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课件 人民版

-15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4.国际联盟 (1)建立:威尔逊发起,巴黎和会重要议题;1920年成立,总部在日内 瓦。 (2)宗旨:增进国际间合作并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应承 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3)使命: ①“维护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裁减军备。 ②实行“集体安全”:制裁从事战争者。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委任统治”。
-6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 二
(5)“火药桶”形成: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 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6)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 火线。 2.主要过程 (1)三条战线: ①西线:英法比与德国作战。 ②东线:德奥和俄国作战。 ③南线:塞尔维亚与奥匈等国作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争夺。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形成了三对主要矛盾,即法德矛盾、 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3)集团推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 加紧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和斗 争愈发激烈。
-3考纲考情
考纲展示 1.雅尔塔 体制下的 冷战与和 平 2.烽火连 绵的局部 战争 3.和平与 发展是当 今世界的 时代主题 2015 课标全国 Ⅰ,47 题 2015 课标全国 Ⅱ,47 题 2014 课标全国 Ⅰ,47 题 2013 课标全国 Ⅰ,47 题 2013 课标全国 Ⅱ,47 题 2011 课标全 国,47 题
-17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1 2 3 4 5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9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史贡献,归纳华工的优秀品质。
品质:家国情怀、勤劳朴实、勇敢智慧、
不怕牺牲。
知识点二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项目 召开会议 主导国家 主要条约 涉及地域
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1919)
英法美 《凡尔赛条约》 欧洲、西亚、北非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1921-1922)
英美日 《九国公约》 东亚、太平洋地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整 体 感 知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
容
二 突破关键能力
导
三 链接高考热点
航
四 课时精练
落
实 基
梳理必备知识
础
性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世界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
形势 生,帝国主义各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程
标
2.理解20世纪上半叶国际秩序的变动。
准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低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偶有涉及,其中非选择题
侧重考查中国对一战的贡献、一战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国际关系与国际体系的发展
历程
考
2.情境设计:多种情境化设计,题型多样:以一战前主要国家的史实、史论为载体,
情
利用文献资料、表格、地图图片、社会现象等,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 性质
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
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评价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专题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总体特征: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动荡、分化和重组的年代,以战争与革命(包括十月革命、亚非拉斗争)为主题,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革命继续发展,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知识点0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难点】一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3)各国间的不平衡性加剧,原来先进的国家在很多方面被后起的国家超越。
2.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主要矛盾)(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1)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2)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3.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2)军事上: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参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高三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格局的形成

⑵不同点
•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 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 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后者则 超出了欧洲的范围。 • ④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 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 协,必然随着一方的瓦解而瓦解。 • ⑤前者的重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 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 ⑥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 联合国。
8.联合国
• 背景
• ①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 言》,联合国一词即源于此。 • ②1945年6月,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10 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 立。 • ③为了维护二战后国际关系秩序与世界和平和安全。 • 盟约内容 • ①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 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 普遍和平。 • ③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问题
• (2)二战
•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也是最后一个获 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 牲。 • ②二战后期,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并签署了《开 罗宣言》,宣告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 ③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 斯斗争,同时抗战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 • ④二战后,作为重要的战胜国参与了在远东国际军 事法庭上对日本的审判,伸张了正义,为国际和平 做出了贡献。
3.国际联盟
• 背景 • 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 日益密切,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 如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讯联盟等。 • 一战的惨痛教训:一战的惨痛教训激起了广 泛的反战和平思潮,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具有 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防止新的大战的发 生,维护世界和平。 • 威尔逊的推动: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规划 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得到响 应。
34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易错6:一战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 发展。
【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 家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战争迫 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 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开始萌芽。
第34题——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1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
【时空坐标】
第34题——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1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
【阶段特征】从工业革命到一战前(18世纪60年代一1914年)是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也是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现代主义美术的 特点
美苏两极对峙
【考查内容】近几年高考34题的 考查主要集中在工业革命的相关 内容、经济危机等方面。
【考查形式】创设学习情境为主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读信息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理 解历史本质的能力,体现核心素 养,突出对历史知识基础性和综 合性的考查。 【备考策略】
关注低频考点如一战、二战等; 关注核心素养。
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两次世 界大战
之间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 世界格局;俄国十月 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 的发展道路.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 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 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 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 展的新模式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 术兴起,突出表现 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背景下人类的精神 空虚和迷茫,着力 描述人类非理性的 一面。
2020年高考历史: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主要原因:欧洲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
(3)催化因素: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4)思想根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5)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3.性质、后果(1)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
(2)后果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西欧相对衰落,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③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1)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2)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体系充满了掠夺性和分赃性,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使这一体系不能稳定、持久。
2.华盛顿体系(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
(2)内容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
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对日本来说,一方面其扩张野心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其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大国的承认。
②《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
其签订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日本主力舰吨位劣于英、美,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高考历史 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真题

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2017天津文综,7,4分)“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十万余人。
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太会讨论’。
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
”上述史实发生于 ()A.五四运动期间B.巴黎和会期间C.华盛顿会议期间D.开罗会议期间答案C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
本题的关键信息有两处,一是时间信息“12月18日”,二是地点信息“在美”。
根据这两个关键信息辨析备选项可知,华盛顿会议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关键信息。
2.(2015天津文综,11,4分)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答案B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参加一战的目的是称霸东亚,无论是对德通牒、宣战诏书,还是首相演说,都只是借口,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B正确。
3.(2016天津文综,6,4分)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
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
这些行为说明()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答案B材料表明,一战前后,美日互视对方为假想敌,警戒态势不断升级,说明双方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立主义”对外战略。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美国与 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但巴黎和会结束后,美国国 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孤立主义”又死灰复 燃,尤其是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过程中, “孤立主义”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逐渐抛弃了“孤立主义”, 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5月,美国宣布为 英国军舰护航,实际上参加了对德作战。但在亚洲战 场上,虽然美国宣布对日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并 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但并未直接对日作战,中国的 抗日战争仍然是孤军奋战。面对美国的“禁运”,日 本展开和平
在复习时可与热点联系起来:美国的反恐战争、北约 国家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战争。
美国的中立政策史料解读
(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 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 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 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 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 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 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 均为违法。
第一单元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本讲内容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国联、 第二次世界大 战近年在多个地区出现。如2009年天津文综中国远征 军出国作战和开罗会议、山东文综的德黑兰会议和第 二 战 场 ; 2010 年 天 津 文 综 中 国 联 和 《 非 战 公 约 》 ; 2011年湖南的波兰边界问题,山东文综的英国“好心 肠”,浙江文综“苏联对二战的影响”。
(2)2013年命题大国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表现带来的影响仍是高 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材料式主观题不会有变。
从内容上看,应该重点掌握一战期间和一战结束后人 们对战争的认识、国联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和影 响、英美德法日中等国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表现和 影响。
(3)因素:①日本利用和平攻势欺骗美国。②美国国会 中的“孤立主义”者反对对日作战。③罗斯福“先欧 后亚”的战略方针。
影响:①国内的“孤立主义”销声匿迹,加强了美国 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达到最大规模。③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④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 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 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 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2)中立的演 变: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 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②1935国会通 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 军备;③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 整中立法案;④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 始公开反对法西斯。(3)中立的影响:前期的中立发展 了美国的对外贸易;但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 加速了
【参考答案】
(1)主要原因:美国综合国力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
获得的利益:①免受欧洲战争之害,有利于工业革命 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美国加紧向拉美扩张,获得 了更多的市场和原料。③一战爆发后,大发战争财, 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或战后经济实力大增)。
(2)死灰复燃的原因:巴黎和会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 到欧洲列强的抵制而失败。发展极致的原因:使自己 免受法西斯侵略之害,把法西斯侵略祸水引向苏联。 产生的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力量,加速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 料(1933~1939)》
解读:中立政策指一些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对外 关系中采取不参加处于对立状态的任一国家或国家集 团(军事集团),不与任何国家为敌,也不与任何国家结 盟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传统外交政策,但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中立政策却发生了 变化。(1)中立的背景: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② 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 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 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 利益,控制欧洲市场, 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
二战的爆发并导致战争规模扩大。修改后的中立法一 定程度上有利于反法西斯的一方。美国最后参战,壮 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 贡献。
【运用提升】阅读有关美国“孤立主义”的材料:
从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一直推行“孤立主义”的 对外战略。“孤立主义”最初主要针对欧洲国家而言, 是指在处理与欧洲国家关系时,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 成永久同盟,以避免卷入欧洲内部的战乱、纷争,避 免承担对欧洲的义务。拉美独立运动期间的美国总统 门罗解释“孤立主义”时指出:美国不干预欧洲列强 事务,也反对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提出“美洲是 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一战爆发后,美国继续推行 “孤立主义”,打着“中立”国的旗帜向欧洲各交战 国出售军火与商品。直到1917年大战接近尾声时,美 国对德宣战, 结束了
(2)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巴黎和会后美国“孤立主义” 死灰复燃、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发展到极致 的原因。简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对国 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
(3)依据材料,指出二战爆发后影响美国迟迟不参加对日 作战的多种因素。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太平 洋战争爆发对美国国内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
攻势,大肆宣传要谈判解决美日矛盾。美国国会中的 孤立主义者竭力鼓吹对日议和。罗斯福政府制订了 “先欧后亚”——先集中力量打败德意法西斯、然后 再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 军偷袭珍珠港,顷刻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销声匿 迹,“先欧后亚”战略也宣告失败。
请回答:
(1)从美国独立到1917年,美国推行“孤立主义”对外战 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孤 立主义”对外战略使这一时期的美国获得了哪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