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比较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思想对比

儒家与法家的对比其他答案(1)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一、具体的思想不同: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二、结果影响不同:(1)儒家思想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不适用于具体社会的情况,因而没有被各个国家的君王所重用。
但是到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发展的时期,如汉代等,儒家的思想就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使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繁荣昌盛。
并且到了后期,董仲舒将儒家与道家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社会思想,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
(2)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的秦统治者的重用,秦始皇利用韩非的法家思想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这与韩非的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有重要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适应当时代的发展。
(3)我们国家现在充分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墨家和道家,儒家与法家的对比关于墨家和道家:一,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则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二,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先秦(至少表面上如此),道家的影响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中国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学派;三,墨家提倡生产劳动,道家则是脱离生产劳动的;四,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下层社会,而道家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五,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但主要是通过和平方法和个人行动来阻止战争;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并不反对战争,且对军事思想有贡献;六,在哲学上,墨家主要贡献是逻辑,而道家的长处则体现在直觉上;七,两家都对科技有贡献,都主张节欲.八,墨家是集体主义,道家则可以说是个人主义;九,墨家主张”明鬼”,而道家则从鬼神的影响中跳了出来.十,墨家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惜牺牲自己,而道家则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十一,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全部成员只服从于”巨子”一人,而道家则没有严密的组织.十二,墨家主张用贤能治国,道家则反对”尚贤”,主张无为政治.关于儒家和法家: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儒家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法家主张”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儒家维护血缘关系,法家破坏血缘关系;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二,早期儒家里,荀子吸取了法家的思想.秦朝,法家取得了统治地位,在秦以后的大多数时期里,是儒表法里,儒家占主导地位;三,在哲学上,儒家的贡献主要在伦理学上,法家的贡献主要在逻辑学上;四,儒家学说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当然基本上是这样,也不排除少数例外,如荀子也认为人性是恶的.但这是在他吸取了法家的思想之后.五,法家的成就和目标主要在政治领域,而儒家的建树除政治外,还有艺术,历史,伦理,社会等领域.六,先秦时期,儒家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后来两家都被用来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七,法家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儒家则鄙视生产生产劳动;墨家和道家。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2010-04-27 17:03:06)转载▼标签: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
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
孟子坚持性善论。
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
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
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
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
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
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
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
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
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
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
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
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
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从人性自然出发,对社会文明都要毁掉,包括生产工具,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政治活动。
秦朝的思想儒家与法家的争锋

秦朝的思想儒家与法家的争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的思想领域中,儒家与法家两大学派的争锋尤为激烈。
儒家主张礼仪道德,强调仁爱,而法家则强调法律刑罚,追求秩序和效率。
本文将分析并对比秦朝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儒家是秦朝时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提倡仁爱和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们达到道德的高度。
儒家主张君主应该身体力行,以德治国。
在教育方面,儒家提倡文化教育,注重思辨和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观点凸显了儒家思想对于道德行为和君主责任的重视。
与之相反,法家则更加注重法律和政治的规范。
法家代表作家有韩非和李斯。
法家主张通过严厉而公正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威。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只有通过刑罚和奖赏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家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追求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在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法家提倡集权主义和严格规定的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李斯在《法言》中写道:“刑罚者,君上之重器也,不可不慎也。
”这一观点显示了法家思想对于法律制度和统治方式的重要性。
儒家和法家两大学派在秦朝的思想争锋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秦始皇,作为秦朝的君主,起初支持法家思想,通过实施法律和政治改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对土地的征收、轮作制度的实行以及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等等。
这些改革主要基于法家思想,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然而,在秦朝后期,由于法家政策的残酷和苛刻,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造成了秦朝的灭亡。
儒家思想在秦朝的兴盛是以丰富的文化和教育为特征的。
儒家学者在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论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异同

论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异同(转载)2007年07月02日星期一 01:03 P.M.一、所谓的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儒家的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
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孔子-以人入理,突出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
他的思想主要包括等级法律观;重德轻刑观;“为政在人”论;犯罪预防观;用刑适中论;“父子相隐”论。
孟子-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他的思想主要有养民富民的经济立法主张;省刑慎刑的法刑观;辅贤伐暴的君臣关系论;贤人和良法并重的人法关系论。
荀子-沟通礼法,使礼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
荀子的思想主要包括礼法论,德刑论,人治论。
2.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
主要内容:德礼优于行政;注重教化,恤刑慎刑;为政在人,贤人治国。
3.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认为人治是由德治和礼治派生的。
二、所谓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法家的法律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1.关于法的概念法家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规范,包括赏与罚两种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2.关于法的性质法家认为法具有强制制裁性,法具有客观公平性,法具有严格等级性,法具有时代民情性。
3.法的起源是与国家的起源联系在一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法的作用主要有定分止争,禁恶止乱,制民胜民和尊君、独裁。
三、由此比较得出儒家和法家的异同点如下:1.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他们的思想里都闪烁着民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2.在对待当时社会的现实方面: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以刑。
儒家在治国之时没有认识当初的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点上看来,儒家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保守消极的。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源远流长,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继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以治理国家为核心。
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关系被看作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君主应具备仁德和德才兼备的理想,通过行为榜样来引导臣民。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注重追求自然的方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政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这种和谐。
因此,道家主张少政府,尊重个人自由,并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治和秩序维护,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法家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法治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威与统一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以上三种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
道家思想则在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上,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和秩序维护,塑造了中国古代吏治和行政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多元的政治观念并相互交融。
这些政治思想与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与法家——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比较

论语与法家——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比较论语和法家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这两个流派都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将通过比较两个流派的政治哲学思想,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本质。
一、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治国安邦,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
儒家强调人的尊严和尊重,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并强调“仁者爱人”。
这些观点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核心:人本主义。
儒家认为,只有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有教无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加稳定。
儒家认为,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不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等级制度、严格管理和高压统治。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实行权力,并严厉惩罚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因此,法家也被称为“法制主义”。
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认为,统治者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实力的增长。
因此,他们应该制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无论这些政策是否公正或者道德。
法家认为,政府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的实力,而不是考虑是否合理或者是否为人民谋福利。
三、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价值观不同。
儒家注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而法家则强调统治者的权力,强制性的法律和威慑力量。
其次,儒家侧重于教育,而法家强调权力和惩罚。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规范,社会可以更加稳定和和谐,而法家则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权力和惩罚行为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最后,儒家和法家对政府的功能和目标之间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
秦朝的法家和儒家思想

两者思想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法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强调法治,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对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
两者思想的融合:秦朝时期,法家和儒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法家和儒家思想都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都追求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两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添加 标题
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法治,注重实际效果,对后世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深远 影响。
添加 标题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强调道德伦理,注重人文关怀,对后世教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产生深远影响。
添加 标题
两者思想的评价:法家思想在秦朝时期起到了统一国家、巩固政权的作用,但也存在过于 严苛、忽视人性的问题;儒家思想在秦朝时期受到了压制,但在后世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在秦朝的实践和应用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在秦朝的传播:通过教育、书籍、言论等方式传播儒家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在秦朝的应用:在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应用儒家思想,如 推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等
儒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儒家思想对秦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两者思想在秦朝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实 践比较
政治方面:法家强调法治,主张君主集权;儒家强调仁政,主张德 治。
法律方面: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维护社会秩序;儒家主张宽刑薄赋, 注重道德教化。
教育方面:法家注重实用技能教育,培养治国人才;儒家注重道德 伦理教育,培养君子人格。
儒家与法家之争讲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

儒家与法家之争讲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与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治理方式。
儒家主张仁义道德,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而法家则强调法制和刑罚,注重法律的权威和实施。
这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1. 背景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争,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动荡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治理国家,于是便形成了儒家和法家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代表着传统的礼仪伦理道德,而法家则崇尚刑罚和法律的权威。
这两种思想开始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争论和较量。
2. 儒家思想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和道德。
儒家认为,通过塑造自己的良好品行,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儒家也强调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和谐与平衡,避免极端和过度。
此外,儒家还提倡了君子之道,即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们将仁义礼智忠信作为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3. 法家思想法家以商鞅为代表,主张严厉刑罚和法律的权威。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强制力量和明确的法律规则,才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们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严明的,对所有人都应该平等适用。
法家的思想强调政治手段和实际行动。
他们认为唯有使用法律和刑罚来统治社会,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君主的权力,加强集权统治。
4. 争论与较量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
儒法之争主要围绕着国家的治理、社会道德和人伦关系展开。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这一目标。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基础来处理彼此的关系。
而法家则认为,仅仅依靠道德教化是远远不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比较
———————————————————————————————— 作者:
———————————————————————————————— 日期:
ﻩ
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何谓"法家"?中国古代社会"法"与"刑"不分,孔子"德主刑辅",荀子的"治之经,礼与刑",以及当时社会的"刑不上大夫"等等,都是"法"与"刑"不分,而在"法家"理论中,"法"的真正含意是与其叫"法家",不如叫"刑家"。特别中国古代社会的所谓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并不是现代意义上"法制"理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家"与其说是"以法治国",不如说是"以刑治国",这种"以刑治国"的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和独裁理论。他是为封建专制帝王服务的,但是对于中国广大民众来说是则是一种残暴的统治理论。
法家的派别,其形成不同于儒、墨,有些近似于道家。它不是由一个宗师培养出来的统一学派,然后又分化成若干分支流派。而法家的师承关系并不那么直接、明显,如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不是受业于法家,而是荀子的弟子。虽然如此,法家,还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成就最大的一个学派。从时间上看,它贯通整个战国年代,从空间上看,它活跃在七雄并立的各国舞台上。ﻫ战国时期的法家,依其生活的年代,可以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以李惺、商鞅、慎到、申不害为代表,后期法家以韩非为代表。据载,李俚在魏国变法,着有《法经》,后商鞅携此书去秦国,作为改革的重要依据。此书已佚,在前期法家中,商鞅重于刑治,申不害重于术治,慎到重于势治。这也是法家中影响重大的几派学说。韩非是法家中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思想阶前提下,创立了刑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2、关于势治的要领
君主如何控制手中的政治权力,以实现其独裁统治,慎到提出了以下几点要领:ﻫ第一,君主以得民要挟臣下。君主要能有效地进行独裁统治,巩固权势,就需要有力量制服群臣,如何制服,慎到提出,最重要的是设法使自己在民众中树立成信,通过得民,来挟制臣下。
法家学说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强调以刑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令行禁止,信赏必罚,达到"严而少恩"的地步。法家强调"刑治"与儒家强调"仁政"是不同的,儒家的"仁政"是用来对统治者进行约束的,而法家所谓"法治"则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两者的目的不同的。ﻫ2、绝对尊君,强化独裁。先秦备学派对君主的态度,儒、墨、法有共同点,都强调尊君,都维护专制制度。但又有不同,儒家的尊君是有条件的,即"从道不从君",君与道比较,道高于君,也就是政治理想和原则比君更重要,行道是尊君的前提。因而,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出仕当官是为了行道,而不只是为了荣华富贵。"邦无道,富且贵,耻也。"墨子主张"尚同",天下臣民一同于君主,是君之所是,非君之所非,君主的好恶就是是非的己标准。但他在"天志"中,还主张天子与各级官吏应是民选的,会参考"民意";又提出"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孝慈,"强调的是君民上下的各自人格和相互关系。道家不否定君主,但不主张专制,特别是庄子倡绝对自由,敌视君主与专制。先秦诸子,影响重大的学派,唯有法家把君主说成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而臣民都应当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或材料。国君说一不二,他的谱就是法。"一断于法",唯君例外。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国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ﻫ3、人性好利与以刑治民。法家把性恶论推向极端,荀子认为人性恶,需要教化,可以转变。法家则认为人人是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包括父母子女,只能晓以利害,为我所用。慎到就说,木匠打棺材,愿意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商鞅说:"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从生到死都是围绕名利转动。韩非的类似说话更多。这是法家的共识,因而,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对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使之不敢妄动:用高奖重赏,以利诱导,为我役使。在精神上,只要进行"以吏为师"、"以刑为教"的教育即可,其它一切文化、道德都可以不要。在法家的心目中,君主对民的要求,只是平时用其力,战时用其死,如此而已。对臣下,君臣间是"一日而百战",是不得已不用的劲敌,要警惕百倍,随时有可能篡权,随时有可能杀头。人际间唯有利害,相互间有如豺狼。因而,他们认为仁义慈惠是亡国之途,唯有靠峻法威胁才能富国强兵。
二、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ﻫ(一)慎到的势治理论ﻫ1、关于"势"的决定作用
慎到的政治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他较全面地看到了刑、术、势在治国中的作用,因而他的论述中全面涉及到法家学说的这三个基本范畴,不过在这三者之中,他更为突出了"势",更强调势的作用。二是为了得到"势",他在倡尊君的同时,看到了法的制约作用和民的作用,这是后期法家所无的。ﻫ慎到认为,在刑、术、势诸因素中,势至为重要。所谓"势",就是地位、权势,因而有了势,就能指挥一切,失去势,则只能听命于人。对此,他说:"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譬如,当尧是老百姓的时候,对其左邻右舍也难于调动,而称帝以后,就能在全国今行禁止。"由此现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慎子·威德》下引只注篇名)有了权势,缺德少才的人就能支配贤德智能之士,可见权势决定一切。因此,他认为君主所以成为君主,主要是因为他掌握了权势,而不是由于他道德才能多么超众。正为此,"势"对国君是至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