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杜甫诗四首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练习: 2.5杜甫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解析:选B。
B项,“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有误,其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选C。
C项,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3.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__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的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_____的风格。
答案: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大江东去雄迈雄浑开阔慷慨低沉沉郁顿挫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四首课件 语文必修2

十、整体预知 1.《兵车行》
2.《登岳阳楼》
3.《登高》 4.《旅夜书怀》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 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提示】 这首诗前两句是毫无希望的自我宽慰, 后两句则是在这样的宽慰中的一种难以自制的对 命运的一种哀叹。以前面的毫无希望的宽慰来烘 托后面的没有现实可能的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切。这样的翻案之笔,反常之语,实在是对当时 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有力控诉,也是役夫们内心 难以发泄、无处排遣的愤怒的外化。
赏
写 作 素 材 积 累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2.资料链接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 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 近体诗篇中_句__数__、字数、_平__仄__、押韵都有严格 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 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 史上有重要地位。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 要有三点:①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 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 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②除首尾二联 外,必须要对仗;③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 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 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 苦。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 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思考】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 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4.如何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这两句诗?
【提示】 这首诗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 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 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折射出了 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 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 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最新-2018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四首课件 语文

(2)多音字 武há nɡ 行 . 行 hé nɡ 道行 .
关ná n 难 . 难 民nà n 难 .
败luò 落 . 落 下là 落 . 支ɡ ān 干 . 干 练ɡ à n 干 .
痛绝 wù 深恶 . 恶 名è 恶 .
四、通假字 ①耶 娘妻子走相送 (耶,通“爷”,父亲 ) . ②禾生陇 亩无东西 (陇,通“垄”,田埂 ) . 五、一词多义 ①耶娘妻子走 相送跑 . 咸阳往,奔往某地 (1)走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 司马迁仆人 ③太史公牛马走 .
①长者虽 有问虽然 . 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仅、只有 (2)虽②虽 . 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即使 ③虽 . ①百年多病 独登台疾病 . 于内筋疲力尽 (3)病②士民疲病 . 无能焉担心,忧虑 ③君子病 .
七、古今异义 ①行人 弓箭各在腰 ..
出征之人 。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赶路的人。 ②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 .. 崤山或华山以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山东省。
③县官 急索租 .. 官府 。 古义:_______ 今义:县一级的官。 ④耶娘妻子 走相送 .. 妻子和儿女 。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的配偶。
①官应 老病休应该 . 敌对付,应付 (4)应②吾将何以应 . ,同气相求应和 ③同声相应 . ①千村万落生 荆杞生长 . 而知之者出生 (5)生②人非生 . 之有时,而用之亡度生产 ③生 .
六、词类活用 ①或从十五北 防河 (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 ②长者虽有问 (动词作名词,问题) . ③万里悲 秋常作客 (为动用法,为„„感慨、感伤) . ④艰难苦恨繁 霜鬓 (形容词作动词,增加) . ⑤未休 关西卒(使动用法,使„„得到休息) . ⑥乾坤日夜 浮(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 ⑦旅夜书 怀 (名词作动词,抒发 ) .
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杜甫诗四首》ppt课件4

练习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 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 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对比衬托 历史时间越是绵长悠久,人的 生命越 显得短暂。
颈联有:人说这里有八苦,你发现了没 •万有里?之外
•悲凉之秋 •长久的,不断的 •漂泊,流浪 •岁月不饶人 •多病之躯 •独自一人 •登高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 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 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 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 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 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 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 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第5课 杜甫诗四首 ——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 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 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 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 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 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 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 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 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 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 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名师精编--《杜甫诗四首》课件(语文版必修2)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 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 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 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 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 “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 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 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 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 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 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 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 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 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 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 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 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 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 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 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 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 “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 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 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 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 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 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 一般情况 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 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 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 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 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5《杜甫诗四首》作者及背景简介

(3)《登高》一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 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 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 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 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 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Biblioteka 3.审美视窗 浅议“沉郁顿挫”
杜甫在其所作《进〈雕赋〉表》中曾云:倘使执先祖之故 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 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 也。后世论者据此便普遍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的基本创 作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浑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 波浪起伏,反复迂回。”名家如是说。杜甫以他笃行不倦的人 生追求和光辉灿烂的诗篇名垂宇宙,这二者真实地体现在基于 自信自负个性心态、济世救困心态、执著追求理想心态之上, 与现实中国家与民众休戚相关方面,也体现在基于生命意识之 上与命运抗争而产生的漂泊凄凉心态,不甘沉沦的焦灼心态 中。由于有这样丰富复杂的心态影响其创作,也就形成了具备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美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 格”。
(2)《登岳阳楼》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 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 阳楼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 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 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 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 悲伤感慨。
精选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2.5杜甫诗四首教学课件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4.解多义 (1)萧萧 车辚辚,马萧萧(形容马叫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形容树叶飘落的声音) (2)生 千村万落生荆杞(动词,生长)
首页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4.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 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 句要讲究对仗。分七言、五言两种,分别称七律、五律。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登岳阳楼》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于十二月从湖北 沿江出峡,后颠沛流离到湖南岳州一带,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 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诗人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感慨万千。他 把对自己一生的伤感,对国事的担忧,全都熔铸在洞庭湖苍茫雄阔的意境里。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 究
文脉图 解
技法鉴 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目标二品味杜甫诗歌精湛的语言艺术
杜甫对自己诗歌艺术的要求是力争做到“毫发无遗憾”,对语言千锤百 炼,自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语言的凝练特色,来 自他的锤字和炼句功夫。细读下列诗句,找出其中用的精彩的词语,体会其 妙处。
高中语文必修2杜甫诗四首课件(共52张PPT)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形成了重 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心理;可是,由于繁重的兵役负担和边 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人们反而以生男为恶,生女 为好,反映了当时由于士兵大量死亡,人们丧夫失子而造成
(1)请你根据材料中的内容,给“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山寨产品是支持还是反对?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山寨文化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涉及到手机、 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的,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并被
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 2 )示例一:反对。不管是山寨产品还是山寨文化,说到底其 本质就是模仿、伪造或偷梁换柱式的盗版,山寨行为其实就是假
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示例二:反对。‚山寨文化‛对主流文化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如 果不加以引导,其中包含的消极观念可能造成社会舆论和审美取 向的混乱。一些‚山寨文化‛对优秀文化作品的恶意篡改行为, 会降低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一些企图搭便车牟利 的不正当经营行为,将损害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车辚辚(lín) 干云霄(ɡàn) 点行频(pín) ﹒ ﹒ ﹒ B.陇亩(lǒnɡ) 尘埃(ài) 声啾啾(jiū) ﹒ ﹒ ﹒ C.涕泗(tì sì) 渚清(zhǔ) 戎马(rónɡ) ﹒ ﹒ ﹒﹒ D.潦倒(liǎo) 猿啸(xiào) 危樯(qiánɡ) ﹒ ﹒ ﹒ 【解析】选C。A.“干‛应读ɡān;B.“埃‛应读ā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四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
哭声直上干.()
云霄归来头白还戍.()边
千村万落生荆杞.()
吴楚东南坼.()
答案:línɡānshùqǐch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行人
..弓箭各在腰
(2)耶娘妻子
....走相送
(3)哭声直上干.云霄
(4)行人但云点行频
...
(5)去时里正与裹头
...
(6)山东
..二百州
(7)禾生陇.亩无东西
(8)役夫敢申.恨
(9)县官
..急索租
(10)信.知生男恶
答案:(1)指出征战士。
(2)父、母、妻子、儿女。
耶,同“爷”,父亲。
(3)冲。
(4)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5)给他们束发。
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6)指函谷关以东。
(7)陇,通“垄”。
(8)诉说。
(9)官府。
(10)确实。
3.补全并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
(2)生女犹得嫁比邻,。
(3)戎马关山北,。
答案:(1)归来头白还戍边
译句: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
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2)生男埋没随百草
译句: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3)凭轩涕泗流
译句: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解释《登岳阳楼》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
B.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指文字。
C.老病有孤舟: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杜甫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所以这样说。
D.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这年八月,吐蕃以十万人进攻灵武(今宁夏中卫以北),以二万人进
攻州(今陕西旬邑西)。
戎马,借指战争。
答案:B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登高》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漂泊、老病孤愁之感。
B.《登岳阳楼》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C.《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D.“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杜甫的《兵车行》沿用古题,缘事而发,记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答案:D
6.对杜甫的《登岳阳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主要写出了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B.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C.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D.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两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6题。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本诗可分为几个层次?试概括出层意。
答案:诗歌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8.“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
这两个角度是和。
答案:视觉听觉
9.“走”是跑的意思。
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
答案:牵、顿、拦、哭。
10.“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的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答案:理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11.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
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
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答案: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的内涵本质,反映出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12.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1)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上有所不同。
请指出其不同之处。
(2)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由点到面。
(或:时间和空间。
)
(2)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
13.“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答案:“武皇开边意未已”。
14.“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答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15.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6.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答案: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9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7.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
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
18.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无光。
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19.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答案:(1)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
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