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 资料

合集下载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讲解课件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讲解课件
内心世界。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括
本诗艺术手法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细腻描绘和比喻 等。
艺术手法分析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与自然景色相互融合,寓情 于景的手法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细腻描绘的手 法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妙之处。
艺术手法作用
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 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情感表达
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停顿、重音等技 巧,将情感融入朗诵中,使诗的意境更加生动。
形象塑造
根据诗中描述的场景、人物和情感,运用声音的塑造能力,呈现出 诗中的形象和场景,增强听者的感受和理解。
创作灵感启发
1 2 3
主题选择
通过分析《江畔独步寻花》的主题和意境,启发 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寻找相似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方式。
意境描绘
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中通过语言所营造的一种美的境界,对于感受 整首诗的艺术魅力至关重要。在《江畔独步寻花》中,需要 描绘的意境包括江边花开的美丽景色、诗人独自散步的宁静 心情等。
描绘
通过描绘江边花开的美景和诗人独自散步的宁静心情,可以 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恬静淡雅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 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感慨。
03
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 甫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江边独自散 步赏花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 景的热爱和向往。
本诗主题思想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 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 感激之情。
主题分析
本诗主题为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 融,通过描绘江畔的花草树木等自然 元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宁静 。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完善。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解析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解析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解析江畔独步寻花,近,眉间心事纵横。

不觉花前失笑,日暮江边一片红。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名篇,以其简约而深入人心的描写方式,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苦闷。

该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江畔独自行走,寻花过程中的心情起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痛苦感受。

首句“江畔独步寻花”,揭示了诗人独身一人行走在江边,寻找美景中的孤寂和迷茫。

江水与花朵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反差,使读者对诗中的情景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第二句“近,眉间心事纵横”,诗人借助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郁闷。

眉间心事的描述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纠结和烦闷,丰富了文字的层次感。

接着诗人写道“不觉花前失笑”,表达了诗人在美景面前心情的反转。

面对美丽的花朵,诗人内心的忧愁烦忧被瞬间抛诸脑后,展现出了一丝轻松和释然。

这种情感的转换,使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引发了读者对矛盾情感的思考。

最后的一句“日暮江边一片红”,通过对夕阳余晖的描绘,呈现出诗人回望时的景象。

红暖的色彩不仅跳动着自然界的生机,也给人以希望,给予了读者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和期待。

整首诗以简练而流畅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痛苦感受。

通过对江边景色中的花朵和红暖余晖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传达出对生活的矛盾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使《江畔独步寻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对《江畔独步寻花》的古诗解析,从诗歌结构、文学特点以及蕴含的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入的描写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三首:“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这两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乱蕊畏江滨”而来,把大的范围缩到小的范围——两三家。范围缩小了,花却繁忙起来了。诗的起句是写静态,红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两字,顿觉热闹非常。“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前后辉映。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拟人化。“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该是爱花。
作品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畔独步寻花(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畔独步寻花(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作品鉴赏: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江畔独步寻花 全文及注释

江畔独步寻花 全文及注释

江畔独步寻花全文及注释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名篇。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江畔独自散步寻花的情景,表达了他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全诗内容凄凉而富有哲理,注释内容更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略到其中的内涵。

江畔独步寻花,这是诗的开头。

江畔指的是江边,杜甫用"独步"的方式来强调自己孤单的状态。

而寻花则是他行走的目的,显示了他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黄花公子,绿叶行春,这是杜甫在第二句中描述的景象。

黄花公子指的是春天里绽放的黄花,而绿叶行春则表达了花和叶子一同春风吹拂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将读者带入到了春天浓烈的氛围中。

百花争艳,露重飞红,这是第三句的描述。

百花争艳,形容了大自然春天的美丽景象,露重飞红则表达了花瓣上的露水使得花朵更加娇艳。

这样的描写扩大了读者对诗中花的印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和谐的自然之美。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四句的描写。

杜甫将自己的心境转移到了高楼之上,凭借高度俯瞰四周的景色。

天涯路指的是人生的旅途,杜甫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诗末的两句。

衣带渐宽指的是时间的流逝使得人们逐渐变老;终不悔则表示杜甫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任何的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理解为为了所爱的人付出了很多,导致自己疲惫不堪。

通过这样的表述,杜甫传达了对爱情和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注释:1. 江畔:指江边的景色。

2. 独步:表示孤独一人行走。

3. 寻花:指散步时寻找花朵。

4. 黄花公子:指春天里盛开的黄花。

5. 绿叶行春:春天时叶子和花一起被春风吹拂。

6. 百花争艳:形容春天百花齐放的盛况。

7. 露重飞红:花朵上的露水使得花更加鲜艳。

8. 独上高楼:登上高楼,独自俯瞰景色。

9. 望尽天涯路:眺望远处的天涯边际。

10. 衣带渐宽:比喻时间的流逝使得人衰老。

11. 终不悔:指对人生道路没有任何后悔。

12. 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所爱的人付出了很多,导致自己疲惫不堪。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江畔独步寻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江畔独步寻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江畔独步寻花体裁:诗题文: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译文: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原文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

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本诗是这组诗的第五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本首诗写黄师塔前之桃花,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赏析三:语言赏析“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

“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

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辞章。

这篇辞章以描写江畔独行寻花为主题,通过通过对意境、花卉、情感等方面的刻画,表达出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对逝去的年华的感慨。

文章开篇便以“江畔独步寻花”来表达作者的心境。

江畔意味着作者所处的位置,江水是众多江南美景的代表,作者选择在江畔独行,说明他追求独特的美景和独特的心情,希望通过对花卉的寻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里的“花”是虚指,代表的是世间美好的事物。

江畔独步寻花,形象地揭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以此来象征自己的心境。

文章接下来通过描写不同种类的花卉,来展现江南美景的绚丽多彩。

作者分别描述了“杨柳青青,柳絮飞处”,“桃花红杏花白”,“莺啼燕语莺石榴花开”等多种花卉的景象。

这些描述带给读者一种明亮色彩的感觉,并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作品的情感色彩并不完全是明亮的。

在表现美好事物的作者还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感慨。

他写道:“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这表明作者在独行寻花的过程中,回忆起了过去年少时和朋友的别离,时间的流逝引发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悲伤。

而最后一句“衬映前头,又是一年明”则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期盼,即使年华已逝,时间还是继续流转,也许又会有新一轮的美好事物在等待着他。

通过对江畔独步寻花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他通过花卉这一意象,深入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的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期许。

整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江畔独步寻花》是陆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为基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起来的一篇描写江南美景的诗文佳作。

通过对花卉的细腻描绘,真情实感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年华的怀念。

这篇辞章充分展现了陆游优雅的文风和深沉的情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充满值得回味的江南美景图。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的本首。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译文】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注释】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7.江畔:江边。

8.时时:时常。

9.啼:(某些鸟兽)叫。

10.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赏析】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一首诗写作者因江边的春花而烦恼,无处诉说,只能癫狂地四处寻找酒伴。

他经旬不出门,独自饮酒,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第二首诗描绘了江边繁花乱蕊的景象,诗人脚步歪斜,担心春天的到来。

但他认为诗酒可以驱遣时光,不必为衰老担忧。

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首诗描写了江边深竹中住着两三户人家,红花与白花相互映衬。

诗人认为有春光的地方就应该有美酒相伴,以度过美好的时光。

第四首诗展望了少城的繁花和高楼,想象着在那里与佳人共饮美酒,歌舞作乐。

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首诗描绘了黄师塔前的江水和桃花,诗人在春光懒困中倚风小息,欣赏着无主的桃花。

这里的桃花象征着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第六首诗描写了黄四娘家的繁花似锦,千朵万朵的花朵压弯了枝头。

留连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在的黄莺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这里的描写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之情。

第七首诗总结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花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他说不是因为爱花才会死去,只是担心花谢时人也会老去。

繁花容易纷纷飘落,嫩叶需要商量着慢慢开放。

这里的描写既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又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

《江畔独步寻花》这组诗通过对江边春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这些情感通过诗人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畔独步寻花资料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761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二、各句赏析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流连戏蝶时时舞”:“流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流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流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总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四、写作背景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五、写作特点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
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六、问题及答案
1.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的两个对偶句:
2.全诗运用()结合、()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之情。

3、时时舞。

恰恰蹄是怎样的景象?
4、“黄四娘家花满蹊”中为什么要把一个普通的花农的姓名写进去?
答案:1.对偶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3、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
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4、因为这只是一首普通的诗,作者当时应该也没想太多,诗意、灵感一来就写
出这样的诗了。

正因为随意,诗才显得真实,才会流传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