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细胞微环境和肿瘤转移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及研究进展一、综述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的发展和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代谢重编程是肿瘤恶性表型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与肿瘤生长速度、侵袭、转移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肿瘤代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促进肿瘤的发展。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特点。
肿瘤缺氧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同时减少乳酸的产生。
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是指肿瘤细胞倾向于使用葡萄糖进行糖酵解以产生能量,即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尽管糖酵解是一种高效的产生能量的途径,但它并不总是高效的,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代谢压力和生长抑制。
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也对肿瘤代谢产生了重要影响。
CAF是一种表型多样的间质细胞,它们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胶原蛋白沉积和肿瘤干细胞维持等机制来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
一些研究表明,CAF可以通过代谢支持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从而促进肿瘤的代谢重编程。
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也对肿瘤代谢产生影响。
巨噬细胞可以根据其表型和微环境中的信号通路被极化为不同的炎性亚型,如M1和M2。
研究者们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代谢有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TAM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代谢重编程来促进肿瘤生长。
肿瘤微环境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来促进肿瘤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肿瘤代谢的特点和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肿瘤细胞、CAF、巨噬细胞等不同细胞类型与肿瘤代谢之间的关系。
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简称TME)是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与其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
它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分泌的物质。
肿瘤微环境 (2)

Dendreon
COMPLETE COURSE OF THERAPY: 3 CYCLES WEEKS 0, 2, and 4
Doctor’s Office
•# cells infused was the maximum # of cells that could be prepared from the leukapheresis product. Median # of nucleated cells per infusion = 3.65 x 109 and median # of CD54+ bright cells per infusion = 7.45 x 108. Patients premedicated 30 minutes before each infusion with Tylenol (650 mg) and Benadryl (50 mg). Sipuleucel-T or placebo administered IV over 30 minutes, and patients observed 30 minutes
生命科学大事记
公元1884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Strasburger E.描述了种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公元1886年 发现“组织血红素”,即细胞色素。 德国微生物学家H.黑尔里格尔和H.维尔法特用实验证明豆科植物能固氮。 公元1887年 德国细胞学家T.H.博韦里确认生殖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现象的普遍性 公元1889年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S.拉蒙?伊卡哈尔发现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
Provenge - --Sipuleucel 治疗性肿瘤疫苗领域里程碑性产品
Provenge的设计策略
PAP: 前列腺 酸性磷酸酶( 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GM-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肿瘤是指身体内某些细胞在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后失去正常功能,开始无限制生长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其中,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导致治愈困难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逃逸并在体内迁移并定植到其他器官组织的过程。
转移的细胞数目非常少,但却相当致命。
众所周知,原发灶切除掉后,如果存在转移的情况,此时的治愈几率是非常小的。
因此,对于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研究,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肿瘤细胞转移的机理在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脱落、入侵、迁移和定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分级的、单一的过程。
在遗传学机制的控制下,肿瘤细胞从原始良性肿瘤向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发展。
这个过程需要在转录和凋亡机制的控制下进行。
从肿瘤细胞迁移,进一步侵入循环系统(通过血管或淋巴管),然后到达机体中的其他组织器官。
此时,肿瘤细胞还能够长期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发病症状。
在合适的时机,肿瘤细胞在器官细胞中定植并开始新的生长。
转移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制众所周知,转移相关的基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入侵、定植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某种控制,而且也参与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等相关生理过程中。
目前,已经鉴定出很多转移相关基因,如:CD44、RhoD、NOTCH、PKB、CADherin、Vimentin和E-cad等等。
这些基因的表达失调,会导致细胞与结构蛋白的相互组合和动态变化失调,促使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并侵犯到体内的其他部位。
作为肿瘤转移过程中关键转移基因之一,CD44是一个广泛表达于液体肿瘤人群中的分子。
CD44是一种膜分子,用于标识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存在于循环组织中的干细胞,它与肿瘤细胞的转移程度密切相关。
CD44与信号通路相关,可在细胞粘附、细胞移动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CD44在癌细胞与环境细胞(如间充质细胞、免疫细胞)的互动中也显得至关重要。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转移的作用研究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转移的作用研究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细胞、基质和分子生物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进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以及各种生长因子、化学因子、外泌体等胞外分子。
这些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肿瘤转移是肿瘤最致命的过程之一。
它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其他组织和器官。
肿瘤转移导致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死亡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转移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从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胞外分子和生理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对肿瘤转移的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是肿瘤转移的主要促进因素。
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定类型细胞和其发挥的作用受到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影响。
1.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可以促进肿瘤转移。
炎症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能够释放促炎性因子,如TNF-alpha、IL-1 beta等,这些因子可以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减少肿瘤细胞凋亡,同时也可以刺激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氧气,这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2. 免疫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大多数癌细胞使免疫系统无法警觉其存在并清除它们。
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产生胞毒素,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帮助肿瘤微环境破坏癌细胞。
但是,有些免疫细胞,例如T淋巴细胞等,其促进肿瘤发展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3.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驻留在血管壁中,通过对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聚集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血管内皮细胞也参与了肿瘤的转移过程,并且可以促进局部浆液的浸润。
有研究表明,通过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聚集,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
肿瘤微环境中的胞外分子对肿瘤转移的作用除了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之外,还有各种胞外分子对于肿瘤转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肿瘤细胞焦亡释放乳酸到微环境

肿瘤细胞焦亡释放乳酸到微环境
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乳酸,并将其释放到其周围的微环境中。
乳酸的积累是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乳酸释放速度超过了周围组织对其代谢和清除的能力。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肿瘤微环境的酸化,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此外,乳酸的存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削弱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综上所述,肿瘤细胞焦亡释放乳酸到微环境对肿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肿瘤微环境与药物作用

肿瘤微环境与药物作用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免疫细胞等组成的微观环境。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肿瘤微环境的存在往往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甚至导致药物耐药。
因此,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肿瘤微环境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条件之一。
肿瘤组织对于氧和营养的需求增加,因此会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形成肿瘤血管网。
这些异常的血管结构不仅会导致肿瘤组织缺氧,还会影响药物的输送和浓度分布,降低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有效浓度,从而减弱药物的作用。
2. 免疫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它们在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肿瘤微环境会通过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改变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等途径,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弱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影响免疫治疗和免疫药物的效果。
3. 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侵袭等过程起着调节作用。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影响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使肿瘤细胞对药物形成保护性屏障,降低药物的作用效果。
二、肿瘤微环境与药物作用的相互作用1. 肿瘤微环境影响药物的输送和分布肿瘤微环境中的异常血管结构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影响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输送和分布。
例如,肿瘤血管的不规则性会导致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药物浓度过低,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2. 肿瘤微环境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免疫细胞的活性改变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途径,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发生变化;细胞外基质的改变可能影响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停留时间,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肿瘤的演进名词解释

肿瘤的演进名词解释肿瘤,是现代医学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由体内细胞发生恶性变化而形成的异常组织结构。
这种恶性细胞的增长过程经历了许多阶段,被称为肿瘤的演进。
本文将对肿瘤的演进过程中涉及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展机制。
1. 阶段一:良性肿瘤(Benign Tumor)在肿瘤的演进过程中,最初形成的肿瘤被称为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的特点是生长缓慢,局部生长受限,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扩散到其他部位。
组织学上,良性肿瘤的细胞看起来与正常细胞相似,它们仍然保留着原有细胞的功能。
虽然良性肿瘤本身并不具有危险性,但某些位置的良性肿瘤如果增大可能会产生压迫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2. 阶段二: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恶性肿瘤是肿瘤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多数人们对肿瘤的常见认知。
与良性肿瘤不同,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它们不仅会侵犯周围组织,还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远距离转移到疾病的其他部位,形成所谓的“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相较于良性肿瘤细胞来说,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各种异常改变。
3. 阶段三: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是肿瘤演进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
它指的是癌细胞从细胞起源的位置没有转移到其他部位。
尽管原位癌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恶性细胞的存在,但它尚未开始侵犯周围组织。
早期发现和处理原位癌能有效避免其恶变为恶性肿瘤,所以相关的筛查和检测非常重要。
4. 阶段四:肿瘤的分级和分期(Tumor Grading and Staging)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是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肿瘤时重要的参考标准。
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程度(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程度)以及细胞增殖情况来划分肿瘤的恶性程度。
分级标准通常为Ⅰ到Ⅳ级,Ⅰ级表示肿瘤细胞呈良性生长态势,Ⅳ级则代表非常恶性的肿瘤细胞。
而肿瘤的分期则是根据肿瘤的扩散程度来划分,常用的TNM分期模式涵盖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器官转移(M)等要素。
肿瘤微环境分类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基质和分子等组成的复杂环境。
根据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组成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肿瘤细胞相关细胞(Tumor-Associated Cells):包括肿瘤细胞本身、肿瘤干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2. 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 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起到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
3. 基质细胞(Stroma Cells):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等。
这些基质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提供结构支持和营养物质,同时参与调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4. 分子信号(Molecular Signals):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
这些分子信号在肿瘤微环境中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
5.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指肿瘤微环境中新的血管形成过程。
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肿瘤细胞所需的营养和氧气,并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6. 炎症反应(Inflammation):指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同时也可能对免疫应答产生抑制作用。
了解肿瘤微环境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Acquiring Invasiveness
Primary carcinoma cell(s) must: •Disengage from their neighboring epithelial cells •Become motile •Degrade the surrounding extracellular matrix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Tumor metastasis is a complex, multistep process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discrete biological processes.
Figure 14.4 The Biology of Cancer (© Garland Science 2007) p. 591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Bone Metastasis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Lung Metastasis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Brain Metastasis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Multistep Process of Metastasis
Metastasis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host cells Immediate and extended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Origin and History
• The oldest and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cancer centers in China
• Founded in 1931 as SinoBelgium Radium Institute by Kingdom of Belgium
Soft tissue sarcoma in left leg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in left leg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understanding how cells disseminate from the primary tumor to invade and successfully colonize distant tissues represents the LEAST understood and the most deadly area of cancer biology.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 cancer cells proliferate and spread (metastasize) to other parts of the body
• Invasion - direct migration and penetration into neighboring tissues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ovary from the stomach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Classic Type
Classic Type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Sclerosing Type
Tubular Type
Widely used is a so-called TNM system.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T: Primary Tumor T1, T2, T3, or T4, with increasing size of primary lesion
N: regiona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No, N1, N2, N3 to indicate progressively advancing nodal disease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Basic Clinical Oncology
The Cellular Microenviroment and Metastases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Prof. Dr. Wentao YANG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University since 2000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Basic Clinic Oncology
Course Objectives:
• To know the etiology and biology of cancer and the situation of cancer prevention.
Pulmonary blastoma metastasiFzuedtaonrUignhivterosvitayrCyancer Center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ovary from the colon
Definition of Metastasis
The process whereby malignant tumors spread from their site of origin (the primary tumor) to form tumors at secondary sites (secondary tumor) .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Lung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Fudan UniversFra bibliotekty Cancer Center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 To know the frontiers of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es briefly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 metastasize to the lung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Acquisition of the capability f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s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Metastasis remains the major drive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Motility and tissue invasion Intravasation (Alternatively, can enter lymphatic vessels) Survival in the blood stream (trauma, immune cells, oxygen levels, growth factor availability etc.) Arrest at new location Extravasation Attraction/induction of new stromal cells (may occur BEFORE metastasis occurs).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Angiogenesis
From Blaustein’s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ovary from the appendix
• Formerly affiliated to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1954-2000)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Fud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Sino-Belgium Radium Institute in 1950