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 技术文档
水文分析和地形分析、提取山谷和鞍部点

Arcgis地形分析DEM提取坡度(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中得到的DEM数据:huainan(2)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参照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0 -60] 度间变化右键点击图层[Slope_TinGrid],执行[属性命令],设置图层[符号系统],重新调整坡度分级。
将类别调整为5,点[分类]按钮,用手动分级法,将中断值调整为:10,20,30,40,60。
DEM提取山顶点1.添加dem数据,制作15m和75m等高线。
2.制作阴影阴影图像【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地表阴影】,生成地表阴影图像hillsha。
3.提取栅格数据的有效区域。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要提取的文件名”=“huainan54”>=0,(注意:红色等号是1个=,而不是栅格计算器中的2个==)。
“back”=“huainan54”>=0,生成back文件。
5.按照等高线75m等高线15m,back,hillsha叠放。
1.提取dem数据中的最大值。
【空间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块统计】,生成maxpoint文件参数设置如下:Maxpoint7.提取山顶点。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输入命令:sd=([axpoint]-[淮南54])==0,生成sd文件。
8.山顶点栅格文件二值化。
【空间分析工具】----【重分类】----【重分类】。
生成re-sd9.生成山顶点栅格数据转换为shapefile。
【转换工具】----【栅格转换】----【栅格数据转点】,生成山顶点矢量文件。
ArcGIS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提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知识讲解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一.实习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
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的地形特征点线,具有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山谷的提取更难,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提取鞍部点,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可以来提取一些鞍部点,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实习目的(1)熟练掌握基于DEM利用ArcGIS进行提取相关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2)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特征;三.实习内容1.提取dem数据的SOA2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3.基于DEM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4.鞍部点的提取四.实习数据DEM五.实习工具Surface Analyst,model工具六.实习步骤1.提取DEM的SOA数据A.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 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B.基于反地形 DEM数据求算坡向值;C.利用 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 SOA2,由原始DEM数据求算出的坡向变率值为 SOA1;D.在 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SOA =(([SOA1]+[SOA2])-Abs([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 DEM 的坡向变率,2.利用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1)山脊线的提取其中在focal statistics中选择3*3的窗口,类型选择为mean,在minus中再次导入DEM,进行计算。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实验容描述:山脊线和山谷线构成了地形起伏变化的分界线(骨架线),因此它对于地形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代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本次实验通过某区域栅格DEM掌握山脊线和山谷线这两个基本地形特征信息的理论及其基于DEM的提取方法与原理;同时,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软件对这两个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1.本实验基于规则格网DEM数据使用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提取过程中可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2.主要用到以下理论知识:1)坡向变率:是指在提取坡向基础上,提取坡向的变化率,亦即坡向之坡度(Slope of Aspect,SOA)。
它可以很好地反应等高线弯曲程度;2)反地形DEM数据: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公式(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3)地面坡向变率SOA:地面坡向变率在所提取的地表坡向矩阵的基础上沿袭坡度的求算原理,提取地表局部微小围坡向的最大变化情况。
但是SOA在提取过程中在北面坡将会有误差产生,所以要将北坡坡向的坡向变率误差进行纠正,其公式为:SOA=(( [SOA1]+[ SOA2] )-Abs( [SOA1]-[ SOA2] ))/2其中:SOA1为原始DEM数据层坡向变率,SOA2为反地形DEM数据层坡向变率。
4)焦点统计5)ArcScan自动矢量化流程图、实验步骤:1.相对路径2.加载数据3.提取原始dem的坡向(利用dem数据--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Aspect)4.提取原始DEM数据的坡向变率(利用3中生成的Aspect图层--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SOA1)5.提取反地形DEM数据(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H-DEM)1)找出DEM最大高程值(右键属性---找出数据源中最大值为1153.8)2)栅格计算器提取反地形DEM数据(输入公式1153.8 - "dem",命名为INdem)6.提取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值7.计算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变率8.计算进行误差纠正的地面坡向变率(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SOA1" + "SOA2") - Abs("SOA1" - "SOA2")) / 2)9.邻域分析(原始dem--邻域分析--焦点统计focal statistics(统计原始dem的平均值)---设置统计类型为平均值mean,邻域类型为矩形(也可为圆形),邻域大小为3*3(我发现邻域越大越模糊)(11*11),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3*3(11*11)的矩形的平均数据层,命名为mean10.计算正负地形分布区域(空间分析--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为"dem" - "mean",命名为Dvalue(差值))11.利用栅格计算器提取山脊线(公式为"SOA" > 70 & "Dvalue" > 0这是错的!!要加括号!!("SOA" > 70) &( "Dvalue" > 0))和山谷线(("SOA" > 70) & ("Dvalue" < 0))12.利用ArcScan自动矢量化得到山脊线山谷线的矢量图层1)在ArcCatalog中新建(方法有两种:右击文件夹--new--shapefile!或者是右击geodatabase--new--feature class(新建要素类))山脊线图层(名称为shanjiline,类型为线)方法1:new--shapefile方法2:new--feature class(但是这种方法下的线图层,在自动矢量化山脊线后无法读到这个图层,所有还是选择方法1---这是因为栅格图层和矢量图层不能放在同一个geodatabase里面么???????)2)打开开始编辑3)勾选扩展工具中的自动矢量化工具ArcScan4)在菜单栏空白处右击勾选ArcScan,打开ArcScan工具条--单击自动矢量化下的生成要素打开生成要素对话框即可生成自动矢量化后的矢量山脊线5)用同样的方法生成矢量山谷线13.制作立体图。
水文分析和地形分析、提取山谷和鞍部点

Arcgis地形分析DEM提取坡度(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中得到的DEM数据:huainan(2)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参照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0 -60] 度间变化右键点击图层[Slope_TinGrid],执行[属性命令],设置图层[符号系统],重新调整坡度分级。
将类别调整为5,点[分类]按钮,用手动分级法,将中断值调整为:10,20,30,40,60。
DEM提取山顶点1.添加dem数据,制作15m和75m等高线。
2.制作阴影阴影图像【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地表阴影】,生成地表阴影图像hillsha。
3.提取栅格数据的有效区域。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要提取的文件名”=“huainan54”>=0,(注意:红色等号是1个=,而不是栅格计算器中的2个==)。
“back”=“huainan54”>=0,生成back文件。
5.按照等高线75m等高线15m,back,hillsha叠放。
1.提取dem数据中的最大值。
【空间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块统计】,生成maxpoint文件参数设置如下:Maxpoint7.提取山顶点。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输入命令:sd=([axpoint]-[淮南54])==0,生成sd文件。
8.山顶点栅格文件二值化。
【空间分析工具】----【重分类】----【重分类】。
生成re-sd9.生成山顶点栅格数据转换为shapefile。
【转换工具】----【栅格转换】----【栅格数据转点】,生成山顶点矢量文件。
ArcGIS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提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ArcGIS中利用水文分析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ArcGIS中利用水文分析提取山脊线山谷线1 流程图利用水文分析提取山脊线及山谷线,山脊线相当于分水线,山谷线相当于山谷线。
分水线是水流的起源点,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只存在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所以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山脊线。
山谷线相当于汇水线要用反地形求出,即用较大值减去DEM,DEM中山脊线就成为山谷线,山谷线变为山脊线,用求山脊线的方法求出山谷线,分别利用正反地形求交验证。
DEM进行填洼,利用水文分析求出流向流量,再提取出汇流累积量为零得值与正地形求交,即得到分水线也就是山脊线。
用反地形求流向流量提取汇流累积量为零的部分与负地形求交就是山谷线。
图1-1 流程图2 操作步骤2.1 正负地形求取(1)加载DEM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 Neighb orhood→Focus Statistics工具,输入dem,利用11*11窗口计算平均值。
设置如图2-1所示。
图2-1 焦点统计设置(2)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 ◊Raster Calculator工具,对原始数据与焦点统计后的DEM 做减法。
结果如图2-2所示。
图2-2 减法计算结果(3)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Reclass◊Reclassify工具,对减法运算结果进行重分类,分级界线为0。
将大于0的区域赋值为1,小于0的区域赋值为0即得到正地形;设置如图2-3所示,结果如图2-4所示。
将大于0的区域赋值为0,小于0的区域赋值为1即得到负地形,设置如图2-5所示,结果如图2-6所示。
图2-3 正地形重分类设置图2-4 正地形结果图图2-5 负地形重分类设置图2-6负地形结果图2.2 山脊线的提取(1)填洼:加载DEM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ill工具,输入DEM进行填洼,设置如图2-7所示。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山谷(脊)线的提取方法研究1模板

山谷(脊)线的提取方法研究作者姓名XXX 专业测绘工程指导老师XXX摘要近年来对DEM的研究,主要是从其中提取需要的有用信息,其中山脊线与山谷线这类重要的地形信息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比较热门的方向。
论文首先介绍了ArcGIS关于山谷线山脊线的提取原理与步骤,然后又引入TauDEM软件,着重介绍了其关于山脊线与山谷线提取的原理,包括8方向(D8)流水方向计算以及D8有效邻域分析的原理与实现方法。
通过对负地形的生成、水流方向上洼地提取及填充、选择合适的阈值、D8水流方向的计算理论、D8有效邻域的分析与处理等的研究,提出用计算汇流量的原理提取等高线。
然后通过二值化舍去非山谷(脊)线的数据信息,即可得到清晰的山谷(脊)线。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分析,山谷(脊)线,水流方向Study On Methods of Valley ( Ridge)Lines Extraction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based on DEM are mostly about extracting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it,and extracting valley (ridge) lines i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direc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Firstly,the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extracting principles and steps on ArcGIS,and then describes the TauDEM software,which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the extraction, including eight directions (D8) water computing as well as analysis and realization methods of the D8 contribution area.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generating of the negative terrain,the extraction and filling of Depression in the direction of flow,choosing a suitable threshold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grid data and suitability,the calculation of the D8 flow,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D8 contribution areas,thus proposing a new principle to extract the valley (ridge) lines based on calculating the flow.Then binaries and eliminats non-data of valley (ridge) lines.Finally we can get the sharp-edged valley (ridge) lines.Key word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 Terrain Analysis,TauDEM ,Valley (Ridge) Line , The Direction Of Flow目录第1章前言 (1)1.1 山谷(脊)线提取的目的和意义 (1)1.2 山谷(脊)线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2)1.3山谷(脊)线提取的主要方法分类 (4)1.4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5)第2章基于ArcGIS的山谷(脊)线提取方法 (6)2.1 ArcGIS软件简介 (6)2.2 ArcGIS山谷(脊)线提取的基本原理 (6)2.3 ArcGIS山谷(脊)线提取的方法步骤 (7)第3章基于TauDEM的山谷(脊)线提取方法 (17)3.1 TauDEM软件简介 (17)3.2 TauDEM山谷(脊)线提取的基本原理 (18)3.3 TauDEM山谷(脊)线提取的方法步骤 (20)第4章山谷(脊)线提取结果的对比分析 (26)4.1 TauDEM与ArcGIS山谷(脊)线提取结果对比分析 (26)4.2 TauDEM山谷(脊)线提取结果优势总结 (28)4.3 ArcGIS与TauDEM的结合处理 (29)结论 (31)致谢 (33)参考文献 (34)第1章前言1.1 山谷(脊)线提取的目的和意义山谷线和山脊线是重要的地形特征信息,对地形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山谷(脊)线的提取一直都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实习15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

实习目的
熟练掌握基于DEM利用ArcGIS进行提取相关 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 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 特征;
实习工具
山脊线和山谷线提取
方法1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 近似为SOA>70与正地形 spatial analyst -Surface Analysis /3D analyst-Raster Surface[只有 相关地形因子提取,无栅格运算]
方法2 DEM水文分析
鞍部点态
SOA>70与正地形 SOA=(([SOA1]+[SOA2])-abs([SOA1]-[SOA2]))/2 C=[DEM]-[DEMmean] 山脊线 C>0 & SOA>70 山谷线 C<0 & SOA>70 鞍部点 Shanji×Shangu×(C>0),并转为矢量 × × 并转为矢量
实习15
山脊线、山谷线 和鞍部点的提取的提取
Data(下载完在 下载完在ArcCatalog中查看是否能打开 中查看是否能打开) 下载完在 中查看是否能打开 一、山脊线、山谷线提取 Ex9.5.2 Ex11.6.1 二、鞍部点的提取 Ex11.6.2 实习报告要求【公用其中的一个数据(数据说明)完成】 1 运用model表达整体的思路; 2 说明相关参数的意义; 3 并分析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地形特点及其与等高线弯 曲方向的关系。
实习意义与实习方法
实习意义与实习方法
作为地形特征线的山脊线、山谷线对地形地貌具 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 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同时 由于山脊线具有分水性、山谷线具有合水性特征, 使它们在地形分析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提取

实例与练习练习1. 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1.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2.目的:理解基于DEM结合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它们的提取原理;能将水文分析的方法和其它的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应用问题。
3.要求:(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4.数据:一幅25m分辨率的黄土地貌DEM数据,数据的区域大概有140 km2。
数据存放于…/ChP11/Ex1中,请将其拷贝到E:/ChP11/Ex1。
结果数据保存在…/ChP11/Ex1/Result 中。
5.算法思想: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因此,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就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的这种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是: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那么对于分水线上的那些栅格,由于分水线的性质是水流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也就得到了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由于其具有汇水的性质,那么对于山谷线的提取,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是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而得到了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也就是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负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负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那么,山谷线的提取就可以在负地形中利用提取山脊线的方法进行提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
1.背景
作为地形特征线的山脊线、山谷线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同时由于山脊线具有分水性,山谷线具有合水性特征使得它们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和分析是具有很大应用价值的。
2.目的
了解基于DEM的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出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原理及方法;能够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与其它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要求
(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
(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4.数据
一幅25m分辨率的黄土地貌DEM数据,区域面积大约有140 km2。
5.算法思想
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因此,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而分水线的性质即为水流的起源点。
所以,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即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得到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使得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反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反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再利用山脊线的提取方法就可以实现山谷线的提取。
但是这种方法会出现提取出的山脊和山谷位置有些偏差,可以利用正、负地形来加以纠正。
基于DEM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的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流程图
6. 操作步骤
(1) 正负地形的提取
1) 启动ArcToolbox ,展开Analysis Tools 工具箱,打开Hydrology 工具集。
在ArcMap
中加载研究区域的原始DEM 数据,如图1所示;
2) 加载Spatial Analyst 模块,单击Spatial Analyst 模块的下拉箭头,单击Neighborhood
Statistics 菜单工具,利用邻域分析的方法以11×11的窗口计算平均值。
计算结果命名为meandem ;
3) 单击Spatial Analyst 中的Raster Calculator 菜单工具,对原始DEM 数据与邻域分析
之后的数据meandem 做减法运算,并将运算结果重分为两级,分级界线为0,则大于0的区域在原始DEM 上就是正地形区域,小于0的区域在原始DEM 上就是负地形区域。
4) 对上一步得到的二值化数据进行两次重分类,一次将正地形区域属性值赋值为1,
负地形区域属性赋值为0,命名为zhengdixing ;另一次将正地形区域属性值赋值为0,负地形区域属性赋值为1,命名为fudixing 。
结果分别如图3、图4所示。
(2) 山脊线的提取
1) 在ArcMap 中加载研究区域的原始DEM 数据,如图2所示;
2) 洼地填充:双击Hydrology 工具集中的Fill 工具,进行原始DEM 的洼地点填充。
图4负地形区域(图中深色区域)
图3正地形区域(图中深色区域)
图2 研究区域的DEM 数据
在Input surface raster 文本框中选择原始DEM 数据dem ,将输出数据命名为filldem ,因为选择的是将所有洼地全部填充,所以Z limit 为默认值;
3) 基于无洼地的水流方向的计算:双击Hydrology 工具集中的Flow Direction 工具,
在Input surface raster 文本框中选择填充过的无洼地DEM 数据filldem ,将输出的水流方向数据命名为flowdirfill ;
4) 汇流累积量的计算:双击Hydrology 工具集中的Flow Accumulation 工具。
选择
flowdirfill 作为输入的水流方向数据;输出数据命名为flowacc1;
5) 汇流累积量为零值的提取:加载Spatial Analyst 模块,单击Spatial Analyst 模块的
下拉箭头,单击Raster Calculator 菜单,打开栅格计算对话框,在文本框中填写汇流累积量为零值的提取公式:facc0 = (flowacc = 0),然后单击evaluate 进行计算;
6) 在ArcMap 中打开facc0,会发现有很多的地方并不是山脊线,因此需对此数据做
如下处理:利用邻域分析的方法,对facc0进行3×3邻域分析,求均值,使数据变得光滑,处理后的数据命名为neiborfacc0;
7) 单击Spatial Analyst 模块中的Surfer Analyst 中的Countline 和Hillshade 菜单命令,
分别生成原始DEM 的等值线图ctour 和晕渲图hillshade 。
8) 在neiborfacc0数据上单击右键,单击Properties 命令,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
两级,这时需要不断调整分级临界点,并以等值线图和晕渲图作为辅助判断。
属性值越接近于1的栅格越有可能是山脊线的位置,最终确定的分界阈值为0.5541;
9) 将进行过二值化的neiborfacc0进行重分类为reneibor ,将属性值接近1的那一类的
属性值赋值为1,其余的赋值为0。
10)利用Spatial Analyst 菜单下的Raster Calculator 将重分类过后的neiborfacc0数据与
正地形数据zhengdixing 相乘,就消除了那些存在于负地形区域中的错误的山脊线。
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重分类,所有属性不为1的栅格属性值赋为NO DA TA 。
就得到了山脊线,如图5所示。
(3) 山谷线的提取
1) 在ArcMap 中加载原始DEM 数据,如图2所示;
2) 加载Spatial Analyst 模块,单击Spatial Analyst 模块的下拉箭头,单击Raster
Calculator 菜单工具,打开栅格计算对话框;在文本框中填写反地形的计算公式:图5 计算出的研究区域的山脊线
(图中深色区域为山脊线,背景为该区域的晕渲图)
fandem =Abs (dem-2000),单击evaluate 按钮进行计算。
得到与原始DEM 地形完全相反的反地形数据,如图6所示。
反地形计算完毕之后,山谷线的提取就和山脊线的提取步骤一样的,直到最终利用重分类的方法将重新分级的邻域分析后的结果二值化为止。
这里不需要对反地形DEM 进行洼地填充。
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名称分别为:水流方向数据为flowdirfan ,汇流累积数据为flowacc2,零值汇流累积量提取
数据为flowacc0fan ,对flowacc0fan 进行3×3邻域分析求均值后的结果数据为nbfacc0fan ,并将其分级改为两级,分级阈值为0.65677。
3) 利用Spatial Analyst 菜单下的Raster Calculator 将重分类过后的数据与负地形数据
fudixing 相乘,消除了那些存在于正地形区域中的错误的山谷线。
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重分类,所有属性不为1的栅格属性值赋为NO DA TA 。
就得到了山谷线,如图7所示。
图6计算出的研究区域的反地形
DEM
(图中深色区域,背景为该区域的晕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