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合集下载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1 )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2 )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 3 )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 ,自己的反应无效 ,前景无望 ,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4 ) 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首先,善待所有的孩子,而不仅仅是优秀的孩子。

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因为,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他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竞选州长或总统。

这对我们教师普遍的“人分三六九等”的思想是一个多么严肃的冲击!再者,不要故意打击孩子。

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很是奇怪,怎么能这样说呢?我们怎么会专门打击自己的孩子呢?是啊,有时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想一想,你是不是说过这样的话:“你看隔壁家小红!这次期中考试年级组第一名呢。

你什么时候拿个好成绩给老爸看看?”“你怎么总比不过人家呢?什么时候你能给老妈争口气呢?”⋯⋯家长的语调可能不重,但是一出口,这种盲目的攀比就足以挫败了孩子的心!可能有时和孩子聊天时,孩子会说:“爸爸,我努力了怎么还比不上小红呢?”这就是你的攀比教育的结果,它告诉孩子:你即使再努力也比不上邻居家的小红!这时,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已经形成了!。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hindrance)又称“习得性抑郁”、“习得性自卑”等,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面临挫折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信心丧失的情绪状态。

具有这种特点的个体对一切外界刺激都缺乏相应的有效的应答方式,即使在看来似乎是有益的活动中也难以成功。

A、什么是习得性无助?a、产生原因:主要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下,生物体对不良经验的学习与记忆。

b、表现形式:认知缺陷,无望感(缺乏进行有目的行为的信心),失败感,能力危机感。

c、条件化训练:让被试去观察并解释几种无关刺激或命题。

d、结果分析:对于呈现的无关刺激和言语命题,学习者在解释时大多都选择了积极或消极的应答方式,表明在此情况下出现的任何行为反应都是获得了某种信息的结果;C、事件。

在之后呈现的三种有关的刺激中,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应答方式。

e、讨论:被试在控制条件下完成了相同任务,但却显示了不同的反应,说明他们受挫的程度存在差异。

f、结论:对给定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以便解释它,这些反应将逐渐变得可以预测。

g、讨论:被试根据不同的评估标准而采取不同的应答方式。

如他们对言语命题可能会根据信息内容和与信息有关的图片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h、结论:习得性无助的学习是以一系列阶段组成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条件。

i、影响: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社会的负性的社会比较。

它强化了人们已经学会的观念,从而减弱了人们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动机。

j、预防:①干预措施:消除或改变不利因素,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②家庭的重要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人们通过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某些操作性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人们还可以在错误中学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时,这种对错误的避免也许并不那么理想,可是,只要不是太严重,一般也能够承受。

为了改善我们的动作技能,或为了改善我们的一般性适应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地做出努力。

注意:习得性无助的条件化实验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致的。

《习得性无助》课件

《习得性无助》课件
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方法
习得性无助理论提醒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提升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习得性无助理论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有助于教育评价从 单一的学业成绩转向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领域的影响
增强心理韧性
习得性无助理论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个体认识到无助感 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挫折和逆境。
02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和挫折后,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导致个体放弃努 力。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和惩罚后,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这种反应会导 致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境时,无法摆脱无助感,从而放弃努力。这种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可 以通过积极的强化和奖励来克服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PPT课件
目录
•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解释 •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 • 习得性无助的应用与影响 • 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描述一种个体在面对反复的失败 和挫折时,产生的无助和绝望的
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会导致个体放弃努 力,不再尝试解决问题或应对挑
认知理论
总结词
认知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对失败和挫折的认知偏差,导致个体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 机会。
详细描述
认知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个体对自 己的能力和机会做出错误的评估,从而产生无助感。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评价,认为 个体可以通过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机会,调整自我认知,克服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实验1. 引言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情境时,逐渐失去了对情境进行改变的动力和信心。

习得性无助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习得性无助的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习得性无助实验的背景、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

2. 背景习得性无助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67年提出。

他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无法摆脱的条件下,动物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心理状态。

这一发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引发了许多后续研究。

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往往伴随着情绪低落、自卑心理、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和治疗对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实验设计习得性无助实验通常采用动物模型进行,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电击实验。

实验流程如下:•实验前,实验者先对实验动物进行预训练,让动物学会避免电击的反应;•实验分为三组:实验组、对照组和缓解组;•实验组在遭受电击后,无论动物如何努力避免电击,都不能成功避免;•对照组在遭受电击后,动物可以通过按压特定按钮避免电击;•缓解组在初期与实验组相同,但后续可以通过按压特定按钮避免电击;•实验结束后,观察三组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状况。

4. 结果习得性无助实验的结果与预期一致。

实验组的动物在遭受电击后,逐渐失去了避免电击的行为,并展现出典型的习得性无助行为。

对照组的动物在遭受电击后,能够通过按压按钮避免电击。

而缓解组的动物在初期也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行为,但后续通过按压按钮避免电击,逐渐恢复了避免行为。

这些结果验证了习得性无助的存在,并且表明习得性无助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进行缓解。

5. 讨论习得性无助实验的结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习得性无助提供了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可被观察到的行为,并且可以通过外界刺激进行干预。

这对于我们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和有效治疗习得性无助具有重要意义。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感谢观看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 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 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心理状态
低成就动机 低自我概念
消极定势 低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 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 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 成功。
习得性无助
因为重复失败或 产生原因
目录
02 简介 04 心理状态 06 实验研究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 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 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 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矫正策略
caroldweck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 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 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 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 的每一件事情),以及个人化的。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动物在生活中经过反复的无助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对无助情境的无望和放弃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并且能不断强化而成为一种本能行为。

例如,幼猴从高处往下跳时,其母猴鼓励它,它就能跳得很好;如果在下落过程中,母猴阻止了它,它就不会再继续跳了。

后来在没有母猴的帮助下,幼猴也不会自己爬下树。

这些行为反应叫“习得性无助”。

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有一只小老鼠刚出生几天,就要求与母亲分开。

当时他被装在一个篮子里,母鼠在他的上面,然后把他拎起来放进母亲的怀抱。

每次这样做的时候,小老鼠就会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好象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有一次,饲养员决定让小老鼠在一个平台上跳来跳去,希望藉此消除他与母亲分离的恐惧。

结果令人惊奇:小老鼠不但没有害怕,反而兴致勃勃地玩耍,跳累了,又主动跳到母亲的身边寻求安慰。

他还主动接近小伙伴们,仿佛他们已经完全接纳了他。

在另外的环境中,小老鼠仍然不停地发出尖叫,似乎他的痛苦超过了身体的极限。

最终,当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意识模糊之际,他会慢慢倒下,然后不省人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动物被笼子困住、关在金属容器里或卡在狭小的缝隙中出不来的故事。

这是因为,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动物一旦体验过某种负性事件后,一遇到类似的刺激,即使没有得到真实的帮助,也会抑制相同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就是动物经历了某种负性事件,却没有从这些事件中得到学习,导致认知失调,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面临的环境,产生焦虑、无助、退缩的情绪反应,逐渐形成对该事件的不正确认知,最终产生绝望心理,彻底放弃努力,使得原来可以逃脱的危险境地也无法逃脱。

8。

体验式学习由此可见,学习是学习者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有意义地建构内容,使新知识得以同化的过程。

要学习某种东西,首先必须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或先学习一些信息,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再回过头来,才能更深入地掌握,如此不断地反复,直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学习者将其行为看作是一种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当他们面临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做不到。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认识和判断,即使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很明显,也不能激发个体采取任何自主行动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1)与现实的、清晰的认识相联系;(2)与人们曾经遭受的挫折相联系。

习得性无助与认知失调有密切关系,是认知失调的直接后果,是与现实的失调相伴随的,它与对现实的不满不是同一个过程。

1。

如果习得性无助在生理层面上的表现是对环境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对信念、目标、价值观和未来抱有深刻的怀疑,在行为上表现为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和沮丧,那么这个过程就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儿童对自己不能影响行为结果而感到的无能为力。

多见于在幼儿园或学校遭受拒绝和失败后,儿童倾向于无助、依赖、不相信自己,将失败归咎于别人,对环境感到无能为力,通常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4。

造成无助的原因,一是环境的变化超出了自己应付的能力;二是环境变化非常迅速,而自己的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三是在变化之前,自己尚未充分认识到应该改变行为,而只是被动适应环境。

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儿童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则其无助的症状并不持久存在,这种无助属于暂时性的;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由于内部的压力增加或者因为遭受了不能承受的挫折,而使无助的情绪继续存在,就属于持久性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卫机制,它能避免因为不能控制的环境力量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

但习得性无助会降低人的应对风险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习得性无助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神经症患者身上也较为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

等到狗学会能轻易地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第一个实验。

结果发现,这些狗们就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的启示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

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法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

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