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生气通天论

合集下载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简介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简介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简介
《生气通天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

生气,指人的生命活动。

天,指自然界。

本篇论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相通的联系。

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理论,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的联系。

其中列举了许多种疾病,着重说明阳气失常在病理上的作用,指出阴阳协调的重要性。

详见百科词条:生气通天论篇 [ 最后修订于2016/1/3 20:49:46 共13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内经》第04讲 素问·生气通天论

《内经》第04讲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形乃困薄。” ➢ “凡阴阳之要……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III. 理解: ➢ “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 ➢ 阴阳平衡对人体的作用。 ➢ 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 饮食偏嗜对五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IV. 思考: ➢ 一日阳气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指导意 义。 ➢ “天人相应”的观点的现实意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
题解及提要
生气,生命之气,生存之气;通天,通于 天气。本篇主论“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人 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遵 循阴阳平衡的变化规律。故名篇。
目的要求
1. 了解“寿命之本”的含义。 2. 掌握人身阳气的重要性,熟悉阳气受伤所致
的种种病变。 3. 掌握一日阳气变化的规律。 4. 掌握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对五脏发病与否的
阳气逆乱 暴怒刺激— 怒则气上,阳气急剧上亢,血随 气逆,血液郁积于头部—卒然昏厥(薄厥),口眼歪 斜、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
阳气偏沮(阻) 卫气泄漏 汗出偏沮 阳气虚不能周行于身,气虚血瘀— 半身 不遂(偏枯)。
煎 厥 , 薄 厥
阳气开合失常 汗出见湿— 汗疹、痤疮; 饮食不节— 高粱厚味,助热生湿生痰,阻遏营卫— 疔疮; 过劳汗出— 正虚不固,又感风寒之邪; 郁于肌腠— 刺粉如寒郁则为痤疮。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 先入肝, 苦先入心,肝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 由也。
----- 《至真要大論》
复习思考题
I. 词解: ➢ 六合、自伤、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平 旦、脉流薄疾、高骨、痿厥、沮弛
II. 背诵: ➢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阐述养生理论,对《上古天真论》指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法则,用本篇论文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说。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其 气 三, 数 犯 此 者,则 邪
qì shāng rén cǐ shòu mìng zhī běn yě
气 伤 人,此 寿 命 之 本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cāng tiān zhī qì qīng jìng zé
苍 天 之 气, 清 静 则
zhì yì zhì shùn zhī zé yáng qì gù
气 九 州 、九 窍 、五 脏 、十 二
jié jiē tōng hū tiān qì qí shēng wǔ
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 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
节,皆 通 乎 天 气。其 生 五,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
qí qì sān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根本。
yīn yú hán yù rú yùn shū qǐ
因 于 寒,欲 如 运 枢,起
jū rú jīng shén qì nǎi fú yīn yú
居 如 惊 , 神 气 乃 浮。因 于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 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 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shēng qì tōng tiān lùn piān dì sān
生 气 通 天 论 篇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uáng dì yuē fú zì gǔ tōng
黄 帝 曰:夫 自 古 通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
tiān zhě shēng zhī běn běn yú yīn yáng 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

《黄帝内经 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四

《黄帝内经 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四

这一篇继续学习《生气通天论》。

本段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译文:这段话我的理解是:首先第一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说的是阳气可以养神、可以柔精,使神精明,使筋柔润。

就像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相较于老年人反应要快,头脑更清晰,筋骨较老年人要柔润、筋脉要更协调,这就是阳气的作用。

然后第二句,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阳气不足之时会导致我们人体的汗孔不能正常的开合,在这种情况下,寒邪之气就容易从此(汗孔)而侵入人体,而导致筋脉拘急不能伸展,偻又作伛偻,意思是筋脉拘急而使腰脊椎弯曲而不伸,这些都和阳气受损有关。

第三句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寒邪之气侵袭日久而不解之时,会进一步侵犯到经脉里面而导致类似肛瘘等的瘘管病,或者是停留在肌肉腠理之间日久不解除,就会顺经脉俞穴循行而传入脏腑而致病。

现在看第四句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这句的意思是传入寒邪顺经脉循行传入脏腑之后,由于邪气影响五脏而出现很容易受惊的情况。

这是由于阳气受损,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邪气入侵五脏之后出现的精神、神志方面的一些症状。

那么第五句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这句的意思是说阳气受损,导致了营卫之气也不能正常运行,此时会使邪气不能逆势排出而停留于肌肉、腠理之间,这种情况下容易郁而化热、气血瘀滞的情况,就会出现“红肿热痛”的情况,即为“痈肿”。

我们再看第六句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魄汗”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自汗”,阳气不足、腠理不固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汗,但是这个自汗因为阳气不足没有排尽,而我们人体的毛孔还会持续张开,这种时候本来就是是一种虚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又劳动,我们知道动会生阳,会有热的表现,此时毛孔也是张开的状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感受风寒外邪的话,我们的毛孔、俞穴为了抵御外邪就会关闭,而此时体内的热没有随汗而完全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停留在体内,就会发生外感风寒、热郁于内的风疟之病,表现为发热恶寒。

素问·生气通天论PPT课件

素问·生气通天论PPT课件

重点篇章
特色
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 为指导思想,注重整体调理和预防为 主。
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 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 虚,气门乃闭”等。
作品的影响和价值
01
02
03
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中医 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五行(木、火、土、金、水) 与人体脏腑相联系,相互作用 和制约,维持人体动态平衡。
脏腑理论
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包 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因此调理脏
腑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等。
技术瓶颈。
06
结论
对《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总结评价
理论价值
《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实践意义
该理论不仅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对 于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借鉴《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理论,从调整生 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入手,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健康观念的影响
引导人们注重养生保健, 强调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仍有 启示作用。
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医 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03
《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主要观点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 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 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 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1],为肿。 四维相代[2],阳气乃竭。
1.气:此指风。 2.四维相代: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 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 替伤人。
3.意义:养生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做到“传精神, 服天气,而通神明”,则健康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则疾 病丛生而短折寿命。
二、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2],卫外者也。
1.若天与日:《吕氏春秋·贵直》高诱注:“与,犹用 也。”若天与日,谓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犹如太阳在 天空中的重要性一样。 2.阳因而上: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 之性,而具有温煦机体、推动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作 用。
理论 阐释
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 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 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 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 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1.人气:即阳气。 2.气门:此处指汗孔。王冰注:“所以发泄经脉营 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理论阐释]
阳气昼夜消长规律
人身阳气随自然界昼夜的更迭而发生消长变化:
平旦-------------阳气生长 日中-------------阳气隆盛 日西-------------阳气衰减 夜半-------------人气入脏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受 如 持 虚。劳 汗 当 风 ,
kuì kuì hū ruò huài dū
溃 溃 乎 若 坏 都,
hán bó wéi zhā yù nǎi cuó
寒 薄 为 皶,郁 乃 痤。
gǔ gǔ hū bù kě zhǐ
汩 汩 乎 不 可 止。
yáng qì zhě jīng zé yǎng shén
阳 气 者, 精 则 养 神 ,
失 其 所,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因 于 湿, 首 如 裹,
gù tiān yùn dāng yǐ rì guāng míng
故 天 运 当 以 日 光 明。
shī rè bù rǎng dà jīn ruǎn duǎn
湿 热 不 攘 ,大 筋 緛 短 ,
shì gù yáng yīn ér shàng
yáng qì zhě dà nù zé xíng qì jué róu zé yǎng jīn kāi hé bù dé
阳 气 者,大 怒 则 形 气 绝, 柔 则 养 筋。开 阖 不 得,
ér xuè yù yú shàng shǐ rén bó jué hán qì cóng zhī nǎi shēng dà lǚ
十 二 节,皆 通 乎 天 气。
gù shèng rén chuán jīng shén
故 圣 人 传 精 神,
qí shēng wǔ qí qì sān
其 生 五,其 气 三,
fú tiān qì ér tōng shén míng
服 天 气 而 通 神 明。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qì shāng rén shī zhī zé nèi bì jiǔ qiào
是 故 阳 因 而 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译文:“过食酸味的东西,会导致肝气太盛,那么脾气就要衰歇。

过食咸味的东西,就会导致大骨容易受伤,肌肉萎缩,心气抑郁。

过食甜味的东西,则心气烦闷不安,面色变黑,肾气得不到平衡。

过食苦味的东西,则脾气不得濡润,导致消化不良,胃部就会胀满。

过食辛味的东西,则筋脉败坏而松弛,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即五昧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

译文:多食咸味的,能使血脉流行凝涩不畅,并色泽会发生变化。

多食苦味,能使皮肤枯槁,毫毛也会脱落。

多食辛味的,就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也会枯槁。

多食酸味的,能使肌肉变厚皱缩,而嘴唇也会掀起。

多食甜味的,能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也会脱落。

五脏之病各有所禁忌:辛味走气分,所以气病不可多食辛辣之物。

咸味走血分,血病勿多食咸味。

苦味走骨分,骨病不可多食苦味。

甜味走肉分,肉病者不可多食甜味。

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

以上是译文,还有"五昧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
这个不是《素问五脏生成篇》里的,是《素问宣明五气篇》里出现的。

还有里面写错了“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应该是“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