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物
质是世界的根本,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2.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中。
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具有普遍性。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
定的历史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4.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决定因素,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
界、认识世界,并使自身得到发展。
5.社会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
争的反映,它们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物质为本体、辩证法为方法、历史规律为基础、实践为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为根源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西方哲学对于宇宙存在和人类认识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两种主要的哲学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运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思维、精神等是物质的产物。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精神是至高无上、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于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通过感觉和实验来认识和证明。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中神经元活动的结果。
唯物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伏尔泰、马克思等。
伏尔泰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以实证科学为基础,追求真理的认识。
而马克思则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相反,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则是将意识、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维是首要的存在,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象。
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和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笛卡尔、康德等。
笛卡尔坚信“我思故我在”,将思维和意识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而康德则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观察外部世界而获得的。
本文将会对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家的论述,我们将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和价值,以及对于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思考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组织,以确保内容的清晰和逻辑性。
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入读者并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高中哲学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三个世界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存在着三个不同的世界,分别是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
这一理论由中国著名哲学家毛泽东提出,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个世界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把握。
物质世界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包括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掌握,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意识世界是指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活动,包括人类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
意识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人类对意识世界的认识和掌握,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思想观念,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精神面貌。
社会实践世界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实践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人类对社会实践世界的认识和掌握,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强调了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为中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三个世界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更加显著。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三个世界理论,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个世界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为中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三个世界理论,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三、教学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即观世界。
是看世界的学问。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看的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的是‚局部世界‛,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
看世界的什么问题?是根本问题。
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
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
一棵银杏树,你告诉了我树叶和枝干,这些我都能看到,但我要的是扎到地下的根!而这个根,就是哲学的深度。
这个看法是一般的看法,他所涉及的问题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世界的最普遍的问题。
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如何,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怎样,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社会的发展大浪淘沙、滚滚向前,其动力是伟人的思想动机,还是自身的矛盾运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就是世界观。
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都有哲学体系。
哲学是以严密的理性和逻辑论证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只有经过哲学家的提炼、升华,把对事物的部分的具体的认识上升到整体的抽象认识。
由个性上升到共性,将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并以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具有理论的形态,才成为哲学。
马克思主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 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 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 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 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 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两个方 面中,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之间,矛盾的主次方面之间的 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 点,统筹兼顾,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 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 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 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 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 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图 左耳优势
语言 计算
音响 空间感受
右视野 左视野
意识的 生理基础
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吗?
辽宁省有一个1974年出生的女孩叫王显凤,出生 后其母患大脑炎后遗症,无力照顾她,在不满周岁时就与 母猪相依为命。饿了,她本能地吃猪奶,吃猪食;困了, 与母猪一起睡。夏天,她与母猪一起“打泥”,冬天,她 挤在猪群中取暖。9岁时,她听不懂、也说不出一句完整 的话。他像猪一样爬行走路,完全养成了猪的生活习性, 被称为“猪孩”,是一个智力低下,心理严重畸形的纯生 物人。
复习:
如何认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一课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北京师大附中 胡莹
60亿年
46亿年
300万年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实验:经过试验员的训练,黑猩猩能够通 过梯子到对岸取水灭火,拿到食物。
意识的 活动基础
意识产生的条件 有人脑——生理基础 要实践——活动基础
意识产生过程
客观 (作用) 事物 实践
人脑
(形成) 意识
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所有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个角 度7个方面)
不同性质:
– 正确、错误
不同深度:
– 具体感觉、抽象思维
不同时空:
实验证明黑猩猩能够感觉“水缸里的水”,但不能 把握“水”的共性,认识水的本质。另一实验还表明黑 猩猩能认识具体的几何形体,但它不能把握几何图形。 这些都说明黑猩猩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水
动物感觉与人的意识
黑猩猩的条件 反射行为
人的意识
感觉
具体感觉 抽象思维
动物的本能
人特有
左视野
右视野
人脑
右耳优势
本课小结: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所有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请选择:
①山山水水②西汉王朝③山水画意境 ④《汉书》中的描述⑤铁锹⑥铁锹设计 ⑦社会主义社会⑧“十五”计划 物质: ①②⑤⑦ 意识: ③④⑥⑧
1984年,这个在辽宁省台安县的一个偏僻山村生 活了十年的“猪孩”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关注 和重视,并采取了种种措施对其进行社会化训练,重塑人 性。
后来她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认识汉字200多 个,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并学会了骑自行车、使用缝纫 机,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
有些高等动物 能够利用周围环境 提供的物品作为工 具达到其目的。报 载:新加坡有些经 过专门训练的猴子, 能听懂25个马来亚 单词,可以根据主 人的命令爬上高大 的树枝上,采摘树 叶和花朵。
讨论:动物有意识吗?
试验人员把梯子撤去后,黑猩猩有什么 反应?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这个实验说明 了什么?
– 过去、现在、未来
宗教观念是 对自然界、 人类社会的 虚幻、歪曲 的反映,归 根究底来自 客观世界。
水果
香蕉 梨 苹果 葡萄
电脑
祖国强大了, 生活真美好!
对历史遗
留下来的文字 记载、图画作 品、实物期间 等当时社会存 在的反映。
笔尖上的计算
1778年人们发现了天王星,后来人们通 过观察记录了它的运行轨道,但却与根据万有 引力定律计算出的轨道有较大偏差。于是有人 推测,在天王星轨道之外可能还有一颗新星, 由于它的作用才引起了实际轨道与计算轨道的 差异。青年学者亚当斯和斯维列分别利用万有 引力定律和其他有关规律,对天王星的实际轨 道进行分析,计算出那个未知行星的轨道。1 846年9月23日晚上,加维在斯维列指出的 位置附近观察到了那个“笔尖上上计算”出的 行星——海王星。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