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53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21例临床分析

早期应 用 3代 头孢 2 0例 (5 2 ) 早 产 1 9.% , 5
2 1 临床 表 现 .
例( 1 4 ) 动 脉 留置 1 7.% , 6例 ( 6 2 ) 7 . % ,鼻 饲 喂 养 1 3例
( 19 ) 中心 静 脉 置 管 ( IC 1 6.% , PC ) 0例 (7 6 ) 脐 静 脉 插 管 3 4.% ,
吃 奶 差 、 应 差 1 例 ( 0 5 ) 皮 肤 苍 白 花 纹 1 例 反 9 9. % , 8
(5 7 , 8 . %) 腹胀 1 ( 1 9 ) 呻吟 1 3例 6 . % , 0例 (7 6 ) 呼吸 暂 4 .% ,
例( 4 3 ) 1.% 。 24 治疗及转归 . 2 例患儿根 据经验 和药敏结果 调整 、 1 选择 抗生 素如亚胺 培南 、 头孢 吡肟 , 辅以丙种球 蛋 白及血 浆支持治 疗 l 6例 , 同时 纠正酸中毒 , 扩充 血容量 、 抗休 克及血 管活 性药 物治疗 , 严重 呼 吸衰 竭 给予 呼 吸机 辅助 通 气 4例 。4例合 并
孢 、 产儿 、 入性操作关系密切 , 青霉烯类 、 早 侵 碳 哌拉 西 林 / 唑 巴坦 为 治 疗 首 选 药 物 。 他
【 关键词 】 肺 炎克雷伯杆菌 ; 败血症 ; 新生儿 ; 临床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R721 【 2 .3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 262 1)5 00 — 2 64 39 (00 1 — 19 0
2 结 果
采 用 回顾 性 分 析 的 方 法 , 相 关 资 料 进 行 分 对 5 r/ , 20 g m 例 。 0 gml i 6例 > 0 n/ l 1
析 。诊断参考 中华医 院感 染管理 委员会 审定 的医 院感 染诊 断 2 3 危险 因素 .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征象分析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征象分析克雷伯菌是德国物理学家E·Friedlande于1882年首先描述,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粗短杆菌,属肠杆菌科,共有7个菌种。
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多倾向于其耐药性临床研究,而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影像学征象分析报道较少。
本次研究收集本院81例经微生物学和临床证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资料,总结该病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81例经临床及微生物学确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资料,其中男56例,女25例;年龄21~94岁,平均年龄62.8岁;患者以高热、胸痛、咳嗽及咳粘稠痰入院者49例,以其他原因如不明原因发热、冠心病等入院者32例;既往有肿瘤病史者21例,既往有糖尿病史者16例,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者37例;临床表现高热者37例,血常规白细胞、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1项增高者56例;患者均经过痰培养证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1. 2 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128层CT机,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5 mm,重建层厚1 mm,层间隔1 mm,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
1. 3 观察指标观察分析81例患者的CT表现及特征,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对病变部位、分布、形态及治疗后随访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2 结果2. 1 病变发生部位、分布情况81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右肺31例,其中右肺上叶者16例,右肺下叶者8例,累及右肺中上叶者7例;位于左肺28例,其中左肺上叶13例,左肺下叶15例;位于双肺者22例。
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6例(见图1),叶段分布25例,随机分布11例,外周分布9例。
2. 2 病变发生形态特征分类情况81例患者中,①实变影:36例(44.4%),表现一个肺叶或段的高密度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②小叶中心结节:14例(17.3%),距胸膜面或小叶间隔2 mm病灶;③结节影:38例(46.9%),常表現为直径1~3 cm大结节;④磨玻璃密度影:17例(21.0%),表现为密度略增高,血管结构仍可显示(见图2);⑤晕征:26例(32.1%),一种磨玻璃密度影在结节周围表现(见图3);⑥支气管充气征:31例(38.3%),实变区见含气支气管影(示例图见图4);⑦空洞:17例(21.0%),见于肺实变病灶中,常表现为厚壁空洞(见图5,图6),15例(18.5%)空洞内见液平;⑧气囊:7例(8.6%),表现为薄壁空腔样改变;⑨叶间裂膨出征:4例(4.9%),常表现为右肺上叶后段实变影,斜裂下垂后突,局部斜裂后突表现为“钟乳石”征(见图7);⑩网状影:2例(2.5%),小叶间隔增厚呈网状(见图8);反晕征:2例(2.5%),表现局灶类圆形磨玻璃影周围实变环(见图9);滋养血管征:4例(4.9%),表现一条清晰的血管影进入结节或楔形阴影内,动脉血管围绕结节走行,在结节内穿行的是肺静脉(见图10);胸腔积液:36例(44.4%),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游离性胸腔积液(见图5,图6)。
败血症病例分析与研究

败血症病例分析与研究一、病例分析1.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因“发热、寒战、咳嗽、咳痰”等症状就诊。
入院时,体温39℃,脉搏10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90/60mmHg。
查体: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肺腹部无明显异常。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淋巴细胞比例10%,血红蛋白110g/L。
降钙素原(PCT):5.2ng/ml。
C反应蛋白(CRP):120mg/L。
血培养:阳性,为大肠杆菌。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多,未见明显感染病灶。
腹部B超:肝脏、胆囊、胰腺、肾脏形态及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二、诊断根据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诊断为败血症,病原体为大肠杆菌。
三、治疗1.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每日2g,静脉滴注。
2. 抗感染治疗给予抗感染药物,如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联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3. 支持治疗给予患者充分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4. 对症治疗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退热药物。
咳嗽、咳痰患者给予化痰止咳药物。
5. 并发症防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等。
四、预防1. 提高患者免疫力注重营养摄入,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 严格无菌操作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病原体入侵机会。
3.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4.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败血症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病例分析、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败血症的防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病例分析1.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因“发热、寒战、咳嗽、咳痰”等症状就诊。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感染和医疗相关感染。
本文将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的分布情况,并重点关注其耐药性。
一、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肠道等。
然而,在医疗机构内,尤其是重症监护单位和长期护理机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明显增加。
在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等。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强烈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往往导致病情严重,并增加了治疗难度。
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1. β-内酰胺酶产生肺炎克雷伯菌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细菌之一。
这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破坏抗生素的作用,进而导致药物失效。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显示出高度耐药性,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2. 氨基糖苷酶产生另外,肺炎克雷伯菌也常出现产氨基糖苷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 AME)的情况。
这类酶能够修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降低其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3. 硫酸肼抗性硫酸肼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抗生素。
然而,一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发生了对硫酸肼的耐药。
这主要是由于突变目标位点引起的,导致细菌对硫酸肼失去了敏感性。
4. 羟基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羟基磺胺类抗生素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
然而,一些肺炎克雷伯菌对羟基磺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种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菌产生羟化酶来降解药物,从而降低了其疗效。
三、对策与建议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
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临床探索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任绪红,钱冬萌*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目的:分析沂南县人民医院各科室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分布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沂南县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的1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为对象,菌株源于重症监护室(ICU)、急诊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外科。
分析各科室的KP感染分布情况,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KP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结果:145株KP标本中98株分离自痰液,占比67.59%;分离自血液占比18.62%,分离自尿液占比10.34%,分离自脓液与其他标本分别占比2.07%和1.38%。
科室分布以ICU分离的KP数量最多。
KP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且对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及左旋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均具有较高耐药率。
KP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10%。
结论:我院各科室KP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率,且多重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及感控部门应对其引起重视。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又称肺炎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属细菌域、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1]。
肺炎克雷伯菌不仅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菌株,而且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由其引发的感染在细菌感染学疾病中的占比呈逐渐升高趋势,并且在耐药机制方面较为复杂多样,从而导致抗感染治疗的难度逐渐加大[2]。
当前,如何预防和控制KP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这就要求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予以了解和充分掌握,为临床有效治疗KP提供支持和依据。
目前,在不同的标本中均可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且在医院各科室的检出率都比较高。
本文通过对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在不同标本和医院各科室的分布情况予以了解,同时对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59例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59例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发布时间:2022-12-06T06:42:19.6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3期作者:李叶雨[导读] 目的:分析研究对于59例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探讨,找出敏感细菌,针对性给予对李叶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邮编6100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于59例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探讨,找出敏感细菌,针对性给予对应抗生素治疗。
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进行肺炎治疗早产儿59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存在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对其实施实验室检查,根据药敏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45例为β-内酰胺酶组分为实验组,另外14例为非β-内酰胺酶组。
结果:通过分析早产儿肺炎细菌情况可以发现,实施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实验室检查,可以快速辅助医生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对其药敏找出最佳方案,加速早产儿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
讨论:对于早产儿来说,由于其身体因素,容易得肺炎,为了找出早产儿肺炎发病因素及临床病菌情况,对其进行临床特点研究,找出相关病菌特点。
进行药敏实验,找出最佳治疗方案,加速早产儿康复。
关键词:早产儿;肺炎;药敏肺炎主要会引起发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但由于早产儿的体质是比较弱的,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比较少,皮肤屏障和呼吸屏障功能也非常弱,会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
即使有肺炎也不一定会表现出典型的症状,有可能只会出现口吐泡泡,但精神是比较差的,进食也不是很好[1]。
还有可能会引起嗜睡,活动也会明显的减少,呼吸会变得表浅,心率加快,所以要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带早产儿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如果患有肺炎没有积极治疗,会影响到早产儿的心肺功能。
新生儿克雷伯杆菌为肺炎杆菌科细菌,革兰染色阴性,根据荚膜抗原成分的不同,肺炎克雷伯杆菌可以分为78型,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到六型为多见,近年来发病率增加,在院内感染的6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53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致病菌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2年10月~2007年10月5年中诊断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所有病例,分析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及微生物学特征。
结果 53例患者中,医院感染26例(49.1%),社区感染27例(50.9%)。
社区感染患者常见基础疾病依次是糖尿病(59.3%),肝脓肿(55.6%),肺部感染(37%)。
医院感染患者依次是恶性肿瘤(46.1%),肺部感染(26.9%),重症胰腺炎(19.2%),医院感染者更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社区感染主要见于内分泌科与感染科,医院感染见于血液科与ICU。
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均不敏感,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98.11%),菌株对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率社区感染菌96.3%、医院感染菌34.6%。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主要见于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科与ICU,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较社区感染菌株更加耐药,且为耐药性强的多重耐药,应重视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防治,重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耐药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pticemia and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so as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53 adult patient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pticemia from October 2002 to October 2007 in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The clinical feature, the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microbi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sed. Results In 53 cases, 26 were hospital infection (49.1%), the other were community infection (50.9%).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complicated by diabetes mellitus (59.3%), liver abscess (55.6%)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37%). Hospital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with malignant tumor (46.1%), pulmonary infection (26.9%), severe pancreatitis (19.2%) and more vulnerable to MODS. Community infected patie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hospital infected patie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hematology department and ICU. All Klebsiella pneumoniae strains were nonsusceptible to ampicillin, highly sensitive to imipenem (98.11%). The sensitive rate of community acquired strains to the third andthe fourth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was 96.3%, that of hospital acquired strains was 34.6%.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acquired strains was more resistant than community acquired strains. The septicemia patie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ndocrinology, hemat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s and ICU. The antibiotics resista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pticemia was a challeng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septicemia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s.KEY WORDS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pticemia; Drug resistance败血症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
近年来,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在败血症中比例越来越高,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在多数地区已高于革兰阳性菌败血症。
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其发生率近年也有所增加。
华西医院2002年10月~2005年10月3年中发生23例,2005年10月~2007年10月仅2年却已发生30例,目前有关小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报道较多,成人较少。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成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包括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布科室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等。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2年10月~2007年10月5年中所有血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阳性、诊断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3例。
1.2 败血症定义败血症血培养阳性且临床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血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分为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Hospital acquired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pticemia,HA KPS)和社区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Community acquired Klebsiella pneumoniae septicemia,CA KPS),医院感染败血症有以下情况可以诊断:①患者入院时不存在败血症且不处于潜伏期,在入院48h后抽取的血培养是阳性结果;②虽然感染在入院48h内发生,但患者是从其他医院或疗养院转入。
除此之外的败血症都被定义为社区感染败血症。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判定为有显著性差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资料53例患者中男性40例(75%),女性13例(25%),平均年龄(56±30)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49%。
CA KPS 27例(50.9%),HA KPS 26例(49.1%)。
53例患者总病死率22.7%,治愈率41.5%,好转率35.8%。
CA KPS组与HA KPS组的病死率为3.7%与42.3%,治愈率55.6%与27%,好转率40.7%与30.7%,χ2=11.7,P0.05。
两组患者病情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表现HA KPS患者发热多为高热(76.9%),其中3例(11.5%)为超过41℃的超高热。
CA KPS患者高热(55.7%),中度发热(29.6%)。
HA KPS 患者以下表现高于CA KPS:低血压(11.5% vs 0%),出血(19.2% vs 3.7%),低氧血症(23% vs 7.4%),多器官功能衰竭(19.2% vs 0%)。
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绝大多数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但医院感染者更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败血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升高和中性粒细胞升高,CA KPS组与HA KPS组白细胞升高(WBC10×109)者分别占48.1%与46.2%,无明显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升高(N%70%)者分别占88.89%与61.54%,有明显差异(P0.05);低钠血症为70.3%与53.8%;低钙血症55.6%与77%;低氯血症48.1%与40.7%;血清转氨酶升高(ALT55U/L 或/和AST46U/L)为53.8%与66.7%;肾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尿素氮升高32%与33.3%,无明显差异(P0.05),少数患者肌酐升高11.1%与19.2%(P0.05);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PT延长14.8s,两组发生率为22%与46%(P0.05)。
2.4 基础疾病和易感因素53例全部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或(和)易感因素,CA KPS的基础疾病依次为糖尿病16例(59.3%)、肝脓肿15例(55.6%)和肺部感染10例(37%),尿路感染较少(14.8%)。
HA KPS的基础疾病大都危重,依次为恶性肿瘤(46.1%)、肺部感染(26.9%)、重症胰腺炎(19.2%)和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15.4%)。
医院感染患者至少有一项易感因素,手术后(61.5%),放置引流管(50%),深静脉置管(42.3%),全胃肠营养(34.65%),其它易感因素见表2。
2.5 科室分布CA KPS最多见于内分泌科,其次是感染科;HA KPS多见于ICU与血液科,见表3。
表1 53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特点表2 53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表3 53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科室分布2.6 药敏情况结果见表4、表5。
CA KPS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HA KPS菌株,但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都不敏感;CA KPS菌株对其它药物的耐药率(81.5%)高于HA KPS菌株(92.3%)(P0.05)。
除氨苄西林和亚胺培南外,两组菌株对其它药物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P0.05),CA KPS 菌株对药物敏感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