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基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基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宗教观点影响。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教法建议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看一看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对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理解,上课时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视频材料或挂图进行说明。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具体事物说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仍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类起源的过程说明人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结果。然后通过对我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分析,提问学生社会为什么会向前发展?是什么让它向前发展?人类能不能够改变这个历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楷体部分,这段楷体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4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世界的本原问题传说及哲学理解》)

从这段视频我们看到古今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传说,但它们都只是对于世界起源问题的不科学的说法。这些传说逐渐被科学的证明所取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板书)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板书)

(播放视频《宏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我们从宏观天体的形成所得出来的结论: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微观上的物质的产生也是客观的。(播放视频《微观物质是客观的》)

通过上面两段视频我们明白了不仅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客观的而且微观物质也是如此,那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板书)

(播放视频《生物是客观的》)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他们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社会发展简史》,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类产生的过程。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板书)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并不是什么神所创造的,而是由古猿所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

“议一议”(课文第5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板书)

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板书)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即:

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板书)

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人们只能利用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去改造自然物

“想一想”。(第7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第二,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巩固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世界观点的探索

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 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 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人们只能利用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去改造自然物

③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1)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②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

探究活动

世界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不同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然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一看各种不同的学说观点有哪些合理之处,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

合理之处不合理之处本质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印度教外国哲学家康德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教案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 质的”。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各种唯 心主义的观点和宗教观点影响。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 信的思想。 教法建议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看一看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 等学科对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理解,上课时 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视 频材料或挂图进行说明。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具体事物说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仍然必 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类起源的过程说明人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结果。然后通过对 我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分析,提问学生社会为 什么会向前发展?是什么让它向前发展?人类能不能够 改变这个历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 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 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 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

2020考研政治要点分析: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020考研政治要点分析: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有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有(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和存有、精神与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理解或者准确地理解存有,即思维和存有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有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根据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有。 根据对世界状态即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方法论。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有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特性和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 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的存有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有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指事物和现象的一 切变化及其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 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显著运动和不显著运动。不显著运动叫 做静止。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有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4.实践的本质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等 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形式。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政治教案)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政治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宗教

观点影响。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教法建议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看一看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对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理解,上课时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视频材料或挂图进行说明。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具体事物说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仍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类起源的过程说明人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结果。然后通过对我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分析,提问学生社会为什么会向前发展?是什么让它向前发展?人类能不能够改变这个历

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问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考点突破 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意识的支配下,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引起自然的变化。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服从自然规律,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否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看不到意识能动作用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人类在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的基础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片面强调征服自然,就会破坏自然,遭到自然的惩罚。 2.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石。 (2)把握物质概念时应把握的要点: ①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的共性。同时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虽然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②明确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共性与联系

区别与对立 物质 物质概念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的概念。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体现。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有共性,而且有自己的个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不能被创造、改造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改变。 ③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而哲学物质概念又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 二者的区别是: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哲学物质概念则概括了整个世界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唯一特性。 ④要划清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对物质含义上的界限。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二)

世界是客观存有的物质世界(二)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水平,有意识地制造出很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有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有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人们只能利用客观存有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去改造自然物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有; 第二,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巩固新课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有。

一、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世界观点的探索 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人们只能利用客观存有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去改造自然物 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

唯物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发展是客观的》教学案 盐城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运用: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二、预习导读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3、无论是利用自然物,还是改造自然物,其基础、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 三、解疑释惑 自然界的存在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不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地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热点点击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十二月发表的报告,二0 0五年的气候变化创下一系列之“最”:这一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北极圈冰层融化最剧烈、大西洋飓风最肆虐、加勒比海域水温最高。此外,二0 0五年还是亚马孙河流域几十年来最干涸的一年,其干旱程度比上世纪任何时候都要剧烈。虽然造成上述现象的成因中有自然规律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种种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是引发这些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 五、巩固练习: 不定项选择题: 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 C.承认世界的本质 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唯物主义者认为,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因有的规律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和变化过程,组成地球和其他天体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先于自然界而存在 B.天体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C.自然界是物质的 D.天体的形成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3.太阳能是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能源之一,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表明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自然 B.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C.人定胜天,可以完全不受自然的约束 D.太阳能是无限的,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太阳能 4.“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那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哲学基础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教学提纲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1.什么是自然 2.物质的特性 二、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 1.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它不由人的意识所决定,并按自身的规律而发展。 2.人类产生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社会的发展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观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三、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 1.人的活动要受自然界的制约,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忽视或违背规律只能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人的活动还要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既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也从自身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的本质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上看,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哲学的历史发展上看,古代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从世界的本质这个问题起步的。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来看,世界本质问题的解决具有奠基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同一性,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何认识人类活动的客观性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社会发展规律不像自然界的一些规律那样,周期短,到处生动地显现,人们根据某些现象的变化,就可探寻到人门的向导。社会发展规律的变化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上千万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给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增加了难度。再者,中职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的影响,对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缺乏理性知识,对理解社会的客观性也造成障碍。 二、教学建议 本节的中心是揭示“世界的本质”问题,即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教材共设置了三个大问题,采取了先分后总的叙述方法,即先从总体上阐述“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再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方面具体阐述“世界的客观性”。因此,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是理解“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的关键。所以本节的教学应将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