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公开课教学设计《沂蒙山小调》教案

合集下载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沂蒙山小调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一、教学内容学唱《沂蒙山小调》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从而逐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韵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美感。

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难点】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四、课时1课时五、教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安定秩序2、上课礼仪(二)新课导入1欣赏山东快书《卖我》欣赏下面一段视频,并请同学回答问题:这段说唱音乐属于哪个地方?展现的是什么艺术形式?2、介绍山东快书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他的伴奏乐器是两块相同的竹板或铜板。

(三)学唱《沂蒙山小调》1、初次聆听2、介绍革命老区沂蒙山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它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因此这里也有“小延安”之称。

《沂蒙山小调》就是诞生在抗战时期,当时为了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李林、阮若珊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

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3、再次聆听歌曲思考:有几个乐句?乐句的旋律有什么特点?4个乐句,运用的是汉族民歌中常见的四句头结构——起承转合。

4、介绍鱼咬尾5、视唱歌谱6、学唱歌曲7、创作鱼咬尾(四)介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

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赋予变化。

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五)对比欣赏小调《无锡景》,体会南北音乐文化的差异(六)课堂小结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老百姓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2)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2)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传统山东民歌。

2.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发挥学生的合唱能力。

教学重点1.教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

2.讲解山东民歌的曲调特点及唱法。

3.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教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中的重点难点。

2.让学生深入理解山东民歌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指导式教学法。

2.合唱、个人演唱训练法。

3.听音辨旋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山东民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二、创作小调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模仿山东方言的音调,并组合成自己的小调。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老师可以在旁边指导。

三、学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1.教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的歌词和旋律,并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

2.让学生分组,合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

四、评析1.让学生来一次集体的表演,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2.按学生的反馈进行评析,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美曲调。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山东民歌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唱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和重复。

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唱歌的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加强对山东民歌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山东民歌文化。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聆听赏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进而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2、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艺术美。

3、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

教学难点:1、通过聆听、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并回答通过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播放歌曲时并播放沂蒙山图片)师生就歌曲的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知识交流。

(抽问回答)师:对了,这首歌带个我们的感受就是悠扬、清新、和谐动听,那么这首歌曲就是经典的中国民族民间小调的,民歌分为小调、山歌、号子的形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民歌,聆听领略那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

【授课过程】一、赏析歌曲《反对黄沙会》:1、播放《反对黄沙会》旋律。

2、简介歌曲。

(歌曲为《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讲述沂蒙山的历史,革命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

红嫂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歌曲传承者、首唱等)并引出《沂蒙山小调》3、教师边唱边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对民歌音乐风格所起的作用4、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征。

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音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和赞美自己家乡的那种自豪感。

二、学习歌曲:1、用“Ti、Ta”哼唱旋律。

分析感受歌曲的调式和结构。

分析歌曲分为几句?(4句)回忆民歌的种类,讨论《沂蒙山小调》属于哪一类?(小调)2、练唱歌词。

重点体验: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重点分析:感受歌曲拖腔的特点。

解决音准问题: (各音音高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三、乐理知识歌曲的旋律特点:“鱼咬尾”1、重点揭示:传统民间创作手法一一“鱼咬尾”(屏幕出示)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2、音符接龙:对歌曲的口语、方言表达出,找学生分组模仿3、济南八景的介绍:(插入图片)锦屏春晓足勺突泉涌千佛红韵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4、对《沂蒙山小调》加以分析验证,认识到“2、1、6、5”。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的内容。

我选择本课作为教学内容,沂蒙山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很好的爱国教育体裁,不仅如此,通过本课学习还可以让同学们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与小调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以优美亲切的旋律,热情的歌唱了沂蒙山区的秀美风光以及在共产当领导下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全曲为六声徵调式,四四拍子,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

四个乐句的结尾都是采用回返拖腔,如:21 2- 16 1 - 65 6- 53 5-,结束音分别是2165 呈下行进行,前三个乐句采用传统民歌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

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既能让学生了解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又能借此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农村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别,没有理论知识作铺垫,音乐课不能顺利的进行,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歌曲,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

所以我注重对学生在音乐兴趣方面的培养,比如:多听一听各种风格的歌曲,多开展音乐类的活动,让他们能在音乐课中获得美好的享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能进行实践性歌词创作及歌曲演唱方式的创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

3、通过欣赏、学唱、竖笛演奏等多种方式,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难点: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编活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琴教学过程:一、每周一曲小组竖笛才艺展示。

二、导入1、说沂蒙说说我们沂蒙山区有哪些旅游生态场所,名胜古迹。

2、看沂蒙。

播放沂蒙景点图片。

三、唱沂蒙。

1、播放《沂蒙山小调》音乐,学生欣赏并小声跟唱,熟悉旋律。

2、用“啦”模唱曲谱,注意气息的连贯。

3、填词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四、忆沂蒙《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

当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

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196x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能够用人声演唱“沂蒙山小调”;•了解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的渊源。

2. 教学重点•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能够用人声演唱“沂蒙山小调”。

3. 教学难点•掌握“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和节拍;•能够发挥个人音乐才能。

4. 教学内容4.1 学习“沂蒙山小调”在开始学唱“沂蒙山小调”之前,首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并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

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反复练唱,直到能够熟练掌握。

4.2 了解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通过课堂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所蕴含的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的渊源,以及它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让学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了解相关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

二、教学方法1. 听力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掌握“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和节拍。

2. 演唱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沂蒙山小调”的音高、音质和节奏等要素。

并通过多种方式,如齐唱、分组演唱等,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配合,相互鼓励,互相评价,以便更好地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课件或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

2. 学唱“沂蒙山小调”让学生跟着录音反复练唱“沂蒙山小调”,并注重让学生掌握节奏和节拍。

3. 演唱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演唱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演唱能力。

4. 讨论分享让学生针对“沂蒙山小调”的演唱表现进行讨论分享,互相帮助和提高。

5.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高个人音乐才能。

四、教学效果评估•学生能够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学生能够用人声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的渊源;•学生能够发挥个人音乐才能。

五、教学资源•录音设备;•课件或短视频。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沂蒙山小调》教案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沂蒙山小调》教案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沂蒙山小调》教案《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并演唱《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2、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体会歌曲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箫演奏《沂蒙山好风光》。

师:老师先给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大家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生:《沂蒙山小调》。

师:《沂蒙山小调》又叫做《沂蒙山好风光》。

2、介绍沂蒙山以及《沂蒙山好风光》的创作背景。

师:你们有谁知道沂蒙山在我国的哪个省?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

我给你们几个选项:A.四川 B.山西 C.山东 D.河北(你可以求助现场同学,也可以让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生:山东省。

师:非常好。

有没有同学去过沂蒙山?给我们介绍一下沂蒙山。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沂蒙山。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胜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

沂蒙山上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层层的梯田,一间间石头垒成的小屋子,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这首作品作于1940年,这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是群众基础好,而且隐蔽、安全。

当年山东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还有文工团也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好风光》就是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

生:什么是“黄沙会”?师:好,有同学问了“什么是黄沙会?”。

这个黄沙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指使,利用迷信活动猖狂破坏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反动组织,为了消灭这股反动势力,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了与黄沙会的斗争,文工团也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团员自己写词,利用山东卖唱人的曲调经过加工而成。

这首歌曲共分为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3、同学朗读原《反对黄沙会》的歌词。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重点难点: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和其有关的知识点。

教学准备:电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沂蒙山小调》回答:哪个地区的民歌?曲名是什么?学生回答:《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教师总结,介绍作品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

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

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

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

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

《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下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

当时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

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

建国以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成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公开课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并演唱《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歌曲的
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2、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体会歌曲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用箫演奏《沂蒙山好风光》。

师:老师先给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大家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
生:《沂蒙山小调》。

师:《沂蒙山小调》又叫做《沂蒙山好风光》。

2、介绍沂蒙山以及《沂蒙山好风光》的创作
背景。

师:你们有谁知道沂蒙山在我国的哪个省?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

我给你们几个选项:A.四川B.
山西c.山东D.河北(你可以求助现场同学,也可以
让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生:山东省。

师:非常好。

有没有同学去过沂蒙山?给我们介绍一下沂蒙山。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沂蒙山。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胜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

沂蒙山上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层层的梯田,一间间石头垒成的小屋子,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这首作品作于1940年,这时抗日战争正处于
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是群众基础好,而且隐蔽、安全。

当年山东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还有文工团也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好风光》
就是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
是《反对黄沙会》。

生:什么是“黄沙会”?
师:好,有同学问了“什么是黄沙会?”。

这个黄沙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指使,利用迷信活动猖狂破坏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反动组织,为了消灭这股反动势力,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了与黄沙会的斗争,文工团也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团员自己写词,利用山东卖唱人的曲调经过加工而成。

这首歌曲共分为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3、同学朗读原《反对黄沙会》的歌词。

师:我这里有原来这首歌的歌词,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朗读歌词: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

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自从起了黄沙会,大家小户遭了殃。

牛角一吹嘟嘟响,拿起刀枪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弄鬼把人害,烧香磕头骗钱财。

八路神兵从天奖,要把那些害人虫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得解放,男女老少喜洋洋。

师:这首歌曲一经传出,很快就传遍了各地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喜爱。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新的精神。

建国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这首歌的曲调和前两段歌词,又增加了歌唱党的领导,歌唱新生活的内容,便成了今天广为流传的《沂蒙山好风光》。

二、欣赏、学唱《沂蒙山好风光》
1、唱谱子
师:下面我们先来唱一唱谱子,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旋律上一共分为几句?
生:唱谱子,分为四句。

2、老师范唱
师:下面再听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你来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歌词上又可以分为几句?
生:2句、4句
师:分4句的同学你看一看“人人都说沂蒙山好”能分开吗?“人人”主语,“说”谓语动词,“沂蒙山好”宾语,主谓宾全有,是完整的一句,所以说不能分开。

两句旋律对一句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二。

3、学生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第一段词,大家模仿一下儿化音和滑音。

生:唱第一段词。

师:我们刚才说“人人都说沂蒙山好”不能分开,那么老师在说这句词的时候少了什么?
生:衬词。

师:那么省略了衬词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省略了衬词旋律就不优美了……
师:衬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三。

我们再唱一唱第二、三段,体会我们上面所概括的特点。

生:演唱。

师:你们刚才唱的时候两句词的最后一个字唱了几拍?
生:6拍,5拍。

师:这叫做一字多音,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我们这首歌曲的特点之四。

下面你们听老师唱一遍谱子,看看有没有变化?
生:结尾少了两个音。

师:这首歌曲每一句末都有一个以尾音为轴的环绕进行,这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五。

这样的进行使
歌曲更具抒情性,更加委婉动听。

4、分组演唱
师:下面我们分4组来演唱一下,一个组演唱一段词,我们比一比哪组唱的有山东风味儿。

生:演唱。

5、汉字接龙游戏
师:我们今天欣赏并学唱的这首歌曲是非常优美的,我们就以“优美”为第一个词来做一个汉字接龙的游戏。

生:优美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