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系列7-模具顶出系统

合集下载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顶出系统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顶出系统
顶针与顶针孔配合,一般为间隙配合.如太松易产生毛边,太紧易造成卡死.为利于加 工和装配,减少摩擦面,一般在模仁上预留10—15mm之配合长度,其余部分扩孔 0.5—1.0mm成逃孔.
尺寸規格及材質
顶针布置 1、 在产品图上,首先在四边打顶针,然后在肋板两边打。 如肋深,则最好拆入子,在边上打肩销,宽度在1.2mm以上。 2、 在大平面上不用小顶针。直径不宜过细,需要足够刚度如不可加大,则做成台阶形。 Boss处用顶出套筒,如不,则必须在其附近打两枝顶针。 3、 顶出套筒尺寸确认,套筒厚度要有1mm以上内外径尺寸抓整数。 4、 顶针不宜设在产品最薄处,应在产品强度最大处布置,效果最好,不易顶白顶伤。 5、 顶针不可布置在滑块下面,必须时要加早回机构配合。顶针尽可能避免在高低面过渡的地方
四.顶板顶出: 如果塑件的沿周都要顶出的话,那就考虑用顶板顶出,另,一些特殊的产品表面不允许
有顶针的痕迹,也可以用顶板顶出的方式,顶板顶出制品受力 比较均匀,不易变形,一般适 用于盒盖类制品.推板内侧和胶位一般需留0.3mm的距离,在胶位不足的情况下,最小可 留到0.05mm,防止刮伤模仁,如图:
顶针的定位 当顶针的顶面为非平面或顶针面有成型胶位时,顶针的沉头部位就需要设计定位装置, 顶针转动或被装错.常用的定位装置有以下几种:
在较深的圆桶形胶位比较适用顶管顶出,司筒的固定方式于普通圆顶针一样,如成型的表面 为非平面,则司筒需加定位装置,方式参照原顶针的定位方式,司筒针定位于公模固定板,司筒 和司筒针前端前端采用精密配合防止制品毛边,后端应逃料0.1-0.2MM.以减少摩擦.具体参 数可参照顶针于模仁的配合.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 顶出系统
顶出系统
其中机械顶出为最 常用,分为顶针顶出,顶管顶出,顶块顶出及顶板顶出等.而顶针顶又为最常见,分为圆顶针 和扁顶针及异型顶针,此外根据顶出机构的不同还可分为 延时顶出,母模顶出,及二次顶 出等

模具系列7-模具顶出系统

模具系列7-模具顶出系统

一.使产品冷却固化后从模具上脱落的机构称为顶出系统,顶出系统要求安全可靠闭合时不能与其它机构发生干涉。

二.我们最常用的是机械顶出,其运用啤机机械力控制模具的闭合及顶出,另外还有气动顶出,液压顶出。

三.常用机械顶出类型A,圆顶针(推杆)<1>加工简便价格相对低廉,用得最广最多。

<2>分有托(双托)及无托(单托)我们厂通常直径2MM以下用有托(见图1)B,扁顶<1>加工比较复杂,要做镶件或者线割。

<2>主要用在深骨位置,透明产品上有骨位的地方,手机类骨状结构(见图2)<3>自制大扁顶(直顶),用在大面积深骨位置和透明类产品整个外形的顶出(见图3)C,司筒(推管)<1>价格相对比较高,主要用于空心柱子的顶出。

<2> A尺寸(司筒管壁厚)尽量取大否则易损坏, A≥0.8MM(见图4)<3>15MM以上的空心柱或者15MM以下但旁边不能下顶针的空心柱用司筒,透明类产品上有空心柱用司筒,细长圆形制品用司筒.<4>分有托及无托.<5>不能和顶棍孔干涉.<6>司筒针固定方式:我们厂规定用压板.没办法时可用基米镙丝.(见图4).D,推方(推块)<1>方式:a原身b镶件+顶针.<2>一般用在比较高并且其中间有大孔又不适合做推板的制品或制品后模边缘是大斜面或大弧面下顶针效果不好时,还有就是大面积深骨位置(和直顶相似)(见图5).E,推板<1>推呵(推后模料)深度较高或者产品内侧不能下顶针时(见图6)<2>推板和推呵相同,用有推板的模架.(桶状深长制品)四.注意事项A复位装置: 黄弹弓+回针B管位(定位),圆顶针或司筒上面不是平面的为了防转动而做定位装置,形式主要有两种(见图7)一种穿针,另一种把顶针头磨一角成”D”字形.我们厂要求所有顶针做”D”字头.(见图7b).C顶针处在大弧面或角度大的斜面上时要做”十”字防滑槽或晒格子纹(图8).D顶针等必须把产品顶离模具5~15MM,某些特别深的产品由于顶出行程的限制可以不用全部顶离模具,但其上面的骨位,柱位尽量顶离模具然后人工取出.E骨位,柱位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产品边缘等)是顶针布置集中区域F不能与其它机构干涉:离镶件,镶针边要有1~3MM;离运水要≥4MM;离镙丝牙≥2MM; 不能与推方相撞.G行位下面有顶针必须做先复位机构或做咭制.H有做”Z”形拉料的顶针其Z方向必须一致,方便取出(图9)I产品薄壁处不能下顶针(易顶高顶白)J注意某些禁设顶针区域(镜面要求,装配紧密,要滑动区等)K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下顶针,顶针要高出模面0.3~0.5MM.L原则上每套模具都要做顶针板限位块(一来防止弹弓过分压缩,二来防有托顶针避空不足撞断顶针)(见图10)五.顶针的一些下法A透明类常用垃圾水口顶出,它上面有筋骨考虑扁顶;上面有实心柱考虑圆顶;上面有空心柱考虑司筒;或者考虑整个外形的顶出.B主流道分流道处下圆顶C每一个或每一组潜水必须要有1支以上的水口针.D深实心柱子,下在其下面(图9b)短实心柱下在其旁边(图9C)E镶件,镶针旁边(图9def).F前模镶针碰后模顶针(图9gh)G骨位交叉位置(CASIO面,学习机面等(见图11).H围骨旁边(见图12).I深骨位旁边(见图13).J产品边缘.六.下顶针步骤A原则:圆顶优先,选大去小(面积足够)规格要少,分布平行—做到快速顶出,不顶白不顶高,顶针不倾斜不易断.B下法:,<1>对柱子先确认镶件还是司筒,镶针旁边要下顶针<2>深骨位置或凸凹台旁边下顶针或推方.<3>产品边缘下顶针.<4>对于对称产品可先下一边再镜像.<5>调整顶针位置达到均衡美观.。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顶针
顶出型式之推块顶出 顶出型式之扁顶针 推块顶出用于面积大而深的产品顶出, 和推板顶出类似 扁顶针一般用于深,薄胶位(骨位)的顶出
Created with novaPDF Printer (). Please register to remove this message.
顶出距离
紧配部分
司筒壁厚要大于等于0.5
大于等于0.3-0.5 产品(胶位)
公模仁
避空0.5/
避空0.5/
公模板 圆顶针
台阶顶针 扁顶针 司筒(套筒) 司筒和司筒针 上顶针板
下顶针板
下固定板 无头螺丝
产品(胶位) 产品(胶位) 产品(胶位)
顶针2 顶块(推块) 顶针1
留0.1-0.2的间隙
顶针的两种特殊情况: 顶针1,在产品外围设置顶针,可以适当 加粗,兼起复位杆的作用 顶针2,位于斜面上,为了防止顶针滑动, 其斜面上加工多个小槽
顶出系统
设计原则:1,常用的顶出形式有圆顶针,台阶顶针,扁顶针,司筒,顶块,推板顶出这几种,其中圆顶针最常用。
钢龙模具
制作
2,一般圆顶针的直径大小有0.3/0.5/1/1.5/2/2.5/3/3.5/4/4.5/5/6/8/10/12(单位 )几种。 尽量不使用超过12 的。所有小于2 的,都要做台阶顶针。 3,顶针应设置于产品胶位厚,深和脱模阻力大的地方,如产品侧壁,边缘和拐角处。还要注意顶出时候的平衡。 4,顶针的硬度一般在50-60 之间,配合间隙为¡ 0.01-¡ 0.02 ,和塑胶的溢边值有关系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形等等。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标准生产厂家可 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 等等。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 高。
仁产生很大脫 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顶出块配合 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 的磨损.
此側壁太深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2) 对于此类框架状成品,不易排顶针, 当顶出力不平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 整式顶出块.
7.7.1 顶板顶出 顶板顶出适用于筒形塑件,薄壁容器以及
7.8.2 气顶
密封圈
90° ~120
空 氣
7.9 急回机构一 在某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结构決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
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順利合模,改善此种狀况必须 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 如图所示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無法合模
7.9 急回机构一 如图所示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順利合模
頂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進行咬花處理. 4. 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內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標準 规格品. 5. 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 时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率.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若脫模力不均衡 應考慮在此面作 咬花處理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7.3 顶出行程之简介 7.3.1 顶出行程一般规
定被顶出的制品脫离模 5~10mm. 如右图所示
7.3.2 在成型一些形状简 单且脫模角度较大者的桶 形制品也可使顶出行程为 成品深度的2/3. 如右图所示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 一 1. 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 本身要有足夠的刚度和強度,足以克服脫模阻力. 2. 保证在顶出过程中塑件不变形,这是对顶出机构的最 基本的要求. 3. 冷却后由于塑料会对钢件产生收缩的应力,而有抱 紧的现象,在靠破孔两边成品肉厚強度最弱,应设置
7.9 急回机构二 7.9.1 利用弹簧片组合件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2 摇摆式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3 铰链式急回机构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項一 (1) 顶针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顶板导
柱、公模仁、公模板锁固螺钉及有拉回机构 之K.O孔相干涉.
前言 为了实现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注塑模具的顶出系统在此作用上很重要. 顶出系统的构成: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孔
第一节 顶出样式 一、顶针顶出:材质,一般用好一点的材料:SKD61。
(2) 顶管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停止销、 K.O孔、上下顶板锁固螺钉, 公模板锁固螺钉 相干涉.
如下页: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顶二
回位杆 螺釘 彈簧
拉回機構 停止銷
頂管 螺釘 頂針
公模仁 公模板 支撐柱
頂出導杆 上頂出板 下頂出板 下固定板
各种罩壳形塑件的脫模顶出.这种顶出机构的 主要特点是顶出力均勻,平稳,顶出力大,塑件 不易变形,而且表面不留顶出痕跡,结构也比 顶管脫模机构简单,不需设置复位装置,合模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制品在模具中冷却固化之后,需切实可靠地将其从模具中推顶出来,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

同时必须保证,当模具闭合时,它不会与模具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并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开始下一循环。

4.1.顶出系统设计要点4.1.1.一般要求顶出制品脱离模具5~10mm,但对于大型深腔桶类制品而言,顶出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即可。

当产品上有骨位、柱位等结构时,一定要使其完全脱出模具。

4.1.2.顶出位置正确的顶出位置,应设在制品脱模困难的地方,制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均应考虑设置顶出机构。

同时还应考卢顶出机构应设置在不影响制品外观的部位,并且不能与其它零件(如撑头螺丝等)发生干涉。

4.1.3.尽量选用大的顶针,大模不用小顶针(尤其是双节顶针)。

当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设置顶针时,顶针应高出后模面。

4.1.4.设置顶出机构时,应注意顶出产品的均衡性。

4.2.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等。

4.2.1.圆顶针分为单节顶针和双节顶针两种,其规格见附图。

1).顶针与公模的配合长度一般为2~3倍顶针直径,但不能小于8,常用值为20mm。

车间为了加工方便,通常不做两级,公模全部配合B板避空。

2).当产品弧面上设置顶针时,为防止顶针顶出时滑动,需在顶针端面蚀纹或开“十”形防滑槽,槽深0.5mm。

3).顶针与周连零件的位置关系。

顶针边与骨位、镶件的最小距离为2mm,与产品边、运水最小距离为3mm。

4).顶针的管位当顶针位于圆弧面或者当顶针和司筒受胶位方向限制时,往往要设置管位装置,管位方式有下列几种: a.管位钉b.管位块c.顶针头部加工为直边5).某些产品不允许有顶出痕迹时,常采用垃圾顶出(旁顶) 。

6).有时为了达到制品留后模的目的,将顶针顶端加工成“Z”形头,要保证“Z”形头方向一致。

4.2.2.司筒1).当产品有空心柱子的结构且其高度较高时,要求采用司筒顶出。

顶出系统的设计

顶出系统的设计

顶出系统的设计
一:顶出系统的概念
在注射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须从模具中取出,完成取出这个动作的机
构称为顶出系统(又称脱模机构).
二:顶出装置的种类
(1):圆顶针
(2):方顶针(扁顶针)
(3):司筒(套筒)
(4):斜顶(斜销)
(5):推板(顶块)
(6):气顶
(7):双节顶针
三:顶出行程的确定
1.顶出行程一般规定在被顶出
成品脱离模具(5------10),顶出
行程最终取5的倍数.
2.在成形一些形状简单且脱模
角度较大的桶形产品时,可将
顶出行程确定为产品深度的2/3.
三:顶出系统的设计原则
1.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足以克服脱模阻力.
2.保证塑件在顶出过程中不变形.顶出要平衡.
3.冷却后由于塑件会对模仁产生收缩应力,而有抱紧现象,在靠破孔的两边成品肉厚强度最弱,应设置顶针.
4.在成品垂直的壁厚正下方就设置顶针,便于脱模.
5.在”十字肋”下方应设置顶针,即可排气也可顶出.
6.在公模侧顶针时,需要注意模仁强度,顶针距模仁边最小距离为0.8
7.选择顶针时,在允许的范围内直径尽可能大,且是标准品.同一产品上的顶针不宜多类,为加工节约成本与时间.
8.小于3mm以下的顶针一定要做成双节顶针.。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出在注塑过程中已成形的塑胶产品。

完成较完美的自动化生产,构成循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顶出系统的构成它的构成要用语言来概括比较难,但与其相关联的零件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

则,一般的顶出系统它可以由顶针(也可以有顶出块、顶出板),回位销,上下顶出板,模脚,下固定板等构成。

三、顶出系统的样式现在运用的塑胶模具当中,顶出系统一般有三种样式。

1、顶针顶出2、顶出块顶出3、顶出板顶出下面,我就这三种样式作一个详细介绍!1、顶针顶出看左图,我们可以看到顶针被固定在上顶出板上,它穿透了公模板进入到公模仁里面,最后顶在产品的底端.至于其他的具体情况,在模具标准零件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最阐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顶出的行程.这是这一节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内容:模具的顶出行程要很好的了解模具的顶出行程,比较简单,一看图就明白.这里要阐述的却是模具从注塑到产品顶出的一个整体过程.它包含了三个环节,合模状态--开模状态--顶出状态.每一个环节都会重要.我们必须掌握.掌握了这个过程,对于后面的学习就容易很多.下面介绍这三个环节:A、合模状态:把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注塑机给模具进行注塑到把模具打开之前的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把它叫为合模状态.如右下图.这个里面就又包括了以下内容:(1)、模具的安装(2)、注塑机(3)、注塑机对模具的填充在这里,我们需介绍的是几个关键术语。

固定侧:有时也叫A侧,可以这么说,与上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我们统称为固定侧。

可动侧:有时也叫B 侧,它则是与下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统称为可动侧。

当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的时候,固定模具上下固定板的夹具在注塑机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下固定板运动,而上固定板不动,所以就有了模具的固定侧与可动侧的说法。

在有的公司还有定模和动模的说法。

B、开模状态当注塑机把模具的型腔填充完毕之后,注塑机上的固定下固定板的夹具有了一个向下运动的趋势(如图3),开如进入开模状态,在夹具的作用下,下固定板会向下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使产品冷却固化后从模具上脱落的机构称为顶出系统,顶出系统要求安全可靠闭合时不能与其它机构发生干涉。

二.我们最常用的是机械顶出,其运用啤机机械力控制模具的闭合及顶出,另外还有气动顶出,液压顶出。

三.常用机械顶出类型
A,圆顶针(推杆)
<1>加工简便价格相对低廉,用得最广最多。

<2>分有托(双托)及无托(单托)
我们厂通常直径2MM以下用有托(见图1)
B,扁顶
<1>加工比较复杂,要做镶件或者线割。

<2>主要用在深骨位置,透明产品上有骨位的地方,手机类骨状结构(见图2)
<3>自制大扁顶(直顶),用在大面积深骨位置和透明类产品整个外形的顶出(见图3)
C,司筒(推管)
<1>价格相对比较高,主要用于空心柱子的顶出。

<2> A尺寸(司筒管壁厚)尽量取大否则易损坏, A≥0.8MM(见图4)
<3>15MM以上的空心柱或者15MM以下但旁边不能下顶针的空心柱用司筒,透明类产品上有空心
柱用司筒,细长圆形制品用司筒.
<4>分有托及无托.
<5>不能和顶棍孔干涉.
<6>司筒针固定方式:我们厂规定用压板.没办法时可用基米镙丝.(见图4).
D,推方(推块)
<1>方式:a原身b镶件+顶针.
<2>一般用在比较高并且其中间有大孔又不适合做推板的制品或制品后模边缘是大斜面或大弧面
下顶针效果不好时,还有就是大面积深骨位置(和直顶相似)(见图5).
E,推板
<1>推呵(推后模料)深度较高或者产品内侧不能下顶针时(见图6)
<2>推板和推呵相同,用有推板的模架.(桶状深长制品)
四.注意事项
A复位装置: 黄弹弓+回针
B管位(定位),圆顶针或司筒上面不是平面的为了防转动而做定位装置,形式主要有两种(见图7)一种穿针,另一种把顶针头磨一角成”D”字形.我们厂要求所有顶针做”D”字头.(见图7b).
C顶针处在大弧面或角度大的斜面上时要做”十”字防滑槽或晒格子纹(图8).
D顶针等必须把产品顶离模具5~15MM,某些特别深的产品由于顶出行程的限制可以不用全部顶离
模具,但其上面的骨位,柱位尽量顶离模具然后人工取出.
E骨位,柱位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产品边缘等)是顶针布置集中区域
F不能与其它机构干涉:离镶件,镶针边要有1~3MM;离运水要≥4MM;离镙丝牙≥2MM; 不能与推方相撞.
G行位下面有顶针必须做先复位机构或做咭制.
H有做”Z”形拉料的顶针其Z方向必须一致,方便取出(图9)
I产品薄壁处不能下顶针(易顶高顶白)
J注意某些禁设顶针区域(镜面要求,装配紧密,要滑动区等)
K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下顶针,顶针要高出模面0.3~0.5MM.
L原则上每套模具都要做顶针板限位块(一来防止弹弓过分压缩,二来防有托顶针避空不足撞断顶针)(见图10)
五.顶针的一些下法
A透明类常用垃圾水口顶出,它上面有筋骨考虑扁顶;上面有实心柱考虑圆顶;上面有空心柱考虑司
筒;或者考虑整个外形的顶出.
B主流道分流道处下圆顶
C每一个或每一组潜水必须要有1支以上的水口针.
D深实心柱子,下在其下面(图9b)短实心柱下在其旁边(图9C)
E镶件,镶针旁边(图9def).
F前模镶针碰后模顶针(图9gh)
G骨位交叉位置(CASIO面,学习机面等(见图11).
H围骨旁边(见图12).
I深骨位旁边(见图13).
J产品边缘.
六.下顶针步骤
A原则:圆顶优先,选大去小(面积足够)规格要少,分布平行—做到快速顶出,不顶白不顶高,顶针不倾斜不易断.
B下法:,
<1>对柱子先确认镶件还是司筒,镶针旁边要下顶针
<2>深骨位置或击凹台旁边下顶针或推方.
<3>产品边缘下顶针.
<4>对于对称产品可先下一边再镜像.
<5>调整顶针位置达到均衡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