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
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
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第二,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孔子曰:“义者,宜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
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
重农抑商之“重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奖励耕作。
商鞅最早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秦始皇实行“上农除末”国策,朱元璋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应“崇本而祛末”。
第二,轻徭薄赋。
第三,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业生产。
第四,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抑商”。
在思想观念上“贬商”,将商业定为“末业”,春秋四民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贬商”之意。
在经济上“困商”,打击商人的经济势力。
第一,实行官府专卖、专营制度,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如齐国管仲“管山海之利”,商鞅“壹山泽”,“使商人无得粜,农无得籴”(即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代王朝官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历史感悟: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它们在明清时 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 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 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 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 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 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史记•平准书》
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 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对 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 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 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 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除正税外,还有 重征商税 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 “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 倍”。 ——康熙《江西志》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强调农为本,商为末。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 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
第四节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就是强调要发 展农耕,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来历:开始于商鞅变法,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3、原因: 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为什么“重农”?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包括: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方式。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4)清代——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化、理念化
清王朝也依然奉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清朝最主要的政策是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压制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1.劝课农桑,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统治者能明智的理解商业活动了。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
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
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与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是相适应的,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抑商政策会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是。
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新生产方式会代替旧生产方式,这还不取决于商业,而是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我们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可以发现,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不能作为领主制经济瓦解后就一定会导向地主制经济的依据,它不过是在前一段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已。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古代的经济政策必考知识点(一)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表现:①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③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
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
(2)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
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的管理(1)秦:统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汉:征收重税;盐铁官营;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
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
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
进行收税的法令,对商人及其家族中妇女的税额加倍征收。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发布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的法令。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公布“告缗令”,
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囤积货物者、运输业者,不论有无市籍,一律算缗,按其货物估价申报纳税,每两千钱纳一算,一算一百二十钱,加重加倍征税。
的限制。1.加勤劝农,“劝谕绅士百姓,凡田土在一顷以下,(种棉)应听其便;若在一顷以上,只许种棉一半,其余一半,改种稻田。”加上课以重税,“烟田一
亩,佃课十金”。新会县葵园,“每亩(佃课)十四五两”。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
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再有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贾人皆不得名
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将商人及其子孙拒于统治阶级大门之外。表现之三:经济上抑商。1.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公布按人头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得“重农抑商”政策
2012年11月05日 00:16
重农抑商一直就是中国古代长期施行得经济政策,但在相同得时间,地球得另一面,希腊、罗马却鼓励与推行了发达得商品经济政策。
为何古代中西方对于务农与经商有着迥然不同得态度,究竟就是地理原因,还就是政治原因导致了不同得经济观点?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周巩固做客吉林社科讲坛,以《比较视野下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得由来及影响》为题,阐释了这一问题。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吉林省图书馆
城市晚报
主办
人物名片>>
周巩固
西方古典学博士。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国家社科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得中青年专业人才,宝钢优秀教师荣誉,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课程教学。
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作六部。
全民皆商得古代西方社会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左右,而希腊城邦初建得时代就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形成之后,一共大约有200多个希腊城邦。
周巩固认为,要瞧此时希腊得经济情况如何,应从地理环境开始。
“希腊半岛就是多山环海得地形地貌,平原少,山地多,仅有得小块平原被南面关山阻隔,就形成了古希腊形成天然得政
治单位,希腊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大多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橄榄。
葡萄用来酿酒,橄榄用来榨油。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这种经济结构从一开始,就不就是纯粹得农本经济。
”
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希腊人口分成六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农民,第二种人就是工匠,第三种就是商人,第四种就是专门从事海上作业得人,第五种
人就是佣工,第六种人就是父母双方都不就是希腊人得外来得那些移民。
周巩固得出结论——“农民只就是其中得一部分。
”
“由于葡萄与橄榄都不就是粮食,需要加工后出售到海外,
而农民又不希望被商人蚕食中间得利润,再加上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适合航海贸易,所以农民也参与航海贸易,这促成了古希腊自然得经济政策——农业经济融合着各种商品经
济在内得多元经济结构。
”
周巩固介绍,不仅仅就是农民,在古希腊,应就是全民皆商——“商业活动得参加者有形形色色各个阶级得人,下至平民、奴隶,甚至军队。
军队打仗得时候都带着货物,希腊士兵还会自己携带一些货物,行军扎营后跟当地居民做生意。
”
而对于古罗马来说,它得自然条件要优于古希腊,罗马初建
得时候就是一个农业得国家,但罗马通过一系列得征服战争,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得庞大帝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极大得繁荣。
周巩固介绍,“由于大量得战利品、奴隶得输入,刺激了古罗马得奴隶制经济,又由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市,到公元前2世纪得时候,罗马得城市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得状态。
人口几万到十几万得城市几十个,中小城市几百个,小城镇数千个,城市经济非常繁荣。
一个俄裔学者,有本名为《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得书,在书中,甚至把罗马帝国从事工商业得人称为资产阶级与资本家。
”
由古希腊与古罗马推而瞧古代中国,周巩固总结道:“在古代西方,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跟中国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自然地理环境得差异就是最主要得原因。
”
古代中国经济就是自然得农业经济
农耕就是财富得来源,这种重视农业得传统,中国在夏朝时
就已经确立了。
到了殷商得时期,虽然几经迁徙,但就是至盘庚迁殷之后,农业开始占据一种主导地位。
周巩固介绍,“到了东周阶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战争经常爆发。
各个诸侯国无不奖励耕战,为什么?战争得需要。
说到底,战争拼得就是人力与物力,就就是兵源与粮食。
何种行业能够提供最稳定得兵源与粮食?只有农业。
当时春秋各国欲图自保,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就得亡国。
所以在当时,各个春秋诸侯国都就是采取了奖励耕战得政策。
因此,农业在当时得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当中一直占据了一种绝对得主导地位。
”
为了表明当时农业对国家富强得重要性,周巩固以齐国为例——“齐国地处今天山东省得沿海地区,就就是滨海地区,所以齐国拥有渔盐之利,齐国得工商业就是最发达得。
”齐桓公就是春秋霸主之一,她得丞相管仲曾对齐国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一项就就是把齐国得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当时统计得数字就是齐国城市有21乡,其中士占15乡,共3万家,工匠占3乡,就是6000家;商人三乡,也就是6000家;农村人口一共45万家,占总数得91、5%。
周巩固总结,“中国当时工商业最发达得齐国得人口结构就就是这样。
这充分地说明我们古代中国得经济结构就是一种自然得农业
经济,几乎就是纯粹得,工商业所占得比重就是非常小得,跟同时期得希腊相比,应该说就是农业占据了压倒性得优势。
”
从商鞅变法开始得重农抑商政策
当一项事物从自然产生过渡到政策性引导时,它所带来得意义往往就是不同得。
中国古代经济由自然得农业经济过渡到重农抑商政策,发起地为秦国,制定者则就是商鞅。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她认为国家专心务农一年,十年都会富强,专心富农十年,一百年都就是富强得,
即《商君书》、《农战》、《去强》各篇中反复强调得“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
国作壹十岁者,百岁强。
国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
”为了使农战国策施行,确保农业得重要地位,商鞅提出了“事本禁末”得本末理论。
本业,就是主业,
就就是男耕女织得这种自然农本经济,末就就是指得工商业。
禁末得目得就就是让工匠与商人富不起来。
周巩固介绍,“商鞅把从事工商业得人瞧成妨碍农战国策得形成得对象,认为她们应该受到打击。
农业有一个特点,用力最苦,而盈利少。
老百姓瞧做买卖可以富家,做工匠可以糊口,出力少,获利多,所以她肯定选择逃避农业。
而商人得流动性太大,导致人们不瞧重故土家园了,又怎能为国君守卫疆土呢?并且,更加重要得现实原因就是,因为战乱时,商贾重利盘剥、操纵物价得本性,对社会矛盾得加剧起了兴风作浪得作用。
”
由此,商鞅对不从事农业得人施行了严厉地打击,周巩固介
绍说,“第一,对不从事农战得阶级与社会势力课以重税、重役,以加以打击与限制。
第二,运用价格政策打击商人阶级。
第三,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商人得经营范围,尤其禁止商人经
营粮食。
第四,人为给商人们经营活动制造困难,如调高沿途食宿得价格。
”
即便在如此严苛得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但到了西汉年间,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得发展。
西汉建立之后马上确立了重农传统,汉高祖刘邦下令商贾不得穿丝质衣服,不得携带兵器自卫,不得乘车骑马,不得做官吏,商贾
买饥民子女为奴婢,无偿释免,算赋比常人加倍。
但此时得中国刚刚经历了楚汉之争,天下凋敝,特别贫困。
此时得汉朝统治者采取了轻徭薄赋得政策,无为而治得方法,在经济上放
任自流。
这个政策得实施,促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景之治”。
但好景不长,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得吴楚七国之乱,结束了这段蜜月期,从此之后,国家又开始从赋税上打击私营工商业。
重农抑商所带来得
影响
周巩固介绍,在重农抑商政策得实行过程中,“商鞅强调富国而不就是富民,商鞅主张要把百姓创造得所有剩余财富都集中在国家得手中,‘家不积粟,上藏也。
’老百姓自己不能收藏粮食,皇帝收藏。
主张赋税、徭役得数量必须要满足国家
政治与战争得需要。
”由此,周巩固认为,“古代中国所有得经济政策,一切得经济措施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就就
是维护君主政治及其附庸官僚对广大人民得绝对统治。
”
这种技术性得自然农本经济,由于受到历代统治阶级得维护,持续千百年而未发生变化,由此带来得影响巨大,周巩固总
结了四点。
第一,自然农本经济剥夺了古代人民得自由,造成了人民容易依附她人得奴隶秉性,这就是由农民对土地得依赖所造成;第二,自然农本经济培养了古代中国农民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与进取得性格。
这就是一种静态文明,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得农耕生活,唯有备受压迫得时候,才发生反抗;第三,古代中国得自然农本经济具有极大得愚民作用;第四,古代中国这种自然农本经济使得广大得中国农民
成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得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