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中的教育价值观

合集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教育理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教育理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教育理念作者:胡才众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弟子论述各人的抱负,描绘了一幅孔子循循善诱的画面。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在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师生平等、因材施教、科学评价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孔子师生平等因材施教科学评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弟子论述各人的抱负,描绘了一幅孔子循循善诱的画面。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在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教育理念,具体包括师生平等、因材施教、科学评价等三个方面。

一.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

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

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

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

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而在《侍坐》中却体现了孔子与学生互敬互爱、平等相待的理念。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侍坐》包括三个部分“问志”、“述志”和“评志”。

三个环节中都体现了孔子心中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由于孔子心中有师生平等的理念,所以在“问志”时孔子能够态度谦和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孔子不是把自己放在老师的位置,而是放在比学生年长的位置,而且希望学生“毋吾以也”。

接着说“如或知尔”,假如自己了解学生。

这样就使孔子和学生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使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正因为孔子有师生平等理念,所以在接下来的“述志”中四位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地阐述自己的理想。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侍坐》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在言志评志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1. 礼治思想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侍坐》篇中对礼治的体现: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

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1.2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

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

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

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

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2.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论语·侍坐》篇中孔子的美育思想

《论语·侍坐》篇中孔子的美育思想

型 的 美学 思 想 ,它 强 调 内容 和形 式 的统 一 。孔 子 此 言 “文 ”.指 合 乎 礼 的 外 在 表 现 ,“质 ”,指 内在 的仁 德 ,只 有 具 备 “仁 ”的 内在 品格 , 同时 又能 合 乎 “礼 ”地 表 现 出来 ,方 能成 为 “君 子 ”。文 与质 的 关 系 , 体 现 了孑L子 所 推崇 的“君 子 ”之 理 想 人格 ,也 反 映 了其 一 以贯 之 的 中庸 思想 。无 论 是 文 与质 的关 系 ,还 是 礼与 仁 的 关 系 ,都 是孔 子 的 美 育 思想 的充 分体 现 ,他强 调 人 性 的完 整 。
美 育 思 想无 论 是 在 西方 还 是 在 东方 很 早 就 受到 了重 视 。在 西 方 ,古 希 腊 的 毕 达 哥 拉 斯 学 派 和 柏 拉 图 、亚 里 士 多 德 等 都 十分 重 视美 育 ;在 中 国孔 子是 最 早 提 倡 审美 教 育 的 思 想 家 。[1]《侍 坐 》篇 是记 载 子 路 等 四个 高 材 生 站在 谈 论 各 自志 向 的一 段 ,子 曰 :“以吾 一 FJ长 乎 尔 。毋 吾 以也 。居则 日不 吾 知也 。如或 知 尔 ,则 何 以 哉 ?” 『21他 的 言 语 是 多 么 的谦 逊 ,“有 教 无 类 ”、“教学 相 长 ”是 孔 子 最 典 型 的 教学 思 想 .在 孔 子 的引 导 下 ,子路 、冉 求 、公 西 华 和 曾皙 各 言 其志 。
孔 门 学 子七 十 二 贤 士 ,力 挽 狂 澜 的 子 路 就是 一 位 军 事 家 ,他 的性 格 率 直 .说 话 有 时 冒失 .他 的 志 向 就是 使 一 个 “千 乘 之 国 ”增 强军 事 .国力 强 大 .等 到三 年 人 民英 勇而 懂 得 礼仪 。对 于 他 的 回答 老师 孔 子 “晒 之 ”。谦 谦 君 子 的冉 求 ,是 一 位政 治 家 ,他 只 要 一个 六 七十 里 的 小 国 .用 三年 的时 间使 国家 繁 荣 ,人 民懂 文 化 知 礼节 。外 交 家 的公 西华 ,认 为 自己不 能 够 治 理 国家 ,愿 意学 习 ;他擅 长朝 廷 的祭 祀 或诸 侯 盟 会 发 挥作 用 。是 很 好 的 总务 人 才 。孔 子对 于这 两 位 学 生 的 回答 没 有 任 何 的表 态 。 曾皙 是 最后 一 个 回答 者 ,天性 风 月 的他 回答 的最 为 与众 不 同 :“莫 春 者 ,春 服 既 成 ,冠 者 五 六 人 ,童 子六 七 人 ,浴 乎 沂 ,风 乎舞 雩 ,咏而 归 。”这 个 回答 与治 理 国 家没 有 什 么 关 系 ,但 是却 是 唯 一 的一 个 得 到 孔 子赞 同的 弟 子 。“夫 子 喟然 叹 日 :‘吾 与点 也 。 ”’这似 乎 有 些 让 人 觉 得难 以理 解 ,军事 家子 路 的志 愿 得 到 的是 老 师 的 嘲笑 ,政 治 家冉 求 和 外 交 家 公 西华 理 想 也 都 没 有 获 得 孔 子 的认 可 .而 孔 子 欣 赏 的 是 曾皙 的志 向 。这 同样 也 是 孔 子 内心 的审 美 理 想 ,这 是 一 种 完 美 的 人 生 憧 憬 ,是 一 种 闲适 自得 的 生 活方 式 ,他 提 倡 修 身 养性 ,强 调 人性 的发 展 ,只有 这样 才 能够 全 心全 意 的地 为他 人 和 国家 效 劳 。 “莫 春 者 ,春 服 既 成 ,冠 者 五 六 人 ,童 子六七 人 ,浴 乎 沂 ,风乎 舞 雩 ,咏 而归 。 ”这 是一 幅很 美 的图 画 。庸碌 的生 活 ,使 碍 我 们 只是 知 道 我们 的存 在性 ,而 忽 略 了 我 们 自身 的完 整 性 .曾皙 的 话 说 出 了孔 老 夫 子 关 注 人 性 的 审美 教 育 的 心 声 .这 也是 我 国最 早 的审 美 教 育 的开 始 。

高中语文《侍坐》课件

高中语文《侍坐》课件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治国:积极入仕 为国以礼 核心为仁 反对武力征伐
修养: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由点求赤
侍坐
陪侍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等称法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一、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课文围绕“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孔子与弟子言志
子路:使勇知方 冉有:使民富足 公西华:愿为小相 曾皙:理想愿景
二、品味语言 感悟形象
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
平易和蔼 启发引导
心如明镜
夫子 “哂”
子曰:“由也,千乘之 国,可使治其赋(管理
你智慧的思想记录在虫蠹风朽的断简残篇里,隐藏在黝 黑斑驳的碑碣上,镌刻在百折不挠孜孜求索的儒学后进者 的心灵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风大雅,秋水文章; 秦时明月,沧海桑田;而我们依然踩踏着你不尽的坎坷与 忧伤,寻觅那份永无止境的执著!
四、作业练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给孔子颁发“至圣先师”荣誉称号, 请你给写一段颁奖辞

高山仰止



























谢谢合作,请多指教
该国军事)。”
直率坦诚
子路
自负快语
季康子问:“仲由 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_论语_侍坐_思想内容探析_韩爽

_论语_侍坐_思想内容探析_韩爽

东方文化《论语·侍坐》思想内容探析■韩爽《侍坐》篇幅较长,自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通过对它思想内容的探析,可以得出许多现代启示。

第一、《侍坐》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的中心人物是孔子,《侍坐》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孔子。

正如胡念贻所说,“《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

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里面所写的孔子形象,相当鲜明。

”一、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老师形象在《侍坐》中,孔子引导学生讲述人生理想。

一句“子路率而对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率直与无拘束,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孔子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予以直接的评价,而是让他们依次讲述,这就不会影响下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在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孔子的这堂课可谓非常成功,他的言行贯穿始终,而课堂的主导却是学生,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他做最后的总结,潜移默化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学说。

二、乐观自在的学者形象孔子的一生仕途不顺,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用武之地;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但所有的苦难也影响不了孔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侍坐》中,孔子认同曾皙的看法,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赞同曾皙处事的平静豁达心态,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处事要有乐观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孔子乐观心态的体现。

教书育人是孔子在晚年用另一种方式积极乐观的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在董楚平的《<论语·侍坐>真实性献疑》中,他认为,《侍坐》写孔子独钟曾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形象。

我觉得《侍坐》篇中孔子并没有把过安逸的生活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理想,他只是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以,《侍坐》中的所讨论的看似是各自的理想,但深层次的却是一个心态问题。

论语侍坐篇的文化自信

论语侍坐篇的文化自信

论语侍坐篇的文化自信《侍坐》是《论语·先进》中的最后一章,也是《论语》全书中最长的一章,共315字。

全文分为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

弟子们在阐述己志时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庶矣、富矣、教矣的思想,即安民、富民、教民的思想。

曾皙的回答既有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有使其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育改变人,改变社会,而教育的终极原则是礼。

文章开篇第一段是问志部分。

《侍坐》开篇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孔子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破除拘执,各抒平生之志。

“子路率尔而对”到“吾与点也”是全文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子路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特点。

子路认为凭他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三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

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

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

论述平生之志,显得过分谦虚。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

“三子者出”到结尾是评志部分。

孔子评志是在曾皙的再三追问下进行的。

孔子明确表明哂由是由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作者:李芳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

第一,教育学意义。

《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

第二,政治学意义。

《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三,社会学意义。

《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侍坐》教育学意义政治学意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出自于《论语·先进》,是《论语》当中最长的一篇。

“侍”者,站在一旁陪伴长者之意。

“侍坐”则是陪伴长者,与长者一起坐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作为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教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其影响之深远令人叹服。

《侍坐》章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论语·侍坐》篇旨考辨

《论语·侍坐》篇旨考辨

《论语·侍坐》篇旨考辨《论语侍坐》是儒家典籍《论语》中的一篇篇章,从中可以看出儒家的伦理和教育观念,提倡人们在审慎考虑事物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向着最理想的目标进发。

其中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以“侍坐”为核心的“变法”思想。

“侍坐”这一词语在《论语》中有着很深的含义,它指的是一种审慎调整过程,强调在进行改变之前,要充分思考,理智客观地分析。

只有先侍坐,才能避免一些瞬息万变的行为或决定而招致灾祸。

侍坐也包括对身体健康及心态、情感上管理的一种调整,通过侍坐和冥想,调节身心,涵养淡泊,静虑清心,爱护生命,达到安定的状态,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变化。

变法思想是以侍坐为前提,希望推动人们积极变革,改造现状,改善时势,实现理想的思想流派。

宋代孔子学派思想家陆九渊将变法思想提出,是儒家传统变法思想的里程碑。

陆九渊认为,贤者应当“改良习俗、改进言路、改变行义,不畏惧世俗之弊、不因时局之僭而固守”,从而推动人们改变旧习俗,发展新思维,实现改革。

《论语》的“侍坐”篇章就是陆九渊变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变法方面,要先调查论理、审慎考虑,而不是轻率随意。

儒家思想认为,变法要先“侍坐”,再变革,即要全面调查,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改良事物,而不是轻率随意变动事物;要客观把握,积极准备好,而不是一蹴而就;要慎重行事,稳宇宙义,而不是一意孤行;要端正守约,以理想为追求,而不是随波逐流。

变法思想的核心就是以理性的思维,综合的视野,和实事求是的办事方式来指引人们变法,使变法更有效率。

以《论语侍坐》篇旨考辨,就是要求人们根据鲁谦的“侍坐”思想,在开展变革的时候,要先加以思考,充分调查,而不是一蹴而就,盲从无据而做出决定。

只有充分思考,全面考虑之后,才能发现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才能认真采纳贤明之谋,积极推动社会变革,最终达到理想的目标。

因此,儒家思想提倡人们在变革之前,要先以侍坐为前提,做出客观审慎的分析,加以考虑,而不是一意孤行,随意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侍坐》中的教育价值观
作者:肖烈雄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0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且最出采的文章。

它能够被后世儒学弟子津津乐道,从教育的角度视之,固然有它独具的风格与价值。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好的教学?现代教育学从课堂设计、课堂内容、课堂评价、课堂气氛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其原则和标准也日益成为共识。

这些共识来之不易,其中就有着前人呕心沥血的总结。

即以《侍坐》为例,笔者经过细读与熟虑,惊讶不已地发现,这篇文章不谋而合地“验证”了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凸显了语文课堂包罗万象的内涵特征。

其中体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可谓光景常新,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与发掘其意义。

仔细研究《侍坐》所蕴涵的教育教学价值,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而今行走在阵痛与困惑边缘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获得切实而深刻的启迪。

一、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
象古代智者惯用的模式一样,孔子的课堂主要采用谈话式教学。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问答辩驳来对学生进行思想传承;通过情境创设,强化对学生人生道理及理想境界的熏陶。

做孔子的学生是幸福的。

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脸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文中出现的。

孔子的课堂有强烈的话题意识,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始终围绕话题“言志”来展开,整堂课的流程不枝不蔓,娓娓道来却波折起伏,教育效果自然是如坐春风,润物无声。

为了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他们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消除了师生之间因身份不同而形成的隔阂,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

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欲言又止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引导鼓励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所顾虑而不言呢?开篇是“大而化之”的开导,而这一番引导更是“对症下药”,这两次关键点的启发式诱导,保证了“课堂”的完整性。

从中可见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范,机警的教学智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

对子路“率尔”以对的一“哂”,写出了孔子略带讥诮的表情和微微一笑的神态,既把孔子对子路有所肯定又有所批评的复杂心理描写得真切入微,更表现了他对学生个性回答的包容态度和人格的充分尊重。

又如对公西赤,在充分赞许其出言谦让时,又以“孰能为之大”,含蓄地批评他缺乏仲由那勇于任事的气魄。

而那“吾与点也”的喟然一叹,可谓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自觉地加入到“言志”的行列。

纵观整堂课,“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它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对民众进行礼让廉耻教化的社会意识与礼仪安邦治国策略的规划,体现了语文课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怀的终极目标,也彰显了语文课丰富复杂、包罗万象综合性的特点。

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它重开放,但不放任自流;它有拓展,但决不漫无边际;它有引导、有诱导与开导,但不预设标准答案。

作为一堂充满对话与互动的教学课,那里没有对异己思想的打压没有课堂的训斥,没有一言堂的沉闷,没有预设好的答案,没有迎合的谄媚与违心的答案;有的是个性的张扬、率真平等的对话、细心的呵护,有的是现实与理想的交汇、释怀的领悟、对人生志向的体认,有的是对课堂精彩的期待、处处洋溢的是原始的人道主义与古朴的人文情怀。

总之,《侍坐》所蕴涵的教育、教学思想真可谓“仰之愈高,钻之弥坚”。

二、道济天下的人师风范
社会中处处是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但要善为经师,更要善为人师。

人师体现的是一种超乎教学技巧的境界,它是现实关怀、人生理想和个人情怀的综合体现,是履道的艰难实践,是磨砺人格光芒的不朽历练。

其实对于一堂课的评价也是各有千秋,见仁见智的。

孔子在《侍坐》一文中面对不同的回答所外显的神态与最后的评价,也是基于自身经验、阅历以及现时的心境所作出的“一己之言”的评判。

前三子言的“志”侧重于对现实混乱世界的解决,而曾皙的“志”却着力在展示一幅大同世界优游生活的理想的图景。

前者着重过程的解决,后者着重目标的实现;前者着重入世,后者着重出世。

细究起来,前三子所言的“志”陈述就是孔子在现世的作为,而曾皙所言的“志”不正是孔子一生努力实践所想达成的目标吗?在这里,孔子似乎对自己一生所崇尚的入世精神,礼仪谦让、谦恭虚心的人际原则一一作了否定的回答。

就此一点,也不难看出孔子对现时现世极度失望的情绪,孔子规避现实而沉心于理想的心迹不经意间已流露无遗。

溯其心迹,知人论世,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命途多舛”的人生处境: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处碰壁的人生历程。

首先,孔子是课堂的参与者,且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社会的认读以及特定时间地点下的特殊心情。

孔子是一个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寻找知己的老师,因此,孔子的课堂才称得上是生命意义上的课堂,课堂上的对话才能实现灵魂深层的对话。

“在孔子的教育里,任何一种知识都是
他的思想的构成成分,都浸透着他的情感和情绪态度,都体现着他的追求意志,并且是用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中。

”(王富仁《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孔子教学艺术的珍贵迷人与为人的可爱之处也大概在此吧。

与此相反,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名份上是课堂的主导者,实际上俨然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的主导作用演变为课堂上的霸权主义:设置问题、组织讨论、备课作业、课后辅导、作业布置,处处要显示自己的强势地位;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课堂据为己有,成为个人才学表演的舞台,一副目中无人式的教学姿态。

反之,则大谈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游离于学生、课堂之外,俨然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一派放任自流的教学作风。

同时,孔子又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所以他对现时的世道拥有发言权。

若用后世的韩愈对教师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评判语来参照衡量,孔子也无愧于这样高标准的教师价值的考量。

从实践来看,孔子的课堂也正如其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怀抱理想而到世间寻找同道的人。

他是个理想的实践者,他很希望自己的理想或思想主张能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生长乃至发展。

可惜现实的坚硬与残酷,直接回应他天真的理想以否定的答案,所以哪怕是最踌躇满志、最坚强的人(只要我们不把他神圣化)都会感到深痛和绝望的。

从《侍坐》一文中不难看出,孔子所希望弘扬的是一种“道”而非“术”。

所谓道,即儒家的仁学思想。

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并能长久延续和发展,正如李泽厚指出的那样,这种结构“具有自我调节、相互转换和相互稳定的适应功能。

正因为如此,它就经常能够或消化掉或排斥掉外来的侵犯、干扰,而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构成一个颇有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痕迹。

”它是一种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史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内在文脉和稳定的民族心理构成。

而“术”讲究的是现世或现时生活中基本生活、生存方法和技能的获得,具有速成与时效性,是功利而世俗的。

所以一声“吾与点也”的喟叹,体现了儒学“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的教化追求,也饱含着孔子对大“道”而治社会的赞赏、羡慕与无限神往。

通俗来讲,孔子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体现了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肖烈雄,教师,现居浙江路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