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综合促醒康复治疗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促醒康复

(三)意识障碍评定
客观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如脑电图(EEG)、脑 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特殊检测技术如 MRI 、PET/CT、脑磁图等 。一般医院5项评分 法,有条件医院 5+1 评分法 5+2评分法,+1、 +2指脑电图或(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电图评定 根据Hockaaday1965年的分级标准: 基本节律为α节律,接近正常为Ⅰ级,评3分。θ波 为主为Ⅱ级,评2分。δ波为主为Ⅲ级,评1分。脑 电基本节律消失,近平坦波为Ⅳ级,评0分。
(0.8~1.2) 109/L 无反应
-10~-15*
重度营养不良
下降40% 60% 60% 21 1.00 60%
0.8 109/L 无反应
-15*
(四)营养状况评价
2.主观全面评定 SGA亦称全面临床评定 (global clinical assessment, GCA),其特 点是以详细的病史与临床检查为基础,省略人体 测量和生化检查。其理论基础是,身体组成改变 与进食改变,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变,肌肉的消耗, 身体功能及活动能力的改变等相关联。在重度营 养不良时,SGA与人体组成评定方法有较好的相 关性,可参考使用。
0
无
无
听觉功能
无
进食
无
情感
无
备注
1 刺激可有屈 眼前飞物, 声音刺激能睁 能吞咽 时有兴奋表现(呼
伸反应 有警觉或有
眼
吸、心率增快)
追踪
2 刺激可定位 眼球持续追 对声音刺激能 能咀嚼 对情感语言(亲人),
躲避
踪
位,偶尔能执
出现流泪、兴奋 ☆ MCS
行简单指令
痛苦等表现
3 可简单摆弄 固定注视物 可重复执行简 能进普 对情感语言(亲人)
综合康复促醒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观察

综合康复促醒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观察
田伟;王征美;孙岚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
【年(卷),期】2012(027)004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促醒持续性植物状态(PVS)的效果.方法:PVS患者30例,均给予药物、高压氧、针灸、物理因子、运动疗法等综合治疗,采用ADL 及PVS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3个月后,26例患者脱离植物状态,有效率
86.67%.PV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促醒持续性植物状态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283-285)
【作者】田伟;王征美;孙岚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10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R651.1+5
【相关文献】
1.穴位按摩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促醒康复的疗效观察
2.心源性猝死后持续植物状态10例促醒康复护理
3.1例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
4.疗养院开
展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综合促醒康复治疗5.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10例促醒综合康复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性的治疗

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性的治疗刘伟;贾丽燕;张贺;杨廷舰;曹波【期刊名称】《潍坊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28)4【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促醒性治疗的疗效预测方法,旨在建立脑电图反应性与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预后关系。
方法将40例PVS患者按其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的脑电图反应情况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脑电图有明显反应者,乙组为脑电图无明显反应者,其后给予相同剂量的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
结果甲组12例患者中9例促醒成功,意识转清率为75.0%;乙组28例患者中3例促醒成功,意识转清率为10.7%;统计学分析认为甲组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乙组。
结论利用患者对促醒性药物的脑电图反应情况可以大致评价PVS患者的预后,其弥补了按Synek脑电图分级分析预后的不足,同时,进一步研究可能指导促醒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总页数】2页(P274-275)【关键词】持续性植物状态;促醒性治疗;盐酸纳洛酮;脑电图【作者】刘伟;贾丽燕;张贺;杨廷舰;曹波【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相关文献】1.重型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与康复 [J], 洪军;王升旭;马文龙;邓爱文;张建宏;蔡文智2.谈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的药物治疗 [J], 杨廷舰;张月梅;贾丽燕3.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性治疗的临床研究 [J], 贾丽燕;刘伟;袁义美;张贺;张云霞4.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促醒治疗中刺激性的护理技巧 [J], 刘西梅;周亚琴;陈晓瑜;卢小梅;刘英;任亚娟5.重度脑干挫裂伤合并大量脑积水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促醒治疗初探 [J], 靳瑞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五感”康复护理的应用及体会

一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五感”康复护理的应用及体会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state,PVS)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能睁眼,有睡眠-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干功能基本保存,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为PVS[1]。
导致PVS的原因有脑外伤、急性脑缺氧、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脑炎等,PVS的特点是认知障碍,大脑皮质或(和)脑干网状结构受损[2]。
这类患者死亡率高,致残严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我们采取“五感”护理和“五维”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成功促醒1例PVS患者。
1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2007年10月8日因车祸致脑外伤处于昏迷状态,头CT诊断为“双侧额叶出血”、“原发性脑干损伤”,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及我院骨科进行为期4个多月的药物保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患者症状未见缓解,仍意识不清。
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患者于2008年2月19日转入我院康复医学科。
当时GCS评分9分,PVS评分7分,诊断为PVS,决定为患者采用自创“五维”、“五感”综合促醒疗法。
有机结合针灸、高压氧、运动疗法、推拿、内服中药及对症康复护理。
经过40 d的促醒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意识转清,于2008年3月29日晨起后突然喊出声音,语音清晰,声音洪亮,并可按指令做小幅度简单动作,GCS昏迷量表评分12分,PVS评分12分,昏迷程度减轻。
又进行了15 d的促醒治疗后,于4月13日,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清醒时能指认亲属,能与人握手,并能按指令触摸自己的五官,偶可清晰发声,喂食可咀嚼,吞咽正常, GCS昏迷量表评分14分,PVS评分16分,意识已清醒。
现已可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能控制大小便,目前患者正在全面康复中。
2诊断标准2.1植物状态诊断标准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③有睡眠-觉醒周期。
④不能理解或表达语言。
持续植物状态的康复护理

三、讨论
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脊髓损伤后 下肢瘫痪和长期卧床造成下肢血流缓慢、淤滞。下肢静脉循环驱动泵可机械性挤雎静脉。使下肢血 流速度可增加75%~266%。弹力梯度袜可机械的增加下肢肌肉紧张性,使下肢血流速度加快20%, 从而降低了下肢静脉内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通过机械的增加下肢肌肉紧张性,可以改善 静脉瓣的功能,减少血液倒灌,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本观 察表明上述两种护理方法都可以达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由于左侧髂总静脉较长,部分左髂总静脉受髂总动脉压迫,故血栓多发生于左侧。长期便秘造 成便块滞留结肠、直肠导致腹压增高会对左侧髂总静脉回流产生不利影响。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保持肠道通畅可减少左侧髂总静脉回流阻力。 脊髓损伤后下肢痛、触觉障碍较上严重,因而患者总希望护士在没有痛觉的下肢进行输液治疗。 治疗中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导管对血液回流的阻力、以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都可引发静脉衄栓的 形成。本观察中17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均有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治疗史,因此加强对血栓预防相 关知识的宣教,耐心的说服患者不在感觉障碍的下肢进行有创性治疗也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 要护理内容。
四、小结
PV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在治疗方面对其促醒一直是研究的热点。PVS多因外伤致 重度颅脑损伤、缺氧致弥漫性脑损伤,存在较重的功能障碍,治疗过程中功能恢复困难,康复时间 较长,因此,为其提供舒适的康复环境和科学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早日康复。PVS患者由于长期卧 床,鼻饲饮食,病程中特别容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 等并发症。如果发生严重并发症,病情可能迅速恶化。本研究结果表明,PVS的患者的康复是一项 综合的、多元的系统工程,其中康复护理是基础,运用综合康复护理,由生命体征评估到营养支持,
最新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促醒康复主题讲座课件

(一)预后因素评定
总的看来,40 岁以下的 PVS 患者的意识相对恢 复较好,创伤性的预后比非创伤性好,非创伤性 恢复意识的患者功能恢复极差,儿童的预后与成 人大致相似,变性及代谢性疾病和发育畸形所致 的PVS均不可能恢复。至少50%的创伤性植物状 态患者能在1年内恢复意识。非创伤性植物状态的 恢复是不确定的,据估计,在1年内仅有15%的患 者能恢复意识。
,其损伤的结构主要为大脑皮质、轴索、丘脑、脑 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8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通过对急性外伤性或非外伤性植物状态患者死后 大脑的研究发现,主要有弥漫性轴素损伤、大脑 皮质弥漫性片状坏死、丘脑坏死3种病理表现。 PVS患者脑组织中,这3种病理表现常混合存在, 并与原发疾病的损害并存。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9
(四)临床特征
所有认知功能丧失。PVS通常由昏迷过渡而来, 患者无任何意识活动,缺乏知觉、思维、情感、 意志等活动,但貌似清醒,眨眼自如,瞪目凝视 或无目地的转动眼球,无任何自发语言及有目的 的四肢活动,对言语、周围环境及事物缺乏有意 识性的反应,不言不语。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0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1
(四)临床特征
预后差。大多数患者终生不能恢复意识,神志转 清者也大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PVS 患者平均存活2~5年,存活10年以上者罕见。死 亡原因有肺部或泌尿系等感染、全身衰竭、不明 原因的猝死、呼吸衰竭,其它原因还有卒中或肿 瘤等。据报道,创伤性损伤的成年PVS患者, 33%在3 年内死亡,而非创伤性损伤中53%在1 年内死亡,儿童则分别为9%和22%。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8
小儿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康复护理

小儿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康复护理植物状态是一种临床特殊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能睁眼,有睡眠-觉醒周期,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凡植物状态患者持续1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俗称“植物人”[1]。
虽然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者失去了正常的意识,但是只要他们还活着,就应该给予全方位的、有效的、科学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帮助,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病情的稳定[2]。
因此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我科自2010年以来共收治pvs患儿7例,现将康复护理经验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持续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儿共7例,其中男孩3例,女孩4例,年龄0.5-5岁,其中脑外伤3例,脑炎4例。
植物状态持续时间>1个月2例,>3个月4例,>6个月1例。
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评定标准相符合。
住院的时间为30-26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4.6±10.8)天。
6例患儿出院后回家,1例患儿转入到当地卫生院。
2 康复护理方法2.1 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进食上多采用鼻饲的方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各种菜汤、水果以及混合奶等,也可将多种食物配成糊状进食。
在每次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均应用温开水冲洗留置的胃管,注食的速度不能太快,20~30分钟完成。
在鼻饲完毕以后,为了防止残留液将喂管堵塞,用适量温开水冲洗胃管。
根据使用的胃管性质每7天或每月更换一次。
2.2注重家庭参与及外界刺激性康复鼓励病人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以往认为pvs患者意识难以恢复的观念,家人应经常用亲切的口吻呼唤患儿并与之交谈。
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均应告诉患儿,不可流露出厌烦情绪。
使患儿家属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2.2.1听觉刺激早期进行听力训练,讲述患儿喜欢的故事,经常与患儿进行交谈,呼唤患儿的昵称,多说鼓励性的语言。
让其听喜欢的音乐或播放动画片,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唤起患儿的记忆,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创伤性脑损伤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康复

创伤性脑损伤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康复杜波 单爱军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18020) 创伤性颅脑损伤(T B I),仍是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
伤后长期昏迷的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给家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我国因各种交通事故、坠落伤及其他意外事故引起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每年约有200万,其中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患者每年约有20万,且有增高趋势。
因此,如何使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早日苏醒是神经外科救治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 VS)患者促醒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 药物促醒111 儿茶酚胺及胆碱能激动剂(包括抗胆碱酯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美多巴、胞二磷胆碱等。
脑损伤后可引起中枢多巴胺神经元及通路破坏,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儿茶酚胺神经冲动传导受影响。
美多巴在体内可以转化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补充正常递质的不足。
Horighchi等报道长期服用金刚烷胺,临床及脑电图均有好转,其机制可能是加强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减少其摄取。
胞二磷胆碱为胆碱能激动剂,对外伤所致的脑组织代谢障碍和意识障碍有调节和激活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有:提供神经细胞膜修复原料促进神经再生,维持胆碱能神经兴奋、保护中枢神经功能完整[1-2];恢复膜Na+,K+-ATP酶活性,降低磷脂氧化代谢、减少花生四烯酸释放[3]。
112 调节神经功能药物 代表药物: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 owth fact or,NGF)。
CH I A RETTI[4]等通过脑室内灌注NGF 治疗GCS评分4~5分婴儿,1个月后MR I证实脑软化区缩小,EEG检查见α/θ节律增多,GCS评分增至8~9分。
动物外伤模型研究发现:骨髓间质细胞(BMSCs)移植促进脑功能恢复可能是通过提高脑内NGF浓度实现的[5]。
T B I后NGF 及其受体Trk A的表达增高,亦提示在损伤早期给予外源性NGF治疗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综合促醒康复治疗【摘要】通过对10年来关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后得知,尽管目前国内外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方法较多,但尚未发现能促进患者意识、认知恢复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因此,在正确诊断评估基础上综合促醒康复是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治疗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持续性植物状态;综合治疗;促醒;康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危重疾患监护仪器和设备的更新以及社会急诊体系的逐步完善,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出现大量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俗称“植物人”。
据1998年的统计,我国PVS患者约7万~10万,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此类患者死亡率高、致残严重,至今对PVS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PVS已成为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综合的促醒康复治疗对PVS有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持续性植物状态1.1基本概念美国神经病学院对于植物状态的临床定义是:“具有周期性清醒和睡眠,但是没有任何具有认知或能够对外界的事情或刺激所表达出的有意识的情感、行为反应的证据。
”当这种认知丧失持续超过一段时间后,就称为PVS。
我国的意识障碍专业组于1996年提出,凡植物状态患者持续1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PVS。
目前我国神经外科学会将创伤性损伤后3个月无意识活动,有睡眠-觉醒周期者确定为PVS[1]。
1.2临床表现病人在急性脑损伤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昏迷,一般不超过1个月便进入植物状态,开始出现睁眼(动眼神经麻痹除外),最初睁眼是对疼痛的反应,也有部分患者可自动睁眼,以后出现睡眠-觉醒周期,初期这种周期可不规律或昼夜颠倒,然后逐渐接近正常节律。
睁眼时眼球浮动,有时固定一个方向或不对称,有时出现短暂的跟随物体或人的眼球运动,对突然声响或视威胁可有眨眼反应。
当眼球出现持续的跟踪运动时,多表明病人开始再现认知。
通常无肢体活动,四肢多呈去皮层或去大脑状态,肌张力高使关节挛缩,少数可呈肌张力低下。
有时可出现无意义的头、躯干和肢体轻微活动,或在疼痛刺激下出现一定幅度的关节活动,如屈曲或强直。
当有逃避或定位反应时,也说明出现了潜意识。
部分患者一侧上肢有抓握动作或手不停的摸索活动,常被家属或无经验的人误认为有目的随意运动,其实是额叶损害的病理表现[2]。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大多存在,少数两侧不对称。
多数病人留置鼻饲管,部分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
经口可吞咽流食,但进水易呛咳,多无咀嚼动作,常保留咳嗽、作呕、吸吮反射等。
大小便偶能用力。
无并发症时多能保持正常体温、自主呼吸和心血管功能,部分患者早期可有发热、多汗、肌紧张、心率快等自主神经症状。
多无情感反应。
有些病人对伤害刺激可出现呻吟,在听到或看到家人时可流泪,听到笑话可有笑的表情,此时意识开始恢复。
1.3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意识障碍专业组,于1996年4月制订了我国PVS诊断标准。
制定标准的原则是:能反映临床特点;有利于鉴别诊断,简明扼要,便于操作。
2001年全国脑复苏持续植物状态诊断标准修订会议,国内高压氧治疗和脑复苏专家就PVS诊断和疗效标准进行了修订[3]。
PVS诊断标准(2001,南京)[4]: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②能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
③有睡眠-觉醒周期。
④可有无目的的眼球跟踪活动。
⑤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⑥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⑦下丘脑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植物状态持续1个月以上者才能定为持续性植物状态。
1.4疗效评定持续性植物状态疗效评分量表(2001,南京)[4]。
1.4.1是否脱离植物状态Ⅰ植物状态:完全不能执行指令或无语言(失语除外)。
Ⅱ初步脱离植物状态:能执行简单指令或简单对答。
Ⅲ脱离植物状态:能执行较复杂指令及对答。
1.4.2其他功能疗效评分(表1)2一般治疗2.1康复护理预防并发症及合理的营养调理是促醒康复的根本。
PVS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发生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吞咽功能减退或障碍、便秘等并发症,这将影响整个康复过程。
在加强常规基础生活护理的同时,应注重各种康复护理[5],如排痰、呼吸肌功能训练,膀胱、直肠功能训练,肢体被动运动,吞咽功能训练等,使患者康复护理后减少压疮,肺部、泌尿系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为促醒康复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营养支持PVS患者昏迷时程长,特别是去皮质状态,有痉挛发作,肺感染发热的病人,都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增加,患者常处于负氮平衡,是否注重营养支持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对不能进食的患者留置胃管,供应高能量易消化吸收的营养膳食,积极纠正负氮平衡,每日能量1 900~3 000 kcal,每日蛋白质1.5~2.0 g/kg,其中优质蛋白质占50%以上,遵从少量多次、循序渐进原则,从不同的管饲途径满足能量供给,如管饲推注、管饲间歇滴注,其营养液以自制匀浆,成品营养素(均浆膳、全营养素、组件膳)为主要饮食;牛奶、豆浆、果汁为辅助营养;6~7次/d,200~400 mL/次;不足部分可适当从静脉补充,能进食的患者定期复查营养指标,给予适当的营养调整;部分体质较差的给予补充适量血浆、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
徐氏等[6]对35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状况进行归纳和分析,28例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意识恢复的时效性明显高于7例营养较差的患者,结论是除原发性脑部损伤的严重程度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外,营养支持的状况对意识恢复和肢体的功能康复也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加强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营养支持,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很有必要。
2.3防治并发症PVS病人颅脑严重损伤,免疫功能及自身内环境调节功能显著减退,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最常见的有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广泛耐药菌感染,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热,癫痫,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脑积水等,在发病早期就要注重内科基础治疗,避免或有效治疗并发症。
3促醒治疗3.1药物治疗西药主要从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三大重建、促醒治疗诸方面考虑用药。
一般常用的有GN1、脑蛋白水解物针、胞二磷胆碱、吡拉西坦、ATP、辅酶A、麝香注射液、甲氯芬酯、美多巴、溴隐亭等,剂量因人而异。
中药根据辩证分为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痰浊闭窍、髓海空虚四型,分别以行气活血、气血双补、豁痰开窍、益肾填髓等治法立方用药。
3.2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疗法是指在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1 ATA)的高压氧舱内间断吸入100%氧的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证实高压氧可以:①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提高组织的氧储量、血氧弥散率及有效弥散距离。
②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③改善脑微循环。
④改善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促进昏迷觉醒。
陈氏等[7]将50例PVS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常规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PV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高压氧组治疗后有效率达81%;李氏[8]对34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30 d内治疗结果表明,高压氧对昏迷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目前认为,高压氧治疗开始越早、疗程越长,效果越好[4]。
3.3运动疗法肢体功能训练可防治植物状态患者的肌肉、骨骼和皮肤的废用性萎缩及改善肌张力,可使关节活动度(ROM)有一定的提高,为病人清醒后肢体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辅助下被动的坐位训练或固定在起立床上不同角度的站立训练既锻炼了躯体功能又通过本体刺激反馈性地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意识恢复的患者在PT师指导下,可提高其在床上翻身、坐起、站立及行走的能力。
王氏等[9]对33例持续植物状态病人的康复训练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全面系统地康复训练对促醒或提高Glasgow评分有明显作用,临床上值得借鉴。
3.4针灸治疗针灸具有醒脑开窍、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神经细胞的恢复与再生、刺激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解除大脑皮层抑制的作用。
穴位的强刺激,可激活脑干网状觉醒系统的功能,促进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起到醒神开窍之效。
杨氏等[10]观察针刺治疗PVS的疗效,将50例PVS 患者运用针灸促醒及脑复苏后的系列症状对症治疗,结果针灸治疗PVS总有效率为82%。
储氏等[11]采用针刺井穴、重灸督脉对6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观察,结果6例患者中促醒2例,显效1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3%。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建议体针、头针、电针等综合应用,毕竟PVS患者死亡率高、疗效差、预后差,只凭一方一法很难奏效。
3.5刺激疗法多数植物状态患者的听、视、触、嗅的感觉传导是正常的。
根据婴儿发育的规律,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等刺激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刺激的上行有助于促进皮层与皮层下的联系,因此PVS患者皮层功能有可能经过多种刺激得到恢复。
3.5.1声刺激给患者戴耳机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如鸡、鸭、猫、狗等;听各种自然环境音,如汽车、火车、风、雨、雷、电等,以及进行亲情呼唤。
3.5.2光刺激将病房光线调暗,用手电包上红、绿、蓝彩纸和本光源,对患者头面部照射或用设计的彩色灯泡照射,促进患者视反应或注视。
有条件的医院可利用电脑播放多媒体影像资料进行声、光刺激。
3.5.3神经电刺激包括脊髓电刺激(SCS),深部脑电刺激(DBS),正中神经电刺激(MNS),前二者为有创电刺激,费用高,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神经外科手术介入,在基层推广有一定难度。
而MNS则较经济简单易行[12]。
3.5.4触觉刺激如快速擦刷、叩击敲打、挤压等。
3.5.5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
3.5.6温度刺激如强冷热刺激。
3.5.7本体感觉器的刺激如快速而轻柔地牵张肌肉,轻叩肌腱与肌腹,挤压肌腹,继发的牵伸,牵伸手或足的内附肌,抵抗阻力,较有力地挤压关节,骨突处的施压。
3.5.8嗅觉刺激取味道较多鲜明的液体或半固体等进行嗅觉刺激,如芥辣油、香精、香水等。
3.5.9味觉刺激用沾有甜、咸、酸溶液的棉签刺激舌头的前部。
如果患者无法控制唾液,则避免甜味刺激,因为甜味能促进唾液分泌。
车氏等[13]对30例PVS患者进行了促醒治疗,结果有意识恢复20例,占66.67%。
朱氏等[14]将62例PVS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PVS促醒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PVS促醒疗法可显著改善PVS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清醒。
3.6音乐疗法音乐不但可以增加脑血流,还可影响脑神经递质的水平,使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受刺激而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
音乐治疗时应为患者播放舒缓优美的乐曲,最好选择病人较喜欢的音乐。
音乐的早期治疗,可使上行冲动增多,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而易于唤醒;治疗启动太晚,由于昏迷时间长,又没有声波刺激,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冲动减少,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故不易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