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节选告子上心之四端翻译成现代文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韩师伦理学古文翻译

1、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从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翻译:君子看中义,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3、董仲舒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翻译: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翻译: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对待其他的老人就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人的孩子也象对待自己的一样.(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6、《礼记·曲礼》说:“夫礼,自卑而尊人,先彼后己。
”翻译: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别人优先,而后才是自己。
7、《礼记·仲尼燕居》说:“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翻译:礼为求中之器,礼,制中,礼求中,礼,亦为中,亦可以理解为度。
按规章制度办事,就是中。
8、孟子的性善论——①“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翻译:①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②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
9、*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翻译:人的本性是恶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伪装的。
10、 *告子的性无善恶论——①“食色,性也”,②“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做盗贼C.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谦逊推让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最新版)目录1.孟子介绍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3.孟子三章的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主张仁政,提倡孝悌忠信,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共有七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1.《公孙丑下》第九章: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翻译:孟子说:“仁慈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2.《告子上》第十五章:孟子告子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也直,其长也正,其治也达,其化也成。
故曰:‘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翻译:孟子告诉告子上说:“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扎根于内心,他生长时正直,成长时端正,治理时通达,教化时成功。
所以说:‘君子的道路费力而艰难,一旦混乱就会丧失其所为,但已经做了,就能获得丰收。
’”3.《尽心上》第二十章:孟子曰:“信于友有道,事亲弗离,故曰‘大德’。
大德者,天下归之。
礼者,敬而已矣。
敬者,尊而已矣。
尊者,贤而已矣。
贤者,德而已矣。
”翻译:孟子说:“对朋友讲信用,侍奉亲人不离不弃,所以称为‘大德’。
具备大德的人,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礼节,就是尊敬;尊敬,就是尊贵;尊贵,就是贤惠;贤惠,就是有德行。
”【孟子三章的启示】孟子三章分别阐述了仁爱、正义和诚信的重要性。
仁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以爱心对待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正义则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保持正直,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诚信则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石,只有讲信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总之,孟子三章传达了仁爱、正义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

《孟子選》延伸教材班級:_______座號: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1.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四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
(端:事物的起始。
惻隱:見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羞惡:因自己不好而覺得恥辱,看到別人不好而覺得憎惡。
辭讓:禮讓、婉拒。
)2.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此言意謂被背棄仁義之人,就不足取了。
自暴自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
後多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3.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心:放恣放散之心。
為學之道就是把放失的本心找回來而已。
4.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如赤子(嬰幼兒)般善良、純潔、真誠的心地。
5.孟子〃公孫丑上:「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指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尚能逃避而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無法逃避懲罰的。
6.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占有利的時機不如占地理優勢,占地理優勢又不如贏得人心。
7.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音ㄗㄨㄛˋ,悔愧也)於地,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三樂:三種令人愉悅的事。
孟子認為天下三大樂事為「父母兄弟都建在」「無愧於天地」「能教育天下的精英之人」。
而「稱王於天下」不包含在其中。
8.孟子〃離婁:「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順應天道必可長存,違逆天理將遭滅亡。
9.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困阨、不顯達時就保持個人的節操修養;顯貴時廣布恩澤,使天下蒼生皆能蒙受其惠。
10.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始作俑者: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资料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
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
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
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
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
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
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
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
,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
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
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节选告子上心之四端翻译成现代文原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
出自:《孟子》中《公孙丑章句上》里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篇。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扩展资料:
文章出处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
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
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
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
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
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