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解析-《死亡诗社》的教学教育冲突

合集下载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多面性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影片,更是一次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体追求自我、释放内心声音的热情呼唤。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刻板、传统的教育模式为背景展开故事。

学校强调的是纪律、服从和升学,一切都在既定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运行。

然而,新教师基廷的到来,如同一股春风,吹皱了这一池看似平静的死水。

基廷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没有拘泥于书本和教条,而是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他告诉学生们,要“及时行乐”,因为“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这种理念对于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在基廷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在山洞中朗诵诗歌,分享彼此的梦想和感受。

这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传统束缚的一种反抗。

通过诗歌,他们找到了内心深处被隐藏起来的情感和渴望。

尼尔,这个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少年,是影片中自我表达与传统教育冲突的典型代表。

他热爱戏剧,渴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

但他的父亲却坚决反对,认为这会影响他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尼尔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梦想,成功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然而,这一行为却引发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激烈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尼尔的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当教育变成了一种压抑个性、扼杀梦想的工具,当自我表达被视为叛逆和违规,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影片中的另一位学生托德,则是在基廷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自卑,学会了勇敢地表达自己。

一开始,托德是一个内向、沉默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都不敢发言。

但基廷老师用独特的方式引导他,让他在一瞬间迸发出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这一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他们都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10典型案例:《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

10典型案例:《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

《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在现代知识教育领域,古典的体验式学习(师傅带徒弟式的、老人陪伴儿童式的、田野式的“做中学”)不再被视为有效学习。

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有效学习的信念是:集体坐在专门的教室里,集体阅读专家精心编制的课本,集体听那些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专职老师(而不是亲自劳动的老人或师傅)讲课,集体参加标准化的考试。

《死亡诗社》的故事既发生在现代知识教育之中,又是对知识教育的一次不太成功却并未完全失败的反叛.在电影中,基丁(Keating)老师一直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来激励、唤醒和鼓舞他的学生。

基丁老师的这种使命感让他与学校传统发生冲突,所有的教育道理,都隐含在这些“教育冲突”中.这些“教育冲突”看起来只是基丁老师一个人与整个传统教育的对抗,而且冲突的结局是基丁老师被校方辞退,但是,“基丁现象”实际上预示了整个现代教育、进步教育的基本方向。

(一)校训的两个版本:学校文化与学生同伴文化的较量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言:女士们,先生们,孩子们,智慧之光!一百年前,1859年,41个孩子坐在这里,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每个新学期都会被问到的问题,各位,我们四大支柱是什么?学生起立:tradition(传统)、honor(荣誉)、discipline(纪律)、excellence(优秀).校长接着介绍:建校第一年,本校毕业了5位学生,去年毕业生是51人,其中75%以上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

大家知道,这种成就来源于我们所孜孜遵循的上述原则。

这是各位家长愿意把孩子们送到这来的原因,也是本校成为最优秀的预备学校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英语系的波切尔先生上个学期光荣地退休了,本学期接替他的将是约翰•基丁先生,也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之一。

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在享有盛誉的伦敦切斯特中学任教.毕业典礼结束之后,学生回到宿舍。

几个学生聚集到尼尔的寝室,把门关上。

查理(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民间领袖")发问:各位,我们四大支柱是什么?几个学生大声回应: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颓废)、excrement(排泄)。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这是一部奥斯卡大片,影片很美,在充满了张力的诗意和激情的同时,还包含着教育的真谛。

故事发生在,,世纪,,年代末一所贵族学校里的故事。

拥有百年传统的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威尔顿贵族学校有着繁多的陈腐条规,画地为牢,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思想保守。

开学时,学校新来了一位英语教师基丁,基廷不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循规蹈矩,他以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句“船长,我的船长~”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基廷的特立独行为学校注入了生机,他也因此逐渐赢得了学生尼尔、查理、纳克斯等人的信任。

不久,尼尔在学校的一本年鉴上找到了基丁的照片,才知道基丁曾经当过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还是学校著名的“春风化雨”诗社的成员。

尼尔等人决定重建诗社,学生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甚至唱歌、跳舞。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不会受到学校里那么多的陈腐条规的限制。

课本第38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但是,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

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和相互作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尼尔等学生们虽然处于存在着繁多教条的威尔顿贵族学校的环境中,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并在基廷的影响下,威尔顿学校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行走的步调,冲破旧势力,做一个有特色的自己,把握自己对生活的选择。

电影中陶德安德森是一个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却隐含了激情。

基廷老师要每个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并在课堂里读出来,托特却没有勇气读出来,他谎称自己没有写,基廷老师这时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认为你想法是没有价值的么,” ……然后让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终于能如实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反思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反思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反思导言: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与自由被深刻地探讨和反思。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学生自由、传统观念等方面,对影片中所呈现的教育与自由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教育制度对自由的限制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尤其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下。

学生们必须遵循规定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纪律,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电影中的威尔顿学院正是典型的传统学校,学生们被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所束缚,缺少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自由的价值与重要性学生自由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发展和个性形成至关重要。

影片中的死亡诗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与自己内心感受的无限想象力。

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他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我。

三、传统观念对自由的限制传统观念往往束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个体的自由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影片中,学生们的家庭都期望他们能够成为“成功”的人,将个体的追求置于社会和传统观念之上。

然而,个体的自由与追求并不应被压制,因为每个人都应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四、如何平衡教育与自由关系教育与自由之间并不完全对立,而是需要找到平衡点。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育者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倡创新和思辨精神。

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梦想。

结语:通过对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与自由关系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育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会对学生的自由发展造成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注重个体发展和追求自由的教育体系。

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

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

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

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

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

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

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

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

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

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

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

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

”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

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

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

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

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冲突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冲突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冲突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而自由则是每个人追求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然而,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我们看到了教育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对这一冲突的思考。

首先,死亡诗社所倡导的自由思考和个性发展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该学校中,严肃的纪律和严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压力。

然而,死亡诗社老师约翰·基廷先生却通过自由的诗歌创作和激励学生们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内在的潜能。

这种自由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学校领导层、老师和家长们的抵触情绪,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其次,死亡诗社教育的自由思想使学生们开始独立思考和挑战传统观念。

曾经守规矩的学生尼尔·佩里变得勇敢并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但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他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悲剧使我们再次看到了教育和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和束缚的一面。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和无法无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而并非成为盲目的个人主义者。

在电影中,学生们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下,通过加入并热情传唱死亡诗社的方式表达自己,并最终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启示我们,自由并非是一味的追求个人的独立,而是应该在求知和进步的基础上,与他人和社会相互理解和共存。

另一方面,死亡诗社对个体权利的强调也引发了教育界人士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个体的自由和表达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然而,也有人担心,过度强调个体权利有可能导致学生和社会的价值观混乱和道德沦丧。

他们主张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冲突凸显了教育模式和个体权利之间的矛盾。

在当代社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应试技巧。

然而,在追求个体自由和独立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深刻探讨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影片以英语教师约翰·基廷的角色入手,通过他激发学生内心潜能的方式,展示了一种与传统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对《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进行详细剖析,进一步阐述其中的深层含义。

约翰·基廷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和个人独立思考。

他带领学生们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探索诗歌,呼唤他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约翰·基廷拒绝传统的教育方式,他鼓励学生们挑战常规,相信自己的力量,以及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前提下,相信个人的判断。

影片中,约翰·基廷以自己的方式重构了教育目标,强调培养自信和批判性思维。

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破除既定的规则和束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塑造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论支持源自于进步教育的观点。

进步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注重个体差异。

《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正是以这种进步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激情。

他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启发者和引路人。

影片中,约翰·基廷教师通过诗歌的力量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们写下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并且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这里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获得了更大的自信。

在约翰·基廷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加入了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团队——"死亡诗社",他们一起探索文学和人生。

这个诗社成为了学生们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象征,也是他们在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中进行自我表达和追求内心所向的场所。

然而,影片中也展示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守和保守。

学校方面以纪律为重,强调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标准化的考试。

而约翰·基廷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要求存在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第一篇:死亡诗社影评《死亡诗社》:教育浪漫主义的悲壮摘要:威尔顿预备学校新来的老师基廷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和突破,追求自由和梦想,但用严格的律条训导学生期望他们成为各高校最优秀的人才的学校和望子成龙家长们却视之为洪水野兽,加以打压。

文中指出《死亡诗社》实质上是描述教育浪漫主义对教育现实主义的抗争和失败,影片用悲壮的笔调描述了浪漫主义的遭遇和结局,体现了对尊重人性的浪漫主义教育充满了同情和希望。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教育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家长以孩子能在该校读书为荣,但学生却称之为地狱,因为学校的教育的模式固定单调,束缚人的思想,令校园死气沉沉。

新学期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他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和突破,有自己的想法,追求自由和梦想。

渐渐地,这一切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一些人偷偷地重组了死亡诗社,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的是悲剧也在这时发生了……这是影片《死亡诗社》的剧情,影片体现的是教育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则是这两种冲突的结果。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是文学文艺上的两大主要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因其社会背景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浪漫主义,百度百科);现实主义则是一种务实的社会心理,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思想教育作用。

(现实主义,百度百科)。

这两种艺术类型进而也成为人类思想流派的重要特征,在音乐、建筑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重要表现,同样,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这两种思潮的特征也是分明的,这就形成了教育观的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在现代知识教育领域,古典的体验式学习(师傅带徒弟式的、老人陪伴儿童式的、田野式的“做中学”)不再被视为有效学习。

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有效学习的信念是:集体坐在专门的教室里,集体阅读专家精心编制的课本,集体听那些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专职老师(而不是亲自劳动的老人或师傅)讲课,集体参加标准化的考试。

《死亡诗社》的故事既发生在现代知识教育之中,又是对知识教育的一次不太成功却并未完全失败的反叛。

在电影中,基丁(Keating)老师一直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来激励、唤醒和鼓舞他的学生。

基丁老师的这种使命感让他与学校传统发生冲突,所有的教育道理,都隐含在这些“教育冲突”中。

这些“教育冲突”看起来只是基丁老师一个人与整个传统教育的对抗,而且冲突的结局是基丁老师被校方辞退,但是,“基丁现象”实际上预示了整个现代教育、进步教育的基本方向。

(一)校训的两个版本:学校文化与学生同伴文化的较量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言:女士们,先生们,孩子们,智慧之光!一百年前,1859年,41个孩子坐在这里,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每个新学期都会被问到的问题,各位,我们四大支柱是什么?学生起立:tradition(传统)、honor(荣誉)、discipline(纪律)、excellence (优秀)。

校长接着介绍:建校第一年,本校毕业了5位学生,去年毕业生是51人,其中75%以上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

大家知道,这种成就来源于我们所孜孜遵循的上述原则。

这是各位家长愿意把孩子们送到这来的原因,也是本校成为最优秀的预备学校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英语系的波切尔先生上个学期光荣地退休了,本学期接替他的将是约翰•基丁先生,也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之一。

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在享有盛誉的伦敦切斯特中学任教。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学生回到宿舍。

几个学生聚集到尼尔的寝室,把门关上。

查理(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民间领袖”)发问:各位,我们四大支柱是什么?几个学生大声回应: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颓废)、excrement(排泄)。

然后,几个学生开始在寝室里抽烟。

在这个地方,学生们将学校“官方”的四大支柱悄悄地做了改写,保留了四个词语的大致的发音,但使四大支柱(四大词语)的意义朝着几乎相反的方向逆转。

学校是提供正式教育的地方,学校总会在墙壁上、在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的仪式上向学生反复提示本校的校训、纪律和规范。

但是,除了正式教育,学生们总会建立他们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正式教育,他们也随时受同伴文化的影响。

学生机智地将学校的四大支柱改写为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颓废)、excrement(排泄),这是学校的正式组织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对抗,也是学校文化与学生的同伴文化的较量。

(二)平庸教师与个性教师的比较在《死亡诗社》中,几个老师轮流出场。

化学老师给学生提要求:孩子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拉丁语老师小和尚念经式地带学生读单词: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尼亚。

再来一遍!数学老师: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

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

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第四位出场的是语文老师基丁先生。

基丁老师吹口哨进入课堂。

他从教室的正门进入,吹着口哨穿过课桌之间的走廊,在教室的后门那里消失。

然后,从后门探出头来招呼学生:噢,来吧!学生:哎?去哪?其他学生:走吧。

走吧。

基丁老师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的走廊,在刊登系列校史老照片的橱窗前面停下,然后开始提出这位个性老师的开场白:船长,我的船长!有谁知道出自哪儿吗?有吗?没人知道?——出自沃尔特•惠特曼•维尔伯拉罕写的一首诗,在班上你们可以叫我基丁老师,或者有胆量的话,就叫船长,我的船长。

好了,首先我要消除一些谣言,免得误人子弟,我也上过这所地狱学校,并且活了下来,不过那时候我可不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思想巨人。

我的智慧跟一个98磅重的弱智差不多。

我到海滩念诗,人们会把拜伦诗集往我脸上砸。

好啦!彼兹,彼兹。

这名字太不幸了。

哪位是彼兹?那位叫彼兹的学生缓缓地举手。

基丁:哦,彼兹,把诗集翻到第42页,念一下那首诗的第一节。

彼兹:劝少女们珍惜时光?基丁:对!就是那首,对你们很合适,对吧?彼兹: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基丁:谢谢,彼兹。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这种感慨用拉丁语就叫“卡毕蒂尔”,有谁知道什么意思吗?尼克斯:卡毕蒂尔就是抓紧时间。

基丁:很好,你叫?尼克斯,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抓紧时间,及时采撷你的花蕾,为什么作者要写这几句话?查理:因为他很着急。

基丁:不!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的幽默。

因为我们是蛆虫的食物,因为不管信不信,在这儿的每一个人,有一天都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

你们到前面来,好好看看过去的面目,你们从这儿经过多少次了,但肯定没有仔细看过。

学生靠近橱窗后,基丁老师继续发表他的演说:他们和你们的差别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充满活力,跟你们一样。

野心勃勃,和你们一样。

世界在他们手中,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你们很多人一样。

但他们是不是就曾经蹉跎而错过他们本可能成就的任何事业呢?因为,你瞧,各位,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花下之臣。

如果仔细听,你们能够听得见他们留给你们的忠告。

来吧,近一点儿!学生再靠近之后,基丁躲在学生后面模仿死人的声音:卡毕,卡毕蒂尔,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下课之后,学生开始议论。

尼尔:太怪了,但是与众不同。

尼克斯:吓人!卡米伦:你觉得这会考吗?查理:哦,好了,卡米伦,你什么也没听明白。

基丁老师的第一次出场就给学生带来震撼。

他让学生朗读诗句并由此劝告学生: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中国人对这个建议并不陌生,中国人的说法是: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到花落空折枝。

基丁是在鼓励学生早恋吗?这很难说,至少,他不会简单地反对。

基丁老师的劝告是:人生短暂,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不要以为中学是进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就可以因此而放弃中学生活的欢乐和享受。

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让自己有个性的光泽,让自己的生命因个性的光泽而不同寻常。

基丁是有个性的老师,他不会容忍没有个性的学生。

(三)学会自己思考语文课本一直被学生当作阅读、背诵的“圣经”。

基丁老师却突然建议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让它见鬼去”。

学生们虽然一时显得措手不及而有些犹豫,但等到他们明白自己有权“挑战”课本的时候,他们开始果敢行动,教室里随即进入“对课本说不”、“消解权威”的狂欢。

尽管有学校的副校长冲进教室干涉,但基丁老师站出来,阻止了校长的干涉。

基丁: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培利,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G•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

要完全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

然后,提两个问题。

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

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

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

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

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然后转身对学生说话。

基丁: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

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

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班德斯坦的诗呢?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

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

撕吧!把整页都撕了。

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点儿。

学生们感到很突然,他们在犹豫。

基丁:撕吧!快点儿撕。

查理•多尔顿(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感觉老师是认真的,他撕下了第一页。

基丁:谢谢你,多尔顿。

各位听我说,不只是要撕掉那一页,把整个前言都撕了。

我不想再见到它。

全都撕了!撕了它!再见了,G•艾伦斯•普里查特博士,撕!扯!拽!撕了它,我只想听见撕书的声音。

在上面打个孔,串成一串。

这不是圣经,你们不会因此下地狱的。

卡米伦:这怎么可以?基丁:继续,撕干净点儿,什么也不要剩。

卡米伦:不能损坏书籍!尼尔:你撕吧,撕吧!撕!学校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在教室外面听到教室里面的喧闹,他冲进教室。

麦克里斯特:这是怎么回事?基丁:撕得还不够响。

麦克里斯特:基丁老师?基丁:麦克里斯特先生!麦克里斯特: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在这儿。

麦克里斯特:我不知道你在这儿。

基丁:我在!麦克里斯特:对不起,打扰了。

基丁:继续撕,各位。

这是一场战斗,战争,受害的可能是你们的思想和灵魂。

学院派在不断地向诗歌发起进攻。

不!我们不能答应。

让G•艾伦斯•普里查特见鬼去吧!现在各位,你们要学会自己思考。

你要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

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

我发现彼兹的眼神好像在说,19世纪文学跟上商学院和医学院没有关系,对吧?也许,奥普辛斯,你可能也这么想,认为,对!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学一学普里查特的理论、格调、韵律什么的,然后再去实现我们的其它理想。

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们靠拢来,靠拢来!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儿,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惠特曼曾写道:“啊,自我!阿,生命!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啊,自我!啊,生命!回答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你的诗是什么?你们要学会自己思考。

你要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

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

受基丁老师的影响,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诺克斯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之后,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这所只招生男生的贵族学校,查理和校外的女孩保持联系,并建议学校招生女生。

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声音,尼尔组织了“死亡诗人俱乐部”。

在漆黑的夜晚,他们骗过学生的管理者,跑到学校对面的山洞里,朗诵孩子们喜欢的诗句:“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