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者”

合集下载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虚词理解及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虚词理解及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新高考命题更加注用正德树人,文化自临、价值共京,《号试大纲》对占代文化常识老查的嘛立.充分体现出沿传统匕化的锹现程度在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国卷文占史命题不仅注裁创新.如在不断创造。

尢论高考题用怎么变化,怎样创新,只耍苫生具备扎实的文方功底.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昔考.作幺样的变化都能应对自如“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全国课标《考试说明》中明确列出了文言虚词考查的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翻译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高频虚词的译法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应用体验]第一章文言文阅读——走进国学经典确立文化自信1.解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日:“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⑥,无乃⑦自高耳。

••••答:答案:①副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③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④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⑤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⑥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⑦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参考译文】曾经听说过陆游(号放翁)的志向节气全都在《示儿》中得以体现出来,于是就去读《示儿》,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时,感到非常感动敬佩,陆游当真是一个忠贞的人啊!然而,也有人看不起他,说:“这个人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就用道理来质问他,这个人理屈词穷,于是就不得不向大家道歉。

考查他的话,这样炒作罢了,恐怕是为了抬高自己吧?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十七)·者(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十七)·者(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七)·者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

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答案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三、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者17.者<助>“者”作结构助词。

①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一般可译成“的”,或“……的人(事、物等)”。

(形式:名/形+者=名词性质)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林嗣环《口技》)②用在判断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或作出解释)。

常与“也”搭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有时候,也可以解释原因或引出条件。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助>“者”作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有时在句中表示某种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强调语气等),译为“呢”等,或不译。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②用在时间词后面,可理解为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

(如同“静言思之”的“言”的作用)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代>“者”作代词。

①用在数词后,译文“个”“件”“种”。

例: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

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注意】文言虚词“者”,翻译时一定要灵活。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之“之”[词义例释]★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1.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

(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4.均之二策。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8.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巩固练习]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我见相如,必辱之。

4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5遽扑之,入石穴中。

6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10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1:庭坚学问*,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词有“魁伟之文……”之语C.其重之也如此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C项,代词,代苏轼;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而庭坚于*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都是表句中语气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D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2: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于此解析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之“者”
[词义例释]
★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者”常见的意项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巩固练习]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5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客何为者?
8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9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0言之,貌若甚戚者。

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2陈胜者,阳城人也。

1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6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8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1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何者?上下之分也。

23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6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2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28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2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1近者奉辞伐罪。

3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3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