博园区绿地的各个设计方案在功能布局、游憩组织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的处理手法和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值得我们在日后类似的项目设计中借鉴,对于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4 提升园林环境的高新技术含量世博园区园林绿地建设,强调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展示,以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
本着节俭办博的基本原则,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和新材料新技术,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放在战略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建设中,应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要通过科学规划加以引导,注重投入产出,促进节约用地、紧凑发展,促进各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全面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
下面以世博公园为例,简介其如何运用和实现相关高技术要求。
(1)世博公园场地容量:世博公园规划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比率为8%,会间绿地率50%,道路场地面积比率42%;按现行《公园设计规范》,活动场地最小为5㎡/人,世博公园容量为2.44万人。
但是会展时,预计世博公园平均日人流量为4万人次,最高人流量可达8万人,只有扩大容量,采取安全措施,才能满足游人交通集散和观光游览需求。
会间占地35%的绿地可作为临时集散场地;道路场地容量标准为人均道路场地面积2.5㎡,达到极限容量。
(2)世博公园场地舒适度: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场地环境,是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为此,设计任务书中制定了道路硬地遮荫率和座位数指标,来提供人性化的环境。
遮荫率即遮荫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道路场地面积的百分比。
遮荫物特指在世博会期间,人可进入的,可用于遮荫、临时避雨的绿化植物等,遮荫率须不小于25\%(图06)。
(3)世博公园滨水岸线:世博公园要注重黄浦江两岸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创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通过保育滨江生态湿地、关注浦江潮汐变化“还滩于河”,做活“水”文章。
利用防汛标高的分级和防洪墙标高内场地面积的不同比例,消化了防洪墙标高的落差变化,塑造高低起伏的滨江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