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中考专题强化复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

【新课标】中考专题强化复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

第一轮复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第15课时)【课标要求】1、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 ,cosA ,tanA)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2、使用计算器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知识要点】1.sin α,cos α,tan α定义 sin α=____,cos α=_______, tan α=______ . 2.特殊角三角函数值3.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些_____________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4.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已知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1)解直角三角形的公式:(1)三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2)角关系:∠A+∠B=_____,(3)边角关系:sinA=___,sinB=____,cosA=_______. cosB=____,tanA=_____ ,tanB=_____.6.如图(2)仰角是____________,俯角是____________.7.如图(3)方向角:OA :_____,OB :_______,OC :_______,OD :________. 8.如图(4)坡度:AB 的坡度i AB =_______,∠α叫_____,tan α=i =____.αab c【典型例题】【例1】 在Rt△ABC 中,a =5,c =13,求sinA ,cosA ,tanA .【例2】矩形ABCD 中AB =10,BC =8, E 为AD 边上一点,沿BE 将△BDE 对折,点D 正好落在AB 边上,求 tan∠AFE.【课堂检测】1.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角,一棵倾斜的大树与地面成30°角,这时测得大树在地面上的影子约为10米,则大树的高约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根号) 2. 某坡面的坡度为1_______度.3.(07山东)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 ( ) A .150m B .350m C .100 m D .3100m4.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我们体会到了国旗的神圣.某同学产生了用所学知识测量旗杆高度的想法.在地面距杆脚5m 远的地方, 他用测倾器测得杆顶的仰角为a,FA BCDE则tana=3,则杆高(不计测倾器高度)为( ).A.10mB.12mC.15mD.20m5.如图,测量人员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45°, 沿着倾角为30°的山坡前进1 000m到达D处,在D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60°, 则山的高BC大约是(精确到0.01)( ).A.1 366.00m;B.1 482.12m;C.1 295.93m;D.1 508.21m6.铁路路基的横断面为等腰梯形,其腰的坡度为2:3,顶宽6m, 路基高4m,则路基的下底宽( ).A.18mB.15mC.12mD.10m7.已知:Rt△ABC中,∠C=90°,cosA=35,AB=15,则AC的长是( ).A.3B.6C.9D.128.如图,测量队为了测量某地区山顶P的海拔高度,选M点作为观测点,从M点测量山顶P的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与水平线所夹的角)为30°, 在比例尺为1:50 000的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这两点的图上距离为6cm, 则山顶P的海拔高度为( )A.1 732m;B.1 982m;C.3 000m;D.3 250m10.(08十堰) 海中有一个小岛P,它的周围1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点A测得小岛P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B点,这时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11.(07云南)已知:如图,在△ABC中,∠B = 45°,∠C = 60°,AB = 6.求BC的长. 60︒30︒E DCBAM(结果保留根号)【课后作业】1.某山路的路面坡度沿此 山路向上前进200m, 升高了____m.2.某落地钟钟摆的摆长为0.5m,来回摆动的最大夹角为20°. 已知在钟摆的摆动过程中,摆锤离地面的最低高度为am,最大高度为bm,则b-a= ____m(不取近似值).3.如图,△ABC 中,∠C=90°,点D 在BC 上,BD=6,AD=BC,cos ∠ADC=35,则DC 的长为______.4.Rt A B C ∆的斜边AB =5, 3co s 5A =,求ABC ∆中的其他量.5.(06哈尔滨)如图,在测量塔高AB 时,选择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的C 、D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塔顶A 的仰角分别是30°和60°.已知测角仪器高CE=1.5米,CD=30米,求塔高AB .(保留根号)6.我市某区为提高某段海堤的防海潮能力,计划将长96m 的一堤段(原海堤的横断面如图中DCBA的梯形ABCD)的堤面加宽1.6m, 背水坡度由原来的1:1改成1:2,已知原背水坡长AD=8.0m,求完成这一工程所需的土方, 要求保留两个有效数字.(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夹角的正切值;提供数据2.24≈≈≈)i=1:2i=1:11.6mEDCB。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引言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锐角三角函数则是三角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2.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3. 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1.1 正弦函数的定义及性质1.2 余弦函数的定义及性质1.3 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1.4 锐角三角函数的周期性质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述、示意图和实例演示来介绍每个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引导学生从几何角度理解函数的含义。

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2.1 正弦函数的计算2.2 余弦函数的计算2.3 正切函数的计算教学方法:以求解简单的三角函数值为例,引导学生利用单位圆、特殊角和三角函数定义来计算锐角三角函数的值,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

3. 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 三角函数的应用于三角恒等变换3.2 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3.3 三角函数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将锐角三角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解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练习,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巩固。

4. 探究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及其应用,让学生发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5. 教学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应用,以实例演示和问题解决为主,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一、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1.三角函数定义。

sinA=, cosA=, tanA=2.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C =90º,则sin A 等于( )A .12B CD .12.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 30°+cos30° (2)2sin 45°-21cos30°(3)045sin 30cos +tan60°-tan30° (4)2sin450-3tan300+4cos600-6tan4503、已知sinA=21(∠A 为锐角),则∠A=_________,cosA=_______,tanA=__________.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例、已知在Rt ABC △中,390sin 5C A ∠==°,,则tan B 的值为练习: 1、已知cosA=23,且∠B=900-∠A ,则sinB=__________.2、在Rt △ABC 中,∠C 为直角,sin(900-A)=0.524,则cos(900-B)=_________.3、∠A 为锐角,已知sinA=135,那么cos (900-A)=___________ .4、在Rt ABC △中,9032C AB BC ∠===°,,,则cos A 的值是 .二、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sinA=c a cosA=c b tanA=b a(2)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例1、如图,△ABC 中,∠C=90°,AB=8,cosA=43,则AC 的长是 。

例2、如图,在Rt △ABC 中,∠C=90º,点D 是BC 上一点,AD=BD ,若AB=8,BD=5,则CD=1、在△ABC 中,∠C 为直角,已知AB=23,BC=3,求∠B 和AC .2、如果三角形的斜边长为4,一条直角边长为23,求斜边的高。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2.5m 5m 4.5mB C A D E 第 一 组F2.5m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

(2)经历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正切的理解,能运用正切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对坡度的理解并能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正切函数的理解。

三、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法采用的是情境引导法和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播放“设计过山车路线”的游戏.“同学们,你们坐过过山车吗?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新体味一下坐过山车的感受吧!”“请大家仔细观察哪段滑道更刺激更好玩?”2、通过截取两段过山车的滑道,提炼出以下数学问题:下列图形中的每一个小格为正方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 问题1 比一比哪个滑道长?问题2 你能判断出哪个滑道陡吗?学生能直观的发现倾斜角越大滑道越陡.还有其它方法吗?细心的同学观察出通过边来进行判断:“当高等时,底边越短滑道越陡.”若改变高等的条件,你能利用边来判断哪个滑道更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板书课题)(二)学练结合 探究新知 探究一:比一比 A B C F E D比较下列各组中哪个滑道更陡,你有哪些判断方法? 底等高不等(2)底与高都不等 要求学生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探究判断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探究结果.交流展示:对学生探究的不同方法进行引导总结, 为后面引入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今天我们来探究滑道的倾斜程度与底和高的比之间的关系.探究二:想一想如图,B1、B2是滑道AB 上的点,B1C1⊥AC ,垂足为点C1,B2 C2⊥AC2,垂足为点C2,1. Rt △AB1C1与Rt △AB2C2有什么关系? 2、 与 有什么关系?3.如果改变点B2在AB1上的位置并保持B2C2⊥AC1(垂足是点C2)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动手测量、求值来发现结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板书)结论1:在Rt △ABC 中,锐角A 确定,则∠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 的比值也确定.这个比叫作∠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若将上图中三角形进行平移,比值会改变吗?旋转呢?结论还成立吗?对定义的几点说明:1、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 的正切习惯上省略“∠”的符号.2、本章我们只研究锐角∠A 的正切.3、对边、邻边是在直角三角形中相对角而言的.练一练 想一想111B C AC 222B C AC 2.2m F D E 5m 2m BA C 4m 第 二 组B 1 B 2C 1 A C B C 2 A A ∠∠的对边的邻边tanA = A C B ∠A 的邻边 ∠A 的对边问题1: 判断对错(学生口答) (1)如图 (1) ( )(2)如图 (2) ( ) (3)如图 (2) ( ) (4)如图 (2) ( ) (5)若锐角∠A=∠B ,则tanA=tanB ( )问题2:如图,将Rt △ABC 各边扩大100倍,则tanA 的值( )A.扩大100倍B.缩小100倍C.不变D.不确定问题3:第一题图,你会表示tanB 吗?(学生板演)(1)AC=3,AB=6, 求tanB (2)BC=3,tanA=0.6,求AC.(3)若BC=2AB,求tanB问题4: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3,- 4),OP 与x 轴的夹角为∠1,求tan ∠1的值.说明:1、学生板演,借机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提问tanA 能为负吗?2、对两种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肯定,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小组交流1.tanA 是在什么三角形中定义的?若所给图形不符合要求可以怎样解决?2.求tanA 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师生共同完善交流结果.探究三:议一议1、若锐角A 改变,则tanA 会怎样变化 ?2、滑道的倾斜程度与tanA 有怎样的关系?(板书)结论2:tanA 值越大,滑道越陡.练一练:下图表示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AC BC A =tan AB BC A =tan m A 7.0tan =710tan =B C (2) A B C (1) B A 7m 10m B AC) β 乙 13m 5m 6m 8m α 甲探究四:辨一辨你知道坡度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吗?(请到课本P4找找答案.)1、自主学习坡度、坡角的概念2、全班交流坡度与坡角的关系.练一练: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 走了200m 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山顶B 到山脚下的垂直距离是55m,求山坡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m).(三)应用新知 巩固拓展拓展一:如图, ∠C=90°CD ⊥AB. 若BD=6,CD=12. 求tanA 的值.拓展二:学以致用 (播放高山滑雪的视频)高山滑雪回转比赛的场地应建在坡度20度~27度的山坡上.场地宽不得小于40米.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男子为140米~220米,女子为120~180米.在选取冬奥会场地的过程中,发现一处斜坡长为425米,坡顶到地面的垂直高度为200米.根据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知识,(1)找出上面不符合数学意义的表述;(2)请你帮忙计算出该备选场地的坡度.(四)回顾课堂、感悟收获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识正切函数了吗?2.求一个锐角的正切要注意哪些问题?3.你还有其它收获吗?(五)达标检测、反思成长 (小组竞赛、交流展示)1、比较“探究一”中的两组滑道,哪个更陡?哪几个一样陡?A C BD B 2.5m 5m 4.5m B C A DE 第 一 组F 2.5m 2.2m FD E5m 2m BA C 4m第 二 组2、在等腰△ABC,AB=AC=13,BC=10,求tanB.反思(1):测验评价结果:_______;对自己想说的一句话是:__ _______________.反思(2)错题整理:(六)课下作业、巩固发展1、课本习题1.1第1、2、3题2、选做题:(1)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好玩的过山车滑道,并注明相应的坡度.(2)搜集有关高山滑雪的资料,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自编一道数学题.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同步教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同步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一)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 掌握用直角三角形边之比来表示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熟记30°,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的对应的角度. 2.过程与方法:经历构建直角三角形,把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复习,体会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应用,深刻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求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或其他边长。

难点:灵活构建直角三角形,把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学案;准备教学用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初中毕业会考命题的热点,考题的类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也常出现在综合题的一小问。

二、夯实基础1. 基础练习:①.(2011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 C =90°,BC =1,AC =2,则tan A 的值为 ( ) A .2B .12C .5D .25②.(2007·襄樊中考)计算:000230cos 60tan 45cos ⋅+等于( )A .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B.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C.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D.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③.Rt △ABC 中,若sinA=22,则∠A =_______. ④. 已知锐角α,且sin28°=cos α,则α=________.四道小题拉开复习序幕,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师生互动一起回顾知识形成网络。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 、cosA 、tanA 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程序: 一.探究活动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aA=斜边的对边A ∠,cosA=斜边的邻边A ∠,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ABC 中的siaA,cosA,tanA 的值。

4.学生练习P21练习1,2,3 二.探究活动二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 30°cos45° tan60° 归纳结果2.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a 30°+cos30°(2)2sia 45°-21cos30°(3)004530cos sia +ta60°-tan30°三.拓展提高P82例4.(略) 1. 如图在⊿ABC 中,∠A=30°,tanB=23,AC=23,求AB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sinA=c a cosA=c b tanA=ba(2)三边之间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 探究活动1.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评析例 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2 a=6,解这个三角形.例2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20 B ∠=350,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 3在Rt △ABC 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三) 巩固练习在△ABC 中,∠C 为直角,AC=6,BAC ∠的平分线AD=43,解此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锐角三角函数;2.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4.能够应用锐角三角函数求解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三、教学难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函数吗?”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学习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首先,给出锐角的定义:“锐角是指小于90°的角”。

然后,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sin):在锐角∠A中,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余弦(cos):在锐角∠A中,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正切(tan):在锐角∠A中,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

接着,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正弦、余弦、正切。

3.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介绍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正弦函数的性质: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值域在[-1,1]之间,单调递增。

余弦函数的性质: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值域在[-1,1]之间,单调递减。

正切函数的性质:定义域是全体非零实数,值域是全体实数,在每个周期内都是振荡的。

然后,通过绘制锐角的基本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

4.练习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求解实际问题,如航空导弹的打击角度、建筑物的高度等。

五、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板书设计锐角三角函数正弦:sinA = 对边/斜边余弦:cosA = 邻边/斜边正切:tanA = 对边/邻边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正弦函数: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值域在[-1,1]之间,单调递增。

余弦函数: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值域在[-1,1]之间,单调递减。

正切函数:定义域是全体非零实数,值域是全体实数,振荡。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推导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进行验证;
(3)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3.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指导和纠正。
4.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认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3.引入新课: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锐角三角函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结合图形,解释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基本关系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图形表示;
(2)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和应用;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问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引导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推导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利用计算器或计算工具,验证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毛永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的度数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的度数.
3.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复习,体会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结构: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正弦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弦.记作sinα,即:sinα=角α的对边/斜边.
2.余弦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
cosα=角α的邻边/斜边.
3.正切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切.记作tanα,即:tanα=角α的对边/角α的邻边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三角函数的概念:
我们把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角α的锐角三角函数.
6.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已知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
7.仰角、俯角的概念: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作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作俯角.
8.坡度的概念:
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前进的距离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记作i,坡度通常用l∶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记作α.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忆本章所学的有关概念,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1﹣2sin230°;
(2)sin45°cos30°﹣cos45°sin30°;
(3);
(4)
【解答】解:(1)原式=1﹣2×()2
=1﹣2×
=1﹣
=;
(2)原式=×﹣×
=;
(3)原式=
=;
(4)原式=
=
=
=
=2+.
2.(2011扬州)如图是某品牌太阳能热水器的实物图和横断面示意图,已知真空
集热管与支架CD所在直线相交于水箱横断面⊙O的圆心O,支架CD与水平面AE垂直,AB=150厘米,∠BAC=30°,另一根辅助支架DE=76厘米,∠CED=60°.
(1)求垂直支架CD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
(2)求水箱半径OD的长度.(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参考数据:≈1.414,≈1.73)
【解答】解:(1)∵DE=76厘米,∠CED=60°,
∴sin60°==,
∴CD=38cm.
(2)设水箱半径OD的长度为x厘米,则CO=(38+x)厘米,AO=(150+x)厘米,
∵∠BAC=30°,
∴CO=AO,
38+x=(150+x),
解得:x=150﹣76=150﹣131.48≈18.5cm.
3. 2016德州)2016年2月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5颗新一代北斗星送入预定轨道,如图,火箭从地面L处发射,当火箭达到A点时,从位于地面R处雷达站测得AR的距离是6km,仰角为42.4°;1秒后火箭到达B点,此时测得仰角为45.5°
(1)求发射台与雷达站之间的距离LR;
(2)求这枚火箭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参考数据:sin42.4°≈0.67,cos42.4°≈0.74,tan42.4°≈0.905,sin45.5°≈0.71,cos45.5°≈0.70,tan45.5°≈1.02 )
【解答】解:(1)在Rt△ALR中,AR=6km,∠ARL=42.4°,
由cos∠ARL=,得LR=AR•cos∠ARL=6×cos42.4°≈4.44(km).
答:发射台与雷达站之间的距离LR为4.44km;
(2)在Rt△BLR中,LR=4.44km,∠BRL=45.5°,
由tan∠BRL=,得BL=LR•tan∠BRL=4.44×tan45.5°≈4.44×1.02=4.5288(km),又∵sin∠ARL=,得AL=ARsin∠ARL=6×sin42.4°≈4.02(km),
∴AB=BL﹣AL=4.5288﹣4.02=0.5088≈0.51(km).
答:这枚火箭从A到B的平均速度大约是0.51km/s.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于本章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还存在哪些疑惑?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4”中第1、3、6、8、12、14题.
六、板书内容:课题: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相关概念
习题分析解答。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题型多加练习、讲解.力争更多的学生学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