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合集下载

2014高考语文文言翻译解题方法

2014高考语文文言翻译解题方法

2014高考语文文言翻译解题方法对高考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所以说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句子的理解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

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

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练习题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练习题

文言文翻译近几年,文言翻译考查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与,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注重考查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推究和把握能力。

而对句子的选择标准则是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或者是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往往是高考翻译评分时的采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三大标准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X、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两条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七种翻译方法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与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即时小练]1.(2015·高考XX卷,T9)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可保留的词有:弘文、象昇。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一信、达、雅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真,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

(苏洵《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

要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2)借代。

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对那些运用了借代手法的地方应意译. 译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3)互文。

互文乂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意思相同的部分合而为一。

原句:枝枝相度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译文:树木的枝条和叶子互相後盖,交又掩映。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标准:信、雅、达(具体定义见金版学案)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一)直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一、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塟之。

例:罪细且不容,巨滑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二、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删: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的时候可以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

如: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例: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例:夫留过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噫吁戲,危乎高哉!例:何陋之有?例: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四、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词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应该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例: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者?”(2006高考天津卷)..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译:光武..的人?”..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2004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文言文翻译方法以及原则

文言文翻译方法以及原则

文言文翻译原则以及方法通过精做近三年的高考文言文,我们发现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原则: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雅: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具体: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从“言”的角度,要重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色。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例2: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例2: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例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例:夫战,勇气也。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出现修辞手法,翻译原则如下:1.一看就懂的加以保留。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我的心像磁针石一样永指一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换成现代汉语中同值的修辞。

出自贾谊《过秦论》原句: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译:铜墙铁壁绵延千里。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6、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 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①或遗之书,安不发,悉壁藏之。
替换 对译
替换 补充 保留 替换
有人送给杜安书信,他(也)不打开,
补充 替换、调整法
(而是)把这些书信全部藏在墙里。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
赐)三年以后我必报此仇
1、对译法。 2、替换法。 3、删减法。 4、保留法。 5、增补法。 6、调整法。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 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对译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蓝色字的翻译方法。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你爹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 2、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 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
①险固的山河太美好了(2分)这是魏国最宝贵的呀(1分 )
②吴起是贤德的人。我私下里担心吴起没有长留的 想法。试着用公主挽留他,用这种方法预测(检验) 他。
③吴起害怕招致罪名,于是离开,就到楚国。
直击高考.真题演练
[2013]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 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 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揆)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 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 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 盖十余州焉。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 悉罢之。
我所不做的; 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 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把他们全部都遣散了。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1、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 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 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 所规不同。 落实关键词语的意义:诚,实 在;可谓,可以说;达,通,引申 为了解;仆,谦词,我;微,隐藏 的、隐蔽的,指内心;趣,意向, 志趣;规,谋划、谋求,指打算
1.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 顾而谓吴起曰:“①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 也!”3分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 尚(娶)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于武侯曰:“②夫吴起贤 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挽留)以公主,以此 卜之。”4分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③吴起 惧得罪,遂去,即之楚。3分(《史记·吴起列传》)
就竭尽了。
6、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 如宾语前臵、定语后臵、状语后臵、主谓倒 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使译文准确畅达。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 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对,对应原句字词一一翻译,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 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 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 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 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 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郭浩召集安抚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把自 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
调整法
课内语句演练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 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 河外渑池。
直译:“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 意译:在朝廷做官” 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 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 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死)、填沟壑(消灭)、 金城千里(钢铁般城防), 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这 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 后衔接,上下贯通。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补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 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 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古文翻译,特别提示: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 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 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 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 无须自作聪明。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什么时候需要意译而不用直译呢
a、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b、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2006年湖北卷) 翻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c、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 归来。
②竟不离(通“罹”)其患,时人贵之。
替换法
终于没有遭到那个灾难,(受到)当时
对译法 意译
的人的推崇。

五、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 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 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 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 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 实、句句落实直译,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 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要做到 “信”,原则上必须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 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 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立足于言,关注于文
言:语言现象;文:语境,文意。
3、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 缩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各类专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 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但是各 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应该 注意。 用事、用权、下车伊始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考点解析: ——考什么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 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一、语法现象: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1.积累性的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固定句式)
词类活用
2.规律性的: 特殊句式 二、文意
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
[2012新课标]
1、居君之国而穷,君无奈为不好士乎。 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困不堪,恐怕您是 不喜爱人才的吧? 2、其妻望之而拊心曰 他的妻子埋怨他,捶着胸口说 3、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现在我们饿得面黄肌瘦,君王慰问你, 给你送来粮食。 4、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到时他加罪与我,也将会只凭别人的话。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
保留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 增添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 漏了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 语语法规则
1、有修辞的地方:比喻、借代、互文、典故
2、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 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 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 委婉的说法。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来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