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及绿色生活
食堂文化资料

食堂文化食堂是一个学校、企业或其他组织内部供应食物的地方,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食堂文化是指在食堂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特色和深厚内涵的文化现象,代表着该地区或该组织的特定食品、饮食习惯和餐饮文化。
1. 食堂文化的历史与演变食堂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宴席和士大夫酒宴,是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堂文化不断演变,从简单的供应食物到具有丰富多样的菜品和服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2. 食堂文化的特点食堂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多样性:食堂提供的菜品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特色菜,也有西方风味,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文化融合:食堂中的菜品和餐饮方式融合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社交空间:食堂是人们社交交流的场所,同事、朋友和家人在此共进午餐,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传统习俗:食堂中的菜品和餐饮方式常常融合了传统习俗和节日元素,弘扬了传统文化。
3. 食堂文化对个人与组织的影响食堂文化不仅是一种餐饮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个人和组织都有深远影响:•提升员工幸福感:良好的食堂文化可以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促进人际交往:食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发展。
•塑造组织形象:食堂文化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关怀和关注的程度,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食堂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食堂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健康饮食:越来越多的食堂开始注重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推动了健康饮食的普及。
•文化创意:一些食堂在菜品的设计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引入文化元素,营造出独特的用餐氛围。
•绿色环保:一些食堂开始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减少食品浪费,提倡环保餐具的使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食堂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饮食、社交、传统和创新元素的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推动作用。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六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6章1、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2、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3、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为标志,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
4、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除了与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与佛教发展有关2)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3)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4)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的皇朝禁酒政策有关。
5、从五代至宋辽金时期,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6、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
7、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8、试举出5种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名的茶叶。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井冈翠绿”、“苍山雪绿”等。
9、试举出5种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的茶叶。
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等。
10、茶叶以加工方式可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
11、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12、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13、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做多的一类茶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叶品种。
14、茶的功能有哪些?茶是一种营养剂;茶能降低胆固醇;茶能净化血液;茶能减肥;茶可以治疗便秘;茶能解酒防醉;喝茶可以促进食欲;有效去除有害自由基与抗衰老之功能;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15、像脂肪、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甚难溶于水中,这些物质经冲泡并非全部溶于茶汤中。
16、多元酚类及维生素会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改变其成分及含量。
17、愈是好茶咖啡因含量愈多。
18、茶叶几乎是在发芽的同时,就已开始形成咖啡因。
从发芽到第一次采摘时,所采下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叶子所含咖啡因的量最高;相对地,发芽晚的的叶子,咖啡因的含量也会依序减少。
19、愈是高级的茶单宁含量愈多。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七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七章思考题(期末复习)关于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的期末复习题,以及各章节思考题,附有答案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7章1、名词解释:民俗、饮食民俗、年节、餐制民俗,又称俗、风俗、习俗、民风、风尚、风俗习惯等。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
2、民俗与官方仪礼的联系及区别有哪些?区别是民俗乃民间风俗;官方仪礼为规范和行文制度化的礼俗。
联系是官方的文化通过向民间推行,往往也可逐渐形成民间传承餐制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而形成的饮食习惯。
的风俗,这是文化自上而下的渗透;民间文化的上行,最为明显的是官方“成文法”的拟定,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民间的“习惯法”为基础的。
3、中国食俗一般包括食俗等内容。
4、若按民族成分来认识,中国食俗可以有等类别。
5、年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天文历法2、生产与生活习俗3、重大历史事件4、个人、家庭或家族类庆日习俗关于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的期末复习题,以及各章节思考题,附有答案6、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
南北朝以后,逐渐传播到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公认,并相沿至今。
7、端午节时在8、端午节俗中的两项最主要活动是9是中国历史第一美食,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艺术特型食品,是文化积淀最丰富的食品。
10、粽子定型伊始就是11、吃粽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12、端午时,民人午时饮少许酒,将余下的涂抹儿童面额耳鼻,并挥酒于床间,以避虫毒。
13、14、重阳节,现各地仍有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食蟹等风俗。
15、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16、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多元复合:人数众多,涉及社会各层面2.崇祖好祀:以祈上苍的保佑与神灵的庇护3.讲求功利: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4.异乎寻常:各家饮食生活水平所能达到的较高或最高水准;人们的心态和举动。
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内容

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内容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内容精选篇1各位餐饮企业代表、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小餐桌,大文明,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作为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团结奋发的南海人,更应以礼示人,以文化人。
为此,特向广大市民倡议:一、传承传统美德。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
我们每位市民都要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号召亲朋好友踊跃参加到文明餐桌行动中来,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二、做到合理消费。
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打包。
三、倡导文明用餐。
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不肆意喧哗,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时刻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讲究用餐卫生,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随意造成用餐环境污染;低碳环保,使用“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四、讲究科学饮食。
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达成人和食物的和谐,从寻常食物中吃出健康和营养。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将环保、低碳进行到底,吃出美感和情趣,吃出文明的修养,吃出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倡议人:__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内容精选篇2广大居民朋友们:大家好!小餐桌,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园林社区文明就餐倡议:一、传承传统美德。
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号召亲朋好友踊跃参加到文明餐桌行动中来,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餐饮的文明就从自律开始”、“点点滴滴从自我做起”。
二、做到合理消费。
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文明就餐,健康饮食倡议书(14篇)

文明就餐,健康饮食倡议书(14篇)文明就餐,健康饮食倡议书1亲爱的同学们:小餐桌,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系着每位同学的生活,而且直接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整体形象。
你想拥有一个舒适、清洁的就餐环境吗?你想塑造一个高尚、文明的自身形象吗?你想为校风文明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吗?那就用文明演绎自己的生活,用实际行动来积极响应我们的倡议吧!一、爱惜粮食,不挑食,杜绝浪费。
节约粮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表现,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
二、就餐前及时洗手,课桌上垫好小餐巾,保持桌面卫生。
三、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自觉排队领取饭菜、盛汤。
四、就餐时文明、安静,注意细嚼慢咽,不大声喧哗,不做影响他人就餐的事情,注意个人形象。
五、爱护餐具,就餐后餐具回放按照规定,轻拿轻放,餐盆、勺子、汤盆都要摆放整齐。
六、就餐后及时清理桌面卫生和教室卫生,不乱扔食物残渣和餐巾。
文明就餐环境需要广大师生与食堂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请大家文明就餐,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播种的是一种习惯,收获的是一种品格”。
让我们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树立嘉实文明学生的形象为目标,为营造一个文明、有序、温馨的就餐环境而努力吧!倡议人:时间:_年__月__日文明就餐,健康饮食倡议书2亲爱的同学们: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争做文明进步学生是全体同学的应尽职责。
现在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风气中,我们应该呼吁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尽可能的减少发生,全体同学应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为了能够更好的方便同学,服务同学,改善食堂就餐条件,提高食堂服务水平,使同学们在一个良好的卫生条件下就餐,在此,学校政工处、校团委和少先队特向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一、请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排队就餐。
让整齐有序的队伍成为学校餐厅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就餐的时候请同学们应自觉排队打饭,文明礼让,也为大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
二、同学们在就餐后,请将洗好的餐具放到各班的餐柜内,体现了你良好的个人素质!三、请爱护餐具和学校食堂设施,不要损坏学校食堂设施。
古代衣食住行与生态环保

古代衣食住行与生态环保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有很大差别。
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现代化科技和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生态环保的意识并不如今天强烈。
但是,古代人们仍然有着一些生态环保意识,他们的衣食住行也对环保产生影响。
1. 古代的食物古代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渔业。
对于农业而言,当时还没有化肥等现代化农业技术,种植方式主要是旋作农业,即农田不停歇的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的效果。
同时,农民们也会将家畜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使用,以此来维持土壤的肥力。
而在渔业方面,人们注重捕捞技术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不会过度捕捞,保证了当时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
2. 古代的饮食文化在古代,饮食文化注重的是中医药理论。
人们相信不同的食物味道、颜色和性质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饮食方面注重各种食材之间的配搭,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效果。
同时,古代人们也有养生之道,尤其是在饮食方面,通过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可以去病强身,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比如不浪费食材和粮食,以及不生产过多的食品浪费。
3. 古代的居住古代人们使用的是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竹子等。
同时,他们的生活区域也注重节约资源和环保。
比如,当时的房屋设计和结构考虑了空气流通和日照时间等因素。
人们建造房屋时注重木材材料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浪费,同时房屋的设计也考虑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如利用自然风力和采用温度调节设备等等,避免空调等对环境的污染。
4. 古代的交通古人们的交通方式大多依靠人力或者动物力。
在这个时代,人们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因此他们通常选择走路、骑马或者乘坐马车。
虽然这些方式比汽车等现代交通方式慢,但是在当时人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
总之,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有很大差别,但是在古代也有一些生态环保意识的体现,比如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动植物的保护和环境的减少污染等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回归一些古人的环保思想,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并且提升我们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从而给我们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为和谐的社会。
饮食文化

第九讲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一、饮食文化的定义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
可以说,在今天的旅游活动中,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
1、大约在1万至4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烧石传热熟物的石烹法,这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
2、夏、商、周三代到秦统一中国,是我国烹饪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中国自夏代以后,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人们开始用铜制炊具,将原料改成小块,使用动物油烹制菜肴,这就使烹饪又进步到油烹法。
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程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定下的。
3、汉代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水平都较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族人民饮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时期。
加之受道教“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在食馔的内容和形式上多姿多彩,追求“医食同源”、“药食如一”的丰富多彩的烹饪方法。
5、唐宋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全盛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
到了宋代,饮食文化生活成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动,文人们对饮食讲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强化了饮食文化的审美性质。
6、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无论是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和官府饮食,还是民族饮食、地方饮食和民间饮食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弘扬绿色健康饮食文化作文

弘扬绿色健康饮食文化作文咱今儿个来唠唠绿色健康饮食文化这事儿。
你想啊,这吃的东西,可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简直就是生活里的一门大学问呢。
先说说啥是绿色健康饮食。
这可不是简单地吃点青菜就了事。
绿色健康饮食啊,就像是一场食物的“环保之旅”。
首先得讲究食材的来源,那最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农药残留、激素啥的。
比如说,那些在阳光雨露下自然生长的蔬菜水果,一个个长得水灵灵的,就像刚从童话世界里冒出来似的。
你咬一口那新鲜的有机苹果,“咔嚓”一声,那酸甜可口的汁水在嘴里四溢开来,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的味道,跟那些在化学药剂里泡大的苹果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再说说肉类。
现在很多人爱吃肉,这无可厚非,毕竟肉是真的香。
可是呢,那些在狭小笼子里,靠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催肥的家禽家畜,咱们还是少吃为妙。
咱得找那些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牛羊,或者是在山林里欢快觅食的土鸡。
这种肉吃起来有嚼劲,肉香浓郁,关键是健康啊。
这绿色健康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饮食的搭配上。
咱可不能像个大老粗似的,逮着啥吃啥。
得像个艺术家一样,精心搭配食物。
主食、蔬菜、肉类、水果,就像一个和谐的小乐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
比如说,一碗香喷喷的糙米饭,搭配上色彩斑斓的蔬菜沙拉,再加上几块煎得恰到好处的牛排,旁边再放几个新鲜的草莓做点缀。
这一顿饭吃下去,那营养均衡得没话说,身体就像被注入了一股活力满满的清泉,倍儿精神。
可是啊,现在好多人都被那些垃圾食品给迷惑了。
你看那些油炸的薯条、鸡翅,虽然吃起来是挺过瘾的,那酥脆的口感,咸香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但是呢,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个“健康小恶魔”,吃多了,身体里的脂肪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血压、血脂啥的也跟着往上飙。
还有那些甜得发腻的碳酸饮料,喝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味蕾上开派对,可过后呢,那糖分就悄悄地在身体里搞破坏。
咱得弘扬这绿色健康饮食文化,从自己做起。
比如说,咱们可以多去逛逛农贸市场,跟那些朴实的菜农果农唠唠嗑,挑选一些新鲜的绿色食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1、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
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的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
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
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
2、中国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的饮食状态。
时期的《》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3、时期的在《》中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4、茹毛饮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们的寿命一般都。
为了让生肉便于食用和消化,有巢氏还发明了“”和“”的肉类处理方法。
5、“脍”就是指;“捣”是指。
这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了。
6、“周八珍”中的“”(生鱼片)和“”(松捣牛肉)即是此种饮食方法的体现。
7、有巢氏还发明了“”和“”的肉食保存处理法。
8、中国历史上,燧人氏的传说广为传颂,一些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9、《》中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10、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被称作“天火”的。
11、只有当人类懂得之后,先民们才真正进入到饮食的熟食阶段。
12、商丘的后人们尊称为“”。
13、燧人氏不仅开创了饮食文明的新纪元,同时也创造了以“”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
这些主要方法有:、、、、、。
这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4、“炮”是指;“煲”是指;“炙”是指;“烙”是指;“焙”是指;“奥”是指。
15、伏羲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6、神农氏“”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
17、神农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8、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影响力且对现在仍然有实用价值的食材志是《》。
19、时期的在《》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20、时期的在《》中载:“黄帝作釜甑”。
21、时期的《》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22、在黄帝以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烧的,烹饪受到制约。
黄帝改为,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
从此,蒸饭煮粥,“”的概念产生了。
古籍《大戴礼记》上说“”,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
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23、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帝时的诸侯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这是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
说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制盐和用盐来调味了。
24、的出现,又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飞跃。
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
有此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成。
它不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25、“变槐为豆”是关于的传说。
26、人类经过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已进入农耕文明。
但人类吃五谷仍是与树叶煮着吃或烤着吃,还没有像现在的面食。
人类最早对面食的追溯,现在只能从的传记中寻找些许痕迹。
27、在临汾与运城一带,人们将石子饼叫做或。
这一山西古老的风味小吃,因传承远古烹饪技术,被专家称为“”,同时因其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被誉为“”。
28、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有两点是确凿无疑的:其一是,其二是。
29、彭祖十分精通烹饪术,他因献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为尧帝所赏识,遂封他为大彭氏国国主。
30、在《》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反映了彭祖在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31、是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现称“天下第一羹”的汤,古风犹存。
32、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饮食养生理论,是对中国养生学的一大贡献。
33、彭祖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与绿色生活有何关系?34、是古今唯一一个由厨入相的人。
35、犹善以烹饪技艺比喻治国之道。
36、几千年来,老百姓耕种、收获、吃饭,就是“太平盛世”,便来一场“革命”。
历朝历代兴也是因为“”,亡也是因为“”。
成了中国改朝换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动力与导火线。
37、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是、、和。
38、食医合一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是《》、《》。
39、《》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40、《神农本草经》全书分卷,载药种,分、、三品,书中很多内容涉及饮食,体现了的理念。
41、《》、《》与《》并列为“上古三坟”。
42、《》被称为“医家之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贯穿始终的观念,迄今仍较西方医学有其独到之处。
43、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著的《》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44、“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的出现,有关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
45、最迟在代,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
46、公元7世纪中叶,写出了《》,该书第26卷列有《》,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47、主张“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8、“”,已成为历史上尊荣富贵之门和饮食养生专家们的饮食原则了。
49、“”的出现,更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饮食保健和疗疾。
50、“饮食养生”,源于认识和的思想与实践。
51、总的说来,我国饮食养生思想的明确,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都是进入代以后的事情。
52、两汉时期,为饮食养生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53、汉代人首先想到探究古人的那些享受“天年”或“永年”的奥秘。
他们的结论之一就是“,”。
于是和便成为汉代以后养生家们企图享天年、求永年的两个基本方法。
又多为道家采用,则为贵族仕宦们看重。
二者虽不可分,却又由于社会地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54、南北朝齐梁时的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他的《》一书中的《》便专述了饮食养生的主张。
55、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的《》一书,对饮食养生及食疗、保健思想和成就进行了集大成的工作。
56、忽思慧认为,饮食的原则应是,通过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57、元明之际著名养生家贾铭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详论饮食相互禁忌的专著《》。
58、明晚期的《》一书,把饮食养生思想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唯物的基础之上。
59、清代文人顾仲对烹调颇有研究,他将菜肴同养生结合起来,选择对人的健康长寿有明显益处的菜肴,详述技艺,所著《》一书“序”中阐明:“饮食之人,大约有三:之人;一曰之人;一曰之人。
”60、饮食养生与饮食疗疾的关系如何?61、什么是本味原则?62、所谓“味性”,具有“”和“”两重含义。
63、“味”是;而“性”则是。
中国古人认为源于,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极其重视。
64、《》一书的《》,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65、中国古代食圣,18世纪的美食学大家更进一步认为,“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
66、“味”的早期含义中包含着和两个方面的感觉。
67、在“味”文字表述之初,就涵盖了和两重意义,但则是独立的。
68、“味”的笼统表述、和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69、几十年,传统意义上的“味”被一分为三:、和。
70、什么是孔孟食道?71、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哪段话中?72、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原文可概括为“、、”。
73、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八字主张”?(1)孔子的“八字主张”,是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而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理解。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并非孔子对常居饮食的一般观点74、孟子食道的内容是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75、孟子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志”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也适用于体力劳动者。
76、什么是“食功”?什么是“食德”?食功: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劳心或劳力)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
食德: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77、孟子认为进食遵“礼”同样是关乎食德的重大原则问题。
78、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是什么?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二、进食心理选择的多样性三、肴馔制作的灵性四、区域内风格的历史传承性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79、食物原料选取广泛性的原因有哪些?一、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正是这种特征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决定可食原料品种分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二、则是中国人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
80、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表现在餐桌上,就是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81、造成进食心理选择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一、上层饮食社会层追求多样和多变的丰富心理二、庶民社会补充调剂的多样和多变的努力82、进食心理选择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上层社会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二、下层民众的以廉价或无偿的低档粗疏原料的饮食三、对食物原料的加工利用几乎到了毫无弃遗之物83、肴馔制作灵活性的原因有哪些?上层社会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以及中国人对饮食、对烹饪的独特观念,富于变化的传统烹调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84、肴馔制作的灵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上层社会、富贵之家或主要服务于中上层社会的酒楼饭庄二、下层社会庶民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