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实施细则

1目的为正确使用静力载荷测试仪,保证平板载荷试验操作过程的正确和结果的精确,制定本细则。
2适应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检测浅部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平板载荷试验可确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参数。
3编制依据本细则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编制。
4 仪器设备4.1主要仪器设备名称:JCQ静载荷测试仪、力传感器、MS-50位移传感器(位移表)、油泵、千斤顶、承压板和和加载反力装臵(荷重),具体数量和型号规格应根据试验荷载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采用自动操作记录。
4.2承压板应有足够刚度。
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正方形、矩形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板。
天然地基和处理土地基的承压板尺寸应根据所需评估的地基土的应力主要影响深度范围确定,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2(软土不应小于 1.0m2)。
复合地基的承压板面积应等于受检桩(1 根或1 根以上)所承担的面积,承压板形状宜根据受检桩的分布确定。
4.3试验加载应采用油压千斤顶,千斤顶应位于桩的合力中心。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千斤顶的规格、型号相同;⑵千斤顶的合力中心、承压板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⑶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作。
4.4加载反力装臵宜选择压重平台等反力装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加载反力装臵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 1.2 倍;⑵应对加载反力装臵的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⑶压重应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臵于平台上;⑷压重平台支墩施加于地基土上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 1.5 倍。
4.5荷载测量可用放臵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校准结果换算荷载。
4.6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进行承压板沉降测量,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⑴承压板面积大于等于 1 m2时,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臵 4 个位移测量仪表,承压板面积小于1 m2时,可对称安臵 2 个位移测量仪表。
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

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1.样品准备在进行低应变检测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测试样品。
样品的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具体测试需求来确定,并且要遵循相应的标准规范。
在准备样品时,要确保其表面光滑、平整,并且无明显的缺陷、损伤或污渍。
2.仪器设置接下来需要对测试仪器进行设置。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应变测量装置,可以选择金属应变计、电阻应变计、光学应变计等。
其次,根据样品的形状和测试需求,调节测力传感器的位置和引导装置,确保能够正确施加加载力。
3.校准在进行实际测试之前,需要对测试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的过程包括对测力传感器和应变测量装置的标定,可以使用标准荷重和标准应变样品进行校准,或者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校准。
4.加载过程在进行低应变检测时,加载过程应平稳、均匀,并且保持连续加载的状态。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测试需求,可以选择静态加载或动态加载。
在加载过程中,要确保加载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造成的误差,并注意样品的变形和断裂情况。
5.数据采集和记录在进行低应变检测时,需要实时采集和记录测试数据。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完成,也可以通过手动记录的方式进行。
要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及时处理和保存数据。
对于重要的测试数据,还可以进行重复测试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6.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完成低应变检测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校正和平滑处理,以消除由于仪器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误差。
数据分析包括对应变-应力曲线和应力-变形曲线的绘制和分析,可以通过曲线拟合、参数计算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来评估样品的强度、变形和断裂性能。
7.结果报告和总结最后,需要编写测试结果报告和总结。
测试结果报告应包括样品的基本信息、测试方法和过程、结果数据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总结应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之,低应变检测是一项精密的实验工作,需要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细则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1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其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2编制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3检测仪器设备检测仪器设备主要为RS-1616K(S)基桩动测仪、力锤、力棒。
4受检桩种类及要求4.1 受检桩种类1、混凝土预制桩2、混凝土灌注桩4.2 受检桩要求4.2.1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
4.2.2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4.2.3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5现场检测5.1准备工作5.1.1收集工程桩的桩型、桩长、桩径、设计桩身混凝土强度、施工记录及地质勘察报告等有关技术资料。
5.1.2检查桩顶条件和桩头处理情况受检桩桩顶的混凝土质量、截面尺寸应与设计条件基本相同。
灌注桩应凿去桩顶浮浆或松散、破损部分,并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桩顶平面应平整干净无积水,必要时宜采用便携式砂轮机磨平;妨碍正常测试的桩顶外露主筋应割掉。
预应力管桩当法兰盘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不进行处理,否则,应采用电锯将桩头锯平。
当桩头与承台或垫层相连时,应将桩头与混凝土承台或垫层断开。
5.1.3检查仪器设备,使测试系统各部分之间匹配良好。
5.2现场仪器设备配置(如下图):5.3测量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5.3.1传感器的选择检测长桩的桩端反射信息或深部缺陷时,应选择低频性能好的传感器;检测短桩或桩的浅部缺陷时,应选择加速度传感器或宽频带的速度传感器。
5.3.2传感器的安装1、传感器安装应采用化学粘结剂或石膏、黄油等粘贴,不应采用手扶式。
安装时必须保证传感器与桩顶面垂直。
2、激振点和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
3、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度,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
低应变法检测技术规范

低应变法检测技术规范16.1 适用范围16.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分析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16.1.1【条文说明】考虑到目前使用方法的普遍程度和可操作性,本规程将反射波法(或瞬态时域分析法)简称为低应变法。
其余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16.1.2被测桩的桩长范围,应结合现场试验确定。
16.1.2【条文说明】根据低应变法的实际应用情况看,现场检测中,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同条件下的波形特征比较识别出桩底反射信号,分析被测桩的桩长范围。
这里所说的现场试验包含规程16.4.1条的内容。
若桩过长(含长径比较大)或灌注桩桩身阻抗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或预制桩存在接桩缝隙等情况时,往往应力波尚未传到桩底,其能量已完全衰减或提前反射,测不到桩底反射信号。
此时,尽管无法对整根桩的完整性作出评价,但若被测桩桩长范围内存在缺陷,则实测信号中必有缺陷反射信号,低应变法仍可用于查明被测桩桩长范围是否存在缺陷。
16.2 仪器设备16.2.1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基桩动测仪》JG/T 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16.2.2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
16.3 现场检测16.3.1被测桩(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身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4. . 条第1款的规定。
2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3桩顶面混凝土应平整、密实、无积水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16.3.2【条文说明】通常,被测桩的桩头的状态直接影响测试信号和分析判断结果的质量。
对被测桩(试件)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低应变检测试件处理技术要求”。
16.3.2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设定桩长、预设桩身波速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点。
2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大于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
3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低应变检测技术操作规程

低应变检测操作规程
一、开始试验
1、试验仪器、安装及调试
1)采用RS-1616(kp)低应变动测检测仪,加速度计传感器。
2)传感器的安装。
对于实心桩的测试,传感器安装位置易为距桩心2/3~3/4的半径;对空心桩的测试,锤击点与传感器的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
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90°夹角,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
传感器的安装必须通过耦合剂(橡皮泥、牙膏、口香糖、黄油等)垂直与
桩面粘接。
3)击振点及击振方式的选择,对于实心桩的测试,击振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桩的中心;对于空心桩的测试,锤击点与传感器安装的位置宜在同一水
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90°夹角,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
1/2处。
4)仪器调试,打开仪器设备,选择实验的方法,输入相关的参数(桩长、波速、混凝土强度、检测日期等)。
二、数据的处理
1、数据处理
1)通过数据的传输,把实验的数据传输的电脑上,通过数据的分析系统进行判定桩身的完整性。
2)通过低通滤波、指数放大等手段对采集的原始信号进行加工处理,把测试中的信号无用的或次要的成分的波滤除掉,使波形更容易分析判断,
来判定桩身的完整性。
三、使用中严格遵守技术规范要求。
四、作定期检查、标定。
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

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1.试验前准备a.准备试验设备:包括低应变测量仪器、力加载装置和试验样品。
b.校准设备:确保低应变测量仪器的准确性。
c.准备试样:根据需要设计和制备试样。
2.样品准备a.检查样品的表面状况:确保表面平整,无明显缺陷。
b.清洁样品表面: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洗样品表面,确保清洁干净并去除表面污染物。
3.试验装置设置a.安装低应变测量仪器:将低应变测量仪器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确保测量仪器与试样表面保持一定距离。
b.安装力加载装置:将力加载装置安装在试样上,确保加载装置与试样固定牢固。
4.试验参数设置a.设置试验条件:根据试样的要求,设置适当的试验条件,包括加载速率、加载方式等。
b.设置低应变测量仪器:根据试验要求,设置低应变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和采样频率。
5.开始试验a.启动低应变测量仪器:启动低应变测量仪器,确保其正常工作。
b.启动力加载装置:启动力加载装置,开始施加加载。
c.记录数据:记录加载力和低应变数据,以分析试样的变形情况。
6.监测试验过程a.检查试验装置:定期检查试验装置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
b.监测数据:实时监测加载力和低应变数据,并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中。
c.处理异常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7.试验结束a.停止加载装置:当试验达到要求的结束条件时,停止加载装置。
b.停止低应变测量仪器:停止低应变测量仪器的工作,并保存测量数据。
c.处理试样:根据需要,可以对试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处理。
8.数据分析a.处理试验数据:对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加载力和低应变数据的统计和图表绘制。
b.分析结果:根据试验结果,评估试样的变形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按照以上的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进行试验,可以得到试样在受载时的变形情况,为材料、结构或机械元件的设计和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注意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人身伤害和数据误差的发生。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作业指导书

低应变反射波法一、适用范围1.1本方法是通过分析实测桩顶速度影响信号的特征来检测桩身的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位置及影响程度,判断桩端嵌固情况。
1.2本方法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和预制桩等刚性材料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
1.3使用本方法时,被检桩的桩端反射信号应能有效识别。
二、检测仪器与设备2.1检测系统包括信号采集及处理器、传感器、激振设备和专用附件。
2.2信号采集及处理仪应符合下列规定:2.2.1数据采集装置的模-数转换器不得低于12bit。
2.2.2采样间隔宜为10~500μs,可调。
2.2.3单通道采样点数不少于1024点。
2.2.4放大器增益宜大于60dB,可调,线性度良好,其频响范围应满足5Hz~5kHz。
2.3传感器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2.3.1传感器宜选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或磁电式速度传感器,频响曲线的有效范围应覆盖整个测试信号的频宽范围。
2.3.2加速度传感器的电压灵敏度应大于100mV/g,电荷灵敏度应大于20PC/g,上限频率不应小于5kHz,安装谐振频率不应小于6 kHz,量程应大于100g。
2.3.3速度传感器的固有谐振频率不应大于30Hz,灵敏度应大于200 mV/cm*s-1,上限频率不应小于1.5 kHz,安装谐振频率不应小于1.5 kHz。
2.4根据桩型和检测目的,宜选择不同材质和质量的力锤或力棒,以获得所需的激振频率和能量。
三、现场检测技术3.1检测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3.1.1检测前应按本规程(JTG/TF81-01—2004)的相关规定搜集有关技术资料。
3.1.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振设备,传感器及检测仪,检查测试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否连接良好,确认整个测试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1.3桩顶应凿至新鲜混凝土面,并用打磨机将测点和激振点磨平。
3.1.4应测量并记录桩顶截面尺寸。
3.1.5混凝土灌注桩的检测宜在成桩14d以后进行。
3.1.6打入或静压式预制桩的检测应在相邻桩打完后进行。
桩基低应变动测实施细则

桩基低应变动测实施细则、桩基低应变动测依据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桩基低应变动测的目的2.1评价桩体结构完整性2.2校核桩长、测定桩体弹性波速3、桩基低应变动测方法低应变动测方法主要有:反射波法、超声波透射法。
这些方法均以一定的物理力学条件为基础,完成各自的动测任务、对于具体工程项目,应根据不同的物理力学条件和工程要求加以选用。
4、反射波法4.1适用范围本方法可用于无损检测桩身结构的完整性,判定缺陷类型(断裂、离析、空洞、蜂窝、缩径、扩径等)及其在桩中的部位,同时也可对桩长进行核对,对桩身混凝土质量做出评价。
适用于各种混凝土桩、钢桩及木桩。
4.2仪器设备4.2.1仪器一般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放大、滤波、记录)、处理和监视系统,以及专用附件组成。
4.2.2数据采集放大部分的增益一般应大于60dB,基频带宽应宽于10~1000Hz,滤波频率可调。
终端具有波形监视设备及模拟记录或数字磁记录装置。
4.2.3对多道数据采集系统,其放大器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其振幅一致性偏差应小于3%,相位一致性偏差应小于0.1ms,折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1v (Vpp)。
4.2.4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能在-10℃~40℃范围工作,以适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使用。
4.2.5接收传感器可使用速度型或加速度型。
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优于300mV/cm/s,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优于100mV/g,同类型传感器应具有良好一致性。
4.2.6对传感器应采取严格防潮、防水措施,搬运时应采取防震保护措施。
4.3检测准备4.3.1收集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桩设计和施工资料。
4.3.2对于被测桩均应进行桩头处理,包括挖出桩头,清理桩周场地、凿去浇灌的浮浆部分,使桩头安装传感器和激振部位平整。
要求切除桩头外延长的钢筋。
4.3.3检测前,应对主机及传感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使用模拟桩进行系统校验,发现问题及时送交检修人员或检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应变检测试验操作细则
1.总则
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1.2.本方法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2.仪器设备
2.1.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JG/T 3055
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2.2.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稳态激振设备应包括激振力可调、扫频范围为10~2000Hz 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
3.现场检测
3.1.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桩身强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2.6 条第1 款的规定。
②.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③.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3.2.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 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 ;幅频信号分析的
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
②.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设定桩身截面积应为施工截面积。
③.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④.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 点。
⑤.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3.3.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②.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 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 °,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 处。
③.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
④.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⑤.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
⑥.稳态激振应在每一个设定频率下获得稳定响应信号,并应根据桩径、桩长及桩周土约束情况调整激振力大小。
3.4.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 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
宜少于3 个。
②.检查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
③.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④.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1.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确时,在地质条件、设计桩型、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中,选取不少于5 根Ⅰ类桩的桩身波速值按下式计算其平均值:
¡Æ=ni m c n 11 c (8.4.1-2)TL
i .=2000 c (8.4.1-3)
c f L i .•=2
式中 c ——桩身波速的平均值(m/s);m
c ——第i 根受检桩的桩身波速值(m/s),且i m m i c c c /-≤5%
——测点下桩长(m);L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T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f
n ——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5)
②.当无法按上款确定时,波速平均值可根据本地区相同桩型及成桩工艺的其他桩基工程的实测值,结合桩身混凝土的骨料品种和强度等级综合确定。
4.2.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t x x •.•= 2000
1(8.4.2-1)fc x ¡ä.•= 2
式中——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x
. ——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x t
c——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用c 值替代;m
——幅频信号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f ¡ä
4.3.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质条件、施工情况,按本规范表3.
5.1 的规定和表8.4.3 所列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4.4.对于混凝土灌注桩,采用时域信号分析时应区分桩身截面渐变后恢复至原桩径并在该阻抗突变处的一次反射,或扩径突变处的二次反射,结合成桩工艺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判定受检桩的完整性类别。
必要时,可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助判定桩身完整性或借助实测导纳值、动刚度的相对高低辅助判定桩身完整性。
4.5.对于嵌岩桩,桩底时域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锤击脉冲信号同向时,应采取其他方法核验桩端嵌岩情况。
4.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桩身完整性判定宜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①.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价。
②.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混凝土灌注桩。
4.7.低应变检测报告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
类别时域信号特征幅频信号特征Ⅰ2L/c 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由桩底反射波,柱底接诊缝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 L c f 2 /¡Ö.
Ⅱ2L/c 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桩底接诊缝排列基本等间距,砌相邻频差,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c/2L,Ⅲ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它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间,Ⅳ2L/c 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武装底反射波;或印装深浅不严重缺陷是波形呈
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差.>c/2L,无桩底谐振峰;或印装深浅不严重缺陷只出现单一谐振峰,无桩底谐振峰。
注:,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状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他桩实测信号盘顶撞身完整性类别.
4.8.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范第3.
5.5 条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桩身波速取值;
②.桩身完整性描述,缺陷的位置及桩身完整性类别;
③.时域信号时段所对应的桩身长度标尺、指数或线性放大的范围及倍数;或幅频
信号曲线分析的频率范围、桩底或桩身缺陷对应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