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咏华山

合集下载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此诗作于寇凖早年。

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寇凖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

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

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小寇凖高兴极了。

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渭水如带,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

小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第二种说法:寇凖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凖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原文:
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翻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登临顶峰,只有蓝天笼罩着华山之巅,群峰环绕,再没有山峰可与华山平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站在峰巅上,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注释:
〔华山〕五岳之西岳,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

山势险峻,是游览胜地。

〔与齐〕和它(指华山)一样高。

〔红日〕太阳。

25《咏华山》

25《咏华山》
师:请小朋友把你所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生:我们和寇准、先生一起爬上了山顶,看到远处和近处有很多的山。这些山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可真多啊!不过这些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像一条条美丽的丝带,又像棉花,又像羽毛……
山上有很多树,漫山遍野绿树成阴,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连蓝蓝的天空都离我们很近了,华山真高啊!
我的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中的精彩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7、读读第二段,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诗句的意思。
8、交流。教师总结,引入诗句。
9、师生合作读第二段。
10、这么好的诗,你想把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吗?(学生背诵古诗。理解“吟诵”,引导学生学着寇准的样子吟诵古诗。)
11、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四、学习生字
1、课件逐个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小组交流:怎么记住这些字?
3、教师范写“称、岁”,学生描红。
五、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情况,自己为自己设计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导说话。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宋代寇准登华山七岁艰难山顶吟诵称赞
远远近近情不自禁
字音:师:谁能读准这些词语?朗读要求:读准确,声音响亮。
指名读,一二两组、三四两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称赞”。
师:看图,这些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可真多啊!不过这些山都在(生说自己的脚下)。看图上得知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我们能看出华山很高!
师:什么比华山高?
生:蓝天!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太阳离他们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
师:你观察真仔细!同学们伸出手来摸一摸。平时我们看太阳,离我们远吗?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25咏华山》课文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25咏华山》课文

25咏华山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附《咏华山》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

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

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

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

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

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25咏华山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25咏华山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精读课文——拓展阅读——打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华山到底有多高?
a.找出相关的句子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教学内容
咏华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
第二段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咏华山》PPT课件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咏华山》PPT课件
25 咏华山
华间与齐称代岁
华间与齐称代岁
华山 称赞 宋代 七岁 山腰间 更无山与齐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 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 自己的脚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三个特点:
1、 内容我
淡化知识点的传授,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针对课文
设计了大量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低压供电的电源处零线是接 地的,零线与地面间就没有电压了?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率 较大 ”而“熔点较低”的“合金”做成?为什么家用电器的金属外 壳接地后 ,即使外壳带电,人接触了外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了? 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好 的作 用。 2、 利用直观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讲课时利用文字、图片、音 频、 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 践中掌握 知识,增强了暗示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说,但不是在 讲授 、传授,而是在启发、引导和组织。相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 人,所有 知识都是在他们查阅课本、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的 。
安全用电教案(配演示文稿) 鄞州区高桥镇望春初中 董静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 1.了解家庭电路室内一般布线原则。 2.认识插座 ,了解接地等安全知识。
3.认识测电笔和学会使用测电笔。 4.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 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 力。

2014苏教版语文一下咏华山ppt课件2

2014苏教版语文一下咏华山ppt课件2

华间与齐 称代岁
sòng
kòu
宋代 寇准 七岁
jiān nán yāo
dǐng
艰难 山腰间 山顶
jīn yín sòng zàn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 七岁 艰难 山腰间 山顶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huà
华山 中华 华丽
中间
间隔
红白相 间
jiān

我与你

对齐
齐平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ǐ yǒu tiān zài shànɡ,
只有天在上 ,
ɡènɡ wú shān yǔ qí
更 无 山 与 齐齐。(高 )
jǔ tóu hónɡ rì jìn
举头红日近,
huí shǒu bái yún dī
回首白云低。
只有天在上, 除了蓝天远远近
近的山都在自己
更无山与齐。 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 太阳显得那么
dài
时代 一代人
chēng
名称 称呼 对称
年岁
岁月
岁岁平安
suì
huà
25咏华山
huà
华山
kòu
寇准
huà
25咏华山
yǒng yán jiān nán
咏 沿 艰难
dǐng jīn yín sòng
顶 禁 吟诵
zàn sòng kòu
赞宋寇
咏 沿 艰难 顶 禁 吟诵 赞宋寇
huà jiān yǔ qí
华间与齐
chēng dài suì
称代岁
近,山腰间飘
回首白云低。 着朵朵白云。
huà
咏华山

寇准《咏华山》诗词简析

寇准《咏华山》诗词简析

【导语】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

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北宋政治家﹑诗⼈。

太平兴国五年进⼠,授⼤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名府成安县。

天禧元年,改⼭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天圣元年(1023)九⽉,⼜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榻之上,妻⼦宋⽒奏乞归葬故⾥。

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旌忠”。

寇准善诗能⽂,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寇准《咏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咏华⼭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与齐。

举头红⽇近,回⾸⽩云低。

译⽂ 华⼭的上⾯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

在⼭顶抬头就能看到红⾊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觉得⽩云都很低。

注释 与齐:与之齐的省略,即没有⼭和华⼭齐平。

举头:抬起头。

李⽩《静夜思》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回⾸:这⾥作低头,与“举头”相对应。

简析 《咏华⼭》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诗。

诗的⼤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都在华⼭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腰间飘着朵朵⽩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

他咏的这⾸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

孩⼦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的⾼峻陡峭,⽓势不凡,显得贴合⼭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时候,其⽗⼤宴宾客,饮酒正酣,客⼈请⼩寇准以附近华⼭为题,作《咏华⼭》诗,寇准在客⼈⾯前踱步思索,⼀步、⼆步,到第三步便随⼝吟出⼀⾸五⾔绝句:“只有天在上,更⽆⼭与齐。

举头红⽇近,回⾸⽩云低。

”⽐世⼈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成章。

咏华山译文及注释

咏华山译文及注释

咏华山译文及注释《咏华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是他在游历华山时所写下的。

这首诗歌以华山的壮美景色为主题,描绘了华山的奇峰怪石、云雾缭绕、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华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本文将对《咏华山》进行译文及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一、译文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3.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4.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注释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天高:指天空的高远。

云淡:指天空的云层不厚重。

望断:指远处的景物因距离过远而看不清楚。

南飞雁:指南方的候鸟在飞行中的景象。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华山上远眺天空和候鸟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长城:指中国古代的一座伟大的防御工事,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非好汉:指不到长城不算真正的勇士。

屈指:指用手指头数数,表示行程的长远。

二万:指行程的长度,表达了诗人在华山游历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卓越的成就。

3.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六盘山:指中国的一座山脉,位于华山以西。

高峰:指六盘山上的一座高山。

红旗:指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支持。

漫卷:指红旗在风中飘荡的景象。

西风:指来自西方的风。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指古代武士佩戴的长绸带,是武士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缚住:指掌握住,控制。

苍龙:指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抱负和追求,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和成功的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指天道的坚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君子:指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

自强不息:指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永不停止。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君子精神的敬仰和追求。

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咏华山(第二课时)魏明琴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学习生字“与”、“齐”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册的雄伟壮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理念:细读课文,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

通过指导学生对古诗及文中对应句子反复吟诵,使课文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变成美丽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条词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出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魏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和小寇准登上华山,去游览华山的美丽景色。

小朋友们做好准备了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了。

(师配乐背诵课文,相机课件出示:山腰间更无山与齐称赞宋代七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25课咏华山(出示课题卡)齐读课题2.复习生字词语,回顾全文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看看哪个小朋友上节课认真学,刚才最仔细看。

指名读生字词。

师:不错,能正确地读出来,不容易。

师:多认真学习啊,了不起!过渡:学得认真,听得仔细的小朋友一定知道,课文讲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寇准!(生齐答)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课件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在山顶小寇准还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呢!知道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吗?《咏华山》(出示:咏华山)二、以诗引文,借文悟诗1.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课件出示)师:这首诗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你来读。

(指名读诗)师:正确、流利读得好!还有谁再来读?(再指名读诗)师:有停顿,字与字之间又像有一条细细的线连起来,很连贯!还想读吗?师:有快有慢有急有缓,真有节奏。

好,想读是小朋友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的“高”师: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有什么地方没读懂的?(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师:懂得提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找!还可以用笔划下来。

看看老师这里的提示哦!(出示提示: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写出了这首诗的意思,并用笔划下来。

)师:我听听谁的声音最先跳进魏老师的耳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这位小朋友边读边想,还划出句子了,她端端正正坐着等待,安静等待是一种文明(2)全班交流找到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的意思藏在哪句话里?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

”呢?请你来读读。

师:嗯,不错,都找准了!(课件出示)(3)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同学们看,课文中主要就是这两个句子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意思,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师:你觉得华山怎样?生:很高!师:用心读书了。

(板书:较小的高字)生:很漂亮!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3.逐句指导朗读,感悟华山的“高”。

(1)生读句子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①指导读词师:同学们,你们看。

这些山,有远的也有近的,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

(相机出示课件)谁能读好这个词?(出示词卡“远远近近的山”)你来。

(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这么多的山,这么快能把它看完吗?这样,老师来读给你听。

你的眼前,你的头脑里,就在想,啊,这么多的山。

听!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有没有看到这些山啊?你再来试试看。

)师:嗯,头脑中出现这些山了。

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谁也能像他这样读读,你来。

(再指名读)师:山,越来越多了。

谁,还能读?想读的一起来读吧。

(齐读)②指导读句子师:读到这儿我有个问题,(指着课件上远处的山)这些山原本也很高,可为什么都在自己的脚下了呢?谁知道?(指名回答,感受华山的高。

)师:对,“都在自己的脚下”就是说,这些山都没有华山高,除了蓝天高高在上,华山是最高的。

(板书大一点的高字)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华山比这些山都高?(指名读)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自己到了华山顶上,除了蓝天高高在上,远远近近的山都被我踩在脚下了。

还有谁想读?(生读)师评:“自己的脚下”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看见那么多的山在自己的脚下,感到非常自豪,了不起,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

带上自己的感受想象着画面全班一起读……这就是哪句诗的意思: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点课件)过渡拓展: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了这么高的山,可能会看到了哪些美丽景色呢!(2)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生回答。

师:看看书上怎么说?(指名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评:“那么近”读得真好,让老师感觉到太阳离华山顶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师:白云在哪儿?(一起说:山腰间。

)师:山腰间的位置就是---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山的中部)师:同意吗?(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

配上课件师:一位小朋友有点粗心,在读课文时,把这句话读成了: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白云。

(出示句子)我觉得也挺好的,这样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七个字呢,多整齐。

你认为呢?师:是啊,不是一朵白朵,是朵朵白云。

咱们看图,白云是这儿一朵,那儿一朵,有许多的白云,这就是朵朵白云。

配上课件谁来读?师:是“朵朵白云”了,不过这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

白云在山腰间慢慢地、轻轻地飘动,还可以加上一点儿动作,再试试,老师相信你一定回让白云飘起来的。

师评:朵朵白云飘起来了!同学们知道吗?朵朵这个词是个叠词,用上叠词好像让你看到了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的画面,你还学习过哪些叠词?小池塘一课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

春到梅花山一课片片彩云,散发出淡淡清香。

这些课文用上叠词好像让我们看到了春姑娘轻轻吹了口气,看到了片片彩云一样的梅花,还闻到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叠词有这么大的本领,所以我们在说话、写话时也可以像这些课文一样用上叠词。

师:现在我们就用上叠词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高高)华山,什么样(红红)的太阳,还有(朵朵)飘动的白云。

说得真好,你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师:我们请男生这样读一读这句话?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和听课老师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师:女生也来试试。

师评:女同学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这句话就是小寇准诗中的:生回答: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我还是有点不相信咱们班小朋友这么快就读懂诗的意思了,我们来玩个我说你答的游戏,我说诗的意思,你答诗句,我要是说诗句,你就答诗的意思。

师竖大姆指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3)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啊!华山真高啊!师: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

这华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呢!课文第二自然段哪句话直接写了华山的高。

啊!华山真高啊!(课件出示)用波浪线画出句子。

师:那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老师查了资料,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呢,爬过学校后面的南际山了吗?高不高?华山大概有四座南际山那么高!或者说700层的楼房那么高呢!所以说:啊!华山真高啊!(板书大大的高字)现在我们登到了500米的高度,读:啊!华山真高啊!1000米!读:啊!华山真高啊!2000米!读:啊!华山真高啊!师:你把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

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师:我想,你在赞叹的同时这高高的华山肯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了,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放小电影,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师:那就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读。

(齐读)屏显:华山高啊,它直插云霄。

而通向山顶只有一条窄窄的山路,所以说啊,自古华山一条路。

这条山路是又陡又窄,小寇准跟先生是怎样爬上山顶的呢。

(出示课件)(4)再次感叹华山的高,理解“艰难”a.理解:艰难(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句话中就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一起告诉我。

(相机点出:艰难谁来读读这个词)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

我们和小寇准、先生一起去登。

(师指着课件)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

)生:没累!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生:不容易!师:这就叫“艰难”!齐读b.指导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自己先读读试试看。

(自由练读)师:谁先来读?(指名读,评价:两千多米的华山很不容易爬,能读得再“艰难”一些吗?)师:你再来。

(再指名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你爬山时艰难的模样了。

)师:大家一起来爬爬华山,读。

(齐读)过渡:华山很高,也很难爬,但爬上山顶以后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

小寇准站在山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看黑板)4.再读诗句,体会意境。

师:(师配乐读诗)师:我吟诵得好吗?(好)谢谢大家!师:谁知道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呀?(自由发言)师:是的,我在吟诵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这样高高的华山,同学们,你们也能像我一样,一边吟诵,一边想画面吗?师:谁来吟诵?(指名吟诵)来,老师给你们加上音乐。

师:你真是一位小诗人!(请全班小朋友配乐朗读)过渡:咱们班小朋友都是小诗人,老师相信大家还是一位位小书法家呢,瞧,诗中跑出来的两个字是咱们这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发挥自主,学习写字1.出示生字:与、齐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

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我要请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提醒大家,要当好小老师可要心明眼亮哦。

2.自主学习“与”(1)生提醒(2)提醒写字要点师:边范写边提醒(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

第二笔的竖折折钩的折要比第一笔宽些,写在横中线上。

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3.自主学习“齐”(1)记字形师:这个“齐”字,有什么提醒大家的?生:我准备用加一加。

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撇和竖。

师:这个方法真科学。

伸出手来,我们一起写。

一起书空。

齐字这样写……生:我要提醒大家,三四笔要写得舒展些。

师:说得好!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生:下面两笔要注意位置。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

(2)老师范写。

注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像这样先观察字,记住字的结构,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再按笔顺照着写。

就能把字写漂亮。

4.生描红书写师:请拿出习字册,先不急着写,要摆好姿势。

写一个描一个。

师:这个小朋友姿势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