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会计平衡公式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平衡公式(高教社)

【课题】会计平衡公式【教材版本】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教学目标】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独立分析会计等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从而更明确会计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计平衡公式;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教学难点:经济业务类型的分析及不同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项目分析【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使用配套教学光盘第二章第三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等式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所举的具体经济业务,让学生独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的掌握。
最后归纳出经济业务的类型,总结出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基本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我们已经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加以反映。
这个平衡公式就是会计平衡公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会计基本等式或会计议程式。
它是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然相等的一种关系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达式。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
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分析,来证明任何经济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这个平衡公式。
二、新授(60分钟):使用配套教学光盘利用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师生共同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导致会计要素的变化,但始终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
《会计平衡公式》(教案)

《会计平衡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组成和运用。
3. 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和构成。
2. 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3. 会计平衡公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平衡公式的构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会计平衡公式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构成和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核算。
3. 练习法: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会计平衡公式:详细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构成和运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核算。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剩余章节将在的提问中提供。
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会计平衡公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实时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会计平衡公式的应用经验,评价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会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会计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练习。
3. 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PPT等设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构成和运用。
2. 第3-4课时:分析实际会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核算。
3. 第5-6课时: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4. 第7-8课时:进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掌握程度。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课件

一、企业的类型及其经营活动
1、按照经济分工: <1>生产性企业——供、产、销 三个过程; <2>流通性企业——只有供、销两个过程,没有生产过程; <3>服务性企业——主要提供劳务服务;
2、按组织形式分类: <1>个人独资企业——不具备法人地位; <2>合伙企业——不具备法人地位; <3>公司制企业 ——具备法人地位;
第二,要合理划分成本和费用的界限。
第三,费用除已经发生的资产耗基础费会计,教案有会计时要素也及会表计平现衡公为式 负债的增加
16
第二节 会计要素
3、构成
营业费用
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直接费用
成本
间接费用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17
第二节 会计要素
二、会计要素
<五> 利润
1、含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
利益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基础以会计货教案币会计计要素量及会其计平价衡公值式 。
8
3、资产分类
现金
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流动资产 — 应受及预付款项来自待摊费用存货等
股票投资
长期投资 债券投资
其他投资
资产
房屋
建筑物
固定资产 机器设备
运输设备等
专利权
5
第一节 企业的经营资金和企业报告
<三> 企业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其主要内容,会计报表又 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
1、资产负债表;
会计报表的三张主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会计平衡公式》(教案)

《会计平衡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和意义。
2. 会计平衡公式的基本要素。
3. 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方法和步骤。
4. 会计平衡公式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平衡公式。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会计平衡公式》相关内容。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教案和案例分析。
3.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例子或故事,引出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
2. 讲解会计平衡公式:详细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基本要素和运用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平衡公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会计平衡公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
3. 思考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会计问题,尝试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解决。
八、拓展学习:1. 让学生了解会计平衡公式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2. 学习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提高会计综合素质。
3. 关注会计行业动态,了解会计平衡公式在实际工作中的最新应用。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其学习情况和需求。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与学生保持沟通,及时解答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会计平衡公式

习
5、企业向银行借款 50 万元,直接用于偿还前欠外单位货款,这项业务引起企业( A、资产增加 50 万元 C、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50 万元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目中,不正确的经济业务类型有( A、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B、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 C、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D、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2、下列经济业务发生后,使资产和权益总额不变的项目有( A.以银行存款 5000 元,偿还前欠购料款 B、从银行取得借款 20000 元,存入银行 C、以银行存款 3000 元购买材料 D、从银行提取现金 800 元 3、 若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银行存款减少 5000 元,则相应地有可能引起( A、固定资产增加 5000 元 C、预提费用减少 5000 元 E、其他应交款增加 5000 元 B、短期借款增加 5000 元 D、应付账款减少 5000 元 ) ) )
《会 计 平 衡 公 式 》教学设计方案
宁海职教中心 陈海珍 课题 课型 课时 教材分析 会计平衡公式 新授课 1 课时(45 分钟) 会计平衡公式是反映会计基本要素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恒等式。其一般表达 式为:资产=权益 ;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拥有的全部资产都相应有其权益。权 益是对企业资产可以提出要求的权利,它是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的。故会 计平衡公式也可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一节学习了会计六大要素的概念、分类等知识,但对六大要素之 间存在的关系还不理解,所以这节课的意图就是要学生理解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理念 知识目标 1、会计平衡公式 2、四种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掌握四种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四种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理解并掌握会计平衡公式 1、 应用多元教学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情景。 2、 教学随学生反映灵活调整。 3、 鼓励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4、 练习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会计平衡公式》(教案)

《会计平衡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组成和运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和意义。
2. 会计平衡公式的组成: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3. 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方法:会计分录、账户余额、财务报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组成和运用方法。
2. 教学难点: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方法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组成和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实际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会计平衡公式:详细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组成和运用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实际运用。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期末考试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会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会计平衡公式。
3. 案例资料:收集和整理实际会计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4. 实践工具:提供会计软件或手工操作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组成和运用方法。
2. 第3-4周: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
3. 第5-6周: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实际运用。
4. 第7-8周:进行教学评价,总结所学知识。
会计要素平衡公式教案

会计要素平衡公式教案教案标题:会计要素平衡公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会计要素平衡公式解决实际会计问题。
教学内容:1. 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定义和作用介绍。
2. 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3. 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讲解:a. 介绍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会计中的重要性。
b. 解释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 实例演示:a. 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运用会计要素平衡公式解决实际会计问题。
b.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案例,理解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应用过程。
4. 练习与巩固:a.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会计要素平衡公式计算和解决问题。
b. 鼓励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应用:a. 引导学生思考会计要素平衡公式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分析等。
b.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会计知识,扩展对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应用认识。
6. 总结与评价:a.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教科书或相关教学资料。
2. 案例: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解决。
3. 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对于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会计要素平衡公式的相关知识,拓展应用领域。
2.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会计平衡公式》(教案)

《会计平衡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会计平衡公式的组成和运用。
3. 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平衡公式的组成: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3. 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组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组成和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会计平衡公式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组成和运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会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会计平衡公式的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b. 学生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c.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七、课后作业1. 复习会计平衡公式的定义、组成和运用。
2. 分析课后案例,运用会计平衡公式进行会计核算。
八、教学拓展1. 会计平衡公式的应用范围: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
2. 会计平衡公式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单位中的应用特点。
3. 会计平衡公式在会计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会计平衡公式。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问题。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
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会计平衡公式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目标】
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独立分析会计等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从而更明确会计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平衡公式;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业务类型的分析及不同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项目分析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使用配套教学光盘第二章第三节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等式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所举的具体经济业务,让学生独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的掌握。
最后归纳出经济业务的类型,总结出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基本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我们已经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加以反映。
这个平衡公式就是会计平衡公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会计基本等式或会计议程式。
它是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然相等的一种关系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达式。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
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分析,来证明任何经济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这个平衡公
式。
二、新授(60分钟):
使用配套教学光盘利用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师生共同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导致会计要素的变化,但始终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
1.企业期初的资产负债表(5分钟)
教师演示教学光盘,学生看演示:
某公司2000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负债表
2000年1月1日金额单位:元
2.假定该公司2000年1月份发生了以下经济业务:
[业务1]1月5日,公司接受国家投入的大型设备一台,价值200 000元。
教师设疑:此业务中各会计要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资产——固定资产:800 000元——增加200 000元——1 000 000元(5分钟)权益——实收资本:1 300 000元——增加200 000元——1 500 000元
教师进行光盘演示此业务在企业中的发生过程:(5分钟)
教师演示光盘,师生共同分析此项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5分钟)
资产负债表
2000年1月5日金额单位:元
教师根据业务总结归纳:资产和权益同时等额增加,双方总额相等,仍保持平衡关系。
(5分钟)
[业务2]1月10日,公司以银行存款100 000元偿还短期借款。
教师设疑:此业务中各会计要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资产——银行存款:350 000元——减少100 000元——250 000元(3分钟)权益——实收资本:500 000元——减少100 000元——400 000元教师进行光盘演示此业务在企业中的发生过程:(4分钟)
教师演示光盘,师生共同分析此项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3分钟)
资产负债表
2000年1月5日金额单位:元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资产和权益同时等额减少,双方总额相等,仍保持平衡关系。
(2分钟)(第1课时结束)
[业务3]1月14日,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原材料100 000元。
学生讨论分析:资产——银行存款:250 000元——减少100 000元——150 000元(3分钟)资产——存货:650 000元——增加100 000元——750 000元
教师进行光盘演示此业务在企业中的发生过程:(4分钟)
师生共同分析此项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3分钟)
资产负债表
2000年1月5日金额单位:元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资产之间等额增减,双方总额相等,仍保持平衡关系。
(2分钟)
[例4]1月20日,公司开出商业承兑汇票一张,金额为50 000元,以抵付前欠应付账款。
学生讨论分析:权益——应付账款:200 000元——减少50 000元——150 000元
(3分钟)权益——应付票据:0——增加50 000元——50 000元
教师进行光盘演示此业务在企业中的发生过程:(4分钟)
师生共同分析此项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3分钟)
资产负债表
2000年1月5日金额单位:元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权益之间等额增减,双方总额相等,仍保持平衡关系。
(2分钟)
三、小结(10分钟)
企业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与权益的变化关系共四种类型: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 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权益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和) 任何一种经济业务都不会影响会计平衡公式。
(使用配套光盘演示)
这一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账户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见配套教学光盘第二章第二节单选、多选、判断 五、作业
使用配套《基础会计习题集》P15 习题二 练习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 (第2课时结束) 【教学过程】
资产类项目
减 少
权益类项目 增 加
权益类项目
减 少
会计平衡公式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与权益的变化关系的四种类型: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 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权益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和)
教案制作人:任蕊
(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 0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