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集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来源于唐代杜甫的诗句,意为“问道来源何以清澈如此,是因为有源头不断的活水。

”。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句话来表达许多深刻的含义。

首先,它表达了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关键性。

无论是社会、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源头的支持和关键的一环,而这个源头,往往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不断持续的流动力量。

这便是如何保证了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清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次,它也表达了个人成长的道路和追求。

一个人的成长和追求,也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源头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活水不断,源源不断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而这个源头,也往往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不断持续的流动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选择的路上,不断迈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最后,它也表达了价值观的追求和维护。

在充斥着琳琅满目的物质无限扩张的今天,我们应该倡导的是一种业精于勤、乐群而不妄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这种一种价值观的追求和维护,也只有源头不断的、经久不衰的流动力量才能够给我们支撑和引导。

只有坚定这种源头活水思想,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持续、稳定的生命体验。

总的来说,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很简单,但是却深刻地表达了很多含义。

它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追求和创新的精神,也要坚守传统和保持源头活水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说:要想找到源头之活水,你必须先有它的出处,方能从中获得领悟。

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美好、憧憬未来,但当我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已经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

但有太多人在刻意追逐错误的东西,以至于忽略了自己身边的美好。

当他们带着空虚而悔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再多的钱财、名利也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缺憾,因为他们所追逐的并非幸福,而只是那可怜的身外之物。

为了永远的追求而牺牲了幸福的本质,岂不是很可惜吗?“满招损,谦受益”。

有些人把聪明和骄傲结合起来,便显得聪明而又骄傲;把谦虚和恭敬结合起来,便显得谦虚而又恭敬。

其实,骄傲和自满是一对双胞胎,它们往往是在一起出现的。

谦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事情总比别人多一些,正是由于他们做得比较多,犯错的机会也比常人多。

记得亚里士多德曾告诫过:“那些最终在审慎思考中度过余生的人,他们的失误最少。

”的确,与其他人相比,智者往往没有常人取得成绩的捷径,因此,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智者往往更值得尊敬,他们的经验更值得借鉴。

只有不断地取长补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智者认为:任何一个清澈明净、波澜不惊的湖泊,都是从坚实浑厚的大地吸取营养的。

而在当今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则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信心、勇气、毅力等各种品格,这就犹如地下的矿脉一般,来自于大地深处的资源。

如果仅仅依靠技术、资金、人才上的优势,或者仅仅将眼光盯在暂时利益上,而看不到更长远的发展,成功的机会只会越来越渺茫。

要知道,平静的湖面上是看不到风浪的,那只会令人感到单调和乏味。

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心灵波澜壮阔,那么就得像洪峰奔腾前的暗流那样,在平静中积蓄力量。

同理,平淡的生活中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源泉,否则它就会干涸。

爱默生说过:“清洁的思想,比军队还严正。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浣溪沙》诗,简洁而富有哲理,表达了对于清澈水源的向往和追求。

这句诗意味深长,也启示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追求和向往。

“问渠哪得清如水”,渠指的是水渠,而“清如水”则是对于水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绘。

水本来就是透明澄澈的,但人们往往会将水污染,使之失去清澈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问自己哪里才能得到清澈如水的资源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水的本来面貌,也让人思考为何水会没有那份清澈。

这句诗将水比作人生的境况,呼吁人们对于生活状况的反思与追求。

“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是水的发源地,即河流的源头。

活水是指流动的水,源头活水则是指清澈且源源不断地流动的水。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清澈水源的渴望和追求。

人们向往山泉水源,期待源头处的水清澈而不受污染,源头活水也是意味着水源的可持续性,舒适和干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优质的资源和环境,以满足自己对于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句诗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这句诗语言简洁,但却表达了对于清澈水源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当今社会,这句诗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人们珍惜清澈的资源与环境,追求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这句诗提醒人们珍惜清澈的资源与环境。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许多地方的水污染严重,水质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人们更应该珍惜清澈的水资源,保护水源环境,避免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能够获得清澈的水资源,让生活环境更加清洁、健康。

这句诗呼吁人们追求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人们需要清澈的水资源来保证自己的健康,也需要清洁的水源环境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源头活水也是意味着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人们需要追求健康且持续的生活环境,以保证自己和后代能够获得清洁、健康的水资源。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赏析这首《观书有感其一》,相信上到70老者,下到10岁孩童都能脱口而出。

诗人在此诗之中,借景说理。

在诗歌的前两句,他首先描写了池塘:半亩大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对着天空打开,蓝天的蓝,白云的白,尽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随风浮动。

无疑这是一个美丽纯净的池塘,但是池塘为什么能永远保持清澈呢?诗人道“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因为池塘水是活的,不断都会有新的、干净的水流进来,故而,它可以一直保持清澈。

借用池塘活水的道理,诗人告诫世人,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随时学习新的内容,为自己的学问补充新的知识,只有这样不断学习,才会有更活跃的思想,才会达到新的境界,取得更高的成就。

《观书有感其二》中,诗人以水中行舟为例,来揭示学习的真谛。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解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词主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词主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词主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水塘的清澈,隐喻了人的思想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才能保持活力和进步。

这句诗以水的清澈为喻,指出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水塘保持清澈。

它暗示了知识和思想的更新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和接受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活跃,不断进步。

这首诗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不断进取的渴望。

它鼓励人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经验,以丰富自己的内涵和提升自己的素养。

这句诗也可以引发人们对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人生态度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保持心灵的清明和智慧的增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诗,意指要问那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哲理,即事物的优良状态往往得益于其根源的纯净和活力。

这句诗也告诉我们,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从源头上保持纯净和活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源头的活水”?在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源头的纯净和活力呢?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源头的活水”。

源头即水流的发源地,活水则是指源头所涌出的清澈、活力充沛的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水是生命之源,水之清澈、活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保持水源的纯净和活力一直都是人们重视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源头的活水”也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除了指代实质的水源,还可以指代事物的根本原因、核心价值、灵感来源等,是指那些能够不断为事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事物始终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东西。

一个组织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为组织不断输送新的理念、激励员工、推动发展的力量和资源。

一个人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不断激励自己,为自己注入动力和活力的东西。

一个国家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激发国民创造力、凝聚国家力量、引领国家发展的因素。

无论是对于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来说,“源头的活水”都是那些能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的因素,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保持“源头的纯净和活力”呢?就是要坚守初心、守住底线。

正如刘禹锡诗中所写,问渠为什么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只有始终坚守初心、守住底线,才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

一个人,只有守住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组织,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文本解读是一个再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教师解读和学生解读两个部分,教师只有对文本深入的理解,透彻地理清文本解读的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升华文本。

而在引领学生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切入点、重难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关键点的设置。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趣味。

传统的观念,文本是一个终结性的客体。

是一个封闭系统,它的本质,就是来自创作者原意的“本义”,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这种“本义”的获得。

而在建构主义阅读观看来,文本是一个未完成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是一个供大家“创作”的系统,文本的最终完成者是文本阅读者。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

“解读”的个人定义在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文本解读”的教学定义是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碰撞。

建构新的意义。

“解读”是对课文的理解和阐释,它的目的是搞清课文“说了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来理解课文说的这些内容”。

“鉴赏”是对课文的欣赏与感受,它的目的是使人“喜欢”并“领略”课文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成就。

前者主要是“分析和思考”的话,后者则主要是“体验和感悟”。

而笔者今天所说的文本解读,是可以兼容的。

鉴赏也可以算是解读,我们既可以以“分析和思考”的方式解读,也可以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解读。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

”“文本解读”包括教师解读和引领学生解读两部分。

而从教师解读方面来讲首先要了解所解读本文的类别,文本一般包括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作品类,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的钱钟书的《窗》属于文学作品类。

而文学作品类文本又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窗》属于散文类。

要解读散文就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主要特点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

而“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只有经过细细的琢磨才能感受到。

散文主要特点之二是:“情”“理”兼备。

“情”是散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散文似乎也是作家格外愿意安放自己的情思,无遮拦地袒露心迹的文体。

女作家石评梅坦言:“深刻的情感是受过长久的理智的熏陶的,是由深谷底潜流中一滴一滴渗透出来的。

”这可以说是对情和理的辩证关系的透辟表述。

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三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指散文选材
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

它小处着墨、大处着眼,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做到体物人微。

微中见大、见深,微中传神,直至微中出味。

钱钟书的《窗》这篇文章,它以独特的自我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借助常见的窗,以小见大,铺陈譬喻,直指心灵。

《窗》呼唤与向往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流思想,人与人之间要坦诚,要相互信任。

窗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着更高的人类进化,关上窗户是保护个人的空间,让灵魂得以自由。

至于引领学生解读就要涉及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解读就是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对文本由读懂到感悟,形成自己特殊理解的过程。

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给学生充裕解读的时间。

学生只有有充裕的解读时间,才会把文章看全,看透,看得深入,才会形成自己的思考,才会质疑,才会和同学及老师有思想上的碰撞。

而且当代教育理念认为:老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学生思考,和学生交流和切磋。

学生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还能够自觉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的。

2.切入点的设置。

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是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选好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正所谓“提纲挈领”;“切入点”选不准,便会使学生如坠烟海,教师也茫茫然,正是“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窗》选自《写
在人生边上》,可以以《写在人生边上·序》作为切入点。

以此为切入点能够充分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能将课文总领起来,起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

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3.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

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当然,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有时重点和难点也会交织在一起,出现一个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现象。

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轴,即中心。

确立好重难点是安排教学环节。

采用教学方法的前提。

《窗》教学重难点可以统一为:文本中充满智慧的句子的理解和品味。

在教学过程中,以引领学生理解窗的含义为重点,以引领学生理解作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为难点。

4.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师必须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中的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以引导学生深入探
究为主。

《窗》可以分为理解空白——再读空白——我探空白几个环节。

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理解空白”这一环节设置为:借助“窗”,钱钟书在人生这本大书的边上到底“注”了什么?请围绕“窗”在每一段中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具人生智慧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在对话栏内概括写出你的理解。

“再读空白”这一环节设置为:引领学生体会窗让我体会到怎样的现实生活。

以‘《窗》让我体会到(懂得了)……《窗》中写到……”的格式来阐述。

“我探空白”这一环节设置为:“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请去探索、挖掘、感悟”。

5.课堂教学策略的采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策略应注重解读、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触类旁通。

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关键性的句子,规律性的知识点交给学生去总结。

在教学《窗》时。

应教给学生走进知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方法。

如在“再读空白”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示例性的展示:
《窗》让我体会到生活需要选择取舍。

《窗》中写到“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但美不胜收并不是欣赏的最高境界,更何况春天也还有“残冷”;让它镶嵌在窗子里,经过窗子的取舍,
我们才不感觉她”太贱”。

生活亦是如此,有太多机会,也有太多挑战摆在我们面前,这时往往需要在心里找个“窗”,然后透过“窗”来取舍,并将其定格,继而细细品味和欣赏,这样的生活就不会迷失。

“文本解读”是一个再建构的过程。

其宗旨即最终目标就在于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趣味。

趣味包括情趣和理趣,理解和品味包括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含义和理解文本在表现趣味
时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该如何鉴赏、评价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

在自身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文本、升华文本,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