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绿色蝈蝈》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3《绿色蝈蝈》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绿色蝈蝈》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从小迷上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里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共十卷,二百万字,不仅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不妨把《昆虫记》当作法布尔的自传的旁证材料。
法国文学界曾给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称号,人们称他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在欧宏桔定居的9年中,法布尔开始殷勤写作,完成了61本科普书籍,有许多相当畅销,甚至被指定为教科书或辅助教材。
而版税的收入使得法布尔的经济状况逐渐获得改善,并能逐步偿还当初的借款。
这些科普书籍的成功使《昆虫记》一书的写作构想逐渐在法布尔脑中浮现,他开始整理集结过去卅多年来观察所累积的资料,并着手撰写。
但是也在这段期间里,法布尔遭遇丧子之痛,因此在《昆虫记》第一册末留下怀念爱子的文句。
1、感受诗歌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朗读法。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研讨点拨法。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一、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及作者情况:篝.(gōu)火喑.(yīn)哑.(yǎ)静谧.(mì)螽.(zhōng)斯莴.(wō)苣.(jù) 大颚.(è)嗉.囊(sù)喙.(huì)窸.(xī)窣.(sū)吮.(shǔn)吸喧嚣.(xiā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取信息。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5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2、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
”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家及其作品《昆虫记》,教师补充。
1、作家简介亨利。
法布尔(1823—19壹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壹五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位,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
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亦被誉为“昆虫诗人”。
著作《昆虫记》。
2、《昆虫记》简介《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它们为了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绿色蝈蝈导学案

18 绿色蝈蝈学习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体会文章的生动与传神。
3.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一些人文知识,如作者、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气氛.()满载.()而归喑哑..()()颚.()唾()液螳螂..()()喙.()钳.()子踢蹬.()贪婪.()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猎 cuàn()改 rǎo()乱更胜一chóu()gōu()火 zhōng()斯 wōjù()() xīsū()()作响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1.法布尔(1823—1915),国作家、昆虫学家。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写《》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
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
法布尔被誉为“”。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性、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课内探究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2、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语文:上册第23课 绿色蝈蝈 导学案(有答案)

23、绿色蝈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诵读:《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4)喧嚣.()(5)yīn哑()(6)静谧.()(7)cuàn夺()(8)螽.斯()(9)吮.吸()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作用:(2)句子:作用:课堂探究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当堂检测(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导学案初一
学习目标;
1、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学习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4、体会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一、预习检测
1、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
2、解决疑难字音
喧嚣()劫掠()静谧()
酷爱()吮吸()满载而归()
喑哑()
3、解释词语
喑哑:
窸窣:
惊慌失措:
篡夺:
二、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内容:
2.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引出蝈蝈的呢?
3.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的呢?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是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的好处.
2.研读课文第九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习性.
3.蝈蝈也存在同类相食现象……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本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作用?
四、拓展延伸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以摩擦出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本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写法特点总结
六、布置作业:。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外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蝉)谜二: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
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蝈蝈)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法)法布尔3、观察蝈蝈图片。
4、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
法布尔(1823—19壹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法布尔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23课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2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字词教学【学法指导】本篇文章是一篇文字优美的科学小品文,要求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体会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从中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资料链接】法布尔及其《昆虫记》:法布尔:法国作家,昆虫学家。
在1879年写成《昆虫记》第一卷,此后他开足生命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昆虫记》虽然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其内容及风格都比较和善,甚至妙趣横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
《绿色蝈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鲁迅先生称之为写“昆虫的生活”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给加点字词注音。
()()()()喑.哑.哀号.狩.猎喧嚣.( ) ( ) ( ) ()静谧.篡.夺酷.爱窸窣..作响()()()()吮.取气氛.劫掠.满载.而归二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2、异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3、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4、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总体把握】(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一、整体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二、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反复朗读,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2、文中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那些习性?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品读赏析】1、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蝈蝈 》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绿色蝈蝈》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猜猜看: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
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
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
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
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
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
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
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
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
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三、检查预习: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满载而归喑哑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òu猎cuàn夺rǎo乱更胜一chóu gōu火zhōng 斯wōjù xīsū作响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安徽泗县二中王倩敏编写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18、《绿色蝈蝈》
法布尔(法国)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理解积累词语,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2、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法布尔:
《昆虫记》: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喧嚣劫掠静谧吮取喑哑狩猎嗉囊螽斯下颚
满载而归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 _(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4、“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
”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1、《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2、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
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的文章叫说明文。
()
(2)《绿色蝈蝈》采用平实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3)蝈蝈和螳螂一样,都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
(4)《绿色蝈蝈》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2、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4、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
冬日闲趣养蝈蝈
自清代时起,皇宫内外的官宦人家都喜爱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特别是在冬季里。
每逢雪天,他们都要聚集在一处,把各自的蝈蝈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赏雪,一边享受蝈蝈悦耳的歌声。
这个习俗历经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
说起冬天养蝈蝈,寇金宝老先生要算是其中最正宗的一脉了,100多年以来,寇家积累了不少饲养蝈蝈的经验,并且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寇先生告诉记者,凡是能在冬天饲养的蝈蝈,一般都是经过人工繁殖培育出来的。
每年的8
月至9月底,寇先生都要前往山区收购一大批成年的母蝈蝈(也叫驴驹,尾部有一根长长的产卵管,无翅,不会鸣叫),带回饲养基地,交配后,在土中产卵。
10月初,新孵出的幼虫最需要精心的照顾,它们一般吃一些涂裹了黄豆粉的胡萝卜,环境温度和日晒量都会影响到蝈蝈将来的颜色和体形。
这些幼虫到了11月初,基本上结束蜕变,进入成虫期。
简单地说,成年蝈蝈根据颜色、体形,大约分为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在它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铁蝈蝈”;类似枯草颜色的叫做“草白”;另一种纯绿色的叫做“绿蝈蝈”。
这些成年蝈蝈基本上属于肉食动物,饲养者可以每天喂它们一些“面包虫”,间或也可以喂一些蔬菜及瓜果,以做到营养均衡。
在冬天喂养蝈蝈,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喂养蝈蝈的环境温度。
一般情况下,在高于27~28摄氏度时,蝈蝈就会开始大声鸣叫,但是切忌把养蝈蝈用的葫芦放在暖气上烘烤,并且长时间的鸣叫也会缩短蝈蝈的寿命。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大约在16摄氏度左右时,蝈蝈就会停止鸣叫,当然,温度也不能太低,0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造成蝈蝈的死亡。
这些冬蝈蝈一般都可以活到第二年的五一前后,不过,也有许多饲养高手能让它们一直活到第二年的8月份左右,这就在于精心地为它们搭配饮食,并且控制好它们生活的环境温度。
另外,不仅喂养冬蝈蝈本身充满乐趣,盛蝈蝈用的葫芦也十分讲究。
那些葫芦的外表有着相当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并非雕刻而成,是通过模子使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就形成的。
在清代也有“官模”“民模”和“本长”之分。
葫芦的构造也非常巧妙,通常在葫芦口内会放置一个盘丝状的铜制线圈,再加上一个有着许多透气孔的盖子,这样一来,蝈蝈在葫芦腹内鸣叫时传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清脆、优雅。
1.给加粗字注音。
聆听()一脉()蜕变()间或()
2.第二节依次介绍了关于冬蝈蝈的()、()和(),其中和课文相同的是对()的介绍,但是课文介绍得详细,而本文介绍得简略。
3.养冬蝈蝈的人常常把蝈蝈揣在怀里,你能在文中找出这么做的理由吗?4.葫芦的讲究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5.“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你对此现象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