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童谣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闽南童谣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闽南童谣最早起源于唐朝,兴盛于明朝,自明朝中后期下南洋,流传至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于福建地方文学作品《闽都别记》中,唐代时期,福建有位观察使名叫常衮,最早创作了一支俗谣《月光光》,以闽南土音传授,歌曲可以演唱歌词的文字,也可加以识别。
这首童谣的内容为:月光光,渡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
同样,当今闽南各地也相继传唱童谣《月光光》,除了歌词的内容有所变动,其他主题结构方面基本相同。
闽南童谣根据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趣味等类;从体裁上则可分为摇篮曲、叙述式、问答歌、调、谜谣、绕口令等;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念谣、唱谣、戏谣、舞谣等。
闽南语,隶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语言。
适用于潮汕地区、海陆丰地区、湛江、台湾、东南亚等海外华人之间,该语言主要使用于闽南地区。
千百年来,后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语言与表演形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的闽南语已经成为地球60 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一、闽南童谣发展现状当今,随着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的传承问题,正面临一个转型期.在闽南,大量的外来人才涌入,闽南语的流失与危机也使得流传千年的闽南童谣逐渐远离了闽南儿童.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传承人在传唱与传授闽南童谣.面临着即将失传的闽南童谣,21 世纪初,福建各个城市相继在传承和保护闽南童谣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各个社区,文化中心,大中小学校园内举办闽南童谣表演比赛,让闽南童谣进校园。
厦门市还相对应的制定实施了闽南童谣保护的五年计划.2009 年 6 月,厦门市翔安区闽南童谣文化研究会成立。
2010 年,在翔安区建设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作为重点保护闽南童谣文化的基地。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特别是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民间儿童歌谣。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儿童生活乐趣的歌谣,也有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歌谣,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家乡热爱的歌谣。
闽南童谣的语言生动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这些歌谣不仅富有娱乐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闽南童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闽南童谣也是闽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闽南童谣正在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大对闽南童谣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闽南童谣的魅力。
总的来说,闽南童谣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唱乡音唤乡情——幼儿园闽南童谣的实践与思考

唱乡音唤乡情——幼儿园闽南童谣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幼儿的年龄较小,对幼儿的活动教学效果要保证对感知体会、认知理解作引导,帮助幼儿在教学中做自我展现,也做实践参与。
幼儿园教育以五大领域为核心,区域活动的设计上就要落实五大领域的内容。
大部分幼儿对童谣有较高的兴趣,而童谣的内容和形式也便于幼儿做自主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开发童谣资源来开展五大领域的区域活动,保证幼儿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也让幼儿能够快乐参与,建立自主认识。
本文就如何展开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做出一定的探讨,并提出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引言:随着社会一步步的发展和革新,语言实践教研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领军者”,愈来愈多幼儿教研工作者开始注重对幼儿语言教研的开发。
因此,在幼儿园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幼儿教师们可以在幼儿园中融入闽南童谣教研,让幼儿们的玩乐的同时,也能明白民俗文化的可贵。
闽南童谣教研不仅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各个层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可以促使孩子们初步感知社会与生活。
故幼儿教师应恰当展开幼儿园闽南童谣教育教学,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知文化的真谛。
一、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重要价值现阶段国家对于幼儿阶段的教学也是更加关注,一般学习的书本很难帮助孩子良好地适应教材上的知识,民间的童谣本来就简洁易懂,听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同时童谣所蕴含的典故更加富有了趣味性,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将民间童谣的教学应用到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充满着很大的意义,给幼儿们语言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闽南童谣是当地歌谣,具有当地特点,在幼儿园课程中使用闽南语童谣,能够有效的发掘其意义,使孩子感受到地方童谣的快乐。
在教育活动中,所传播的闽南童谣往往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
闽南语童谣是用闽南语言来写作并传唱的少童谣曲,丰富多彩的闽南语童谣是许多闽南人小时候快乐的回忆,历代的闽南人民针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多姿多彩、活灵活现、幽默诙谐的闽南语言整理出了一首首的童谣,使孩子更加的朗朗上口,使得儿童在童谣的熏陶下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闽南童谣内容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更为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升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论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王丽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4期“水当当,水当当,集美新城水当当。
嘉庚精神集美大发扬,城乡开发建设再谱篇章。
靠你们大家来打扮,造一座新城水当当。
”琅琅上口的童谣在耳边响起,由陈栋梁作曲,林朝辉、陈栋梁作词的《集美新城水当当》闽南新童谣在集美传唱。
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式曾几何时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全世界有六干多万闽南人是伴着童谣长大的,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却哼不上几句闽南童谣。
陈栋梁先生一生致力于闽南童谣的收集、保护和创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的一百首《闽南新童谣》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同时出版了他的《集美你真美》旅游风光歌曲集,其中收录了《土笋冻》、《博状元》、《手拍手唱天黑黑》、《功夫茶》、《集美扒龙舟》等闽南新童谣。
对于他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欣慰,但是光靠像陈栋梁这样的艺术家的努力是不够的。
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扶持。
现就闽南童谣如何传承与发展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一、闽南童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文化部门应把保护及推广闽南童谣列入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之中闽南童谣是以闽南话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具有浓厚的闽南乡土气息,集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哲理性等于一体,琅琅上口,妙趣横生。
如《新年歌》:“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仔配芥菜,十四结登棚,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灯棚。
”再如《月光光》:“月娘月光光,老公仔伫菜园;菜园掘松松,老公仔欲种葱:葱无芽,欲种茶;茶无花,欲种瓜:瓜无子,老公仔气甲欲死……”闽南童谣渗透了闽南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适合儿童接受和记忆。
但是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年人对闽南方言掌握得不够好,大多青少年儿童不会讲闽南方言,三十岁以下的人对闽南文化极为陌生,大量生动、丰富的闽南方言词语迅速消亡。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蔡家谱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
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
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
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
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
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
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
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
”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
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
)、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
)、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幼儿园闽南童谣教研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闽南童谣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闽南童谣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提高幼儿园教师对闽南童谣的教学能力,我们开展了闽南童谣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分享。
二、教研背景1. 闽南童谣的特点闽南童谣具有以下特点:(1)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幼儿记忆和传唱。
(2)内容丰富,既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又有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等。
(3)富有地方特色,体现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的意义(1)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2)有助于幼儿了解和传承闽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三、教研内容1. 闽南童谣的选择与整理(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闽南童谣。
(2)对闽南童谣进行整理,使之更加适合幼儿学习。
2. 闽南童谣的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闽南童谣。
(2)游戏教学法:将闽南童谣融入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合作教学法: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演唱闽南童谣。
3. 闽南童谣的实践活动(1)组织幼儿开展闽南童谣比赛,提高幼儿的演唱水平。
(2)邀请家长参与闽南童谣活动,共同传承闽南文化。
(3)开展闽南童谣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闽南文化。
四、教研成果1. 教师对闽南童谣的认识更加深入,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 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日益浓厚,演唱水平不断提高。
3. 家长对闽南童谣活动的认可度较高,积极参与其中。
4. 闽南童谣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总结本次闽南童谣教研活动,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明确了闽南童谣的价值和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闽南文化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童谣

闽南地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之一,而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文化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闽南童谣的历史渊源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它是闽南地区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闽南童谣歌词简练朴实,旋律优美悠扬,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成为了闽南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闽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南童谣的文化特色闽南童谣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儿童歌谣,闽南童谣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风趣幽默,歌词多用当地方言演唱,使其充满了地域特色。
而且这些歌谣内容丰富,既有关于农耕生活的,也有关于城乡生活的,既有关于洞房花烛的,也有关于饮食文化的。
除了歌词内容丰富外,闽南童谣的演唱方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绝大部分的闽南童谣都是以一人先唱,再众人合唱的方式进行表演的,富有参与感,能够调动集体的情绪,是一种富有团体感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也使得闽南童谣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民间欢庆的重要内容。
三、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将闽南童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正式认可其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是通过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对闽南童谣进行深入研究,记录整理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并进行学术研究,将其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再次是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比赛和演出,向社会大众宣传闽南童谣的文化价值,并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创新闽南童谣,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闽南童谣简介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
它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有些闽南童谣是伴随游戏趁韵而作,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也有的特意使用拗口语句,借以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还有的是母亲育儿童时随口哼唱,让孩子一生都怀念着母亲的温暖。
更有一些闽南童谣表现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历史,记载了两岸人及华侨多年的艰辛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文学与传媒学院
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宋雅兴
2012011132
“天黑黑,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
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桥目吐吐,田婴举旗叫辛苦,火萤担灯来照路,老鼠沿路打锣鼓,为着海龙王卜娶某。
鱼虾水卒真辛苦。
”这首《天黑黑》是著名的闽南童谣,是好十几代闽台人的“摇篮曲”,展示的是在一个乡村里,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之际孩子们拿着荷锄在水流处寻找鱼虾的过程中,根据所见所闻进行想象的趣景。
原本是捕捉鱼虾的单调劳动,但孩子的世界是那样单纯充满生机活力,将这水中的小生物们想象成各种各样神奇的富有戏剧色彩的奇幻角色,最终以一个童谣的形式将这个奇妙的儿童想象力的世界记录下来,最终广为流传……许多类似《天黑黑》这样琅琅上口的闽南童谣伴随了我整个童年生活,给我的成长岁月增添了不少的趣味和奇妙色彩,但是如今随着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速度不断地加快,这样轻松富有传教意义的童谣已经渐渐淡出了这个浮躁的社会……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已经被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童谣的特点:不仅具有浓厚的闽南乡土气息,集趣味、哲理、实用性于一体,而且琅琅上口,妙趣横生。
民间的民俗和生活习性
闽南童谣为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典,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感、民族性。
经典的闽南童谣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普通大众的民俗民风,是作为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例如,”舅汝来我晦知;我唛掠鸡来去台(杀)。
鸡犹细,换买虾,虾细尾,换炊粿。
粿无熟,换买肉;肉抹烂,换面线。
面线长,换买糖;糖乌乌,换买大鱼箍。
”这首独具乡村口语化特色的闽南童谣,反应了普通百姓热情待客的风俗风貌,间接地体现了当时的老百姓的饮食习惯,更进一步说甚至是烹调手法等,有利于历史学家对闽南文化的深入研究。
趣味具哲理性的儿童世界
闽南童谣采用的是口语相传的文学形式,作者早已无从考证,从流传至今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大致可将闽南童谣分为两类:一是成人根据儿童的生活习性创作的具有教化功能的童谣;二是儿童参与创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没有经过雕琢随口而出的语言。
例如:《数字歌》“一的炒你葱,二的炒你菜,三的锵锵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人子孙,七的七娘妈,八的人的仔(儿)九的狗奴才,十的抓去宰。
”这童谣类似于用简单易记的方式,教小孩子学习算算术,表现出儿童的世界如此的简单,用食物、家人等名词就能全部概括,而且间接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要联系日常生活再去教育儿童,这样子的教育成效会高得多。
“天顶一片五彩云,海内一只火烟船。
阿爸田头行,阿母田尾巡。
看见麦穗加忍尊,大家笑纹纹。
”这首《顶一片五彩云》描写的是儿童眼中的世界,天空中有一朵五彩云,海边有一艘会冒烟的船,阿爸在田地的前头,阿妈在田地的后头做收尾工作,看见麦穗的怪样,大家都咧嘴笑了。
这样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这首童谣里可以品味出多种意蕴:
1儿童的事件总是那么的简单,五彩的云,海边冒烟的大船,压弯了的稻穗便是他所有的乐趣。
2淳朴的农家乐场景,爸妈妈儿子三口一家一起出门劳作自给自足,看到麦穗收成好,便由衷的开心,简单快乐的农耕日子。
3阿爸始终走在前头,有一家之主撑起一片天的意味,阿妈则是在后头做收尾工作,体现传统妇女的贤良细心。
还有《戽虾》“戽(抓)虾戽(抓)蛟蚤,戽(抓)甲三升五米斗。
大尾掠来科(煮),细尾放伊走。
走到大门口,遇着一只胡须狗。
”这个场景是农村孩子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童趣且质朴,生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但这些丰富有趣的闽南童谣都随着中年人对闽南语掌握不全面,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不会讲闽南语,十岁以下的儿童听不懂闽南语的现状而处在一个尴尬的陌生边缘。
闽南话的危机,使得闽南童谣如无水之鱼般无生存的空间。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我感到甚是心痛惋惜,在此提出几点个人建议:1.政府
政府部门里的文化部门应该着重推广闽南童谣,作为厦门甚至闽南地区的文化符号,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少年宫、图书光等事业单位中进行宣传普及,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精神、行动上让大家意识到闽南童谣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行政推广的同时也要派相关的文化部门进行闽南童谣的保护收集,有利于接下来的传承、发展;
相关的教育部门,可以将闽南童谣编进小学的音乐课本,童谣和音乐相结合,创新的同时保留其精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会本土的闽南精神,做到更好的传承。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
可以以闽南童谣为契机,成立海峡两岸的闽南童谣研究所,积极进行两岸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成长,发扬闽南童谣,加深两岸联系。
2.社会
社会上的企业等文化机构,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可以建立相关的童谣培训班,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让儿童们学习感受闽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报刊、杂志等媒体机构,作为传播者,更应该宣传相应闽南本土文化的精神,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个人
作为大学生的我,在小部分的个人群体中,积极宣传闽南童谣。
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将闽南童谣改编成儿童剧,创新化,使闽南童谣有更多的受众体。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的行为修养,内在文化涵养,更加深入了解、学习闽南童谣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而后更好的传承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中的闽南童谣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两岸人民情感交融的精神纽带,更是千万中华人民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内涵。
希望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闽南童谣能不断的创新发展,在未来焕发出不一样的灿烂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